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

第38章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第38章

小说: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院提出反托拉斯诉讼案,被告达一百多人,杜邦公司在通用汽车公司的5。6
亿美元投资是攻击的焦点。政府指控杜邦在通用的操纵权,要求取消通用汽


车公司和杜邦公司间的一切合同,并且出售杜邦公司在美国橡胶公司、通用
汽车公司和动力化学品公司的所有股票。此后由于氢弹合同和朝鲜战争,政
府暂停了对杜邦公司的抨击。

1952 年,讼事重起。政府对186 名杜邦家族成员提出集体起诉,指责
他们利用未成年成员起控股公司的作用。尽管有许多不利于杜邦的证据,但
他们还是躲过了政府的指控,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先是政府放弃了对整个
家族的攻击,只把指控局限于几个人身上。1954 年12 月,法院裁决认为政
府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杜邦买进通用汽车公司股份时怀有垄断的企图,法院认
为那只不过是历史上的意外事件而已。只是后来,杜邦公司的决策失误,在
法院判决不到一年的时间,杜邦公司竟宣布又将在通用汽车公司投资7500
万美元。

这个决定大约真的暴露了他们企图进一步垄断世界上最大公司的心思。
其时政府正大力支持由几个财团联合控制一些大公司的想法和作法;而别的
财团对杜邦公司的这一举措感到不安。因此又起一宗杜邦——通用汽车公司
诉讼的重大案件。

1957 年6 月最高法院作出一个判决,取消了杜邦家族50 年里在通用建
立的一切,虽然并未否决1954 年的判决。杜邦们自然又是一番反击却未能
奏效。杜邦家族虽然努力保住了一些利益,却终于没有了在通用汽车公司的
控制权。严格说来本次失败,并非说明政府的什么权力胜利,而是杜邦家族
未能把握好形势和时机。失败给了他们教训,得以重新认识新的时代潮流,
重又在美国这片沃土上以新的形象全方位出击。

总括而言,杜邦家族在美国既获得了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交通运输优
势等自然条件的好处;更获得法律政策上,政府职能上,社会环境上等等人
文条件的好处。比较明显的就是政府并不能在法律上超越谁,其行为必须服
从宪法和法律,而政府的政策又全力维护经济的发展,极力保护企业的国内
发展和海外扩张,为那些财团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自然这也是维护美国
的利益,杜邦家族与别的大财团一样应当为存于美国而庆幸,虽然所有的财
富要么带有血腥味,要么带有欺诈性,但大致有它要遵循的准则和规律。作
为创业者,无论是为家族、为某个集团还是为一方地域,他的成功与外部环
境互相依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继续有利于财团积
累财富,一方面也在客观上造福了地方。


四、独特的“杜邦家风”

常言富不过三代,也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此说的经验大概出自中国。杜
邦家族之所以可以在近两个世纪里保持异常的富有,“守”“住庞大的家业,
其原因在于继续创业,永不停步。那种消极地守护自然难有成效,所谓坐吃
山空便是这个道理。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只能是主动行动,把前辈的财富当作
基业不断地在此基础上扩展、发展。

杜邦家族的代代富裕,家业长兴,一方面在于他们的积极“守护”,不
停息地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则是这个家族似乎永葆了一种总体上的家族观念
和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较为独特的处事原则。

1。家族之风
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德·尼莫尔,也就是那位领着13 名杜邦成员
经两个月海上旅行到美国扎下根来的法国贵族,繁衍到如今已有1500 余个
直系后裔,他们之中大约有250 个非常富有,又有50 多个是属于家族中掌
有实权的核心。

在被称为“世界化学之都”的威明顿,四十来座杜邦庄园散布在这个地
区,是一个城堡花园、喷泉、柱廊等的聚集地。社邦家族在这儿拥有广麦的
绿色山峦,他们在这儿养马,纵狗,在温水池里游泳,乘坐从私人简易机场
速飞的飞机。那250 多个“著名”杜邦所拥有的庄园、纯种良马、游艇和仆
人,甚至胜过英国女工和王族。

近两百年里,杜邦作为一个家族符号在全美、在全球到处闪光。事实上,
在美国没有一个家族比杜邦家族发财的时间更悠久,他们是美国最老的工业
家族。

由于“杜邦”在美国经济史上以一个公司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有
人便据此认为杜邦是作为公司生存着的。实际上应当看到杜邦家族作为具有
自身特性的紫密集体,不是公司支配了家族,而是家族支配了公司。纵观杜
邦财团的整个历史,这个家族主要关切的始终是家族本身,而不是公司。使
这个家挨兴旺发达的是它本身决心奋斗和早年惨淡经营的目标。公司不过是
作为一个工具而存在。1902 年,公司一度濒淤被抛弃的边缘,是家族的利
益激发3 位年轻杜邦使它们得以保存。推动杜邦财团的正是追求杜邦家族的
利润。

应该说,这个家族利益一致的基础是贵族家族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也
许是老皮埃尔在内的13 个幸存的杜邦家人离开祖国漂向异邦时所形成的抱
成一团共同奋斗的传统精神。

那时,老皮埃尔为抵达美国的杜邦家订下一条新的家训:加倍努力,比
前两代繁荣两倍。正是这条家训给了家人们更大的勇气和干劲,开始在陌生
的土地上开创家族基业。

初期,当杜邦公司创始人伊雷内购下布兰迪瓦因河畔的那座农场时,找
到了一个愿意出钱资助的合伙人,此人成了他的亲家。但十几年后,当他的
女婿死后,为了杜邦公司的大权不至于有所散失,他竟至于把这位合伙人赶
出了公司,这足以说明杜邦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至于后来形成的一种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具有杜邦特色的管理体制3 人


合伙组成公司的执行委员会,无论成员是否有所更替,权力是否有过争斗,
大体上也体现了一种家族的团结风气,一种合作发财的家族风气。

早年,杜邦家族的团结还体现在他的管理(统治)公司的体制上。比如
他拒绝一种社会援助,自己组建有消防队、警察和医疗机构;甚至还有自己
的检部官。他们还建立有一套自己的抚恤制度,对忠实于他们家族的人终身
雇用等等。而在维护家族利益上,他们甚至不惜选择了一些非常荒唐的方法。
比如1833 年,杜邦公司创始人伊雷内将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他哥哥维克多的
儿子,开创了近亲通婚的先例,使杜邦家日后成为美国近亲联姻最多的家族,
老杜邦认为。

“对我们这样一个侨居家族来说,我赞成堂表亲之间的婚配。这样,我
们就会确保灵魂的诚实和血统的纯洁。”杜邦家族在一起发财致富,形成了
一个相对狭隘的上层集团,因而这种近亲通婚即使并不自然也成为正常的事
了。等到杜邦家族在美国传到第三代时,已有十对这样的配偶。所以早期的
布兰迪瓦因有一种封建大庄园的意味。

他们严守火药制造的秘密,严格的等级观念以及自主一切的管理方式,
加上一种显示气派的城堡式建筑,更加深入人们的这一印象,以至于到后来
还有人认为咸明顿市内已是20 世纪中期的美国了,而在郊外则是18 世纪革
命前的法国。此说虽有夸张,但也从某一角度说明杜邦家族有种家族的保守
倾向,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赚钱方式手段上的激进,反而可以促使他们使用多
种手段进行开拓。

杜邦家族来到美国时,不仅带来了自己的财富,也带来了欧洲的习偶和
观念。经过几代人的冲淡,其中许多东西已经消失了,但有一项被保留了下
夹并得到了加强,那就是他对雇员的家长作风,大约到了罗斯福新政以后才
逐步减弱。这种关系早在当年制造火药的等级森严的雇工结构中就形成了,
与欧洲行会中传统的师徒关系一脉相承。

家长制有效地统治着劳工,社邦家族长期维持着这种等级的传统,尤其
是在传统火药制造时代,一方面他们能影响工人的整个生活,另一方面,那
时杜邦家的男子都与雇工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彼此熟悉。这种密切关系使工
人与工厂主连结在一起,而许多工人也存在想被重用的私心。这种情况的改
变大约到了布兰迪瓦因火药厂关闭,装配线兴起,杜邦家族成员闯进金融界
而脱去蓝色工作服,换上衬衫、戴上领带时,这时等级制的雇工结构的经济
基础已不复存在。然而杜邦一直保持有这样一种传统精神。他们鼓励员工与
企业养成共命运的一体感,从培养“你是一个杜邦人”的自豪感人手,再用
入股计划以加强这样态度。杜邦家族自然不自然地形成一种传统家风,当然
这个家风的重心应该是赚钱两个字,也即是说把经济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而
这个利益是紧紧围绕杜邦家族这个“集体”的。所谓家和万事兴,虽然不能
说杜邦家族之兴是因了这个利字,但共同的利益驱使了他们大致相同的态
度,以致于他们能如此长久地以家族形成维护大范围的杜邦成员。

杜邦家族内自然也有许多冲突和矛盾,比如老亨利的独断专利,历代三
个制的权力纠葛,甚至有艾尔弗雷德的“叛逆”等等。但并不妨碍他们为着
一个共同目的而奋斗:为家族创造财富。就说矛盾中严重的一例,艾尔弗雷
德的“叛逆”吧;也许有性格和利益的矛盾,也许有经营手法上的矛盾,但
出走的艾尔弗雷德又在佛罗里达奋力冲杀,为杜邦家族创下另一片可资言谈
的辉煌家业。当他死后,又“凯旋”般归葬于威明顿的家族墓里。


2。勇气和智慧
杜邦家族能保持如此长久财运,决不是偶然的,除了上面已经表述过的
因素外,杜邦家族的两代成员中不乏有勇有谋之士,这也是杜邦家族得以兴
旺发达的一个条件。

不必说带着庞大计划举家迁美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勇气的举动,仅以几个
具体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那位为杜邦家族拉来一大笔为政府提炼硝石合
同的拉摩特·杜邦就曾以勇气和智慧显露出才华。早在1854 年的克里米亚
战争中,当杜邦公司根据合同向沙俄提供火药受到英国皇家海军封锁而难以
兑现时,老亨利即派这位拉摩特设法越过封锁线交货,拉摩特不负重任,净
赚300 万美元回来。南北战争初期,杜邦家族遇到了一次危机,1861 年底,
由政府供应的印度硝石已缺货,林肯担心英国为了南方的棉花转而同情南
方,从而可能停止对联邦政府供应东印度市场上的硝石。于是拉摩特·杜邦
被召到白宫,这些年仅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被总统要求到英国去,单枪匹马以
杜邦公司的名义包揽世界硝石市场,拉摩特表现出杜邦家人的精明,同意前
往,但有一条件:杜邦公司必须全部获得提炼这些硝石的政府合同。

拉摩特到英国后购得硝石却又遇到海关麻烦,这位年轻的杜邦套出原
委,原来是英国首相的禁运手段之一,他便悄悄赶回美国,征得林肯的同意
带上一份国书赶到唐宁街十号,但连续几次求见均遭拒绝,一次拉摩特性起,
在等候召见时,突然从椅手上跃起,直闯首相私人办公室,那位当时算得上
全球最大帝国的头子见此不禁有些感兴趣,拉摩特竟敢出言:不供应硝石就
开战。首相显然觉得此事并不有趣,答应下午作决定。拉摩特认为首相在搪
塞他,扬言明天就回国,等仗打起来,到了他吃晚饭时,大英帝国的首相居
然不邀而至与他共进晚餐,答应明天发放护照,但拉摩特非要当场拿到不可,
首相居然签了一份给他。不久,他那艘装满硝石的货船回美,为杜邦家族赚
了一笔。

也是这位拉摩特,冒着与“提拔”他的老亨利加大冲突的可能,试制新
产品甘油炸药。老亨利极力的反对并未能阻止住他的雄心,他选中远离布兰
迪瓦因的新泽西赖波诺河畔建厂。工厂在5 个月内就建成,日产甘油炸药二
千磅。然而在不久的一次事故中,拉摩特赶到厂房,见沸腾的硝化甘油混合
物即将爆炸,他命令工人们撤出现场,工人们也要求他离开,他却固执地留
下察看。爆炸将他炸得支离破碎,成为第一个为家族事业殉职的人。

另一位家族成员,即后来的所谓“叛逆,者艾尔弗雷德在这方面也有突
出的表现。那还是19 世纪80 年代未,诺贝尔在欧洲把无烟火药发明出来,
当时美国陆军部希望了解这方面的情报,老亨利坚持认为黑火药够好了不予
理睬,而陆军部非要不可,亨利不得已派了文尔弗雷德这个在拉摩特死后不
久,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回家参与家族事务的年轻人去欧洲视察一番。

1889 年,艾尔弗雷德带着国务卿的介绍信赶到法国,但在法国,这位
法国贵族的后代并没能捞到什么好处,却探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五克杜
邦黑人药的威力远远不及2。5 克无烟火药的威力。他还得知比利时也生产这
种无烟火药。

于是,艾尔弗雷德当即赶到比利时,贿赂收买了有关人士,装扮成一名
工人混进生产此种火药的科帕尔公司的生产现场。他偷偷观看操作方法,窃


取专利品的秘密情报,这远远不算什么,某日他直闯公司办公室,说他已经
什么都知道了,讹称要么杜邦公司就这么开始生产无烟火药,要么同杜邦公
司签订专利合同。比利时人没足够证据证明他的间谋活动,秘密已泄,不签
合同的话自己公司分文无收,最后即使意识到中了圈套,也只好签订了合同。
后来在拯救杜邦公司干将要出卖之际,艾尔弗雷德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气和
胆识,他年轻的激情够,虽也有签回无烟火药专利合同之举,但在家族中的
地位尚不够,而且常因我行我素的个性也影响了家族成员的信任感。他却断
然以买下杜邦公司的形式,纠合了科尔曼和皮尔曼两位堂兄弟,使杜邦公司
兔于落入别家手中。再后来“叛”到佛罗里达,他又果断地踏人金融界,形
成杜邦帝国的另一支。

拉摩特购硝石和艾尔弗雷德刺探无烟火药二件在杜邦家族的佚事,具
体地表现出杜邦成员的干练与狡猾,敢冒险且善于从冒险中获得最大的回
报,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杜邦家挨为了利益也敢于不顾压力,尽力保持自己的商业秘
密,比如1917 年,在美国已参战的情况下,政府强烈要求杜邦公司提供与
英国的有关的贸易秘密,杜邦家族竞数次拒绝;陆军部的类似要求也遭拒绝,
须知政府和陆军部一直是他们的最大主顾,且有着其它方面的特权。后来与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对抗,虽有其他大财团的“联盟”,但杜邦家族的对抗更
显力量。

再就是社邦家族也善于在宏观环境上下功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战不
久,他们就与一些企业家一起企图将美国拖入战争,起码达到早日参战的目
的。他们建立起国家安全同盟,当德国潜艇威胁到仕邦公司的军火运输时,
该同盟立即要求美国政府保持其“自由航海权”以及向德国的敌人出售军援
物资的权利。当然不必扩大同盟的作用,但也算得包括杜邦家族在内的财团
的欲发战争财的一种心理。

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0 世纪20 年代各项产业的迅猛进步,杜邦
家族已意识到公司的业务必须拓展,家族的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