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老板必备的心理学 >

第7章

老板必备的心理学-第7章

小说: 老板必备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边界条件”。 
  所为“边界条件”是指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边界条件越清楚越精细,则据以做出的决策越能有效,越能解决所须解决的问题。反之,边界条件欠明确,则所做的决策必将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3) 确定能满足问题规范的正确途径,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待该决策能被接受。 
  (4) 确定决策方案时,应同时兼顾这种方案能够实际执行的方法。 
  决策的第四个要素,是化决策为行动。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而化决策为行动则是最费时的一步。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具体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5) 注意在执行的过程中,搜集反馈资料,以验证决策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这是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这要求在决策中建立一项资料反馈制度,以便于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验证。 
  在现实中,即使是最好的决策,也有犯错误的可能。这主要是由于做决策的是人,而人有时候免不了要犯错,因此,领导集团在决策过程中应当互相取长补短,团结一致,争取做出最好的决策。         
六 从众心理行为有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       
  某玩具生产厂家,建厂时间短,产品种类单一,亟须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可当时儿童用品早为行家看好,儿童玩具早已被生产厂视为消费热点而全力开发生产。市场上极尽心智设计的新奇巧妙、极富诱惑力的儿童玩具,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在这种情况下,新问世的产品如果不能推陈出新、独具魅力则很难占有市场。正因如此,开发玩具新产品也就成了很困难的事情。这家玩具生产厂家的领导了解到许多玩具厂家都在生产一种叫“呼拉圈”的产品。投入市场后销量大销速快,便决定投资此项。可是他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对“呼拉圈”的需求只是一种短期的“热点消费”现象。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自家从投资到出成品需要一段时间,结果等该厂生产出产品的时候,市场上“呼拉圈热”现象早已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只不过他是一种盲从心理,起到了消极的作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心理有时是个人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有过分独特之举,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群起而攻,因此有时从众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家电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例子。率先挑起价格战的厂家,必然遭到同行业其他厂家的一致谴责,随后进行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每一家企业都会迫不得已而从众降价,否则就会因产品售不出去而破产。这种从众心理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最终都会纷纷落马。倘若不受群体左右,独树一帜,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不会被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och)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他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编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其他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者”。让他们同时看两张卡片,左边的一张只画一条线段,右边的一张则画有A、B、C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其中有一条线的长度与左边卡片所画的长度相等,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一条与左边卡片画的直线长短相等。 
  阿希曾组织了多次这样的实验,统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在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验,判断错误小于1%;当个人遇到群体内一个成员做出不准确的回答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当组内出现两个成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就产生了群体影响,这时被试者接受错误回答的人次就达13。6%;在群体压力来自三个人做出错误回答时,被试者错误回答珠比率就达到31。8%。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不过从众心理的作用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 有利于集中全力达成共同目标,至少使成员不拖后腿,特别是当前竞争的现实,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对瞄准了问题,能适时地发挥集集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大的效果。 
  (2) 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在群众中大家同心协力,交流互补,产生新的思维方法,形成新的力量,后进赶先进,先进再先进,即便群体内有个别不太自觉的后进者,也能在从众行为的影响下,促使其改变观念与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目标。 
  (3) 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善于运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培养良好作风、习惯。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树立几个典型,那么就可以带动身边一部分人,如果这群人都这么干,那就会使另一部分人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带动全部人去积极工作。 
  当然,任何事物都像双刃剑一样,有积极的一面,就有消极的一面,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倾向一致的压力,容易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如有的人有新的办法或独特的见解,但怕人说“好出风头”,为避免“枪打出头鸟”的风险,从而不敢说心理话。有的由于深受“一致”的约束,从而使一些有益的独创的见解埋没了。例如某公司员工张某颇有创新精神,但每次有了新的想法、见解,都被同事“保持一致性”的说法给扼杀掉了,结果,有好几次他的想法本来可以使公司大受其利,但其后都被其他公司给抢先了。每次事后小张都后悔不迭,但每次都因从众心理而失去了机会。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墙头芦苇随风倒,常有理L遇到事深于世故表现圆滑,不说好,不说坏,谁人也不见怪,任其自然,什么责任都不承担,久而久之消磨腐蚀了主动性、创造性,逐渐使群体失去活力。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是很多的,这种心理的消极作用危害是很大的。对待这种情况,应多加教育,要把这种人这种事逐渐引导到好的积极的一面,减少其负面影响。 
  有些群体对持不同看法的人,不能容忍,致使有的成员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沉默寡言,不参与讨论,不发表看法建议,对团队的事件均漠然视之,直接影响了群体的内聚力与战斗力。许多人因为不得志而走向了一个负面的极端,一下子由热情关心转向漠不关心,这种人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态度去干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扩大其负面影响,引起团队内其他人的不满。对这种情况,领导者应当疏而导之,化解其不得志的抑郁心理,对其多加鼓励、任用,提高其积极性,这样反而会使其走向好的极端,成为楷模与典范。 
  概而言之,领导者应当注意运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消除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一定会使团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         
七 为什么说群体成员对领导人的服从是完全必要的       
  服从,通俗地说就是按别人的命令去做事。它是指个人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俗话说“雁行千里靠头雁”,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领导者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没有领导,那么许多重要决策就无法做出,就会错失良机,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一个领导者发号施令,下属的众多成员是否应该服从呢? 
  事实上,服从行为对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社会规范的意义。社会生活中,个人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而任何社会群体都有与其相应的规范和纪律,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如果群体成员都遵守群体的规章制度,群体就会对他加以肯定、赞赏,倘若违反规章制度,就会受到批评指责。一般说来,服从群体规范,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自觉自愿的,有时某些方面也可能是被迫的,但当被迫服从成为习惯以后,就会变成自觉服从。例如上班不能迟到,班不得早退等人事企业管理制度,许多人都是从被迫服从到自觉服从。 
  (2) 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很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群体,由接受任务、确立目标开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联系方式,作用于客观环境,最后实现目标。在领导与被领导客观环境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对立统一,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矛盾。群体的成员对该群体领导人的服从,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步调一致,提高群体效力。对领导人的服从,可以使群体在其统一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全体成员方向明确、步调一致、齐心合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反之,如不服从领导的安排、调节、指挥,群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群龙无首,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就无法达到目标。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群体成员无条件地服从领导人的统一命令和指挥,就显得特别重要,有些事,瞬息变化,如不及时行动,就会错失良机,造成损失。只有抓住时机,迅速果敢地行动,才能取得圆满的确效果。 
  因此,群体成员应该服从上级领导,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在日本典型的上层工商业者像信奉宗教一样,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在经营和发展中,公司应该像一个大家庭,总裁好似雇员的衣食父母,雇员应像孝顺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地位显赫的大领导往往将自己视为仁慈的家长,认为他们的指导原则应当受到“孩子”的尊重。日本的工商业都是根据这种逻辑经营管理企业的。毫无疑问,日本所有出色的大公司都是典型的家长式企业,但它的基本哲学绝对不仅仅是所谓的家长式独裁,而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母子”关系,它体现的是“子应服从母的关系”。 
  服从分为绝对服从和相对服从。绝对服从强调的原则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在行动上不准有任何异样表现,只能坚决服从。 
  相对服从是出于相互模仿、暗示、顺从的心理使认识接近或趋同形成的服从。 
  由于领导者行使权力和发挥领导活动的方式不同,会使团体产生不同的气氛,从而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以及群体的生产效率。 
  在领导者专制型群体中,各成员攻击性言行显著,而且表现出对领导者服从或引人注目的行为多,在遇到挫折时,则彼此推卸责任,或互相进行人身攻击。而且在平时工作中的工作动机大大降低。从而使成员对群体的满足感降低。在领导民主型群体中,则恰恰相反,该种群众成员以工作为中心,内部彼此比较友好。 
  当然,一个领导该如何让群体成员服从呢? 
  领导者要使职工服从,必须具有领导权威。领导权威的核心是威望。一个领导有权不等于有权威。权威是领导以自己的德才行动赢得的。那么如何建立领导权威呢?①以德取威。德是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建立权威的基础。德的范围较大,基本有两方面构成:一是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社会、单位或家庭,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思想作风好,为人正派,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平等待人,不搞拉拉扯扯、团团伙伙,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不盛气凌人,不夸夸其谈、自高自大等等。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领导的一言一行之中的,下属正是通过你的一言一行来观察你的。②以才取威。才是指才干、实践经验、知识状况、完成任务的能力等。领导的威信是与领导本人的德和才分不开的。一般地说,要管理别人,必须胜过别人,这样才能对别人有所帮助,为人所服气。③以信取威。信即信用,即古人讲的言必信,行必果。④以情理取威。情是领导与职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同志式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在长期人事和生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领导与职工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体贴的表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种感情,职员就能与领导同甘共苦,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甚至生死与共,这样,领导就能做到以情动人。 
  领导者必须树立自己的领导权威。只有这样,群体成员才会拥护你,服从你。你也可以引领你的团队战胜困难,获取胜利。         
八 怎样有效应用有益暗示,减少消极暗示       
  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别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相对而言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暗示的信息来自本人,称为自我暗示。自我 暗示对自身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其作用。一个人的自信心其实质就是自我暗示。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性的新任务时,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力量,正确地估量自己,并且有足够的勇气来承担这一任务,那么他就会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地去奋斗,其结果也会是很好地完成任务,犹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敢于下水,这是勇气的第一步,在游泳中呛了几口水也是常有的,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学会游泳,就一定会在风口浪尖上从此岸游到彼岸。如果缺乏自信心,呛了几口水之后,就产生畏难退缩情绪,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游泳者,其所从事的工作也往往搞不好。因此,自我暗示往往是一个人信心、意志、毅力的自我表现。 
  自我暗示,对个人的心理和重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严重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下,会场使个人的心理产生剧烈波动,生理有关部门严重受损。反之,一个能正确认识主观条件的人,即使遇到某种挫折,甚至是悲惨的逆境,在坚强意志的自我暗示下,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那么什么是暗示呢?暗示是批发影响者对被影响者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意向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社会行为,它能使被影响者接受一定的思想、意见,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 
  暗示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 
  (1) 语言暗示。语言暗示在管理工作中是最常见的。例如,在职人才应聘面试时,有些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会提出或询问其所得薪水,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人事工作者往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