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

第41章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第41章

小说: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行;后者则主要为适应市场需要而在生产管理部门进行。

另一件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更能反映出杜邦家族重视研究的知识的
那一面来。这就是所谓的曼哈顿工程,在政府规定杜邦的利润不直接增长,
所有专利权都归政府两个条件下,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任务,就是基于没有
实际知识的专利权是不值钱的出发的,后边将会提到的在德国染料上的经验
促使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杜邦家族在研究和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是
直接利润和空壳专利权难以衡量的。

重视研究和开发,必然重视网络人才。自然,作为家族公司,最高权力
当然必然由自己掌握,而管理人才姑且不论,研究人员的网络是杜邦公司重
视研究发展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

第一任东方实验室主任查理斯·里斯,是杜邦公司从公司用户中发现的,
他们随即重金聘请。里斯在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中起了关键作用,后被吸
纳为公司董事。

1908 年的扩大经营范围时,杜邦家族困于反托拉斯诉讼案中,美国政
府提出由官方自行办厂制造黑火药的威胁,促使杜邦家族考虑为他们的硝化
纤维提供出路的其他投资场所,这种硝化纤维是制造无烟火药的主要原料。

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制造油漆、赛璐珞、人造革、人造丝均
需要硝化纤维。他们当即在火药生产外进行了投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大批的火药定货,杜邦公司暂时停止扩张计划,
但是不久;火药供应赚回的钱为他们开发硝化纤维新市场提供了足够的资
本。于是投资购买了人造革、赛璐珞等各家工厂;战争结束又建立了多家染
料厂、油漆厂等等。他们开始千方百计夺取合成染料工业。

1917 年,公司设立了第一个有机化学品部。

1918 年,美国国会通过对敌贸易法案,联邦政府没收了一战战败的德
国在美国的全部资产。所有德国专利随即归外国财产管理局管理。这些专利
最后落到了杜邦公司手中,着重是染料专利。

获得专利的杜邦家族却不怎么高兴得起来,公司缺乏染料制造的最重要
的实际知识,没有德国的经验,大多数所到手的德国专利品无法弄懂。杜邦
决定直接跟德国人打交道,以解这个问题。

他们明白杜邦公司染料工业的关键之一是引诱德国科学家到威明顿来工
作。于是第一步骤就是对德国科学家进行贿赂,使其暗中为杜邦公司工作。
1921 年2 月,在发生了一连串不寻常的事情之后,德国当局发出了对4 位
杰出德国科学家的逮捕令,其罪状是:“非法盗窃贵重配方、公式”等。据
说他们是用一辆卡车把有关文件和图纸偷偷运过德荷边境。不意这辆车被荷
兰官员发现,扣押并送园德国。

随后两位科学家失踪,另两位后来被发现在威明顿杜邦公司的新实验室
里愉快的工作,他们领着2。5 万美元的优厚年薪。后来德国有关部门一直指
控他们,而他们认为这正是杜邦公司正直和无辜的一个例证杜邦公司的最重
要的产品尼龙问世,更是公司重视人才与科研的好例子。

哈佛大学化学家华莱士·C·卡罗瑟斯博士,被杜邦公司重金聘人公司。
1935 年他研制了一种人造纤维,具有坚韧、牢固、有弹性、防水及耐高温
等特性。这个超级聚合物是首创的真正的合成纤维,花了杜邦公司2700 万
美元和卡罗瑟斯博士7 年的功夫。当卡罗瑟斯到经理室告诉他们“给你制成
人造纤维了”的时候;他们并役有急于推出,又用了两年时间进行应用科学


研究,才在1938 年9 月21 日宣布了新的“丝”——尼龙。

世界博览会上,尼龙袜的初次露面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尼龙为杜
邦公司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研究所投的近3 千万元本钱和科学家卡罗瑟斯
的酬金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传统的火药生产萎缩了。但具有战略眼光的杜
邦家族并没有忘记火药的作用。自那次战争以来,他们就组成了由300 名火
药专家参加的核心,它一直被列在杜邦公司的工资单上,当第二次世界大战
返近时,这个核心又开始发挥直接作用了。

在杜邦公司工作的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为杜邦家族创造的财富非常可
观;然而杜邦家族也为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成果
非凡,比如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毕德生便是杰出代表。

至于其他方面人才的重用,杜邦公司大约也不会轻视,唯一条一直延续
未突破过的不成“律例”:杜邦公司总经理的位置非杜邦家族成员继任不可,
从第一任总经理伊雷内到第十一任的科普兰;在长达170 多年的历史里,从
来没让外人染指这个位置。

这个旧例被打破已是1967 年12 月,拉摩特·杜邦·科普兰在任期尚差
两年才满的时候,毅然把总经理的职位让给一位名叫查尔斯·马可的族外人。

马可接替科普兰后,给杜邦公司带来了变化。首先他觉得科普兰的海外
大扩张计划是非常英明的,便大力继续推行。他还更有效地使用现有资金,
砍掉了没有销路的生产项目,从事以制药为主的多种经营。为了给国外的企
业提供足够的资金,马可打破了杜邦家族的传统,转而向国外借了35000 万
美元投入;国内则以大量增加生产来压低价格的办法夺取更多的市场。向外
筹措资金不是马可打破杜邦财团170 年之久的财政传统的唯一一项改革,他
还抛弃了家挨利润占投资资本10% 的传统经验准则等等。

经过马可的系列改革,使经历了“通用汽车公司案”的杜邦家族的状况
得到大大的好转。

2。情报与宣传
作为一个长久保持发展趋势,不断拓展经营范围的公司,“技术”情报
与市场情报相当重要。而对于自身形象、产品的宣传工作亦不可等闲视之。

牵强一点说,当老伊雷内得知其父老皮埃尔在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的交
易中所起的作用的消息(情报)时,他便充分利用了这个有相当价值的东西,
美国政府因此给了杜邦家族相当够意思的“照顾”。

老亨利时代,杜邦公司却因“头子”的保守没有赶上去。

就在1866 年,杜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人药制造商时,瑞典后来获得
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开始生产甘油炸药。老亨利对此嗤之以鼻,到1871
年还在不停地加以指责。15 年以后才由容忍了多年的后来死于爆炸事故的
拉摩特·杜邦进行生产。

早期著名的收集情报的例子,就是刚从学校返回家来从事家族事务的那
位著名的艾尔弗霄德在比利时作“间谋”的事。他把无烟火药的技术偷到手,
又把专利合同“抢”了回来,使杜邦公司比较轻易地就拥有了生产无烟火药
的技术与“资格”。

自然,前面已经讲到过的德国染料技术的“攫取”也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杜邦公司在技术秘密的操作上,更把目标盯在了法国。其一是1920 年
在法国技术人员指导下,杜邦家族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人造丝厂,并在北美购
得专利权。小小的代价获得了20 世纪初的六大突出成就之一。并且因为制
造人造丝几乎马到成功,引发了从发明轧棉机以来纺织工业的最大一次革
命。1924 年,杜邦公司确立了“人造丝”这个名称,并将生产场所迁往南
方。一则以逃避北方保护法案的结束和提高工资的威胁;二来可以因南方的
劳动力价廉而降低成本。那十年里,社邦家族建立的三家人造丝厂都在南方。
杜邦公司支出330 万美元的研究费,不久就收回每年500 多万的利润。

其次是玻璃纸,杜邦公司利用法国的技术人员,包括玻璃纸发明者布兰
登堡,获得制造技术。杜邦家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达2 千多次的防潮实验,
1927 年玻璃纸的防潮性能发挥作用,到1931 年,从卷烟到面包,几乎所有
东西无不使用玻璃纸包装了。

第三是胶卷的合成氨。杜邦家族也从法国人手上获得了技术并产权。后
来不久杜邦胶卷制造公司就供应了生意兴隆的好莱坞全部底片中的40%和全
部正片中的五分之一,而合成氨也使社邦家族又找到了一个市场广阔的产
品。

在收集情报、分析市场的战略性部署中,杜邦家族可谓极有远见。

早在1935 年,杜邦公司就设置了全美第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经济研究
室。研究室的作用就是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功能,为杜邦决策当参谋。

由一大批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组成的经济研究室,首先对杜邦公司
的经营情况非常熟悉,对于与本公司方向性有关的方面的东西更加明了。他
们一方面着重研究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的结构、特点、现状与发展趋
势;一方面也注重调查与本公司产品有关的市场动向,并就与本公司将来利
益相联系的经济动向进行分析的预测,从宏观到微观,内容广泛具体。

除了向公司负责人、有关业务部门作经济报告、咨询的服务外,经济研
究室还出版几种刊物:每月出2 份专刊,一份发给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
报道有关信息和原料、黄金价格、汇率变动情况;另一份内容发行,根据内
部经营的总体状况,提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这是一份属于专题研究性质的内容的刊物,研究短期(一年)和长期(5 年
以上)的全部或局部的战略规划、市场需求量和公司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
资料,此外,每季还出版一期《经济展望》,对公司的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公
司项目,进行战略性分析和战术性经济预测,国内和国外的经济活动情况报
道以及各种专题调研报告,以供公司决策机构、各部门经理经营时参政。

杜邦家族对于宣传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杜邦形象
和产品广告,就以高雅、实际的特点赢得了普遍的好评。首先杜邦公司选择
了读者面极广的《读者》杂志的封底,衬以其一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一帧漂亮
的黑白照片和简单事迹介绍,然后配以杜邦的形象广告,“同样,杜邦秉着
献身中国、扎根中国的坚定承诺。输入尖端科技,创办合资企业,全心投入
中国化纤工业(或者其它方面,与所介绍的中国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相符)
的发展,与中国人民共创未来”接下来是:“美国杜邦,世界最优秀的高科
技跨国公司之一,把一流产品和技术(化工、农药、化纤、电子聚合物)带
到中国,帮助实现美好生活”的具体形象和经营范围广告。然后杜邦的简单
标识下边是一句“开创美好生活”的口号。

虽说这个广告不算怎么别致,却能给人极大的好感,留下较深的印象,


因为有一种质朴的美感给人以亲切的认同感。

追溯到杜邦公司创办之前,老皮埃尔带领家人到美国后,立即投入实现
殖民梦想的活动中。当时他到处散发他的一份计划韦,关于自己和长子维克
多,计划书里作了详细介绍,对于后来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只轻描淡写地带了
一句这样的介绍文字:“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在法国对农业、制造业
和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这位将要创造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公司
的人来说,这点介绍似乎过于简单,但是,可以说杜邦公司的第一个形象广
告在公司创立之前就是以这个“丰富的经验”的空洞的表述奠定了真实的内
容。

后来,杜邦公司建立了美国商业史上最富于想像力和卓有成效的宣传组
织,其创办的《杜邦杂志》便是最先为大公司进行宣传的工具,诸如分期付
款等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杜邦的宣传广告形式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下的媒体进行宣
传,也有多样的与别的公司相同的宣传手法。1943 年,杜邦公司还生产了
它的第一部电影《土地的士兵》。以好莱坞式的巧妙手法粉成的这部不足一
个小时的电影,是为了“以强调食品生产来协助作战,并反映过去十余年间
大量的科学方法和机器装备使农民增产的事实。”其中以杜邦公司的各种产
品,特别是化肥更为突出。

50 年代,杜邦公司有一个广告部,有2500 名工作人员。它使用大规模
宣传推销以及调查“统一时冲动的购买”情况,来解决必须扩大消费市场这
一问题,后一方面主要是用以给公司的主顾提供消费者心理的情况,并鼓励
更多地使用杜邦的产品,作为控制消费者心理的办法。这一新的广告招术在
扩大市场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60 年代,杜邦公司又拍摄了影片《天不降油》,这部影片是由几家大
石油联合会发起拍摄的。杜邦公司拍摄此片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在汽车工
业,尤其是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量投资激发的,此片提出的是石油跌价的津
贴问题,间接为企业进行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宣传。

在传媒的控制上,杜邦家族拥有大部分股份的机构有威明顿的WHYY 电
视台、《新闻日报》公司、《威明顿郊外新闻》社等;同时还是大西方出版
公司、卡拉美特出版公司、公民新闻报馆,信使新闻报馆、刻印作品公司,
圣·费尔甫多流域时报馆、标准年鉴出版公司等的大股东。

另一方面,杜邦家族的各种基金会也是杜邦公司的良好的宣传广告工
具。

此外,他们把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早期在布兰迪瓦因河沿岸的炸药
厂照原样修复,由一个基金会主持了一座反映杜邦家族对其历史的独到见解
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馆内收藏甚丰,包括从一位杜邦成员小学笔记本上初学
写字时的潦草笔迹,列为他报表的讣告。

3。教育与慈善
杜邦家族历来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大量的投入。

法国贵族,老皮埃尔·杜邦刚率家人到美国不久,皮埃尔就给老朋友,
当时的美国副总统紫接着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写了一篇关于国民教育
的论文,强调“政府应决定在小学使用什么书”。只有“拥有足够的私人财


产者”,或者,“那些适合条件的”子女才有资格由政府从小学选送到中等
学校去,在那里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维持“秩序”。
自然,皮埃尔的这种集中化教育的陈腐观点与自由资本主义流行的准则不相
吻合,因而未被采纳。

杜邦家族一般是其教育活动局限于特阿华州尤其是在布兰迪瓦因为其工
人子弟而设的学校。本世纪20 年代,另一个皮埃尔·杜邦在主持杜邦公司
业务的同时还在特阿华州教育局谋了个职位。他大力设法修改学校规则,削
减那些管理基金和选择课本的地方机构权力。接着他要求各地区支持一项旨
在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的新的建设规划。皮埃尔·杜邦支付了400 万美元以
修缮100 所损坏的学校,他便以“教育界名流”的称号成为轰动全国的人物。
皮埃尔·杜邦先后向特阿华的公立学校资助了1200 万美元。据1970 年公布
的全国才能测验结果,在学业上,特阿华比较好的学生可列入全国最好的学
生。1969 年该州的那些知识出类拔萃的受教育得到了50 个州中极少数合格
人数的最高分,这与他们着重于培养有天资的才智过人的不仅作为专家而且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方针有密切联系。作为特阿华的经济“支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