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吴军浪潮之巅 >

第11章

吴军浪潮之巅-第11章

小说: 吴军浪潮之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叩鞯呐EO,像女皇一样,在一群大大小小官员的众星捧月下,走进康柏公司的总部,接受她在一片反对声中购来的康柏公司。这一天是菲奥莉娜一生中荣耀到了极点的一天。据康柏的员工回忆,菲奥莉娜当时态度高傲、不可一世,完全是以一个胜利者受降的姿态。
短短三年后,菲奥莉娜黯然离开 HP。她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和她平庸的管理才能将硅谷历史上第一个巨星惠普推到了悬崖边。好在一年后,惠普在新 CEO 马克。赫德(Mark Hurd)的领导下,从戴尔(DELL)公司手中重新夺回世界微机厂商的头把交椅。但是惠普性质已经由一个高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以家电为主的消费电子公司了。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1。昔日硅谷之星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了。1934 年,斯坦福的两个毕业生休伊特(Hewlett)和派克特(Packard)躺在斯坦福的草坪上憧憬着这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过后的美景。两个打算办一个电子公司,至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应该叫 Hewlett –Packard 还是该叫 Packard…Hewlett,两个人决定抛硬币看运气,最后结果是 Hewlett 赢了,便有了 HP 这个名字。但是,直到 1939 年这个公司才正式成立,创办资金只有区区 500 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示波器的电子仪器。经过二次大战,惠普得到了发展。这时一个机遇使得惠普、硅谷和斯坦福同时兴起。
二战后斯坦福大学遇到财政困难,斯坦福有 8000 多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十多个颐和园大小,而它真正需要使用的土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至今斯坦福荒着的土仍然地占一大半。但是根据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大学的土地是不能出售的,因此,无法直接从闲置的土地上挣钱。后来有一个叫特尔曼的教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上面没有禁止斯坦福把地租出去。于是,斯坦福就拿出一片土地,办起了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惠普公司成为进驻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惠普公司从这里起步,生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公司也随着进驻斯坦福工业园。到了计算机时代,由于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和半导体有关的技术,从此这里便被称为硅谷。而斯坦福大学,不但度过了难关,而且从六十年代起,一跃成为世界顶尖名校。惠普则成为硅谷神话的典型代表。
几十年来,惠普和斯坦福互相提携,堪称厂校合作的典范。惠普从斯坦福获得了无数优秀毕业生,同时在财政上给予斯坦福极大的支持。就是在很长时间里,惠普是斯坦福最大的捐助者,包括帕克特捐给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的系馆。
到九十年代前期,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进入高峰,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仪器和昂贵的医疗仪器如核磁共振,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六十年代,惠普进入小型计算机领域,八十年代进入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行业,它还是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公司。九十年代,惠普进入微机市场。整整五十年,惠普的发展都一帆风顺。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当时,惠普是很多斯坦福学生首选的工作公司。顺带提一句,惠普是最早进入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之一。
九十年代后期,惠普经历了不很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硅谷巨星渐渐黯淡下来了。今天,在斯坦福孕育出的众多公司中,大家很难将惠普和思科、英特尔和谷歌排在一起。如果没有奇迹发生,以后它的前景依然黯淡。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把现在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计算机公司(今天的惠普营业额仍然比 IBM 高)说成是前景黯淡的昔日黄花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如果看看下面两张图表,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图中的蓝线代表公司的营业额,红线代表纯利润,单位都是百万美元,而黄线部分代表利润率。上面这个公司除了在两千年后经济衰退时营业额有过下滑外,一直保持增长,而纯利润更是直线上升,利润率从十几年前的 6…8%(图中扩大了十倍)增加到现在的 10…12%。实际上,2000 年该公司营业额下滑是因为它卖掉了一些效益不好的部门,而利润并没有影响。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这个公司的股票可以购进并长期持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司,1999年以前,它基本上和第一个公司的曲线吻合,虽然它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但是,2000 年以后,它的营业额虽然基本上是直线增长,却有两次小的滑坡。糟糕的是它的盈利却忽高忽低。它的利润率不仅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而且一直在 10%以下。因此,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如果我们再了解到它 2002 年到 2003 年营业额猛增是因为买下了一家很大的公司,那么我们对这家公司自身发展的能力就更怀疑了。根据巴菲特的观点,这种忽上忽下的公司不能投,因为它保不齐哪天就会垮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谜底,这到底是哪两家公司。第一家是通用电气 GE,第二家是惠普,这是世界上电子行业两家最大的企业。考虑到GE不能算一个纯粹的IT公司,那么惠普可以坐上 IT 行业营业额的头把交椅。本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微机厂商,惠普本来应该是微机革命的最大获利者,但是这近二十年来它走到摇摇欲坠。其原因何在?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进入九十年代,个人微机在美国开始普及,整个市场增长很快。惠普靠着原有的小型机的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很容易地进入了微机市场。由于它的传统用户是中小公司和学校,惠普没有花太大气力就打开了大学,研究所和中小公司的微机市场。惠普实际上已经悄悄地从仪器制造向计算机工业转型了,并于 1989 年和 1995 年它先后买下了两家计算机公司阿波罗和 Convex ,当然它只是为了要两者的市场,然后将这两家公司原有的客户换上惠普自己的小型机和工作站。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 IBM 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 IBM 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计算机本来只是惠普长长的产品线上的一种产品,只是到了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计算机部门包括其外设的营业额超过了整个惠普的一半,才格外引人注意。
但是,正是由于惠普的产品线太长,惠普内部非常混乱,进一步发展包袱很重。而且,惠普很多产品之间毫不相干,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为了今后的发展,惠普必须在产品上进行调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司调整和重组的最简单、经济上最合算的做法就是将一些部门从公司剥离出去单独上市。惠普选择了这种做法。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卖哪个部门。
一般来讲,公司会卖出利润率低的、对自己没有用的,前景不好的部门并买进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帮助的公司,比如郭士纳领导下的 IBM 就是这样。但是,惠普接下来的发展史上最大的两次拆分和并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科技界和华尔街至今很有争议。而这两次交易都和惠普的前任 CEO 凯丽。菲奥莉娜有关。事后诸葛亮的人对她领导公司的能力很是怀疑。实际上,第一次公司重组,即将赖以起家的仪器部门(即现在的安捷伦公司)剥离上市,并不是菲奥莉娜决定的,因为董事会在她来惠普以前就做决定了。但是由于是菲奥莉娜实施的,因此很多人把这笔帐记到了她的头上。第二次是和江河日下而且亏损的康柏公司合并,这件事是菲奥莉娜在包括休伊特家族和派克特家族在内诸多反对声中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剥离安捷伦现在看来并不错,因为事实证明安捷伦发展的不好,但是和康柏合并必要性不大。
让我们回到 1999 年,看一看决定惠普命运的两次拆分和并购。1999 年时,惠普的产品线分成三个方向:传统的科学仪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医疗仪器,比如核磁共振;计算机及其外设。我们不妨看一看惠普在这三个领域的前景。
     
    在第一个领域,惠普有技术上的优势,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公司,后者追赶得很快,而且日本的产品在价格有优势。这个领域发展平稳,利润率稳定,但是市场规模不大,因此,卖掉它顺理成章。医疗仪器这个行业利润丰厚,由于门槛很高,新的公司很难进入,因此相对竞争不是很激烈,惠普在全世界真正的对手只有通用电器(GE)一家。(在核磁共振上,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品质上比美国公司的要差一些。)但是成长不是很快,尤其是新的技术和设备都要经过FDA认证才能生产销售,因此研发周期极长。从情理上讲,惠普应该保留这个利润丰厚的部门,因为历来公司都是剥离利润低的部门而保留利润高的。但是,GE 这个对手可不是一般的对手,上百年来,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常青树,而它的核磁共振机是惠普永远无法超越的。因此,惠普把它的医疗仪器部门分出去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决定。事实证明,今天的安捷伦确实无法赶超 GE 的医疗仪器部门。
最后,让我们看看惠普在计算机领域的状况。惠普从七十年代起,惠普成功地进入了计算机市场。这个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成长很快,但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在计算机领域,惠普有很多竞争对手,从早期的 IBM 、DEC 到后来的 Sun 和 Dell 。进入这个领域的技术和商业门槛并不高,很容易有新的公司挤进来。比如苹果和Dell很快就从无到有,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占了很大的地盘。显然,惠普是在赌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速度,用发展速度来弥补利润率上的损失。但是,惠普公司也许忽略了反摩尔定理的作用,一个计算机硬件公司必须发展超过摩尔定理规定的速度才有意义,否则,利润将一天天萎缩。因此,这种赌博的效果至今有争议。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帐,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应该讲,1999 年的惠普虽然大,但是并不强。这有点像中国战国时候的楚国。惠普的董事会当然希望把惠普搞得强大。它必须决定分出去哪个部门,保留哪个部门。医疗仪器部门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在GE的打压下发展有限,经过长期酝酿,才决定将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都分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安捷伦,然后新的惠普好集中精力于计算机行业。这么大的公司重组当然要有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惠普公司董事会看中了菲奥莉娜拆分和并购公司的经验,破例选择了她出任硅谷最老的惠普公司的 CEO ,来实施安捷伦上市的事宜。

3。 最有争议的CEO
很多人认为凯丽。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差的 CEO 。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出风头的 CEO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五年内拆掉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很难比拟的了。因此菲奥莉娜无疑是媒体的关注的对象,当然她自己也喜欢在媒体上出风头。
菲奥莉娜从AT&T最底层做起,仅仅十五年就成为 AT&T 的高级副总裁,应该是有过人之处。也许当年惠普就是考虑了这一点才请她来当 CEO 的,但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1995 年,她成为 AT&T 的执行副总裁并主管了 AT&T 和朗讯分家事宜。分家后,她成为了朗讯的第二把手。接下来,她主持了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公司,这家双方投资六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连个响都没有听见就失败了。1998 年,菲奥莉娜被财富周刊评为全世界商业界最有权力的女性。第二年,当惠普要找个人来拆分仪器部门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有六十年历史的惠普迎来了它的首位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 CEO 。
1999 年 6 月菲奥莉娜一上任,就将仪器部门剥离上市,从此,世界上多出了一个安捷伦公司。那正是美国股市最疯狂的年代,安捷伦的股价从最初的每股 19…22 美元,提升到 26…28 美元,并最终在上市前的一瞬间定在 30 美元,融资近二十亿美元。11 月 17 号,安捷伦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就疯长了 40% ,市值达 200 亿美元(超过今天的 130 亿美元),其中八成以上的股票掌握在惠普手里。当时荒唐的是,惠普的股票当天也狂涨了 13% 。这种现象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看来是很荒唐的,安捷伦疯涨,说明惠普卖赔了,惠普应该跌才是。但是,在 1999 年那个股市疯狂的年代,这种不理性的事情总是发生。到目前为止,菲奥莉娜的工作一切正常。
惠普从安捷伦的上市得到了一笔可观的现金,这笔现金帮助惠普渡过了几年后的难关。现在,菲奥莉娜必须拿出真本事把瘦身了的惠普搞好。很遗憾在她的领导下,惠普的核心业务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它在工作站的业务上远远落后于太阳公司,后来干脆退出了竞争。在微机领域,它离领先者 Dell 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毫无扭转迹象。在打印机业务中,它卖打印机挣墨盒的如意算盘根本打不响,(我们在后面还要分析其原因)。在打印机市场上,惠普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市场份额却不断被日本公司佳能和爱普生蚕食。
要夺回市场份额,最根本的办法是改造自身,提高竞争力,IBM 的郭士纳和英特尔的格罗夫,包括惠普后来的 CEO 赫德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这需要有真本事。而最简单、最快的方法是买市场,即买入一家公司。菲奥莉娜是公司并购的行家里手,她看中了当时还占微机市场份额第二、但是江河日下的康柏公司。菲奥莉娜的提议遭到了包括惠普两个创始人家族在内的反对。不少股东担心本来已经盈利不佳的惠普,再背上一个亏损的康柏,最终将拖垮惠普。当时 Dell 占美国微机市场的 31 %,而康柏加惠普占 37 %。菲奥莉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合并打造世界最大的微机公司,形成对戴尔的优势。其实,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 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 Dell 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这样,Dell 计算机降价的空间就很大,很容易占领市场。显然收购康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菲奥莉娜的并购方案在董事会里遭到了 H 和 P 这两个家族第二代的一致反对。为了使方案得到通过,就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