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量的战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兰德及其后继者们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真正的商人是需要对三个哲学问题给予解答的。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存在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应该怎么做?”对于这三个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答案:
美国的开国之父们的回答是:存在什么?——答曰:“在这个世界,也就是大自然(上帝只是一个旁观者)”;你是如何知道的?——答曰:“理性是人类唯一的先知”;你应该怎么做?——答曰:“追求你自己的幸福”。
而大部分固守“文化传统”的人们回答是:存在什么?——答曰:“另一个实在”;你是如何知道的?——答曰:“依靠信念”;你应该怎么做?——答曰:“为社会牺牲自己”。
于是,这两种答案,自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资本主义、自由和个人的权利。“这带来了一个世纪的国际和平、商业智慧的兴起,从而导致工业和繁荣的急剧增长。”后者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加速瓦解及其所有征兆负责——逃亡政府践踏个*利、经济混乱的不断增加、全球种族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从而使商业受到持续和系统的攻击”。
所以,为了避免商人的“灭绝”,他们呼吁每一个商人都必须做出“哲学选择”——因为“你最终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这些问题”。
当华尔街推崇的“贪婪哲学”崩溃,引发全球至今未果的经济大危机,我们的商人们更加需要回答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商人为什么要学哲学?
对于上述三个根本的问题,是到了给出自己答案的时候了。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一部分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2)
一个变革,就像一扇窗口。通过变革的窗口,我们不禁要问:“这能否变成机遇?这一新事物是真正的变革,还只是一时的潮流?”……如果你从一开始便将变革看作是威胁,你就永远不会有任何创新。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创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用一些缺乏定义的大写字母进行组合,以逃避实际的繁重工作上,以及忙于使用技术方法去解决他们也不明白的“质量问题”。
——菲利普?克劳士比
历史走到今天,人们突然发现全球居然都不会制造了!于是,巨大的机遇摆在了“中国制造”的面前。好莱坞甚至用风靡全球的灾难片《2012》来预示“中国制造拯救地球”的情景,在影片结尾部分,代理指挥官看到如期完工的巨型方舟,惊叹道:“选择中国没错,交给其他国家不可能完成啊!”
是啊,历史把“质量复兴”的重任给了中国。然而,我们自己却要扪心自问:“面对机遇,我们准备好了吗?”
答案并不乐观,因为我们的确还没有准备好,不是物质上的,主要是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还是从事实践和研究的个人,我们似乎都一时无法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眩晕中清醒过来,更无法找到并适应“做老大”的感觉,基本上是处在被动反应和摇摆不定之中的。这也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制造”所处的窘境。
“中国制造”的蜕变
????????????????????????????????????????????
奥运与“中国品质”的盛宴
如今,“中国制造”越来越彰显出其独有的魔力。2009年的金秋十月,俄罗斯总理普京来到北京,邀请中国帮助他们发展高速铁路。十一月,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以大雪过后的湛蓝天空迎接提出“向中国学习”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白宫要员们,他们也诚心地邀请中国帮助美国建设“更坚强的智能电网”。对于这些,稍具历史感的人都不免会感叹——这的确是一种象征,历史正在发生大逆转,开始颠倒过来了啊!
我们再看几个“中国制造”的标志性“产品”——神舟飞船、北京奥运、国庆阅兵。世人基本上已经开始对“中国制造”的形象产生逆转,因为他们在这些产品的背后,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品质的力量。更加奇妙的是,他们发现,保证“神七”品质的是“零缺陷”,支撑奥运品质的是“万无一失”,而保障大阅兵品质的则是“零偏差”,于是,人们一下子开始把关注的眼光聚焦在“零缺陷管理”上了!
在这里,我想谈谈那一场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北京奥运。透过我们办公室的玻璃窗,时时都可以看到国家体育馆——鸟巢,从建设中的到使用中的,姿态和色彩各不相同。因此,常常可以听到办公室的同仁们发出那一声声或羡慕,或自豪的赞叹之声,更使大家平添了一种责任,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每天坐看窗外的鸟巢,不如起来为奥运‘中国品质’加油!”于是,这句话就作为提醒出现在学院的网站上。
随着8888“中国幸运日”拉开了“奥运Party”的大幕,中国送给了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喜和震撼——恢宏壮观的开幕式,让世界更加深刻而直观地认识了有着悠久历史和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个个不断被打破继而重新创造的世界纪录,让人们惊叹于中国北京的神奇魅力与魔力。当看到我们的奥运健儿一次次地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听着国歌一遍遍地奏响,国旗一次次地升起,内心升腾起来的,是无限的自豪与振奋。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一部分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3)
世界给了中国“十五天”,而中国献给世界的却是“五千年”,让人们尽情享受着奥运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享受着华夏古国的文明与现代,享受着由“中国制造”的北京奥运的品质。
因此,我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北京奥运的成功,实践的是“中国制造”的跨越,彰显的是“中国品质”的觉醒,迈出的是成就“中国品质”的康庄大道!
1中国“功夫”。虽然《熊猫功夫》在奥运之前借势而发,全球票房飘红,彰显出“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的手上的“烹饪”功夫,但那是典型的“美国制造”的功夫。可是,奥运开幕式,则以纯正的“中国制造”让全世界的人们把“震撼”、“不可思议”、“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等词句全部用上了。这种气势恢宏且内敛亲和、科技与艺术水乳交融的中国产品,必将颠覆那些将“中国制造”妖魔化、政治化的想象力。
2中国文化。整个奥运体现出这样一种清晰的图画——回归传统文明,寻觅和谐精神;远古与现代的共荣,现在与未来的共生。奥运期间,北京城最火爆的地方是大栅栏、什刹海、潘家园、老舍茶馆,还有798和秀水街。有报道说:“奥运村里运动员最喜欢的食物是——北京烤鸭。”我们学院旁边那家全聚德烤鸭店,就总是人满为患。有趣的是,有大报记者统计后说:“北京城有两个地方是各国领导人去的最多的,一是奥运村,另一个是秀水街。”
3中国产品。如果整个奥运就是一种中国产品,那么,它以“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和追求卓越的激情,已经把奥运的质量标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鸟巢”被公认为一种新的建筑标准;“水立方”则成为制造世界纪录的流水线,被叫做“魔方”;奥运开幕式更是达到难以企及的境界;而那些奥运赞助商们呢,虽然累点儿、苦点儿,但形象夺目、销量剧增。
伊利的张总那段时间一直都坐镇北京,事后,她告诉我:“奥运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被告知不用备货,说老外不会喝你们的牛奶。可开幕式之后,订单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地飞来;联想的杨元庆自豪地告诉媒体说自己十分庆幸助了奥运;还有Haier等等。最有趣的是“李宁”和蒙牛,虽不是指定赞助商,却能让老百姓自然而然地认定他们就是赞助商,尤其是当年的“体操王子”李宁,随着他在开幕式上点燃圣火,他在香港股市上的身价瞬间就猛涨了2亿港元……
4中国魅力。体现在把西方的Party变成全球的盛宴;把一直由政客和商人主导的奥运变成了全员参与的奥运;把由体育竞技为主的运动变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催化活动……这不仅体现在出席的各国领导人和政要的数量,还体现在参加比赛的各国运动员的数量,以及夺得金牌的国家和地区分布的数量上。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梦幻般的奇迹——美国菲尔普斯的“八金”,牙买加的男女“飞人”,中国体坛“常青树”郭晶晶和张宁……还有许多长年无人企及的极限记录被突然打破并大幅度地提升。当然,更大的惊喜出现在许多如蒙古、印度、新加坡等国家的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之后的举国欢庆以及之后对奥运抱持的热情。
“奥运,中国造”!我们从中分明看到打造“中国品质”的全部因素——高层督战、全员参与;科学规划、新旧并举;过程控制、风险防范。奥运的品质,不正体现出了“亲和”、“包容”、“科技”和“绿色”吗?也许,此时唯有大声称赞“酷”,才是对“中国品质”的致敬和礼赞!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一部分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4)
变革——“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
我一直在向各级管理者传授质量“三个层面说”,亦即“物理—事理—人理”三分法以及相对应的能力与支撑系统,即“QC—QA—QM”。道理很明显——质量是“控制”(QC)不出来的,也是不可能靠所谓的体系“保障”(QA)出来的,这些都只是技术活动而已,真正的质量是“管理”(QM)问题,也是关乎沟通与领导力的问题,关乎客户、员工与企业是否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关乎一个组织的信心与可信赖的问题。
说这些,恐怕会有许多人不以为然,甚至产生误解。因为由己推人或关起门来谈“质量”,还是会觉得“QC”来得令人踏实,而“QA”也容易上手,起码人头攒动、大呼小叫让人放心,文档高摞、手册成山则让人有成就感。这也难怪“QC”会有一种保守的倾向。由此看来,“QA”具有改良的味道;而“QM”则是充满创新和文化变革的意义。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回顾一下“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过程。以保守见长的共和党,很快就推选出了他们的候选人麦凯恩——一个“极端保守主义”者,主张维护布什政府的政策,尤其支持向伊拉克增兵,甚至说如有必要,美军应在伊拉克驻扎“一百年以上”;而在作为反对党的*党内,则出现戏剧性的变化。最初,候选人之一、曾经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党内支持率高达53%,年轻的黑人候选人奥巴马为20%,仅高出位居第三的爱德华七个百分点。同时,CBS和华盛顿邮报的民调表明,在全美的黑人中仅仅只有20%看好奥巴马,而有60%是打算把票投给希拉里的。显然,人们更加看好强调系统保障和经验的希拉里。
有意思的是,有统计表明,如果说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选民倾向于把票投给希拉里的话,那么,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选民则更加追捧麦凯恩;看来,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那些代表美国未来的出生于*十年代的年轻的选民身上了。面对美国经济的“糟糕表现”以及布什政府的“无力回天”,无法容忍这样的现实的美国人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届总统的身上,尤其美国的年轻人开始思考他们的未来了。于是,他们纷纷地站了出来!
这时,作为最年轻的候选人,奥巴马顺达民意,勇敢地提出“变革和希望”的主张:“Change——WeCanBelievein!”号召新一代的美国人站出来一起来改变这个国家:“LetsChangethisCountry!”
2008年6月5日,奥巴马获得2114张选票,远远超过党内提名的2025张选票。
作为质量管理者,我关注的不是所谓的“首位女总统”或“首位黑人总统”这样的名头或新闻由头,而是在观察美国面临转折的关头,那些处在风头浪尖上的人物们的选择与主张。到底是“QC”、“QA”,还是“QM”?我渴望在这次美国的大选上看到质量的光芒,看到人们久违的“文化变革”一词重现彭湃的力量与勃勃的生机,看到质量回归后的人性光辉。
为此,我一直关注希拉里与奥巴马之战。在美国的时候,我每天都会看厚厚的报纸。因为我担心希拉里会偷巧地取胜——因为“QA”具有一种欺骗性,它往往把自己的保守倾向包裹在改良与经验的豪华外衣里。有几次,我几乎要为美国年轻一代担忧了,然而,峰回路转,奥巴马笑到了最后,我也因此对“QM”充满信心!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一部分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5)
因为,正如奥巴马的主张:Change——WeCanBelievein!我希望这应该是同样身处转折关头的“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
不过,我看到国内更多的高管们在对待质量问题上,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他们可以大谈特谈质量与文化变革,可一旦要动真格的,就不知道龟缩到哪里了!当然,面子上,他们还是要高举“质量大旗”的,只不过上面写的是只有“QC”和“QA”,而不见“QM”。
还有这么一个细节:当希拉里落败之时,共和党的候选人麦凯恩居然站出来呼吁希拉里的支持者转而支持他!不要以为麦凯恩疯了,他只是太聪明了——竟然看到了“QC”和“QA”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所以,我更有理由向你们发出召唤了——来吧,让我们以“变革”的名义参加质量管理的盛宴!
面向春光,结束质量的“冷战思维”
???????????????????????????????????????????????????????????????????????????????
扛起“品质”的大旗
“克劳士比”来到中国,即把“使命”确定为“致力于把‘中国品质’塑造成可信赖的国际新形象”。十余年来,我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张扬着“中国品质”的力量,并挖掘其背后的力量源泉。
在“2009年克劳士比中国峰会暨学院十周年庆典”上,来自中外的政界、企业界和专业人员们,不仅高度赞誉我们对“中国品质”所做出的努力,而且还集中展示了各龙头行业的品质力量,比如,中国航天、中国远洋、一汽轿车、中国石油、中国南车、中国商用飞机、中国电子和中兴通讯等等。著名的质量大师费根堡姆博士还专门发来贺电,以表达他对“中国品质”事业的期许。
这几年,我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场合为人们揭示“品质”的真相,以真诚的心致力于推动政府、企业和各级管理者去做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虽说人微言轻,却深知“匹夫有责”的意义,须臾不敢懈怠,但令人欣喜的是,当今世界的大变局,让更多的国人再一次惊叹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豪情与预言能力——“现在世界上的形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不过,还有一个被忽视且“隐形的”大问题——产业界的“质量思想解放”。换言之,就是如何面向春光,结束质量的“冷战思维”。
2008年2月28日,随着又一颗20世纪的“质量巨星”——朱兰博士的逝世,21世纪的质量天空越来越呈现出无明星化、无焦点化和通俗化的特点。朱兰博士以其103岁的高龄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为后代流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如今我们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