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

第42章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第42章

小说: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数的最高分,这与他们着重于培养有天资的才智过人的不仅作为专家而且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方针有密切联系。作为特阿华的经济“支柱”之一,杜邦
公司对从本地区劳动阶级和自由职业阶级中补充天然领导者非常感兴趣,因
此也促使了他们对本地区教育的极大热情和较大的经济投入。

在特阿华,杜邦家族对特阿华大学和特阿华工学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助
和人力。前者的理事会执行委员会14 名成员中,有9 名是杜邦家族成员或
杜邦公司经理人员;25 名讲座教授中有23 名是杜邦财团若干基金会资助的。
每年有上百万美元的资助款,后者,特阿华工学院,在杜邦公司的资助下,
着重培养青年特阿华人成为该州化学工业白领工作者或者本地警察等。从多
方面讲,特阿华工学院是一所杜邦公司的培养基地。正如有一次杜邦公司总
经理拉摩恃·杜邦·科普兰在这所大学里的讲话中所说:“我深信,作为一
个生产机构,如果你对主顾及他的需要有所了解的话,你就能生产出一种更
完美地适合于用户需要的产品。我想,如果你对主顾的了解使得你尊敬他或
许甚至喜欢他,那么就会越发激励你去这样做。”于是,杜邦公司以大量的
资助换得了公司对合格人才的需要。

然而,杜邦家族对教育的热情与投入,决不局限于特阿年。只不过作为
身处特阿华的现实,应有的“主人翁”态度,使他们对本地区给予了情理之
中理所当然更多的关注罢了。

杜邦家族很早就对费城的富兰克林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倾注了人力和财
力。自1824 年起一直有杜邦家族成员在这个研究所的管理委员会任职。

他们还对癌症研究倾注了热情,如三巨头之一的伊雷内·杜邦就对宾夕
法尼亚大学的癌症研究系提供了资助,虽然后来因某种原因中断了关系,但
他随即我到了别的同类的实验室,继续提供资助。

本世纪60 年代以前,杜邦家族对学校的大部分捐款是赠予个人的。1924
年,科尔曼·杜邦,这位前火药托拉斯的总经理,在纽约银行家俱乐部设午
宴招待主融界的巨头们。在招待会上,科尔曼对教育作了一番“讲道”,他
说教育是人间的一帖万灵之良药,是互相了解,消除战争的唯一手段。他建
议要在世界主要大学问交换论文和学分,以及实行国际奖学金。此论可谓有
远见卓识,而后一种建议也是颇有意义的,而科尔曼以所任的银行家委员会
副主席和教育家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研究实施他的这个颇具历史和现实意
义的计划,后来的某些实践证明了它的巨大作用。


科尔曼对教育的理解以及他本人的行动确实有助于教育的发展。

早在1901 年,科尔曼就向他的母校,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捐赠了50 万美
元,而该学院与杜邦家族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杜邦家族中有20 多人在
这个学院受过教育,其中包括有名的丈尔弗雷德·杜邦、科尔曼·杜那、皮
埃尔·杜邦、拉摩特。杜邦和雷诺兹·杜邦等等。除此之外,杜邦公司的许
多产品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由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技术人贝制造
的,为杜邦家族提供了大量的红利以报答杜邦家族对他们的支持。而杜邦公
司的大部分技术人员是该学院培养出来的,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大体
如此。

1920 年,科尔曼又捐赠给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00 万美元,作为该院的
扩展基金,此赠款占该项基金总额的十分之一。三巨头皮埃尔·杜邦、伊雷
内·杜邦、拉摩特·杜邦也提供了巨额赠款。另一位杜邦立下遗嘱赠送给该
学院100 万美元。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研究所,动用一笔11 万美元的杜邦家
族捐款,建立了一个理查德·C·杜邦纪念室。

社邦家族共向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捐赠3 千多万美元,但他们得到了足以
说明捐赠所值的报偿,其一是家族内部的该学院的毕业生,其二还有包括查
尔斯·马可在内的众多参与杜邦公司经营并作出巨大成绩的该学院的毕业
生。

另一方面,杜邦家族中尚有几位一直是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公司)董事
会的终身成员。

除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特阿华大学、特阿华工学院以外、杜邦家族与别
的大学也有诸多联系。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500 万美元募款运动的主持人是老拉摩特·杜邦,也
是小尤金·杜邦遗嘱中的50 万美元领受者。

杜邦家族成员还担任了以下大学的各类职位且亦有捐赠,这些大学包
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弗亚尼亚大学、威明顿
学院、波士顿惠洛克学院、韦斯利初级大学、斯威特·布赖尔学院、巴克内
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菲斯克大学、霍巴特学院、威廉·史密斯学院、
德雷克塞尔学院、贝内特学院、汉普顿学院、密执安大学、罗德艾兰大学、
华盛顿和、南方大学、威廉和玛丽学院以及佛罗里达州的所有主要大学。

杜邦家族继承了皮埃尔·杜邦开创的良好传统,非常积极地向普通教育
捐款,而且他们也积极办教育。

塔希尔学校就可以说是杜邦家族自己的,许多杜邦成员在这里得到了最
初的社会和文化知识。他们还协办了著名的圣安普学校。此外,他们向许多
私立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也向美国经济特权阶层的教育事业赠款。

在积极向教育界捐赠的同时,杜邦家族也踊跃为社会教育出力。

比如他们向特阿华计划生育同盟、世界人口计划生育基金会、国际计划
生育组织等机构提供赠款,以帮助他们进行的计划生育教育宣传活动。

慈善事业在杜邦家族的表现里也有一些可资言说之处。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可怕的时光,到1930
年1 月,失业人数已由崩溃时期的45 万激增到400 万以上。到10 月,失业
人数已高达500 万。

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全家挨饿使人们产生了极度的恐慌,许多人精神失


常、自杀率不断上升。有报道称,有200 万人变成流浪者沿铁路线谋生。

面对这种情况,富庶的杜邦家族虽也力不从心,但对胡佛总统的领导能
力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以贷款的形式给公司职工以一些必要的帮助。在
佛罗里达,虽然艾尔弗雷德一直认为应该用公共税金款作为经费进行救济,
但在行动中,他却动用了私人资金开展救济,每天早上,他派出一长串卡车
到杰克逊维尔招募失业的黑人、白人,送他们去看管公司和其他公共场所。
艾尔弗雷德每天付给他们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

作为特殊时期的举措,赢得了舆论的普遍好评。

艾尔弗雷德的妻子杰西,鲍尔以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慈善家之名声响遍全
美。仅捐给尼莫尔基金会用来接济残疾儿童和老人的款项就达近千万美元。
当她去世时,佛罗里达州最繁忙的杰克逊尔港下半旗致哀,几十位政界和金
融界人士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杜邦家族建立了35 个为公众服务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拥有近4 亿美
元的资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朗伍德基金会以25000 万美元地财产,列入全美
国最大的基金会行列。

杜邦家族把基金会集中于本族人手中,但并没有强制施行自己的准则。
所有这一切都为杜邦家族的形象带来了好处。

事实上,资助教育和捐赠慈善事业以及关心社会事务,也是一项具有长
远战略眼光的措施。其一表现为以大量的“闲散”资金进行公益事业,树立
了家族良好的社会形象,间接起到了对公司的宣传,对产品的广告作用;其
二表现为此举为一种颇具效益的隐形投资,特别是通过对各大学的资助,达
到人才、技术的收获或人才、知识的储备。

4。享受与超越
拥有上百亿美元私家财产的杜邦家族成员,自然拥有“超豪华”物质享
受的资本。在特阿华,在佛罗里达,他们的“庄园”豪华无比,其中好些庄
园占地均在一千英亩以上。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如今的1500 多个老皮
埃尔。杜邦的直系后裔中的250 多个大富豪,他们所拥的庄园、纯种良马、
游艇和仆人无不胜过英国女工和王族,形成真真切切的家族王国。

今天的杜邦家族成员,正如那位杀人凶手约翰·杜邦一样,他们有着丰
富的金钱和各种适合自己兴趣的享受工具和场所,几乎可以说是随心所欲。
他们用豪华轿车学驾驶,开着私人飞机、豪华游艇兜风。然而,杜邦家族的
事业依旧兴旺,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经营方式和手段也随之有所改变。

也许,讲求生活奢华,是杜邦家族从贵族出身的遗风代代熏陶出来的。
老亨利“统治”时期,虽然他把地产全部划人自己名下,却允许家族成员拥
有私宅。后来的丈尔弗霄德“逃往佛罗里达,也是建造了一艘当时最大的游
艇载运而去的。至于后来保留下来成为游览点的诸如著名的皮埃尔·杜邦的
朗伍德宫,占地一千英亩的花园、暖房和喷泉衬着那座有200 个房间的大楼;
文尔弗雷德的拥有70 个房间、气派十足的石灰岩城堡,有能与凡尔赛宫相
媲美的长廊和花园;亨利·F·杜邦,闲时经营了一座500 英亩的园艺胜地
等等。

有人把威明顿的郊外称为18 世纪革命前的法国,那是因为哪里有四十
来座杜邦家族的庄园散布着。在这里,甚至一次为女儿初进社交界举行的宴


会上,就邀集了上千名富有的宾客出席。。所有这些虽只是杜邦家族成员追
求享受的一个侧面,但也能看出他们是怎样为自己营造生活环境。

然而,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坐吃山空的场景,相反,仿佛享受也是一种动
力。乘坐豪华游艇到佛罗里达的文尔弗雷德在那儿建立了另一个杜邦王帝。
威明顿的庄园没有关住杜邦后人的宏图大志。今天的杜邦家族成员虽然大部
分对搞工业兴趣不大,而移趣于有更大利益可图的股票和公绩领域里去了,
但杜邦家族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工业家族依旧存在,而且正以此与金融家族相
辅相成,继续着杜邦家族的辉耀历史。

作为美国最老的工业家族,他们生产炸药比洛克菲勒得名于石油早68
年;比卡内基得名于钢铁早86 年;比福特得名于汽车旱90 年。在美国没有
一个家族比杜邦家族发财的时间更悠久,因此,杜邦家庭会加倍珍视这个殊
誉,决不会轻易丢失它,哪怕他们已经富甲天下。

5。社邦与中国
火药,作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它的故乡却除了婚丧嫁娶、
祭神送鬼的用途外,别无多少长处。而在一个历史极短的国家,却成全了一
个家族的“宫贵梦”。由火药起步,杜邦家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工业“帝
国”,并进而成为集工业制造与金融于一体的超级富豪家族,如今杜邦产品
遍及世界。各地的市场,用户极其广泛。而且,某子公司和制造厂家也散布
于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亚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杜邦也加强了与该地区的合作,积极
开拓市场。自1961 年在日本设立第一个立足点,现在业务已遍及香港、台
湾、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立、泰国、印度、印尼、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杜邦家族与中国的渊源可以上溯到1857 年7 月,不过这次来往与杜邦
公司无关,而是一位家族成员当时的美国海军上校,后来的海军少将塞缨
尔·F·杜邦,奉公指挥那时美国海军中最好的舰艇之一“明尼苏达号”前
来中国执行一项当时最为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加大对华贸易的力度。

当时的中国已于1842 年在欧洲列强的进攻下,被迫将广州、厦门、宁
波和上海五大商埠向欧洲列强开放,以及通商,而香港则归伦敦证券交易所。

1856 年和1857 年,广州人民进行反抗,烧毁了外国工厂,英国为了获
得更多的贸易特权,以此为借口,立即重新发动战争。沙俄和法国趁机参战,
要求修订条约,贪图更多的利益。出于种种原因,沙俄和法国两国邀请美国
作为签订条约的强国一起参加,从而导致了这次出使。然而美国想在欧洲列
强进攻和中国的抵抗中保持一种中立态度,以便与中国政府保持相对友好的
关系,才能获得比参战所得到的更大的贸易利润。为此,塞缨尔·F·杜邦
在中国呆了近5 个月的时间。

这当然不足以说明杜邦家族与中国的什么关系,而且也是作为列强的军
舰停泊游弋在中国的海面甚至进入长江,无论是否参战,也是让人难以接受
的。而杜邦家族第一次与中国的联系,与其业务无关。

杜邦公司与中国的生意往来,大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杜邦公司的
火药那时开始源运往这个发明火药的国度。1925 年包括东北的张作霖和南
京国民政府均有订货。而在上海已设有杜邦公司办事处,上海杜邦染料公司


办事处等。在1934 年晚些时候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参议院调查委员会还
指控杜邦公司在中国和波兰“行贿”,这自然是不了了之的一件事。后来随
着历史的变迁,杜邦公司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往来中断了,自然台湾、香港不
在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快,中国已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财团有了密
切的贸易交往。杜邦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自然不会对中国广
阔的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熟视无睹,在已有交往基础上,杜邦中国集团有限
公司于1988 年注册成立,被称为杜邦在中国业务及投资的旗舰。

杜邦在中国的业务是以香港为基地,辐射全中国各主要城市,在北京、
上海、大连、广州设立有办事处及销售服务机构,形成香港、大陆、台湾联
系一起的大中国业务网络。

在中国市场,杜邦主要销售60 多种产品,从农药到衣服纤维、汽车配
件到家庭生活用品。杜邦还通过技术转让,助长中国工业的发展。目前,杜
邦公司已在中国多处投资建立生产工厂、包括深圳、东芜及上海浦东,尚在
探讨的项目有20 多个。

而且,杜邦在中国也保持了家族传统,大力资助科学研究,资助了12
个科研单位超过30 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杜邦公司在中国还非常重视宣传广告工作,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在覆
盖面非常广、影响力很大的《读者》杂志封底,连续作了一种非常深入人心
的形象广告外,还每月出一期《杜邦大中国通讯》中文版,发给杜邦公司中
国雇员并赠送给有关人士和机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杜邦公司与中国的交往也将更加密切、范围
也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可以预料,这种交往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现在的
中国的市场为主的形式发展到更多的互利互惠往来,互为市场的关系。

附录一:杜邦公司历代主要“掌门人”记略

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

杜邦公司创始人。1771 年6 月24 日生于法国,曾跟随法国著名化学家
安东尼学习火药制造技术,随父到美国后,即以此技术为本,于1802 年5
月在美国特阿华州威明顿市布兰迪瓦因河畔创立杜邦火药公司,为杜邦家族
的兴旺、杜邦帝国的形成打下基业。1834 年10 月31 日去世,享年63 岁。

艾尔弗雷德·维克多·杜邦

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的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