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式商道 >

第6章

中国式商道-第6章

小说: 中国式商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商和治学、为人一样,也需要专一,需要有定性。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最后夺取政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红色根据地。有了根据地,才有了立足点,有了事业发展的基础。经商若没有一个主攻方向,不能在某一领域潜心经营,则形同浅水,翻不起太大的波浪。
  其实,人之所以迷失方向,往往是因为不能认识自己。对自己估计太高,则流于幻想,虽有远大抱负,却无实际可能,除了碰壁,终究是一场空;估计太低又可能浪费资源,高射炮打蚊子,不仅可惜了炮弹,蚊子也不一定打得好。
  杀鸡用牛刀,杀牛用鸡刀,都是不对的。分不清是鸡是牛,就找不到合适的那把刀。
  决策失误总是由认识失误造成的,所以关键是认识自己,任何事业的成功之路,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学习增强竞争力


  北大的学生埋怨说,来上学的大腕太多了,伙食都贵了。
  确实,不光是北大,只要是稍有名气的大学,都办着名目繁多的进修班,上至MBA,下至短期培训,越是价格不菲,越是门庭若市。只要专业设计得好,再有几个名气大的老师,再高的学费也不愁没有人读。就专业的设置来说,最热门的当然是经营管理,教人如何赚钱,自己也就不愁赚不到钱了。
  某策划大师替人洗脑,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买一张200元的门票,还要开后门。听完出来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很开窍的样子。
  知识和文化仿佛空前地值钱。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市场化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无非就是买进卖出,赚个差价,只要你不怕背上个“投机倒把”罪名,南下广洲,北上俄罗斯,几年跑下来,没有不赚钱的。
  乱世出英雄。当年的陈胜、吴广,一介农民,还称了王,把个秦朝弄得摇摇欲坠。但是最先揭竿的人,总是坐不了江山的,最终把事情搞掂的,还是刘邦。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如此,除了客观的诸多原因,恐怕还是与自身的素质有关。
  最早起事的人,大多是草莽英雄,靠的是侠肝义胆,甚至一身蛮力,本能的东西多一点,深厚的底蕴少一点,终是难成大事。
  现在再来看八十年代的倒爷,钱是赚了不少,但素质普遍不高,就凭那几板斧,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很难走得更远。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市场化浪潮,是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时的胆量和体能就已经不太管用了,要想在“双轨制”当中跑出差价,除了有心计,还得有背景,倒服装和倒钢铁、倒土地,那完全是两回事。拿到了批文就等于拿到了钱,权力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资本。那时候的知识是不值钱的,没有人能靠知识赚大钱。
  直到第三次浪潮,90年代初期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知识阶层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股市成了富人的孵化器。尽管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员工,要想获得原始股,多少还是得与权力挂钩。但毕竟,有了股民,有了股评家,有了庄家,有了操盘手,这些人都在一个市场里混,而这个市场,是靠头脑吃饭的。
  但是知识阶层的全面胜利,还是在第四次浪潮,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与技术市场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柳传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云等等,细算起来,也就不过十来年时间。超级富人仿佛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一地,其声势之汹汹,简直有点令人恐怖,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从精神财富落实为物质财富。
  同时,权力对经济的影响渐渐淡化,经济越来越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转。当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时,知识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来回味这句话,确实能够体会到它的真谛了。没有知识,不再是没有格调这样的小问题了,而是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关系着生死存亡。
  人是需要学习的,生意人更是如此。
  但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无穷无尽的具体事务、应酬,再加上奢华享受的诱惑,很多人已经无力他顾。其实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也就很容易物质化了,也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陷阱。而一旦陷入物欲,就更加不能充实头脑。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不好,最终可能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放下架子偷师学艺


  古人有什么绝招,一般是不外传的,所以才有了“偷师”之说,一来表明绝招之珍稀,二来证明学艺之精诚。
  现在生意场上,要学到真正的东西更是不易,这固然因为有宝贝的人通常都密而不宣,生意场上的激烈竞争更让人要多留几手,所以真正的绝招是不轻易示人的。更重要的是生意不同于武功,不是一招一式,多看几眼就可以模仿。生意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运作方式,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就算师傅愿意教,其间的精髓也不是靠几次“经验交流”就能学到。
  生意的精髓,非得你深入其中,去感悟、去体验,把那些师傅没有传授,或者无法讲清的本领学到,这便是偷师之“偷”。
  如此看来,偷师也是件好事。但人都是有脸面的,当初还是个小徒弟时,可以忍受师傅的训斥,但是当你自己都成了师傅,受人尊敬了,再回过头去拜人为师,恐怕就有心理障碍,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有的人年轻时进步很快,年纪大了,又有了些成绩,便养尊处优,再难有所突破了。
  人一辈子都需要学习,对志存高远的人来说,韬光养晦,虚怀若谷,甚为重要。话又说回来,若真能做到这一点,你又何愁没有登上绝顶,指点江山的那一天呢!


帮人打江山


  自古以来,帮别人打江山的人,自己是坐不成江山的,甚至享不成太平盛世的清福。
  首先打江山是个漫长的过程,你要面对敌人的子弹,自己人内部的斗争,还要看你所追随的人运道如何,这一切会将大部分人淘汰出局。
  就算你把身上的窟窿都补好了,你命大,熬到胜利那一天,也未必有好结果。“狡兔死,走狗烹”,即使不怕功高盖主,事业的转型也会选择新的人才、新的合作者。
  不要以为国与国之间打打闹闹、分分合合,像不懂事的孩子,其实一切外交辞令的背后,都有着深沉的利害因素。之所以同志加兄弟,是因为利益一致,之所以朋友变仇人,也是利益使然。这正是人际关系的缩影。
  在一个企业草创时期,不顾一切投身其中是不明智的。创业时期鱼龙混杂,困境重重,内耗不断,前途未卜,一个人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拼杀出来,确立元老的身分,就像水中捞月,捞出来的可能性很小。与其把未来押在帮人打下江山,自己得一份厚赏上,不如现在就选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效力。
  说到底,已经成功的企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竞争力更强,机制更完善,条件更优越,更能够重用和厚待人才。只要你相信自己是人才,在任何环境中都一定能得到赏识。
  要么你自己创业,要么去一个成熟的企业做,如果因为自己能力差才去选择帮人创业,且不说不成功,就是成功了,你一样被清洗出局。


做信息的减法


  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但信息多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就像让你到百货商场去买一根针,结果很可能眼花缭乱,一无所获。
  困于汪洋中的人反而渴死,多而无当的信息也可能弱化人的独立思想,让人的创造力衰退。
  如果你是决策者,每天感到昏头胀脑、筋疲力尽,你能不能关掉电视,收起报纸,把可有可无的会议、谈判、应酬都删减一些?做做信息的减法,说不定让你的思维更清晰,决策更英明。至少可以让你精神更充沛一些,精力更集中一些,心态更平和一些,做事更踏实一些。
  现代人的浮躁往往都与信息过多有关。知道太多,不仅增加选择的难度,而且失去自己的个性,来来往往摇摆不定,最后什么也做不好。
  如果说古代的闭门造车是一种愚笨偏狭的做法,如今说不定却是可行之道。闭门造车,杜绝诱惑,造出的可能就是精品,价值连城。
  创业不论早晚
  作家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出名若是晚了,快乐也要打折。
  出名趁早,创业也要趁早,这个时代大家都是急急忙忙的。据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18至24岁的年轻人创业率超过30%,比香港整体创业率高出10多倍。可见年轻人创业是多么地符合潮流。
  出名难,创业也难,从某种意义来说,创业的难度可能更大,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就能做的事,也不是一举就能成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创业者都是像当年刘永好兄弟一样,手里只有一两千块钱,然后魔术似地长到了N个亿。“白手起家”确实是创业的一种模式,但那只是一种,那个时代本来就是个一穷二白的时代,白手起家顺理成章。
  现在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已经渐渐成熟,财富已经相对集中,商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再摸着石头过河,呛水的危险就大了。创业不再是个盲目的举动。
  就说香港,那创业率超过30%的18至24岁的年轻人,从事的大多是个人服务、商业服务或创造性行业等。太年轻就没有资本,无论是金钱还是经验,都还没有积累。有些行业虽然门槛低,容易进入,谁都能做,但起点也低了,从长远的眼光看,未必对人生有利。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婚嫁乃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尤其是对旧时的女性而言,嫁人那天就是决定她终身命运的一天,对于闯天下的男人来说,行业的选择也是如此。
  有的职业,你做了一年,就可以积累丰富的资源,甚至可以和老板分庭抗礼。有的职业,你做了一辈子,还是那个样子,终点就是起点,没有多大区别。
  职业并不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它也是一种经历,一种经验,一种资源的积累。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旧时武林中人,只要拜谁为师,终身就为其门徒,生死都交给他了。手艺人也将拜师学艺看得很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开始打杂,到最后出师,算得上艰苦卓绝。学成之后,一般也就从一而终了,很少改行,因而一个手艺人的命运绝对和行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学习一门知识必定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人生有限,不允许你经常改道。而且你所学的那门技艺,所从事的那门行业,往往也影响着自己的思维和气质,要想改行,无异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那当然很难。
  所以一开始选择事业的切入点很重要,虽然任何行业都有成功的机会,但并非所有机会都是为你准备的,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又被社会所认同的目标,成功才更有保证。
  先到一流企业打工,是很多创业者的必由之路。到一流的企业,不仅是为了一流的薪资,也是为了学到一流的本事。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那些典型的小企业没有经验,也没有训练。实际上,最成功的年轻企业家是在大企业组织中工作过5至8年的人,他们可以从中学到经营管理方法,学会如何作现金流分析,如何搞好人员培训,如何委派工作并建立一个班子……强大的能力是在你开创企业之前5至10年的管理经验中取得的。如果你没有,你就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犯错误。”
  统计表明,在全球500家成长最快的企业中,71%的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资源都是来自企业创始人原来就职的企业。
  经历也是一种资源,从大公司出来创业的人拥有一种“年龄资产”,他们有着在职业生涯中累积起来的环境优势,有受人尊敬的专业声誉、经济上的自由度以及行业中的“知情人”地位。
  创业不是赶早市,去得早就可能捡个便宜。也许开始得早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允许你多犯错误,跌倒了还有时间爬起来。但换个角度想,既然跌倒是难免的,为什么不在人家的企业里去多跌几次呢?把该跌的跤跌了,以后就走得顺了。创业毕竟是一辈子的事。


大鱼沉底


  大鱼沉底
  经常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并不是大老板,大鱼沉底,真正的大老板也常常隐身幕后。当水面平静,水流正常,鱼们虾们自得其乐,一派秩序井然,大鱼也不动声色缓缓浮游,他并不需要猛烈的动作,只要让周边的生灵意识到他的存在,就足以让这一方水域带上他的个性色彩。
  对于小鱼来说,在大鱼身边恰恰是安全的,因为你太小,还不足以构成他的食物,而别的鱼因为他的存在,不敢轻易靠近。大鱼其实并不贪食,他饱餐一顿就可以管很久,大部分时间他是很善良的,反而是那些比他小的鱼,需要不停地捕猎,不停地进食。
  大鱼常常很安闲,只有当安全受到威胁,才浮出水面,打几个滚,搅得一片波浪滔天。而他的本意也并不是想要毁灭什么,只不过是做出一种姿态,显示一种力量而已。
  所以大鱼掀起的风波并不可怕,真正的大老板,你和他打交道很安全,而那些二不挂五的角色,恰能置你于死地而后窜。
  老总是操练出来的
  皇帝上朝,为什么要坐在金銮殿上?去看看故宫就知道了,那么多重门,那么多道台阶,没有一棵树,两边全是太监,整整齐齐站着。如果你是大臣,你从那一道又一道的门中穿过,在那一双又一双威压的眼光下,小心地通过空旷的场院,你会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当你终于走到殿下,迈过巨大的门槛,皇帝就坐在上面,他的服饰,他的宝座,他的奴仆,他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你散布着威严,身在这样的氛围中,纵使你是再高傲的人,也由不得不诚徨诚恐,毕恭毕敬。
  权威有时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是由权力本身以及权力周围的一切共同散发出来的。
  权威不是天生的,就算很有才能的人,刚登上老总位置时,往往也不像老总。越大的官越是刻意包装,注意形象。会晤贵宾时,步子该迈几步,握手该伸成哪种角度,照像该坐在什么位置,头发是往前梳还是往后梳,都很有讲究。当老总越久,这些规矩就越熟练,以至成了自然。
  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各种因素造成。再大的官,当有人亲切地称呼他小名的时候,架子就不得不放下了,不知不觉卸了武装。老总的气质也不是自己一个人修炼出来的,而是周围的人渲染出来的,当你位卑言轻,对上级毕恭毕敬时,在人们眼中不过是个小角色,而当周围所有人都低眉顺眼,敬请你指示的时候,老总的气度自然就出来了。
  老总并非生来就像老总,哪怕你确实胸有大志,身怀绝技,百分之百会成为老总,但在还没有走到那一步之前,你也不会像一个老总。
  当了老总,自然就像老总了。
  有“威”还要有“信”
  古时县大老爷开堂,惊堂木一响,人犯带上,两边吏卒齐吼“威武”,声震大堂,那人犯也就先自软了,哪里还敢刁蛮,接下去的审讯也就顺理成章。
  没有威武,镇不住堂子,没有威武,也当不好老板。
  所谓“威”,无非就是一种震慑力,让人畏惧,让人服从。那么震慑力从何而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