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理财-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月收入只有4000元不到的普通工薪族,经过六年的打理,当别的同龄同学至今还在继续过着租房子打车的生活,他却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买房买车梦。昨天家住江北区洪塘的陈先生谈起自己的理财经,颇为自豪地说,工薪族只要坚持打理财持久战,小钱也一定能够变成大钱。
严格执行理财计划
陈先生2002年毕业后进入一家民营建筑公司上班,当时的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随着工龄的增加,现在已经有了近4000元的收入。
“我的工资不算高,在宁波这个地方花钱更是厉害,所以我上班以后便定下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争取五年内买车买房。”陈先生说,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执行了严格的生活、理财计划———
生活方面:不在外面租房子居住,与多位同事一起睡单位提供的宿舍,节约出一笔房租费、水电气费。尽量在单位食堂吃饭,平均每天的饭钱不超过15元。每个月的电话费不超过100元。
理财方面:第一年把每个月的闲钱拿到银行零存整取;第二年把存款拿去买一年期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从第三年开始把积蓄平分成三份,一份用于炒股,一份用于买国债,一份用于买理财产品。
陈先生说,他一方面省吃俭用,一方面坚持长期理财,去年在江北洪塘按揭了一套住房,今年年初买了一辆6万元的代步车,最后还剩下1万余元作为当年应急存款。
基金定投要讲究策略
“投资理财是有策略的,决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通过对自己财务情况的了解制订一套具体的投资方式。”陈先生说,由于最近股市震荡比较厉害,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景气,所以在理财时就应大幅度降低收益预期,能够赚到几个百分点就撤退。他现在启动了大家公认为属于“傻瓜式理财”的基金定投,每个月投入500元工资,计划连续投资10年。目的是减少震荡行情可能带来的风险。
“基金定投也要讲究策略。”陈先生说,他对基金定投的操作方式进行过研究、对比以后发现,操作基金定投一定要讲究“三项原则”———选择手续费比较低的银行,可以适当节约理财成本;不要选择每月1至8日投钱,这样更容易从低点位介入;连续投资一两年不划算,五到十年的收益率比较高。
小钱有时也要博一把
“我通过几年时间的摸索,觉得理财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陈先生说,工薪族一定不要认为小钱没用,一定要坚持把自己的小钱变成大钱,只有坚定不移地运用各种理财手段,无论是股票、基金,还是国债、定期存款,只要别让闲钱在活期账户睡懒觉浪费,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有收益。
陈先生认为,工薪族每个月领到工资以后,最好把未来一个月开支放在一边,然后把闲钱投放到理财市场“钱生钱”。工薪族理财也不能一味地求稳,必要的时候还得博一把,否则小钱也难变成大钱。“有时候也不能光靠省钱,如果我没有在股市里赚了一笔,买房子的首付还是有问题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股市在2007年开始走牛的时候,他投入几万元,半年不到便赚了300%。“我发现人是有运气的,当时我刚好认识了一个精通股市的朋友,每次都说得很准,该出的时候就出,该买的时候坚决买。”
陈先生现在很受同学的羡慕,虽然工资没有一些同学高,但是经过他对自己的规划,达到了比较舒服的生活质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持久战,让他六年实现有车有房。
聚沙成塔,小钱变大钱
了解小钱的威力
很多人都认为,投资得有一大笔钱才能开始,他们认为,投资一次性至少也得是万儿八千的,否则就没什么意义。但是,富翁的钱也是从1元钱攒起来的,财务自由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
财务自由的准备
你现在节约下来的每1元钱,都是你将来的财务自由的每1元坚固基石。攒钱是如此,花钱也是如此,花20元钱和40元钱也许一次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时间长了,所产生的贫富差异却十分悬殊。
为你的将来打算
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不愿意投资股票,因为她不想等10年才成为富婆,她想享受眼前的生活。这种思想的不利之处在于,10年后她活着的几率很大,到那个时候,她将面临的问题就是,她是否比现在过得更好。你当前的生活条件是由你过去所做的投资而决定的,所以,不妨在此刻为你的将来做好准备。
买公司股票代替买产品
有些人总是在问,为什么总存不下钱,他们总是觉得钱是花出去了,但从来没见任何回报。道理很简单,建议他们能够不再买公司所销售的产品,开始买公司本身。
美国对有钱人(年收入22。5万或持有300万资产)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富人会把他们全部收入的30%左右拿去投资或储蓄。这并不一定可以致富,但却是他们成为富人的原因。
钱多并不是关键
想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如果你的工作只付给你每年18万的薪水,最糟糕的打算就是你需要同时找6份工作,挣了100万元的同时,你也会垮掉的。但是,仍有很多每年赚100万的人,他们只有一份薪水,但却不断地有支票入账。二者的区别是,智者并不看存折的薄厚,而是看怎么才能让里面的钱高效地运转起来。
100元学做有钱人!
我真的没有乱花钱,但每月的薪水几乎都是刚好用完!我也想省钱,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铁,实在太委屈!连养乐多都涨价,只有我的薪水没有涨!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项,你就必须学习,这堂因应通货膨胀而生的M型社会理财新技能。
涨!涨!再涨!全台物价涨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麦当劳、星巴克、菠萝面包到出租车,通通在涨。
根据主计处统计,在二百七十个国人主要的花费项目中,从起床后要吃的早点,到祭拜用的金银纸钱,总计一百九十八项产品已涨价。
通膨节节高升,你快变新穷人了吗?
三?○八%!你没看错,这是最新公布的九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它已经创下近两年的单月新高。然而,这会是特例吗?
这是中华经济研究院的最新预测:油价一旦全年平均价位逼近每桶七十九美元,明年预估CPI年增率将由一?九八%上升至三?七八%。过去六年,台湾平均CPI年增率不过○?六七%,若三?七八%预测成真,通膨率将创下十三年新高,通膨巨兽将登陆台湾。
超过三%的物价指数年增率,是什么意思?
具体来说,这只巨兽会大口啃食你的存款。你现在拥有的一百万元现金,若什么都不做,三十年后就只剩四十多万元!这只巨兽,也会重挫你的退休计画。如果你计画三十年后要退休,现在每月三万元的生活质量,三十年后,你需要七万三千元才能达到相同水平!
焦虑无济于事,从现在起,你必须学习新的理财技能,才不会被打入M型社会的贫穷左端,成为“白领新穷人”。
这是最新的理财技能,且学习风潮从美国一路吹到英国、澳洲与新加坡,近期吹到台湾:财金智能(Financial Literacy)。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民众正确的理财观念。人类理财的知识难道还不够吗?为什么各国政府都选在此时提出财金智能?
理财跃升显学,但要先有财可理!
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第一副总裁史督瓦(Jamie B。 Stewart),在“日益重要的财金智能教育”演讲上点出关键:“一个人会赚钱,并不表示当薪水到他的手上时,他能有智能的使用判断。事实上,是当钱到了自己的手上,才开始财金智能第一次最基本的测试。而大多数人的测试结果是不合格。”
因为美国人过度消费、缺乏退休规画,二○○二年,美国平均每十户就有一户破产,成为国家负担(后续甚至引发今年的次贷风暴),因此,美国国会立法成立倡导财金智能的专责单位。同时间,英国跟有“富国俱乐部”之称的OECD(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也成立类似单位;新加坡金融监督管理局则推出Money Sense专案。二○○四年,澳洲成立金融知识基金会,开始教育民众正确的理财规画观念。
开门第一课: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过去,人们一直学习著如何赚更多的钱,却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钱。如今,这堂课再度被重视,成为财金智能的第一堂课。就像《犹太人致富金律》(Thou Shall Prosper:Ten mandments for Making Money)作者的妙喻:“想要增加收入,却不先了解金钱的本质,好比新进演员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却不先学习演技一样。”
在物价高涨的M型社会,每个人都知道,“要理财,先要有财可理”,也焦虑著,如何去找出这笔“财”。但多数人想的都是,努力争取加薪,或者投资股票赚一笔,却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为你怀疑:一百元有什么用?但一百元,在有钱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穷人却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出租车,三十年后,你就能拥有一千万元,这样,你还会看不起一百元吗?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个月固定投资基金五千元,只要年报酬率达一○%。这笔小钱,三十年后就能让你晋升千万富翁之列(详见第一百二十四页“过去二十年年赚一○%十档基金表”)。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钱人连一块钱都要管理,并且让那一块钱在未来赚更多的钱。
但穷人却只知道努力工作,把钱花光,然后继续努力工作。就像四十年前英国历史学家巴金森(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的巴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般,赚越多、花越多,最后财富还是无法增加。
然而,如果你看到这里,就决定开始刻苦省钱?这也很危险。因为你如果勉强压抑消费欲望,某天忽然受不了,决定要“慰劳自己”时,你可能会花掉之前辛苦省下来的钱,甚至预支你未来的收入。
因此,你必须重新学习如何聪明花钱,花得既不痛苦,还能把钱花在刀口上。就像《富爸爸,穷爸爸》作者莱希特(Sharon L。 Lechter)说的,“未来,会花钱将比会省钱更受重视。” 有钱人怎样聪明花钱?“他们会驾驭钱,虽然不锱铢必较,但会精打细算,”帮众多有上亿身价富豪打理财富的摩根富林明证券总经理高桂卿观察。
入门第二课: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周六午后,台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万的远东商银个人金融事业群副总经理喻芝兰,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长孙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钱理智得惊人。
与我们碰面的这一天,她穿著印著远东商银logo的白色T恤,Hang…Ten短裤,背的是女儿不要的灰蓝色双肩包。她看来似乎很省。参加年终尾牙派对,她模仿奥黛莉赫本,从帽子、鞋子甚至到口红,都跟朋友借,全身行头不花一毛钱。打开衣柜,她只有两个皮包,每个都用到坏才换。再打开鞋柜,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来,只有十多双鞋。“没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万的地价来说,成本太昂贵。”
事实上,喻芝兰休闲时的全身行头,可能不超过一千五百元。但是当她面向客户、参加国际会议与演讲,她身上的套装却动辄十五万元起跳。一百倍差距的花钱方式背后,其实有个清楚的逻辑。她,很清楚这笔钱的目的是什么,一件衣服买来是为了提升身价,还是穿著舒适即可。“要花钱之前,我都问自己,花的目的在哪里?我能享受多久?”喻芝兰说。
下属结婚要送花,日薪上万元的她,会亲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间的距离放大,创造出一个比人还高的花座,让五千元的预算,看起来象是上万元手笔。因为,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让花出去的钱,尽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块钱,要发挥三块钱的效益。这样精算,岂不麻烦?“不,这样会让你把资源放在真的喜爱的地方,”省下来的钱,她可以用来买一张三千元的音乐会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话:“管理金钱,反而会增加你的自由。”
入门第三课:懂得储蓄未来财
喻芝兰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则,这套法则的重点是:不花掉未来的财富。她将收入分成:三份现在,二份未来,一份自己。每个月,她先扣掉“未来”的两等份后,才开始支配其余四等份,没花完的就继续移入“未来”的帐户。所谓的“现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费;“未来两份”则是储蓄将来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一份”是充实自己基金,买书与上课都包含在内。
“越年轻,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费后,真的没剩多少,干脆全拿去学东西,”喻芝兰就是靠自我充实基金,在当授信部门主管的时候,去上基金经理人研习班,建立了广大的顾问人脉群。当她任职远传时,上了购并相关课程,两年后当远传购并和信时派上用场。
“如果是把收入减掉支出,才去做储蓄,你可能在花未来的钱而不自知。”中华民国财金智能教育推广协会秘书长陈琬惠说。
镜头转到板桥市,“嗯,你问我钱花在哪里里啊?我没算过。”七十一年次,年收入不到五十万元,在公关公司工作的黄敬华笑说,他全身上下的行头加起来大约三万九千元,刚好把月薪与家教外快通通用完。
打开他的衣柜,里头约有五十件衬衫,都是名牌,从Burberry到Ralph Lauren。每件都有穿吗?“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有些新的还没拆开过,“因为折扣太便宜,总有一天我会穿它吧。”每个周末黄敬华都跟朋友相约逛街,从中饭、下午茶与晚餐,都在餐厅吃,在不在乎价钱?“上班族没有人在care那一、两百块啦。”他买书,只去诚品买,“在那里才有买书的冲动啊,还有,我不买路边摊。”
访问前,他刚花了一万一千元买下一条Diesel的牛仔裤,你不担心通膨危机吗?“嗯,有想过要省点,列出花钱的优先顺序。”然后呢?“好像每个都很重要……。”
为了摊开黄敬华的金钱地图,我们陪著他一条条的抓出现金流,这是他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收支。“哇,原来我的钱是花在这边的。”他每个月高达七二%以上的收入是用在“现在”,其中买衣服高达二五%,阅读等充实自己的比率仅约九%,如果衣服买多了,投资自己的比率就变少。
年收入近千万的喻芝兰则是用Excel制作出她的花钱支出,旁边密密麻麻的字体加上备注,每一分钱该归属到哪里里,她都清清楚楚。
入门第四课: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两者的不同吗?喻芝兰投资在提升自我价值的比重,固定维持在月收入的一七%左右。她与黄敬华的差异,不仅是花钱的纪律,还有让金钱“加值”的渴望。而黄敬华对金钱的态度,可能也是你我的写照。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拥有五百二十亿美元身价,却不愿意花钱买套昂贵的西装,不是他吝啬,而是“穿在我身上看来很廉价,那就没有价值,”他说:“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区分它,不盲目被价格所引导,是巴菲特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钱基因。而这也是有钱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