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浪潮之巅-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节选自“三联版”舒昌善译本)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一个科技工业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前 AT&T 和 IBM 的时代需要半个世纪才能发生的事,可能在这十年里一下就发生并结束了。在这个大时代,有很多公司原本有可能成为信息工业的王者,但是却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这些公司,不论当初多么辉煌,当它开始走下坡路时,被人遗忘的速度比它衰落的速度更快。今天,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失落或者已经消失的争霸者,毕竟他们曾经在信息产业呼风唤雨过。这里,我们将介绍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Novell 公司、网景(Netscape)公司和 Real Networks 公司。其中关于太阳公司的篇幅最长,因为它相对的影响力最大。网景公司的知名度曾经也很大,但是由于它和微软的浏览器之争的历史已广为人知,我们只是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重点探讨一下它是否存在胜出微软的可能。Novell 公司和 Real Networks 公司的名气要小些,但是它们的的确确有过成为IT行业巨头的可能性和机遇,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和命运失之交臂。
第一节 太阳公司 (Sun Microsystems)
1。1 昔日的辉煌
从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直接与中国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计算机公司。在 2001 年的高峰期,太阳公司在全球拥有五万雇员,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不仅是它今天市值的三十多倍,而且远远超过今天市值排名第二的 Google 的一千七百亿美元、和排名第三的 IBM 的一千六百亿美元。它的办公面积超过五十个足球场(四十五万平方米),并且还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太阳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 IBM 在内的全部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机(Mini 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 Solaris(一种Unix)和风靡世界的 Java 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太阳公司不乏能人,它不仅为 Google 培养了 CEO 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总裁韦恩。罗森(Wayne 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 Google 工程部门的基础。
但是,今天的太阳公司,不仅人数规模、市场股值、办公面积远不能和当年相比(能人都走了,办公楼也卖了,股票一落千丈),而且彻底退出了 IT 领域霸主之争。太阳公司从 1982 年成立到 2000 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经营者为戒。
太阳公司名称的由来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斯坦福大学校园网(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当安迪。贝克托森 Andy Bechtolsheim (我们以后介绍 Google 时还会提到他)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时,他设计出一种“三个百万”的小型图形计算机,称作图形工作站(Graphic Work Station)。这“三个百万”是指每秒一百万次的运算速度(现在微机的万分之一)、一百万字节的内存(今天 PC 的千分之一)和一百万象素的图形显示器(比今天的微机显示器低、比手机高)。但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了。贝克托森采用了摩托罗拉 68000 处理器,并用了一种当时很先进的内存管理器芯片来支持虚拟内存。和一般微机不同,网络功能是其必选项。贝克托森开发出原型机 Sun…1 后,便于 1982 年和斯科特。马可尼里(Scott McNealy)等斯坦福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创办了太阳公司。马可尼里担任了公司的 CEO,直到两年前退休。半年后,公司便盈利了。这是我知道的最快实现盈利的科技公司。四年后的 1986 年,太阳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时的股票代号是 SUNW,即太阳工作站的缩写,而不是今天的 JAVA。
太阳工作站早期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中央处理器。1985 年,太阳公司研制出自己的 SPARC 减指指令(RISC)处理器,将工组站性能提高了一大截,并且保证了工作站在对 DEC 和 HP 小型机的竞争中最终胜出。在九十年代前很长的时间里,太阳公司的竞争对手是小型机公司和 SGI 等图形工作站公司,虽然在具体的商业竞争中,太阳和 DEC 等公司互有胜负,但是太阳总的来讲是无往不利。太阳公司的胜利,实际上是基于 Unix 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系统对传统集中式中小型机(以DEC、HP 为代表)和终端系统的胜利。前者淘汰后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太阳公司远没有当年 AT&T 和 IBM 那样的好运气,后者一个主流产品可以销售十几年。而太阳公司崛起的时候正是信息革命的大时代,一切技术革命的周期都被大大地缩短了。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微机的发展,基于微机的网络系统占领了中小企业很大的市场。虽然早在 80 年代,3 和 Novell 就在推广它们基于微机的以太网系统,但是他们的业务和太阳没有太大的重复,因此不会威胁太阳公司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硬件上,高端微机在计算速度上已经不逊色于低端工作站,但价钱便宜了很多。在软件上,微软公司推出 Windows NT 后,有了企业级(enterprise)的网络操作系统解决方案。这样,高端微机取代低端工作站和小型机进入企业级市场的时机就成熟了,企业级的霸主的争夺战就在微软和太阳之间展开了。
太阳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机争霸战中的苹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太阳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没有其它象样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软只做软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统(Windows NT),数据库 SQL Server 和办公软件(Office)等少数但同时是至关重要的软件。这三种软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
这次争霸对微软来讲比它和苹果的竞争要轻松的多,首先,1995 年的微软已经不是八十年代初的小公司了,它当时已经成为历史上罕有的高成长、高利润公司。有了钱,一个有雄心的企业家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比如盖茨甚至为了照顾那些不愿意搬家的数据库专家,在他们现有的城市设立研发办公室。这是微软早期在和苹果竞争时根本做不到的;其次,微软已经在微机领域形成了垄断,并且它很善于将垄断的优势扩展(Leverage)到其它领域—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接受微软的 Windows NT 操作系统比接受太阳的 Solaris 要容易得多,因为大家在自己家的微机上使用和NT没有什么区别的 Windows 3。1 和 Windows95;第三,在应用软件开发上,微软更多地依靠第三方,而太阳和苹果一样,经常不得不自己开发。(苹果公司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一种操作系统是否能推广,关键看上面有多少应用软件可用。微软 Windows NT 上的应用软件比太阳 Solaris 多得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不承认,微软的管理团队是当时世界上 IT 领域最好的,比尔盖茨当年也是最棒的工业界领袖。
反观太阳公司,它的操作系统 Solaris 在技术上比 Windows NT 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在这里跳过技术上的细节,因为把它讲清楚需要花很大的篇幅。事实证明,包括 Solaris 在内的各种 Unix 操作系统比 Windows NT 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尤其是当计算机系统庞大、用户数量巨大增加时。1997 年,微软买下了 Hotmail 后,花了很大力气想把后者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从它原有的两种 Unix(FreeBSD和Solaris)操作系统移植到微软自己的 Windows NT 下,居然没有成功,因为 Windows NT 管理这么多服务器和用户并不方便。但是,这件事微软又必须做,否则它无法说服企业级客户购买自己的操作系统。于是,微软花了更大的力气,终于把 Hotmail 移植到 NT 后来的版本 Windows 2000 上。但是据说其中某些功能仍然由 Unix 来完成。太阳公司版的Unix,即 Solaris 是所有商业版中最可靠最完善的版本。太阳和微软之争,其实就是企业级的操作系统之争。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 Unix 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在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看出决战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样太阳公司和微软公司的竞赛还没有开始就先输了第一回合。这倒不是马可尼里无能,而是马可尼里等人的“思维”锁定在卖硬件上了。虽然太阳公司的工作站当年每台要上万美元、服务器要十万美元,但是比 DEC 的小型机和 IBM 的大型机便宜多了。在九十年代末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太阳公司的服务器和工作站销路太好了、太挣钱了。虽然太阳公司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不断被微软/英特尔联盟侵蚀,但是它也在不断占领原来 DEC 和 HP 小型机的市场并有足够的处女地可以开发。因此,它的整体业务还在不断扩大。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从 1986 年到 2001 年,太阳公司的营业额从 2。1 亿美元涨到 183 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 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曾经做到过。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太阳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 SGI、DEC 和 HP 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在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但当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2002 财政年度(到 2002 年六月),它的营业额就比前一年跌掉了三成,并且从前一年盈利九亿美元跌到亏损五亿美元。太阳公司找不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从此太阳公司便江河日下,一下从硅谷最值钱的公司沦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
1.2 错失良机
在太阳公司,至少有两个人从中吸取了教训,就是后来成为 Google CEO 的施密特和太阳现在的 CEO 强纳森?施瓦茨(Jonathon Schwartz)。施密特当时是太阳公司主管软件的副总裁,他从太阳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反摩尔定理,我们已经介绍过。施密特认识到依靠硬件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而 IT 服务业的利润则是恒定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而略有增加)。如果说施密特是理论家,施瓦茨则是实践家,后者着手太阳公司从硬件制造商到IT服务的转型。遗憾的是,当时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没有看到、也很难看到这一点。
事实证明,微软虽然是IT史上最可怕的对手,但是并非无懈可击。历史上甲骨文 (Oracle)、Intuit(Turbo Tax)、Adobe 和 Yahoo 以及今天的 Google 都在自己的领域打败了微软。微软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但是,它的产品在技术上很少领先于竞争对手,它更多的是靠商业优势取胜。上述公司看到了它们和微软竞争的关键所在,利用技术优势固守自己的领域,不给微软可乘之机,并最终胜出。九十年代时,Unix 相比 Windows NT 在中小企业的业务上占优势。各种版本的 Unix,包括开源的 Linux 都有自己稳定的客户。
太阳应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利用它在 Unix 上的主导地位,或联合、或兼并其它 Unix 服务器厂商共同对付微软并稳守中大型企业市场。它至少可以在操作系统上和微软分庭抗礼。至今,Windows 的服务器在很多业务上还无法取代 Unix 的位置。但是太阳公司当年带头在 Unix 阵营里窝里斗,根本没有把精力转到和微软的竞争上。
太阳公司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商业模式开源 Solaris,从卖操作系统变成提供服务。要知道,一份 Solaris 操作系统不过两三百美元,但是 IT 领域一小时的服务就能收这么多钱。但是,太阳公司以硬件业务(而不是服务业务)为主的商业模式使得它不可能开源 Solaris,因为它主要的钱来自于硬件。(正是这个道理,苹果也不可能把它的 iPhone 操作系统开源。)我在前面的章节中经常提到基因决定的理论,有些读者认为我是宿命论。但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公司包括很多伟大的公司都很难逃脱这个宿命。(也有一些例外的,以后我们会介绍这些例外的公司,比如通用电气 GE 公司和 3M 公司。)而相反,以服务为主的 IBM 公司倒反而比较早地加入了开源 Linux 的行列。2000 年以后,由于高档微机已经达到了工作站的计算速度,价钱又便宜很多,IBM 靠开源 Linux 服务器从对太阳公司的价格劣势变成了价格优势。等到 2004 年,太阳公司明白了这个道理,将 Solaris 开源, IBM 已经抢到了先机,成为 Unix 市场的最大服务商。
马可尼里非常重视研发,太阳公司先后开发出 Sparc 系列处理器和工作站、Solaris 操作系统,这些产品为太阳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太阳公司最有意义的发明是至今没有给太阳公司带来什么经济效益的 Java 程序语言。太阳公司第三个遗憾之处就是没有能将 Java 间接地转化成利润。
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 Java 诞生的背景。九十年代以前,世界上的计算机要么不联网,要么在企业内部自己联网。可以被公众共享的内容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每个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只要自己统一就好了。当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同计算机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就产生了。这时,需要一种跨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系统的新型平台 (Platform),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机交流。一九九五年五月太阳公司发表了 Java 高级程序语言,由于它不需要和硬件相关的编译器,正好适合这个需求。(注释:大多数高级语言的程序在运行前需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进行编译,然后才能运行。Java 的程序不需要编译,而是在运行时边解释边运行。这样 Java 的程序就不受计算平台限制,在互联网兴起后,特别适合在互联网上编程。)可以说 Java 诞生的时机非常好,它给太阳公司提供了一个取代操作系统公司(主要是微软)主导计算机领域的可能性。下面这张附图表示在网络时代以前,操作系统公司如何通过操作系统来统一不同的硬件,控制用户。这时的计算机工业的皇冠属于操作系统公司。
而这张图,则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跨操作系统的平台控制用户的新构想。这时,控制跨操作系统平台的公司有可能成为新的王者。
马可尼里看到了这一点。在 Java 出来以后,太阳公司便赔钱作了大力推广,仅三个月后,网景公司就决定采用 Java。由于 Java 是新一代的面向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