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胡雪岩全传(三本合集) >

第144章

胡雪岩全传(三本合集)-第144章

小说: 胡雪岩全传(三本合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喔!”萧家骥问道:“招降的书信怎么说?”

    “说是不分军民满汉,愿投降的投降,不原投降的遗散。忠王已经具本奏报天京,请天王准赦满军回北,从这里到天京,往返要二十几天,‘御批’还没有回来。一等‘御批’发回,就要派人跟瑞昌议和。那时说不定又是一番场面了。”陆德义说:“我到过好多地方,看起来,杭州的满兵顶厉害。”

    这使得萧家骥又想起胡雪岩的话,杭州只要有存粮,一年半载都守得住,因而也越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所以这一夜睡在陆德义的军营里,一遍一遍设想各种情况,盘算着如何能够取信于李秀成,脱出监视,如何在遇到清军以后,能够使得他们相信他不是奸细,带他进城去见王有龄?

    这样辗转反侧,直到听打四更,方始朦胧睡去,也不知睡了多少时候,

    突然惊醒,只听得人声嘈杂,脚步匆速,仿佛出现了极大的变故。萧家骥一惊之下,睡意全消,倏然坐起,凝神静听,听出一句话:“妖风发了,妖风发了!”

    这句话似乎在哪里听过,萧家骥咬紧了牙,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是在沙船上无事时,听胡雪岩谈过,太平军称清军为“妖”,“妖风发了”,就是清军打过来了。

    一想到此,又惊又喜,急忙起床,扎束停当,却还不敢造次,推开一条门缝,往外张望,只见太平军蜂拥而出,手中的武器,种类下一,有红缨枪、有白蜡杆、有大砍刀、也有洋枪。

    枪声已经起了,杂着呼啸之声,忽远忽近,忽东忽西,随着风势大小在变化,似乎清军颇不少。

    怎么办?萧家骥在心中自问,要脱身,此时是大好机会,但外面的情况不清楚,糊里糊涂投入枪林弹雨中,死了都只怕没人知道,岂不冤枉?然而不走呢?别的不说,起码要见李秀成,就不是一下子办得到的,耽误了工夫不说,也许陆德义就死在这一仗中,再没有这样一个讲理的人可以打交道,后果更不堪设想。

    就在这样左右为难之际,只见院子外面又闪过一群人,脚步轻,语声也轻,但很急促,“快,快!”有人催促,“快‘逃长毛’,逃到哪里算哪里!”

    “逃长毛”是句很流行的话,萧家骥听胡雪岩也常将这三个字挂在口头,意思是从太平军那里跑掉,而“逃到哪里算哪里”,更是一大启示。“逃!”

    他对自己说,“不逃,难道真的要跟李秀成做军火生意?”

    打定主意,更不怠慢,不过虽快不急,看清楚无人,一溜烟出了夹弄,豁然开朗,同时闻到饭香,抬头一年,是个厨房。

    厨房很大,但似乎没有人。萧家骥仔细察看着,一步一步走过院落,直到灶前,才发现有个人坐在灶下烤火,人极瘦,眼睛大,骤见之下,形容格外可怖,吓得他倒退了两步。

    那人却似一个傻子,一双虽大而失神的眼,瞅着萧家骥,什么表情都没有。

    “你是什么人?”他问。

    “你不要来问我!”那人用微弱的声音答道,“我不逃了!逃不掉的,听天由命了。”

    听得这话,萧家骥的心凉了一半,怔怔地望着他,半晌无语。

    “看你这样子,不是本地人,哪里逃来的?”

    看他相貌和善,而且说话有气无力,生趣索然似地,萧家骥便消除了恐惧戒备之心,老实答道:“我从上海来。”

    “上海不是有夷场吗?大家逃难都要逃到那里去,你怎么反投到这里来?”那人用听起来空落落的绝望的声音说:“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何苦?”

    “我也是无法,”萧家骥借机试探,却又不便说真话,“我有个生死至交,陷在杭州,我想进城去看他。”

    “你发疯了!”那人说道,“杭州城里人吃人,你那朋友,只怕早饿死了,你到哪里去看他?就算看到了,你又不能救他,自己陷在里头,活活饿死。这打的是什么算盘?真正气数。”

    话中责备,正显得本心是好的,萧家骥决定跟他说实话,先问一句:“你

    老人家贵姓?“

    “人家都叫我老何。”

    “老何,我姓萧,跟你老人家老实说吧,我是来救杭州的,也不是我,是你们杭州城里鼎鼎大名的一位善人做好事,带了大批粮食,由上海赶来。

    叫我到城里给王抚台送信。“萧家骥略停一下,摆出一切都豁出去的神态说:”老何,我把我心里的话都告诉你,你如果是长毛一伙,算我命该如此,今年今月今日今时,要死在这里。如果不是,请你指点我条路子。“

    老何听他说完,沉思不语,好久,才抬起头来,萧家骥发觉他的眼神不同了,不再是那黯然无光,近乎垂毙的人的神色,是闪耀着坚毅的光芒,仿佛一身的力量都集中在那方寸眸子中似地。

    他将手一伸:“信呢?”

    萧家骥愕然:“什么信?”

    “你不是说,那位大善人托你送信给王抚台吗?”

    “是的。是口信。”萧家骥,“白纸写黑字,万一落在长毛手里,岂不糟糕?”

    “口信?”老何踌躇着,“口信倒不大好带。”

    “怎么?老何,”萧家骥了解了他的意思:“你是预备代我去送信?”

    “是啊!我去比你去总多几分把握。不过,凭我这副样子,说要带口信给王抚台,没有人肯相信的。”

    “那这样,”萧家骥一揖到地,“请老何你带我进城。”

    “不容易。我一个人还好混,象你这样子,混不进去。”

    “那么,要怎样才混得进去?”

    “第一,你这副脸色,又红又白,就象天天吃大鱼大肉的样子,混进城里,就是麻烦。如果,你真想进城,要好好受点委屈。”

    “不要紧!什么委屈,我都受。”

    “那好!”老何点点头,“反正我也半截入土的了,能做这么一件事,也值!先看看外头。”

    于是静心细看,人声依旧相当嘈杂,但枪声却稀了。

    “官军打败了。”老何很有把握地说,“这时走,正好。”

    萧家骥觉得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听一听声音,就能判断胜负,未免过于神奇。眼前是重要关头,一步走错不得,所以忍不住问了一句:“老何,你怎么知道?”

    “我早就知道了。”老何答道:“官军饿得两眼发黑,哪里还打得动仗?

    无非冲一阵而已。“

    这就是枪声所以稀下来的缘故了。萧家骥想想也有道理,便放心大胆地跟着老何从边门出了太平军的营地。

    果然,太平军已经收队,满街都是,且行且谈且笑,一副打了胜仗的佯子。幸好太平军走的是大街,而老何路径甚熟,尽从小巷子里穿来穿去,最后到了一处破败的财神庙,里面有七、八个乞儿,正围在一起掷骰子赌钱。

    “老何,”其中有一个说:“你倒没有死!”

    老何不理他,向一个衣衫略为整齐些的人说:“阿毛,把你的破棉袄脱下来。”

    “干什么?”

    “借给这位朋友穿一穿。”

    “借了给他,我穿啥?”

    “他把他的衣服换给你。”

    这一说便有好些人争着要换,“我来,我来!”乱糟糟地喊着。

    老何打定主意,只要跟阿毛换,他的一件破棉袄虽说略为整齐些,但厚厚一层垢腻,如屠夫的作裙,“已经让萧家骥要作呕了。

    “没有办法。”老何说道:“不如此就叫不成功。不但不成功,走出去还有危险。不要说你,我也要换。”

    听这一说,萧家骥无奈,只好咬紧牙关,换上那件棉袄,还有破鞋破抹。

    萧家骥只觉满身虫行蚁走般肉麻,自出娘胎,不曾吃过这样的苦头,只是已穿上身,就决没有脱下来的道理。再看老何也找人换了一身衣服,比自己的更破更脏,别人没来由也受这样一份罪,所以何来?这样想着,便觉得容易忍受了。

    “阿毛!”老何又说:“今天是啥口令?”

    “我不晓得。”

    “我晓得。”有人响亮的回答,“老何,你问它做啥?”

    “自然有用处。”老何回头问萧家骥:“你有没有大洋钱,摸一块出来。”

    萧家骥如言照办,老何用那块银洋买得了一个口令。

    “但是,这是什么口令呢?”萧家骥问。

    “进城的口令。”老何答道,“城虽闭了,城里还是弄些要饭的出来打探军情,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萧家骥却太有用了,同时也恍然大悟,为何非受这样的罪不可。

    走不多远,遥遥发现一道木城,萧家骥知道离城门还有一半路程。他听胡雪岩谈过杭州十城被围以后,王有龄全力企图打开一条江路,但兵力众寡悬殊,有心无力。正好张玉良自宫阳撤退,王有龄立即派人跟他联络,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张玉良从江干往城里扎营,城里往江干扎营,扎住一座,坚守一座,不求速效而稳扎稳打,总有水到渠成、联成一气打开一线生路的时候。

    由于王有龄的亲笔信,写得极其恳切,说“杭城存亡,视此一举,不可失机误事”,所以张玉良不敢怠慢,从江干外堤塘一面打、一面扎营,扎了十几座,遇到一条河,成了障碍,张玉良派人夺围进城,要求王有龄派兵夹击,同时将他扎营的位置,画成明明白白的图,一并送上。王有龄即时通知饶廷选调派大队出城,谁知饶廷选一夜耽误,泄漏机密,李秀成连夜兴工,在半路上筑成一座木城,城上架炮,城外又筑土墙,墙上凿眼架枪,隔绝了张玉良与饶廷选的两支人马,而且张玉良因此中炮阵亡。

    这是胡雪岩离开杭州时的情形,如今木城依旧,自然无法通过,老何带着萧家骥,避开太平军,远远绕过木城,终于见了城门。

    “这是候潮门。”

    “我晓得。”萧家骥念道:“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定太平。”

    这两句诗中,嵌着杭州五个城门的名称,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所以老何听他一念,浮起异常亲切之感,枯干瘦皱,望之不似人形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容,“你倒懂!”他说,“哪里听来的?”

    萧家骥笑笑答道:“杭州我虽第一次来,杭州的典故我倒晓得很多。”

    “你跟杭州有缘。”老何很欣慰地说,“一定顺利。”

    说着话,已走近壕沟,沟内有些巡逻,构外却有人伏地贴耳,不知在干

    什么?萧家骥不免诧异却步。

    “这些是什么人?”

    “是瞎子。”老何答道,“瞎子的耳朵特别灵,地下再埋着酒坛子,如有啥声音听得格外清楚。”

    “嗅!我懂了。”萧家骥恍然大悟,“这就是所谓‘瓮器’,是怕长毛挖地道,埋炸药。”

    “对了!快走吧,那面的兵在端枪了。”

    说着,老何双手高举急步而行,萧家骥如法而施,走到壕沟边才住脚。

    “口令!”对面的兵喝问。

    “日月光明。”

    那个兵不作声了,走向一座辘轳,摇动把手,将一条矗立着的跳板放了下来,横搁在壕沟上、算是一道吊桥。

    萧家骥觉得这个士兵,虽然形容憔悴,有气无力,仿佛连话也懒得说似地,但依然忠于职守,也就很可敬了。由此便想:这里清军的纪律,还没到那样糟不可言的地步,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混进城去。

    想到就说:“老何!我看我说明来意,请这里驻守的军官,派弟兄送我进城,岂不省事?”

    老何沉吟了一下答道:“守候潮门的曾副将,大家都说他不错的,不妨试一试。不过,”老何提出警告:“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也是实话。

    到底怎么回事,你自己晓得,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自讨苦气。“

    “不会,不会!我的话,货真价实,那许多白米停在江心里,这是假得来的吗?”

    听这一说,老何翻然改计,跟守卫的兵士略说经过,求见官长。于是由把总到千总、到守备,一层层带上去,终于在候潮门见到了饶廷选的副将曾得胜。

    “胡道台到上海买米,我们是晓得的。”曾得胜得知缘由以后,这样问道:“不过你既没有书信,又是外路口音,到底怎么回事,倒弄不明白,怎么领你去见王抚台?”

    萧家骥懂他的意见,叫声:“曾老爷!请你搜我身子,我不是刺客,公然求见,当然也不是奸细。只因为穿越阵地,实在不能带什么书信,见了王抚台,我有话说,自然会让他相信我是胡道台派来的。如果王抚台不相信,请曾老爷杀我的头。我立一张军令状在你这里。”

    “立什么军令状?这是小说书上的话。我带你去就是。”曾得胜被萧家骥逗得笑了,不过他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是!”萧家骥响亮地答应一声,立即提出一个要求:“请曾老爷给我一身弟兄的棉军服穿!”

    他急于脱卸那身又破又脏的衣服,但轻快不过片刻,一进了城,尸臭蒸熏,几乎让他昏倒。

    * * *王有龄已经绝望了!一清早,杰纯冲过一阵,就是萧家骥听到枪声的那时刻,十几船活命的白米等着去运,这样的鼓励,还不能激出士兵的力量来,又还有什么人能开粮通道,求得一线生路?因此,他决定要写遗折了:窃臣有龄前将杭城四面被围,江路阻绝,城中兵民受困各情形,托江苏抚臣薛焕,据情代奏,不识能否达到?现在十门围紧,贼众愈取愈多,迭次

    督同饥军,并密约江干各营会台夹击,计大小昼夜数十战,竟不能开通一线饷道。

    城内粮食净尽,杀马饷军,继以猫鼠,食草根树皮,饿浮载道,日多一日,兵弁忍饥固守,无力操戈。初虞粮尽内变,经臣等涕泣拊循,均效死相从,绝无二志,臣等奉职无状,致军民坐以待毙,久已痛不欲生……

    写到这里,王有龄眼痛如割,不能不停下笔来。他这眼疾已经整一年了,先是“心血过亏,肝阳上逼,脾经受克,肺气不舒”,转为“风火上炎”,而又没有一刻能安心的时候,以致眼肿如疣,用手一按,血随泪下,见到的人,无不大骇。后来遇到一位眼科名医,刀圭与药石兼施,才有起色,但自围城以来,旧疾复发,日重一日,王有龄深以为恨,性命他倒是早已置之度外,就这双眼睛不得力,大是苦事。如果是其他文报,可以口授给幕友子侄代笔,但这通遗折,王有龄不愿为人所见,所以强睁如针刺般疼痛的双眼,继续往下写:第残喘尚存,总以多杀一贼,多持一日为念,泣思杭城经去年兵燹之后,户鲜盖藏,米粮一切,均由绍贩运,军饷以资该处接济为多。金、兰不守后,臣等早经筹计,须重防以固守绍一线饷源,乃始则饬宁绍道台张景渠,继又迭饬运司庄焕文,记名道彭斯举,各带兵勇设防,均经王履谦议格不行,又夏袒庇绅富,因之捐借俱穷,固执已见,诸事掣时。臣等犹思设防堵御,查有廖宗元与湖绅赵景贤,历守危城,一载有余,调署绍兴府,竭筹布置。乃违大绅不愿设防之意,诬以通贼痛殴,履谦从旁袖手,比及城陷而走,卒致廖宗元城亡与亡,从此宁绍各属,相继失陷,而杭城已为孤注,无可解救矣……

    写到这里,王有龄一口怨气不出,想到王履谦携带家眷辎重,由宁波出海到福建,远走高飞,逍遥自在,而杭州却受此直古所无的围困,自己与驻防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