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30章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30章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的民主也经历了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    
      吴建民自信地认为,对中国来说,有三点是站得住脚的:第一,时间在中国一边。不管怎么讲,中国在发展,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曲折困难,中国毕竟在向前走,而且前进的步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快。第二,事实在中国一边。摆出大量事实就足以说明,中国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善了,还是退步了,这些都一目了然。第三,历史在中国一边。中国人在历史上是被西方人欺辱的。一讲历史,西方应该感到愧对中国。他们再来教训中国,中国人是绝不能接受的。    
      马赛伊夫堡博物馆馆长过去没到过中国,后来因中国电视台播映《基督山伯爵》,到中国办伊夫堡展览。她回国后见到吴建民说,上海、广州都是车水马龙,经济非常活跃,相比来讲,马赛差多了,回来后觉得冷清。    
      由于吴建民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法国人对中国的偏见明显改变,对中国的兴趣增加。    
      2003年1月5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吴建民倡议的1999年的“中国文化周”、2000年的“中国文化季”后的又一个重大活动。中心是根据法中两国政府在2002年11月签署的《关于设立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定》而成立的。该中心是中国在西方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目的是促进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传播以及科技领域的合作关系,向公众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财富和成就,促进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从而使法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两国友好。    
      该中心座落于巴黎著名的奥赛河滨道的孟德斯鸠公馆内。成立当天,吴建民和法国文化界人士、旅法华侨华人企业和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和社团领导人、中国留法学生代表等共200多人出席了成立仪式。开展几个月来,吸引了数百万法国各阶层人民前来参观。    
      5月16日上午,未到过中国访问的法国政要夫人结伴参访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以了却心愿。她们是:法国总理夫人安娜·玛丽·拉法兰女士、法国合作与法语区事务部长级代表夫人玛丽·皮埃尔·维尔特泽女士、法国交通与海洋国务秘书夫人玛尔迪那·布斯罗女士、法国外交国务秘书夫人斯特法内·木斯列女士,另外,法国奢侈品集团总裁夫人、法国航天航空局局长夫人、法国保险业联合会总裁夫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总裁夫人和法国打勒兹集团总裁夫人也兴奋地前来参观。    
      拉法兰总理夫人一进大门,就对迎候的吴建民大使和夫人施燕华说:“访问中国是我的一个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于上月随同丈夫一起访华,感到非常遗憾。今天我把原本要一同访华的所有夫人们带到这里,参观巴黎的中国——新近成立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也是了却一个心愿。”她还向在场的中国外交官和中心员工说:“我从没去过中国,但离开中心时,我就变成了一个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    
      随同来访的法国交通和海洋国务秘书夫人布斯罗女士高兴地说:“我的女儿现在在巴黎著名的阿尔萨斯中学学习中文,这所中学教授中文的历史已有40多年。我要让我的女儿和她的同学们一同来中心参观,从这里了解中国。”    
      几位夫人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像她们这样希望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法国人不在少数,中国文化中心的成立太有必要了,可以做的法中文化交流的事情很多。    
      而吴大使则告诉她们,2003年秋“中国文化年”将给法国人民带来中国的更多惊奇。    
      吴建民大使在任期内对中法的政治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为此,中法两国政府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法国西南部热尔省邀他出席晚宴时,授予他“火枪手”的称号,以表彰这位中法“文化大使”。    
    


第二辑吴建民 (6)

    来自最高层的任命:外交学院院长一职举足轻重    
      2003年夏,吴建民大使奉命回到国内,旋即被任命为外交学院院长。尽管这个职位适合吴大使,但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    
      中共中央决定由吴建民主持外交学院自有一番考虑:外交学 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高等学府,被称为外交官的摇篮。当年毛泽东出于战略考虑创办这个学院并对它十分关爱,寄予厚望;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每一代领导人都把它看作中国外交的“风水宝地”,倍加呵护,因此学院的级别也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建民就任院长,以加强学院的工作显然表明中央高层对他的格外器重。从外交学院历任院长也可看出,凡是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中国外交界的风云人物。学院成立后,首任院长就是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的陈毅元帅,在此位10余载。后来担任此职的如:曾任驻土耳其、坦桑尼亚、埃及大使的开国少将刘春,曾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中国驻比利时兼卢森堡大使兼常驻欧洲共同体使团团长、中国驻日本大使的外交家章曙,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杨福昌等,哪一个不是外交界的重量级人 物?    
      中央对吴建民的关注,自然是与吴建民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表现出的机智和冷静的处事风格分不开的,也是与他在日内瓦人权会议的有理有节的论辩艺术,尤其是他在任驻法大使时的务实的外交思路分不开的。如果说新闻发布会上的精彩是因为吴建民的机智聪明,如果说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的胜利有着集体力量的支持,那么他为中法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做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1998年,吴建民出使巴黎时,中法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友情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八九风波”后,法国是第一个采取孤立中国政策的西方国家,尔后又向台湾出售武器,中法关系十分紧张。后来巴拉迪尔政府上台后重新调整对华政策,才使中法关系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中法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依然没有进展。尽管1995年希拉克当上总统后采取进一步接触中国的政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于1996年和1997年两度访华,与江泽民主席有过多次会谈,但两国的外交关系还不是十分牢固,两国领导人的亲密关系似乎也只是面子上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政治基础的差异;二是中法文化沟通不多;三是中法两国的经贸水平上不去;四是中法民间交流太少。    
      吴建民到任后,在以上几个方面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工作。他广泛接触法国各阶层人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解释中国的外交政策,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业绩,真是通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使法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慢慢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吴建民到任的1年半内,他就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近50次,出席和参加午餐会、报告会、辩论会等活动对外讲话20多 场。    
      有一次《巴黎竞赛画报》邀请吴大使和当时的社会党政府卫生部长贝尔纳·库什内共进午餐,讨论人权问题。库什内是“无疆界医生”的创始人,所谓的“人权斗士”,在法国威信很高。他因滑雪摔伤了腿,是拄着拐杖来的。他们的讨论围绕中国的人权状况、民主和西藏问题展开,谈了两个多小时。    
      库什内一来就说中国人权状况不好。不过他承认没有去过中国,有关中国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吴建民说,仅根据书本知识来做结论,可能是“瘸腿”的。接着,吴建民援引历史、现实的例子以及大量数据来反驳库什内的论点,最后库什内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权状况有进步。    
      吴大使告诉库什内,今天西方有些人像教师爷一样给中国上人权课,中国人很反感。他告诉库什内,在中国国内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当中国人挨饿时,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没有人跟我们讲人权,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经济发展了,他们来给我们上人权课了,他们究竟是为了维护人权,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短短几句话,使库什内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谈话内容后来发表在《巴黎竞赛·中国特刊》上,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杂志销出了10万份,从此库什内也和吴建民成了朋友。    
      2001年申奥,北京和巴黎是竞争对手。7月13日中午,巴黎大区议会主席举行冷餐会,请各界人士收看国际奥委会投票实况直播,吴建民大使也接到邀请。当吴建民出现在招待会会场时,法国人很惊讶。有人说:“你为什么敢来?要是中国输了呢?”吴建民以轻 松的语调说:“如果巴黎赢了,我祝贺你们;如果北京赢了,你们祝贺我。”当天晚上他共接受了14次采访。法国人似乎很乐意接受这样一个平和而有头脑的中国外交官。    
      法国民众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将会使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所以,如果说希拉克在1997年时对发展中国关系还可能面临着法国民众的压力,那么当他2000年踏上江泽民主席的故乡扬州土地的时候,已没有什么压力了。    
      也正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气氛中,吴建民才会有信心巧妙地设计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的行程从各自的家乡开始。    
      吴建民灵活的外交技巧和务实的作风在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埃维昂时再次得到证实。尽管那次吴建民与胡锦涛主席的接触时间不长,但还是让胡主席更相信了自己对吴建民的认定。    
      已经到任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并没有“养老”的意思,那不是他的风格。自他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着手总结中国历年的外交经验,研究对外政策。最近他在媒体上谈及中国在2003年的外交特色时,表达对中国日益注重的“主动式外交”的兴趣。他认为,中国外交近来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从过去的“反应式外交”转变为更多的“主动式外交”。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内SARS疫情高度危急的时刻紧急出访泰国,出席中国—东盟国家首脑防治SARS特别高峰会议,在危难时刻扭转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使同样遭受SARS打击的东盟国家再次感到中国是本地区高度负责任的国家。另外,中国在化解朝核危机中的表现以及及时发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都表明主动外交的成功。在吴建民看来,中国外交的新特点显示“中国新一届政府和领导人善于化挑战为机遇”。    
      人们注意到,吴建民的职务变动更凸显了他的外交智囊角色。    
    


第二辑甄小英 (1)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甄小英,1945年生。1970年7月,被分配到太原钢铁公司基建指挥部三公司工作。1971年7月起在太原从事党务工作。1979年3月至2000年1月,在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部副主任,担任党建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执政党建设研究方向)。1994年11月至1996年6月被借调到光明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站工作。被选为第六届全国妇联执委,曾担任中央党校妇女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2001年2月至今,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    
      ——甄小英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在2003年6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12期上,一篇题为《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文章引起了海外观察家和传媒的特别关注和猜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国内有“党建研究专家”之称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甄小英和她的学生,中央党校博士李清华。    
      由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强调“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是死路一条;不改革政治体制、不实行人民民主同样是死路一条”,因而海外观察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猜测,这是为中国共产党即将启动的政治改革方案发出的信号。    
      甄小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执政的共产党没有任何超乎人民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更没有任何超乎人民权利之上的特殊权力。    
      文章在回顾了历史上的教训后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积极健康,人民民主就会得到发 扬;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受到破坏,整个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会发生严重曲折。    
      在甄小英教授看来,推进新世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党内民主这个关键,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党内各项民主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外约束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带动作用。    
      文章还着重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健全切实保障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二、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三、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四、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候选人产生办法和差额选举办法,切实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五、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    
      文章最后以总结性的语调说,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一文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是甄小英始料不及的。自6月16日起,甄小英教授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各大媒体的记者纷纷把电话打到甄小英的办公室,要求采访,有的还专门从海外来到北京找到甄小英,希望能捕捉到更多的关于“党内政治改革”的独家信息。甄小英因教学和研究任务繁重不得不推掉更多的采访。有幸采访了甄小英的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日本《京都新闻》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采访后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印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改革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一步一个脚印。而中国香港《亚洲周刊》的一位记者称,中国政治改革形势日新月异,作为中共党建智库中的一名悍将的甄小英显然是不可忽略的。    
    文革期间顶撞权贵,发表《康生质疑X问》    
      甄小英1945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在上小学四年级时,父母调到太原工作,她便一个人留在北京的寄宿制学校学习。也许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