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管理]大败笔-经典营销失败案例 >

第14章

[管理]大败笔-经典营销失败案例-第14章

小说: [管理]大败笔-经典营销失败案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制性又在哪里呢?
  三、缺乏抬高门槛的壁垒意识
  其实,品牌运作的长线与短线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回头看看迅速升起又迅速淡出的品牌,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各领风骚两三年,成了中国市场上独特的品牌现象。这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品牌的核心规划与管理等等没有系统与科学,甚至对品牌到底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行走多长时间,自己心里也没数。
  那么,海王牛初乳作为一个概念型品牌,会不会和其他的概念型品牌一样,跳上品牌轮回的快车呢?其实,思考过后更多的是担心。目标消费者的广泛性与品牌定位的包容性,让海王牛初乳的品牌显得很不专业,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一个牛初乳品牌满足了所有的消费者,如果长期地如此进行品牌宣扬与品牌打造的话,当面临着细分市场的竞争与品牌多元化的压力时,应该如何进行品牌延伸呢?应该如何在细分化的市场里做领导品牌呢?
  要知道,一个品牌满足所有的细分化的消费者和系列专业品牌满足系列细分化的消费者,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境界,对于这一点,是不是还要仔细考虑一下呢?事实上,综观海王牛初乳的品牌运作,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新品牌,它还远没有达到领导品牌的境界,其在市场分割方面,也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发现的是单一的产品来满足所有的细分化市场,这样的品牌运作其实面临着很多危机,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有实力的专业竞争品牌,迅速推出系列差异化的产品,切分市场与海王牛初乳竞争;中小型的跟进品牌,进入更加专业细分化的市场,蚕食牛初乳的市场,就如我们前文所言的“儿童运动耐酸饮料”等,那么也会有类似的“儿童营养专用牛初乳”、“商务人员专用牛初乳”、“白领丽人专用美容牛初乳”等千奇百怪的产品,到那时,海王牛初乳就可能会面临着虎狼与蚂蚁的围攻。问题的关键是,在市场分割方面,海王牛初乳准备好了吗?
  四、品牌定位的大众化
  品牌打造是一场永远也没有终结的游戏,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的竞争真空时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品牌多元化时代,这场游戏都将继续下去。而所谓的策划,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层面之上,为超出人们思维半步而下的一剂猛药,能否药到病除,那就要看你的功力如何了。对于“海王牛初乳”的策划游戏,又会如何上演呢?
  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海王牛初乳的初期品牌运作是成功的,其品牌知名度随着电视广告的播出,迅速形成了关注度,并形成了与传统类品牌完全不同的“高档”形象。但在近期的传播过程当中,海王确实在概念运作的“利益支持点”上过分较真儿,结果引起了传媒的关注与分析,使品牌陷入了信任的困境当中。
  毫无疑问,从品牌的利益点与利益支持点两项指标进行简单分析,海王推出的“牛初乳”品牌,相对于传统的奶制品来讲,确实具有了“绝对差异化”优势。相对于传统乳制品来讲,现有大部分品牌还都是以配方奶粉和液态奶为主,仅能满足普通人群正常营养的摄入。而专门针对青少年、孕产妇、亚健康人群的营养补剂,确实没有一个专业的品牌诞生,所以,从营销策略上来讲,海王的“无竞争市场分割”的品牌营销策略是成功的。
  但仔细分析,虽然海王牛初乳具有了差异化优势,但在相关性方面,还有些不足,比如一个产品与青少年、产妇、亚健康的人同时相关,这里的利益矛盾如何平衡?相关度如何体现呢?我看还是值得商榷与探讨。
  五、没有跳脱新旧概念的冲突
  中国的市场还不够成熟,消费理念在日新月异的消费思潮的变迁过程当中,显得更加盲从,于是,在并不规范的市场,并不成熟的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疑问与跃跃欲试,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更渴望奇迹的出现,渴望与众不同,渴望英雄主义,于是,当一些新鲜事物出现时,便迅速追捧并抱以热烈掌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营销手法与运用模式,当这一模式与消费者的心理渴求相互碰撞时,便宣告着策划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消费者历来都对神话充满向往,神话与奇迹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所以一个新概念的推出,往往能够引起大批消费者的注意。核酸、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等,新东西的产生,总能让消费者高兴一阵子,而消费者也喜欢在这些新旧概念当中进行对比、分析与选择。
  牛初乳相比于传统的牛乳来说,其概念也并不是很新,毕竟它也还是牛乳,并不具备诸如基因、纳米技术等绝对差异的优势,所以在牛乳与牛初乳之间,实际上是两个一脉相承的概念,那么时间久了,消费者对初乳的概念还会有多少新鲜感呢?
  新旧概念并不绝对差异化,很可能会让消费者对所谓的新概念迅速冷淡,激情过后可能会迅速归于平静。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海王牛初乳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来保证牛初乳这一概念不被老化?保证这一概念永远新鲜?保证对消费者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呢?
  六、经不起推敲的数字概念
  的确,出其不意的品牌会挑动消费者去尝试。但当这一切过度运用,一旦出现反复,出现了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的或不想听到的,不属于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式的品牌的所为时,便会在一夜之间反目成仇,移情别恋,并在此过程当中,落井下石而后快。这一点,不但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非常合适,对于靠传媒来进行品牌传播亦是如此。
  综观海王牛初乳的品牌宣传与打造,我们发现,其对品牌利益点的宣传,似乎显得过于自信与张扬,这种对于品牌的过度炒作,引来了消费者注意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的疑问。
  脑白金很聪明,其在宣扬“脑白金体”(利益支持点)时,并没有过分炒作,所以其品牌活得神秘而安稳。而海王则犯了一个常规性的错误,也许是为了宣扬其品牌的“珍贵”,在宣传过程当中,从利益支持点上过分强调:“牛初乳产量极少,一头健康的奶牛一年仅仅能提取2公斤”。此语一出,立即引起了传媒的猜测,试想,稍有算术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十几亿人口,即使一个忠诚的消费者每年只喝“一头牛”(2公斤),那么新西兰要有多少头牛才能供应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呢?
  这一数字游戏,让海王的品牌陷入了信任危机,但其如果当初只提出这样一个模糊概念而不必过分“较真儿”,比如只强调牛初乳来自无污染的草原,而不强调是内蒙、新西兰或新东兰之类,也许它也会如脑白金一样滋润,而不至于陷入传媒怀疑的危机当中。归根结底,这都是过分营销所致。
  第14节日落旭日升
  2004年4月28日,“旭日升”商标苏州流拍。当日,河北省拍卖总行在相关媒体发布关于拍卖旭日集团设备的公告,公告称,2004年5月21日,该拍卖行将依法拍卖旭日集团所属位于冀州市饮料罐装总厂的生产设备,而拍卖原因是“旭日集团2001年向民生银行河北分行货款尚未还清”。
  人们似乎不再注意段恒中的行踪。在石家庄、衡水、冀州,有关旭日败局的“说法”被舆论恣意发挥。“中国茶饮料大王”沦落到如此地步,让身为段氏同乡的笔者感喟世事无常。
  2“段氏神话”与冉冉旭日
  990年,39岁的段恒中被任命为冀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多年来希望能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了。
  1990年前后,段恒中接手时的冀县供销社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下属大大小小几十个乡镇企业,全县430多个自然村几乎都有供销系统的职工。由于人员庞杂,供销社内部管理一直陷于近乎混乱的状态,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更要命的是,下属单位中能盈利的越来越少,2000多职工的吃饭问题已经受到威胁。多年来学习到的企业管理知识让段恒中清楚地意识到,冀县供销社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要搞活企业,必须搞活体制。
  1993年3月,冀县供销社以原有企业为基础,以骨干新建市场型工业为核心组建的河北旭日集团正式成立,段恒中任集团董事长。当年,冀县改名为冀州市。
  段恒中开始了对国内外市场的考察。1994年,旭日集团筹资3000万元用于茶饮料的生产和开发。他们聘请国内一流的科研单位参与研制,使产品保持了茶叶的天然色香味,还独创了在茶饮料中充入碳酸气的新技术。段恒中把这种具有流行时尚和传统风格的饮料取名为“冰茶”。
  “旭日升”冰茶一上市,便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大获成功,当年旭日升为集团创收几百万元,冀州供销社一下子扭亏为盈。从那时起,能想会做的“段主任”便在当地老百姓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冀州小城长达7年的“段氏神话”由此开始了。
  段恒中没有急于把赚来的钱用于购买生产设备,他心里明白:一条上规模的饮料生产设备动辄上千万元,以旭日当时的家底根本折腾不起。深谙经营之道的段恒中把钱投给了广告。
  1995年,旭日升冰茶的广告开始频繁出现在河北和北京等地的电视台。
  当年,旭日升销售达到5000万元,订单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到昔日平静的河北冀州。1996年,几家外国公司和一家台商主动找到段恒中,要投资几亿元给旭日建几个大饮料厂,段恒中婉言谢绝了对方。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从国外引进了许多饮料生产线,由于产品销量受阻,这些生产线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瞅准这个机会,旭日集团当年就利用租赁厂房或委托加工的形式在全国开设了23家分公司。
  不仅是饮料本身,包括包装、运输等环节,集团也大多采用了这种外包的模式。后来在冀州,旭日升这个“借鸡生蛋”的故事广为流传。
  1996年,旭日升冰茶5亿元的销售业绩再次让业界咋舌。“成功”的感觉袭上段恒中的心头,他为当年的决定长长舒了一口气。
  随后,他派出几百名冀州员工,奔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城市,通过地毯式布点,建立起48个旭日营销公司、200多个营销分公司,形成了遍地开花的营销网络。一夜之间,“旭日升”在中国茶饮料市场独占鳌头。
  当时各销售公司都有自己出奇制胜的招数:呼和浩特市销售公司邀请国内著名笑星、歌星联袂演出,曾创造了“一天占领一座城市”的奇迹……
  1998年,旭日升当年销售额达到惊人的30亿元,在人们惊呼奇迹的同时,旭日集团开始步入了鼎盛时期。那时,集团启动了全国各地6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饮料罐装生产线,容纳带动了315家各类生产加工企业,盘活呆滞资产65亿元。
  1999年,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旭日集团确定“冰茶”为旭日集团商品特有名称,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将自己创造出来的要领以商标作壁垒“独家垄断”。在当时看来,似乎旭日升有了这个商标终身独家拥有,就像“可口可乐”将独家配方放在了瑞士银行,可以高枕无忧了。
  很多人还记得2000年的成都糖酒会,那年糖酒会头3天,旭日集团就接下了2亿元的订单。“旭日升现象”的说法不胫而走。
  2001年,“旭日升”商标的无形资产被有关部门评估为吓人的160亿元。这笔钱即使平均到每个冀州人头上也有近5万元!
  贪功冒进,旭日升遭遇滑铁卢
  在旭日升饮料横扫全国的时候,来自集团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已开始潜滋暗长。
  在旭日集团,员工不管来自何方,学历多高,从进入集团第一天起,都必须再补“旭日学历”。员工从报到之时起,就开始了封闭的军事化的岗位培训,从早到晚,对学习、活动的时间、内容都做了详细安排,并要学完《旭日员工教育管理条例》等8门课程,使他们对集团理念、价值观等都有深刻的认识。
  当时,集团对员工的言谈举止、卫生习惯、社会交际、家庭生活等各方就面都作了严格规范,甚至连如何与人握手、如何登门做客也不放过。即使对“军令有所不受”的近万名驻外人员,总部在作息时间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几时起床跑步、打扫卫生,每天清晨,地处全国各地的近万名旭日员工,都要同时举起右手宣誓……
  所有这些,他们称之为“革命化建设”。
  1999年以前,大部分外地的分公司员工都能遵守集团的各项管理规章,即使是对每天早上宣誓这些总部“鞭长莫及”的事情,都会严格执行。但1999年以后,随着旭日升市场霸主地位的确立,分公司员工的一些违规操作开始增多。
  在旭日集团的前期管理模式中,不论是进入哪个城市,不论是什么职位,几乎都是从冀州派遣本地人马。也许是旭日升的产品太好卖了,以至于当时公司高层出现了这样的认识:大公司的管理不就是“找经销商、铺货、回款”这么简单吗?在他们看来,只要可以在冀州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款,似乎就万事大吉了。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旭日集团采取了按照回款多少来进行工作考核的管理思想,而忽视了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一些业务员为了配合企业考核,和经销商达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过期产品。在诱人的利益下,经销商十分配合分公司的回款,旭日升的企业原则却被他们置诸脑后。
  2000年之前,许多分公司老总都是原来冀州供销社的骨干,依托他们在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一些优惠政策的确是可以“要”来的。这样,不同的经销商就可以拿到不同的产品价格。
  据了解,旭日集团曾做过一个大型促销活动:每进30件冰茶赠一辆价值180元的自行车;每50件赠价值300元的人力三轮车;不足30件的赠购物卡。各地区搭赠的物品不尽相同,但原则是平均每件6元的促销费。集团还给经销商们定下任务,允诺年底完成销售额100万元的,奖松花江汽车一辆,价值3。6万元。
  政策一出台,立刻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仅保定某县经销商就进货1万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把1万件货迅速出手,并要再次进货。可事实上,这1万件冰茶本地很难消化,只能是通过更低的价格到了外地。由于经销商都把车款或促销费打进价格里,到最后,旭日升的低价策略变成了价格大拼杀。
  促销期过后,旭日升就会在这一地区周围滞销,因为二级批发商手中的货压得太多了。当时,冰茶的价格一度跌到了33元1件,而出厂价却在40元以上。一些地区的分公司在陷入恶性循环的市场中难以自拔。
  在旭日集团业务员中,曾流传一首名为《万恶懒为首》的诗:牌场风流酒后狂,笑聚分赃正当行;温柔乡里图一醉,哪管旭日兴与亡。
  翻云覆雨,管理层突然休克
  症忌下猛药。面对内部出现的问题和一线市场的对手阻击,旭日集团开始了创业以来第一次大刀阔斧的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