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际政治秩序与世界霸权 >

第2章

国际政治秩序与世界霸权-第2章

小说: 国际政治秩序与世界霸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尽管存在基于不同文化、不同利益观基础上的不同国际价值的理想标准;但由权力决定的国家地位的不平等则造成不同价值理想的作用不同;并产生出强势与弱势之分。不仅如此;自从价值之间有了权力因素的存在;理想的追求往往引出灾难性实践。比如;渴求绝对安全的和平主义是一种理想;但军事力量与国家理想结合作为保证国际安全的支柱;就为现代的全面战争提供了一种政治框架。只要现代国家决心履行它们保护本国公民生命财产的诺言;那么掌管这些国家权力的人就必须诉诸一切可能的手段去对付那些现实的或潜在的敌人;这样;寻求安全可能是导致冲突的根由。外交可以为首选;而一旦通过外交手段所进行的努力失败;战争则仍然最具说服力。战争作为达到现实目的与安全理想的工具二者本应截然不同;但赢得和平的理想在应用到击败敌人的残酷战争中时已经降得非常次要。于是;“安全———战争”成了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④在单极格局中;即便霸主国能够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政策运用自如;国际社会能够依照并实施强权方的价值理想;霸主国仍然需要寻找那些事关合法性问题的答案。人道主义国际干预已经按照某些大国的规范在进行;但起码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1)人道主义干预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原则还不一致;只有在安理会声明某国家行为威胁了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情况下;惟安理会才可被授权处置;否则都不合法。(2)现实存在的人道主义干预既没有消除人道灾难;甚至成了人道危机的一部分。(3)对国家秩序和世界秩序同时提出一个重大的挑战:正义的、和平的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靠什么?如果靠外界力量;那么;外界力量怎样才有助于建立这样的秩序;而不是使混乱升级?这些问题无疑也是处在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现实主义秩序与理想主义秩序重叠时期国际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 平等主义(民主)秩序与霸权主义秩序的重叠
  在20世纪以前;虽然国际社会一直存在着霸权秩序;但是;单一霸权势力所及也只是限于地区之内或地区之间;很难达到全球范围。伴随着20世纪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主权国家体系的全球化进程;国际秩序才出现两大新变化:一是建立在主权原则基础上的平等主义成为国际社会的潮流;平等主义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秩序。一大批新独立的主权国家成为推动这一潮流的主要力量。二是全球范围的霸权主义成为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不但制约霸权的力量不能与霸权力量同等增长;而且制约因素发生了更有利于世界霸权的变化:
  第一,地理因素的变化。过去;地理阻隔和国家边界是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的天然屏障;是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在向往世界霸权和采取行动时都必须面对的难关;它是使霸权势力限于地区之内的因素之一。今天;科技发展已经使交通信息便捷;“地球村”现象使过去表现在远距离军事打击、军事侦察、军事封锁上的天然屏障几乎消失;这为全球范围的霸权势力提供了便利。
  第二,过去军事征服手段有一大缺陷:战争就是赌博;胜负难以意料。当今科技制高权突出;高科技战争使军事打击目标和打击效果可以被事先预料;先进武器的威慑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过去经济手段对于行使霸权一般不那么有效;而今的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民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和敏感性;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成为越来越重要和有效的霸权手段。
  第四,由于信息越来越难以被国界阻隔;利用外来文化的吸引力;强国可以借助传媒使自己的政治文化成为强势文化;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入文化产品等手段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对象国国民政治观念的效果;以便增加霸权的合法性认同。文化帝国主义已成为推行霸权的重要辅助手段。
  上述变化已经改变了人们对权力的认识;形成综合国力的新观念。也改变了强权追逐国对权力运用的方式;增加了追求新权力的欲望。比如;美国已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使用硬权力要达到的目标是:美国有能力诱使他者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运用软权力要达到的目标是:说服他者做美国希望他们做的事情。①
  上述变化也已经导致安全观的更新。在安全内容上;已经流行使用新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在安全关系上;人们体会到;一国的安全与另一国甚至与世界的安全紧密相连;造成一国乃至整个世界安全形势紧张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这为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增加国际干预提供了更多的理由;又为霸主国领导这种国际干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霸权主义秩序似乎有了“合法性”基础。
  全球化时代;虽然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明显增加;但是;当今支配整个世界的还不是理想的、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不是平等和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是一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不平等、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依然具有支配———从属关系的特征;因而是不稳定的、危险的相互依存关系。所以;在一个时期里;尽管存在制约战争和维持国际和平的某种均衡秩序;但也只能说人们依然生活在一种“恐怖的均衡”而不是“安全的均衡”秩序之中;依然体现了大国意志;与平等主义要求变革现状的呼声相比;维持现状的势力依然强大;结果总是中小国家的利益受到压抑。
  以往对国家追逐权力的制约往往通过均势途径;但即便均势能够制约霸权;那么当今多元主权国家体系也难以依赖均势;因为均势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信心一致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上;且哪里有共同利益哪里才有均势起作用。凡是共识不复存在或已经削弱;对均势体系不再有自信心时;均势便不能履行其功能。②0世纪民族国家的多样化、主权国家体系全球化之后;各国之间不再有过去区域内部那种有效限制各国争夺权力的共同信念与共同价值体系;各国对外政策不会在一个框架内运转。那么;人们期待的制约霸权的国际政治秩序将如何到来?
  四 国际政治秩序的未来发展
  对于制约霸权;人们最容易想到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机构和以国际法为主要规范的国际机制等;因为这些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其实;单靠健全世界机构和国际法也不能完全制约霸权。在主权国家体系全球化之后;随着国际社会平等主义愿望和民主性的增强;小国常常欢迎国际机制;将国际机制视为防止强国随意滥用权力的屏障。大国也希望通过国际机制为稳定的国际环境创立规则。可是;一旦规则确立;即使超级大国也可能越来越无力支配它们。如果在事关国家重大利益而无法支配国际组织时;大国便会采取单边主义;而这种单边主义就是走向霸权或强权的开始。限于国际机制在效能上的难以克服的障碍;单靠国际机制的完善来制约或消除单边主义是不可能做到的。而防止单边主义归根到底是一个对国家追逐权力的制约问题。现实的国际机制效能不足的问题在于:(1)国际化首先意味着国际合作的加强;而国际合作的效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共同定义上的一致;其背后是利益认同的程度问题。(2)凡是没有共同利益和制衡力量的地方就没有国际法;法的国际化进程通常是由危机发动起来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权宣言;使人权变成了可以与立法者甚至国家相抗衡的东西);但危机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共同利益和制衡力量也需要等待而不能人为造成。(3)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政治社会;即使存在一个世界性的政权机构;那么其政权机构也必须同时具备合法和有效两种条件;否则;外交和战争两种形式依然都在力求填补这一全球机构的空白;也就为强权留有余地。而且;合法性的世界性机构未必有效;也不能为了有效而不具合法性。(4)国际机制始于维护和增进国际交往中的国家利益;而在国家利益这一点上;单边主义比国际机制更易获得其合法性基础。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难以很快解决;所以国际机制现有的4根支柱:国际法、解决争端的机制和机构、监督办法、惩罚违法行为等;都尚未健全。
  从国际政治秩序发展趋势看;对世界霸权的制约取决于现实三个层次秩序的共同发展;需要国家主权秩序、区域化发展的地区秩序和有待健全的国际机制三者的共同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足正是制止世界霸权不力的原因所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世界组织无论在立法、执法、监督的效能上还是其合法性上;都还存在欠缺;国际法、国际道德等规范的价值认同困境和历史局限尚未摆脱;地区一体化只能算刚处在起步阶段;其效能远未显现;全球范围的主权国家体系也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成型;正在经历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考验;主权将经历从政治合法性到功能合法性的全面发展。国际化需要国际合作;国际合作需要国际认同;国际认同往往是在历经国际危机后才易促成;在可预见的将来;伴随着国际社会历经的一次次危机、困难和进步;国际社会的认识会一步步深化;将会发现更多共同的利益点和价值判断;从而创造更具效能的国际规范;孕育并产生一个建立在成熟的国家主权秩序基础上的多元世界的政治文明秩序。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不但是力量的多极化;而且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平等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它将为全球秩序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力量支撑;为国际机制在增进合法性和提高效能上注入活力。支撑这个世界的将是一个完善的全球机制、成熟的民族国家秩序、有高度内聚力的一体化或准一体化的地区秩序;它们将共同保障一个民主的、反对并制约霸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作为主权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中国着眼于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与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联系起来。但中国反霸不是挑战霸主;考虑到反霸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正以合作的姿态参与国际机制;以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态度解决分歧;提倡国际社会的和而不同;并开始积极参与地区合作;采取友好富邻的周边外交新举措;切实贯彻和平、合作、发展的战略方针。随着中国的自身强大;中国将坚持一个合作的主权大国形象;积极投入到国际机制和地区组织的创建中;从而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发展进程。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