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

第4章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第4章

小说: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樊馨蔓如此评说。

  这部片子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马云当时是多么超前。

  马云在北京的上门推销,在各大部委和各大媒体中的高层公关,都以失败而告终。马云不但没有签下一个合同,没搞到一条信息,甚至没有拿到一份订单。

  马云走访《人民日报》时,开始露出一线曙光。

  当时一些工程院院士认为网络不符合中国国情信息高速公路,离中国太遥远。马云在《人民日报》信息部讲课时,愤慨激昂地说:“对于发展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了,对于处于劣势的我们来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听完马云的讲课后深受启发并认为政府上网是一种必须。第二天范敬宜就给中央打报告,申请《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人民日报》上网工程启动了。马云为了拿下这个工程,把中国黄页最好的工程师调到北京,为《人民日报》精心制作了好几个主页。毫无疑问,在制作网页方面,中国黄页当时的技术是国内最好的,但《人民日报》主管工程的人还是把这个项目给了别人。

  马云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唯一的安慰是《人民日报》为他报销了杭州到北京的来往路费。

  数日后,我帮马云在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尔餐厅搞了个新闻发布会,请来30多位报界老总,也请来了几位有投资能力的地产商。因为我知道马云急缺资金。

  马云和他的技术人员为了准备这个新闻发布会,苦干了两天两夜。但要开会了,又听说上面发下文件不让宣传互联网,弄得马云整个一个没脾气。

  新闻发布会开始后,黄页的工程师们摆上电脑,当场演示从电话线上下载的中国黄页的页面,马云激情演讲了一小时,从网络应用到网络前景,但莅会的老总和记者们似乎只听懂了三分。会后会餐时,我为马云找来了两个大款,目的是想帮急缺资金的马云融点资。马云又为老板们演示讲演了一小时,讲完,两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反问:“这样的东西国家会让民营企业来搞吗?”我和马云无言以对。

  老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既然网络技术国家都没有放开,何谈网络内容?

  还是那句话,马云太超前了。中国黄页生不逢时。

  《书生马云》专题片的最后一幕是,马云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灯,一脸茫然,神色凝重,喃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

  1995年底,正是杨致远的雅虎起飞之时,也正是贝索斯的亚马逊诞生之时。假设马云的北上成功,假设马云顺利地把新闻、财经、文化、体育装进中国黄页,中国黄页会不会成为中国雅虎,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门户网站?果真如此,中国门户网站的诞生就无需等到1998年,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就得重新改写,中美网络产业的差距就会大大缩短。

  但果真如此,马云的阿里巴巴呢?马云的B2B呢?中国的电子商务呢?

  然而历史从不接受假设。1995年底马云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互联网,也没有做好准备接受马云这位中国互联网的先驱!




从残酷开始(6)




  记得在《人民日报》演示时,马云激动地说:“现在要迅速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在操作系统和网络电子商务上中国再落后,那么全世界就要被洋鬼子抢去了。”

  马云是个精明的有远见的商人,但同时也是一个爱国者。他看到了美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势头,也看到了网络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他想帮祖国迎头赶上,他想帮祖国抹平数码鸿沟;他不明白国家民营一齐上有什么不好?

  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时候,马云花钱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普及网络知识,宣传互联网应用,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这些本该是国家应做的事。

  马云是网络时代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是中国商用互联网的开拓者和创业者。是马云第一个把商用互联网引入了中国,开创了企业主页发布的互联网商用模式。

  筚路蓝缕、披肝沥胆、千辛万苦……这些马云都能忍受,唯一不能忍受的是人们的冷漠、歧视、不理解;是人们视其为骗子,是人们无视他拳拳爱国心。

  有时,我看着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和四处奔波的背影,心里一阵发酸:难道这就是历史送给先行者的礼物吗?

  我并不是马云前五年创业的见证者,我只看到了他在北京碰壁的那一小段。但我能理解为什么提起当年,马云要用“五年苦难,五年残酷”这样的词。

  当时,我隐约感到,马云的事业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他也许会成功,但不是在现在而是将来,因为他太超前了。




高位出走(1)




  中国黄页是马云超人商业智慧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产物,是马云抢到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绝对先机。从1995年上半年到1997年底整整两年半的时间里,马云为黄页倾注了所有的智慧、心血、时间和精力,为黄页创造了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最终为黄页创造了年营业额700万的奇迹。

  但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马云不得不被迫辞职北上,不得不被迫放弃所有股份。

  辛苦一场到头来黄页给了马云什么呢?一无所有!

  但并非真的一无所有。黄页给了马云苦难、磨难、委屈和打击,给了马云经验、教训、失败和成功。所有这些都是比金钱和股份更为宝贵的东西。

  中国黄页是马云的失败也是马云的成功!没有中国黄页就不会有阿里巴巴!

  泪别黄页(当然马云没有哭),很悲壮也很耐人寻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杭州那天大雨滂沱,天冷水寒,但马云在挥手告别故乡时说的是:“杭州你等着,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

  竞争对手

  “从中国互联网十年历史看,我是第一人。”马云的这句话没有错。

  成立于1995年4月的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确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其中国黄页也的确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黄页创办一个月后,张树新的赢海威在北京问世。

  马云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无可置疑。然而马云究竟领先了对手多少呢?细算只有一个月,最多不过半年。

  在商业大潮汹涌澎湃的九十年代,中国市场上拷贝跟进的速度是惊人的。

  从1995年上半年到下半年,经过几个月地艰难开拓,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成功创办和运营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成功推出和验证了一个崭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虽然这个模式很简单,就是在网上发布企业广告。年末盘点,中国黄页还没有盈利,但当时的营业额已经突破百万,而且离做平只差一点点。特别是浙江省“金鸽工程”的推出,开了中国政府上网的先河。中国黄页的开创作用和示范效益是巨大的。

  到了1995年年底,马云遇到了第一个竞争对手,“中国之窗”,这个网站的背景是中科院。中国之窗给中国黄页造成的威胁并不大。

  但是到了1996年初;几乎一夜间冒出了好几家堪称强大的竞争对手:“东方网景”、“亚信”、“西湖网联”……新生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竞争骤然激烈起来。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从此不再寂寞,而中国黄页也从此不再孤独。

  田溯宁实力雄厚的亚信差点成了中国黄页的死敌,幸好田溯宁发现在网站业务这块自己的优势并不比中国黄页大,于是转向光纤铺设和网络工程建设。田溯宁几年后成了中国网通的掌门人。

  西湖网联就不同了。这是家门口的对手,而且两家实力悬殊。当时西湖网联是拥有3亿多资本的国企,而中国黄页的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西湖网联从中国黄页的成功中看见了互联网市场的前景,于是开始全力抢占这块市场。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不公平竞争。西湖网联财大气粗,中国黄页势单力薄;西湖网联有政府背景,中国黄页只有民间身份;西湖网联垄断着网络技术平台,中国黄页只能依靠海外服务器。在杭州老百姓眼里,西湖网联是正规军,中国黄页是游击队。正规军打败游击队是没有问题的。但竞争的结果却是中国黄页占了上风。连杭州市政府都承认,中国黄页做得比西湖网联好。

  中国互联网产业从一起步就有政府搞还是民间搞的争论。由于马云的率先创业,使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有了民营色彩。

  早在1995年;弱小的民营中国黄页就曾经战胜过强大的国营西湖网联。这个案例早早预示了民间互联网企业的强大生命力。

  在1996年初,马云的中国黄页的一时取胜,并不能化解公司面临的危机。资金匮乏,资源匮乏,信息匮乏。身处杭州的黄页要想完全摆脱西湖网联的阴影也是不现实的。




高位出走(2)




  马云北上失败,把新闻、体育、文化装进中国黄页的计划泡汤,把中国黄页变成中国雅虎的壮志落空,也使把中国黄页总部放在北京的计划根本无法实现。

  1996年初,黄页一度发不出工资。好在马云启动的代理制很快有了成效。纺织进出口行业的广告代理签单。10万元打进黄页账号,解了黄页燃眉之急。

  为了生存,为了长远发展,为了得到资金支持,也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马云决定中国黄页与西湖网联合资。

  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人民币60万元,占30%的股份;西湖网联所属的南方公司投资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在合资后的股份公司中,马云仍出任总经理,但大股东肯定是南方公司。

  对于10万元人民币起家长期患资金饥渴症的中国黄页来说,140万就是个天文数字。有了资金支持的中国黄页业务扩展大大加快,到了1996年年底;中国黄页不但实现了盈利而且营业额突破了700万。

  分道扬镳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时,合资并不是一条出路,尤其是两种文化两种模式两种所有制的合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的合资是一种变相收编,也是一种变相国有化。

  合资之后,尽管公司业务在推进,但双方的裂痕则愈来愈深,直致破裂。

  1995年和1996年的马云,心中一直装着一个伟大的梦想:把中国黄页打造成中国雅虎。应该说马云当时还是有机会有可能的。第一,中国黄页毕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占有绝对的先机;第二,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步虽晚但市场巨大;第三,马云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感悟使中国黄页一启动就找到了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正是这个盈利模式以后困扰了中国网络企业多年,无数网站倒闭的根本原因也是徘徊多年死活找不到一个盈利模式。

  但马云还是失败了。摧毁马云伟大梦想的是两把重锤:一是北上失败,二是合资失败。相比而言,无疑是第二把重锤制造了毁灭性的效果。

  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合资不久,裂痕就出现了。

  马云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中国的雅虎,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品牌培育策略,但南方的目标是赚钱,为此它也有一套急功近利的经营策略。对此马云曾说:“做‘’公司如同养孩子,你不可能让三岁小孩去挣钱吧!”

  随后,双方分歧日深。几乎马云所有的经营方案都被大股东否决。此时,马云这个总经理已经难有作为了。

  几个月后,破裂终于不可避免。

  马云带人到外地拓展业务,回到杭州一看,公司大变。南方自己又注册一家自己的全资公司,名字也叫“中国黄页”。

  为了利用中国黄页已有的品牌声誉,东方公司建立了一个“chinesespage”网站,和中国黄页的“chinapage”相近,而且中文名字都叫中国黄页。于是杭州有了两个“中国黄页”。

  新黄页利用老黄页之名开始分割老黄页的市场。两家黄页一个套路,同城操戈,自相残杀。做一个主页,你收5000,他就收1000……刚刚起步的商用互联网陷入混乱之中。

  直到现在马云才明白,西湖网联并无合作诚意。“因为竞争不过你,才与你合资,合资的目的是先把你买过来灭掉,然后去培育它自己的100%的全资黄页。”

  马云一手创办了黄页,在他眼里黄页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两年多来,马云带领黄页团队左突右杀、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打出一片天地,到头来突然发现“儿子”已经改姓,天地已经易主。

  悲愤至极痛苦至极的马云,为了保住黄页,为了迫使对方关掉新黄页,愤然提出辞职。紧接着,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也提出辞职。

  黄页的辞职风潮惊动了《人民日报》记者。

  辞职风潮后来虽然平息,但马云知道大势已去,这个别人控股的黄页已经不可久留。




高位出走(3)




  就是与美国的网络先驱比,马云创建中国黄页的时间也并不算晚。

  然而两年之后,雅虎如日中天,亚马逊闻名遐迩,而中国黄页却面临分崩离析。再次饱尝失败苦酒的马云,不禁仰天长叹。

  但马云并没有流泪,也没有被击倒。“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通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那么明天真的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还能怎么样?来吧,我都能扛得住。”马云事后如是说。

  自从1995年上半年下海创办黄页到1997年下半年黄页变色,马云已经在网络江湖闯荡了两年半。虽然大业未成,但也名声在外。

  1997年10月,马云偶然认识了外经贸部的王建国。

  不久,久闻马云大名的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诚邀马云加盟,共创大业。

  马云考虑再三决定二次北上,毕竟外经贸部这棵大树比杭州通信粗多了,但真正使马云下决心再次北上的原因,还是EDI的业务与马云的电子商务情结之间的联系。

  到了1997年底,马云去意已决。

  离开黄页对于马云来说,不仅是自断其臂,而且是自剜其心。中国黄页曾是他的所有事业和未来,是他的全部希望和梦想!

  1997年11月的一天,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这时的黄页已经有了将近40人)一起乘车前往桐庐的红灯笼度假村。这是一次集体出游也是一次集体婚礼,几对黄页的新人要在度假村举办集体婚礼。

  在度假村的晚宴上,马云站起来让大家安静一下,然而宣布了北上之事,并宣布了随他一起北上的8人名单。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惊呆了。对于这些同创业共患难,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年轻人来说,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因为走的不是别人,而是黄页的创始人,是整个团队的领袖和灵魂。谁都知道马云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长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