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作者: 张亿 >

第4章

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作者: 张亿-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梁凤仪终于能够体会父母的恩惠,深深后悔自己当年枉费了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可惜,梁凤仪的双亲早已在她事业有成之前逝世,梁凤仪一直为未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好好报答他们、孝敬他们而耿耿于怀、惴惴不安。 
  后来成为作家的梁凤仪,最有感触的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这遗憾却使梁凤仪变得善良、通情达理和更具爱心。 
  柔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早年的梁凤仪,从来没有立志要当一名女强人,钻研学术是她少女时代的唯一美好梦想。她喜爱文学,喜爱戏剧,喜爱历史,大学期间除主修中文外,还副修历史。大学毕业后,她直接进入研究院,并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学位。 
  梁凤仪的第一次婚姻也与戏剧紧密相连。她与前夫何文汇结识于一次戏剧沙龙,并一见钟情,于1972年缔结如小说里描写的公主与王子般的婚姻。婚后,两人一起到英国继续进修学业。 
  良好的文字功底,扎实的逻辑思维,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泉涌般的灵感使她成为一个极具灵性的女性。 
  早在大学时代,梁凤仪就为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编写话剧,赚取零用钱。1968~1972年,她总共撰写了60个电视剧本,并且自任制作人,成为丽的电视第一个有广告客户赞助的节目。 
  1975年,佳艺电视开台,竭力邀请梁凤仪加盟,盛情难却,梁凤仪受聘回港任编剧。 
  然而,由于娱乐圈的环境与其性格不合,加上当时香港工商业发展十分繁荣,梁凤仪便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以赚取更丰厚的回报,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 
  于是,她开始涉足女佣服务业,并将之经营得有声有色。 
  很不幸,对现代女性而言,事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不只是精力的透支,还有幸福的婚姻。 
  在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商业潜质的同时,梁凤仪无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家庭的付出,也不可避免地与从事学术事业的丈夫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分岐,从而导致婚姻亮起了红灯。 
  说实话,梁凤仪是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人,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她最终选择了快速办理移民手续,尽快回到丈夫身边,以图在新环境、新生活的助力之下,挽救频临绝境的婚姻。 
  可是,她的努力失败了。1985年,她与丈夫平静地离婚,与那个自己梦想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早早地散场。 
  当时,婚姻的失败确实给梁凤仪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她甚至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值得别人爱的女人。可是,她没有太长时间的叹息,她要踏上新的征程——因为很多事情还等待着她。 
  对于一般女人而言,婚姻的失败将是致命的打击,但梁凤仪却将这种打击迅速摆脱掉,不让它的阴影笼罩住自己,更没有过多地自怨自艾,而是迅速调整自己,用更大的工作热情去争取新的开始。 
  没过多久,香港联合交易所邀请梁凤仪回港创立国际事务部门。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把原有的4家交易所合并为一家而诞生的,换句话说,是唯一的一家股票买卖场所,是香港金融中心的代表性机构。 
  加入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梁凤仪事业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她利用业余时间,为《明报》撰写专栏,很快,她又成了人尽皆知的撰稿人,并开始大量创作小说。 
  但对她来说,辉煌的进程远远没有停止。 
  1988年,梁凤仪正式加盟黄宜宏家族旗下的永固纸业,并成为董事。然后,开始了与黄宜宏的恋情。 
  经过漫长的爱情长跑,1995年,梁凤仪与黄宜宏结婚,并共同创立“勤+缘”媒体服务公司,进行电视制作、公关和广告的三线一体化发展。 
  紧接着,梁凤仪再一次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她赶上了内地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市场化潮流,参与了广告和节目国内外播出特许权的买卖,使得“勤+缘”媒体服务公司拥有梁凤仪百部作品的改编权及内地160个电视台的资源。以一出电视剧的构思、制作、发行以至上映服务来换取广告时段,然后再把广告时段卖给广告商,勤+缘媒体服务公司的财源就这样随之滚滚而来。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2004年6月30日,勤+缘媒体服务公司终于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集资净额约1。08亿,成为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电视剧经营策划公司。 
  这时的梁凤仪事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为了专心打理新上市公司,2005年梁凤仪宣布,决定暂时封笔10年。 
  对于自己的这些得意之笔,正如梁凤仪自己所说的,“我是一个一流商人。” 
  然而,梁凤仪为什么会成为一流商人呢?我们可以从她上市公司的名字中得到启发,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名称来自梁凤仪的创意,即成功源于勤劳加机缘。梁凤仪这样解释“勤+缘”的含意:“成功的方程式是勤奋和机缘各占一半,不过就算你很幸运,机缘取足50分,但却很懒惰,勤奋得0分,结果加起来还是达不到及格水平,又何来成功呢?”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大型比赛,既要有机遇,又要靠勤奋,二者缺其一,都会功败垂成。 
  在这一点上,梁凤仪是聪明的,它可以当之无愧地做很多女人的榜样。对女人而言,仅凭自己的美貌和机遇,往往会忽略了勤奋的重要,当容貌衰老或是机遇溜走时,留给自己更多的将会是黯然神伤。勤奋的女人是辛劳的,但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在时时耕耘和播种,当然,收获的季节也正一步步向她靠近。   
 
梁凤仪赚钱智慧之一:发现商机,大胆决断 
   
  梁凤仪是一个想到哪就做到哪的女人。 
  当年,她经过周密细致的考察,才将视线瞄准了女佣服务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刚刚起步,女性职员日渐增加,但偏巧女佣服务业日渐式微,老一代退休,年轻一代宁可在工厂里打工,也不愿接受工作时间长的“住家工”。 
  梁凤仪对职业妇女的困难,了解甚深。她虽然未读过商科,但运用求学时搜集资料、分析形势的训练,知道在菲律宾招揽女佣工,薪金低廉而供应充足,所以她毅然在1977年创立碧利菲佣公司,一个人到劳工署、驻菲的英国领事馆、当地的职业介绍所等多个职能部门周旋。 
  当时这个绝对新兴的行业并不为一般人看好,当亲朋好友知道梁凤仪离开出尽风头的影视圈转而开办职业介绍所,专门推荐一种从未有中国家庭使用的菲律宾女佣时,都认定她的事业将会滑落。 
  在当时那个功利主义极重的香港,人们只要误以为某人要“沉”下去时,就会立即跟他划清界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段日子,梁凤仪的社交应酬骤降,因为她成了人们眼中的“白丁”。 
  追随梦想逆流而上,梁凤仪并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 
  然而,作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菲佣介绍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工作本身的难度也是难以想像的。非但是体力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极度损耗。一方面,她要做好背井离乡的菲佣的安抚工作;另一方面,她要不厌其烦地为客户解释劳工署与移民局的法例,还要静心聆听她们对家务困扰的投诉,提供劳资双方相处协调的原则与方法。 
  平均而言,梁凤仪需要微笑着耐心聆听每个家庭主妇吐苦水1小时以上,才可以做成功一单生意。除此之外,她还要向有关政府部门力求保障引用菲佣,争取通过新法例,以便各方遵守。 
  自1977年梁凤仪创办碧利公司至1992年,在香港工作的菲佣数以万计,介绍所多如雨后春笋。当菲佣充塞香港社会,从前离弃梁凤仪的朋友都跑回她身边,很轻松愉快地向旁人介绍:“这位引进菲佣给香港家庭的梁凤仪可是我的好朋友。你们谁也不能小看她!” 
  对此,梁凤仪总是付诸一笑,对于人情世态她早已无所谓。对他人何必强求太多?而且把精力花在那上面,梁凤仪认为不值得,是对自己的小看和浪费。 
  对自己认定的事业,梁凤仪总是勇往直前并且全力以赴,凭着自己的不畏惧、不气馁精神,不怕一次又一次跌倒的梁凤仪,在毫无经济后盾与人情援助的情况下,凭着充沛的魄力和巨大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不懈斗志,不但让自己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还帮了香港职业妇女的一个大忙。 
  通过这番作为,梁凤仪的商业智慧、市场眼光与行政修养,均被商界人士认可和肯定。金融业巨子冯景禧把她从碧利中发掘出来,提拔到“华资金融王国”——新鸿基证券集团内当高级职员,主管公共关系与广告部门。从此,她与金融证券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为她以后成为商界名人和著名财经小说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凤仪赚钱智慧之二:做有特色的事情 
   
  梁凤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继续发挥自己在商业管理上的各种创意与管理才能的同时,又开始在《明报》上撰写“勤+缘”专栏,以纯粹业余身份从事写作。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每日专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回应,梁凤仪的声名随之鹊起。许多《明报》的读者,就是冲着她而订阅的。 
  1988年4月,梁凤仪开始撰写小说。她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以香港工商界、金融界及政界为背景,写港英部署、官商勾结,写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交织着大都会女性奋斗的真实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每个构思都新鲜奇趣,每个情节都悬念环生,每个故事都精彩绝伦,令人爱不释手。 
  梁凤仪将自己的小说文体命名为财经小说。她是个创意不断的女人,与独辟蹊径第一个开办菲佣介绍所一样,她没有跟随金庸写武侠,没有跟随琼瑶写言情,没有跟随席慕容写诗歌,她为自己量身“发明”了财经小说。 
  但她的选择是英明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正初尝经济发展带来的伦理关系的变迁,而且十分渴望了解香港,梁凤仪的小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期望。她在1990年于中国大陆出版了《醉红尘》等6部长篇小说,1991年更是推出了《花帜》等一系列作品,于是全国卷起了“梁旋风”,她的多部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剧。 
  梁凤仪是一个天生的快枪手,3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一部小说,一日可写出1。5万字。这固然与天分不无关系,而更重要的则是她的勤奋。 
  梁凤仪有随时随地写作的习惯,绝不放过所有生活上的时间空隙。不论在飞机上、车上、船上,只要能坐下,她就摊开稿纸“沙、沙、沙”地写个不停。在她经营的书店内,她一边监督下属收拾和填充书架,一边坐在书店一角的地上写作。 
  最令人佩服的是,1988年她遭遇匪徒入屋打劫,警方正抓捕劫匪时,她也依然伏案疾书。 
  最后,连那些破案的警官都说,令他们骇异的不是匪徒的恶行,而是梁凤仪在极度困扰之中所表现出的冷静与定力。一位警官说:“一个女人,她怎么能如此镇定?搞不懂。真是搞不懂。” 
  自从梁凤仪创作开始,梁凤仪每月起码出版一本财经小说或散文。1988~1992年,梁凤仪共出版了50种作品,时至今日,她出版的作品早已超过100部。她的才华也受到读者及评论家的肯定。 
  1992年,梁凤仪获香港市政局与香港艺术家联袂合办的作家年奖;1993年,她是被评为香港3大畅销作家之一。 
  从1989年推出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起,梁凤仪就一直以畅销作家的面目出现,许多人认识梁凤仪是因为她的财经小说和作家身份,可是她却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商人。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性格更接近商人,作家太寂寞。 
  梁凤仪把自己定位为九流作家,读者一定不会答应,但她确实这样评价自己。 
  如果说梁凤仪在商界屡创奇迹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她在写作上的毅力与成果则是奇迹中的奇迹,也一样不容置疑。   
 
梁凤仪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1.有选择地开拓市场,找到市场中的空白点,分析经营的合理性,然后有选择地投资创业。 
  2.做事情要有勇气,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不要人云亦云,有风险才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3.要有主见,别人的议论与非议、猜疑和反对,都是对你信念的考验。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人生的选择永远没有对错之分。   
 
李桂莲 
   
  20年前,辽宁省普兰店市杨树房镇的李桂莲,一个农村女人,因为“爱美”,“想穿漂亮衣服”,领着12个姐妹,东借西凑了3万块钱,招收了85名女工,从各家凑来了65台缝纫机,创办了杨树房服装厂。 
  如今这家服装小厂已发展成为拥有直属成员企业40多家,员工7000多人,资产总值10亿元,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000多万件(套)的大杨企业集团,产品远销海内外。   
 
她的经历 
   
  1979年,带领85名农家妇女创办服装厂。 
  1993年,组建大杨企业集团公司,共有直属企业42家,其中“三资”企业26家。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荣获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乡镇企业等称号。   
 
远大目标指引前行之路 
   
  李桂莲已经多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不过,这位女富豪当初创业的时候却只有一个念头:“解决农民穿不上裤子的问题。”李桂莲对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农村仍有惨淡的记忆。“冬天,我的父亲在田里干活,单裤上缠着草绳保暖。”半个世纪过去了,大连市中心最高档的百货商厦里,李桂莲拥有的品牌“创世”男装均价已经卖到了8000元。 
  李桂莲自小是农民出身,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父母带着弟弟北上哈尔滨投亲靠友,唯独把她留在大连农村。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女儿身上生来就有非同一般的生存本领,父母才放心地留下了她。 
  她自小就具有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性格,在农村,她带领生产大队的同志们一起渡过生活难关。后来,她成了大队的生产书记,管生产、管思想、管计划生育。农村里来了上山下乡的知青,领导们就派李桂莲去管理这些下乡劳动的知识青年。李桂莲从小只读过4年书,这个个子不高、身体娇柔的女人管理起知青来却毫不逊色。当时认识她的人都说:“李桂莲很有两下子,她的性格一点也不小女子!” 
  1979年正值中国改革之初。只念过4年书的李桂莲却已经做了8年生产大队支部书记。在那个时侯,中国农村家庭拥有缝纫机的并不多,凭借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李桂莲把全村的65台缝纫机和10多位技术比较“精湛”的女裁缝都拉了出来,又动员全村有兴趣去做服装的妇女报名参加她办的服装厂的招工考试。“有600多人报名,整整考了3天,像唱大戏一样。”考试的题目是“在两小时内做一件像样的衣服”。3天以后,李桂莲挑选出了85名“优秀工人”。后来,她们都成了大杨集团的“元老”。 
  也许是因为穷怕了,李桂莲很快就找到了生产致富的办法。大连港口有从事贸易的地理优势,很多日本与韩国商人来到这里,将自己的服装拿给当时加工费用很便宜的中国工厂加工制造。李桂莲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