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以交易为生 >

第4章

以交易为生-第4章

小说: 以交易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专家著称。艾略特是一位穷会计师,他在1930年代发展这套市场理论,认为股票 

市场是根据5个主要波浪与3个折返波浪而发展,每一波浪中还有更小的波浪。 


                                                                      21 

                                                                  交易为生 


    如同其他的市场循环大师一样,布列希特多年来一直撰写行情分析报告,成就平 

平。可是,当“道琼斯指数”向上突破1000点大关时,人们开始注意这位年轻的分析 

师,因为他很早就认为这波段行情将可以到达3000点。随着在多头市场的奔驰,布列 

希特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在1980年代的大多头行情刺激下,布列希特的声誉不再局限于投资的领域。他经 

常出现在全国性的电视频道,接受著名杂志的专访。在1987年十月,他似乎有些犹豫 

不决,先是发出卖出讯号,然后又告诉他的信徒买进,当“道琼斯指数”暴跌500点 

之后,大众的赞美转变为骂与憎恨,某些人认为他必须为这波跌势负责,另一些人又 

责怪他所预测的3000点目标始终没有到达,经过这次的打击,布列希特的顾问业务巨 

幅萎缩,几乎处于半退休状态。 


    所有的市场循环大师都具有某些共通的性质。在他们成为超级巨星之前,都曾经 

在行情分析的领域内浸淫数年,每位大师都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一些追随者,一些可 

信度,使他在顾问业内勉强度日。虽然每位大师的理论都禁不起数年的考验,但这个 

事实仍然不足以动摇追随者的信心。当理论正确时,他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当理论 

不再有效时,他由媒体的宠儿转为过街的老鼠。 


    当你发现某位大师正在崭露头角,追随他通常都可以获利。可是,更重要的是如 

何判断他已经到达巅峰状态。每一位大师都是以“崩盘”收场——换言之,他的声誉 

将由高点暴跌到谷底。当一位大师普遍受到媒体的接受,通常代表他已经攀升到颠 

峰。主流媒体对于它们的宠儿是很挑剔的。当数家全国性杂志大肆报导某位市场大师 

的传奇故事时,你就知道他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还有另一个警讯可以提供给各位参考。当某位市场大师接受Barron's杂志的访 

问,代表他的声望已经处于巅峰状态(Barron's是美国最大的商业周刊)。每年的一 

月份,Barron's杂志都会邀请一些著名的分析师发表意见,预测未来一年的行情发 

展。这些分析师的“安全性”通常都很高。他们讨论本益比、盈收状况、产业发展等 

等。如果Barron's杂志的一月份访问中包括一位市场大师,这是相当异常的现象。市 

场大师之所以会被邀请,这是因为他具有群体的魅力,将他排除在外,将有损于杂志 

的权威性。葛兰碧与布列希特都曾经出现在一月份的访问中,他们当时的声望都如日 

中天。可是,在接受访问的几个月之后,他们都遭到致命的打击。下一次,当你看见 

某位市场大师出现在Barron's杂志的一月号访问中,千万不可以续订他的行情分析报 
                                                                      22 

                                                                  交易为生 


告。 


    群体的心理就是如此,市场大师必定会出现,一位过气的循环大师即使重出江 

湖,通常都没有能力再呼风唤雨。一旦失败之后,赞美与崇拜将被冷漠嫌恶所取代, 

这就如同破镜难以重圆的道理一样。 


神奇方法的大师 


    循环大师是股票市场的产物,但“方法大师”大多是来自衍生性市场,尤其是期 

货市场。当一位“方法大师”发现一种新的分析或交易方法之后,他将脱颖而出。 


    交易者永远在寻求胜算,一种胜过其他交易者的优势,就如同武士们搜寻宝剑一 

样,交易者愿意付出高价换取犀利的交易工具,只要能够接过财富的秘径,任何的价 

钱都好谈。 


    大师所销售的神奇方法,是开启市场获利宝库的一副新钥匙。新的方法一旦普遍 

被接受与运用之后,功效必然会大打折扣,市场永远不断的变动。运用于昨天的方 

法,今天非常不可能继续有效,更不用提一年之后的状况。 


    在1970年代初期,芝加哥的行情分析家伯恩斯坦(Jake Berstein)非常炙手可 

热。他是采用循环的方法预测市场的高点与低点。他的方法相当有效,声名也随之远 

播。伯恩斯坦的行情分析报告收费很高,经常举办各种讲习会,操作基金、出版一系 

列的书籍。可是,结果仍然一样,市场又变了。1980年代的循环模式非常不明显。 


    史代梅尔(Peter Steidlmayer)是另一个高挂在芝加哥天空的明星。他鼓吹信 

徒们完全放弃传统的交易方法,改采用他的“市场轮廓”(Market Profile)。这种方 

法据说可以透露市场供/需的天机,让信徒们在低点买进,在高点卖出。史代梅尔与 

柯伊(Kevin Koy)配合开办讲习会,他们经常可以吸引50位以上的学员,收费是4天 

1600。结果,“市场轮廓”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这颗巨星也很快陨落。 

后来,史代梅尔在某家经纪商找到一份工作,他和柯伊偶尔还会举办讲习会。 


    即使是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名声的变化还是如此缓慢,这实在令人百思 

不解。一位大师的地位在本国已经荡然无存,但他的理论在海外还是可以畅通无阻。 

一位大师曾经对我表示,他在亚洲仍然受到普遍的礼遇,这就如同一些美国过时的 

影、歌星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不能吸引观众,但在海外还是可以卖唱为生。 

                                                                        23 

                                                                  交易为生 


过世的市场大师 


    第三类的市场大师,是已经过世的大师。他们的作品被重新发行,新一代的交易 

者研读他们的经典,这些大师都是在过世之后才赢得声誉,而且被赐予无数的交易财 

富。过世的大师已经不在我们的左右,不能享用他们的荣华富贵,可是,他们的声誉 

与过期的版权却可以让一些有心人士充分运用。艾略特是一个例子,但最典型的传奇 

人物则非甘氏(W。D。Gann)莫属。 


    许多投机客靠着“甘氏课程”与“甘氏软件”大发利市。他们宣称,甘氏是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交易者。他的遗产高达5000万美金,以及其他等等。甘氏的儿子目前 

在“波士顿银行”担任分析师,他曾经接受我的访问。他告诉我,他那位著名的父亲 

根本没有能力靠交易为生,仅能够编写一些教材来养家活口。甘氏死于1950年代,他 

所遗留下来的总资产(包括一栋房子在内),大约仅有100;000。甘氏在交易市场中 

所赢得的“丰功伟业”,仅不过是那些投机分子虚构的传奇故事,借以“发死人 

财”。 


市场大师的信徒 


    市场大师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有些已经过世,就有生之年得以享有名声的大师们 

来说,有些是严肃的学术典型,有些是标准的演员。一位大师必须经过长年的研究, 

发展独创的理论,然后等待时来运转——如果市场愿意配合的话。 


    关于这些大师级人物所发生的各种丑闻,不妨参考Willian Gallacher的《稳操 

胜算》与Bruce Babcock的《高级技术分析》,本节的宗旨仅是分析大师的现象。 


    当我们付钱给大师时,我们认为往后可以取回价值更高的东西,这就如同街角所 

摆的桥牌摊子一样,某人下几块钱的赌注,希望能够博取更多的报酬,唯有无知或贪 

心的人才会上钩。 


    某些人把大师视为是伟大的领导者,希望他能够取代“父亲般无所不能”的地 

位。有一位朋友曾经把这种心理描述为“他们手中拿着脐带,希望找个孔可以插进 

去。”精明的大师可以提供这种插座,但你必须付费。 


    一般交易大众渴望大师的领导,新的大师必定会来临。身为一份明智的交易者, 

你必须了解——就长期而言——没有任何大师可以让你致富,你必须自己想办法。 

                                                                        24 

                                                                  交易为生 


7。自我毁灭的倾向 

    交易是一场艰苦的游戏,交易者若希望真正的成功,他必须严肃看待自己的所做 

所为。他禁不起草率行事,也不可以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绪刺激下进场交易。 


    不幸地,市场经常吸引一些不适任的人们:冲动的交易者、赌徒或认定世界积欠 

他很多的报怨者。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刺激而交易,可能会接受一些胜算不大的交易, 

或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市场绝对不会手软,也不理会你耍脾气,情绪性的交易仅有 

一种后果——亏损。 


赌博 


    赌博是根据技巧或分析机会而下赌注,希望赢取彩头,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行 

为,大多数人在一生之中都曾经进行某种形式的赌博。 


    弗洛伊德认为,赌博具有普遍性的诱惑,因为它是自慰的替代品。赌博与自慰之 

间有许多关联:手部所产生的重复性刺激行为、难以抗拒的欲望、戒除的决心、令人 

上瘾的愉悦与罪恶的感觉。 


    加州的一位杰出心理分析学家葛林博士(Dr。 Ralph Greenson)将赌徒分为三 

类:正常人基于消遣而从事的赌博,他随时能够停止;职业的赌徒,他们选择赌博为 

谋生的方法;病态的赌徒,他们是基于潜意识的需要而赌博,没有能力克制或停止。 

病态的赌徒或是觉得自己很有“偏财运”,或是想测试自己的运气。获胜能够带来权 

力的感受,他觉得愉悦,就如同婴儿吸吮乳头。病态的赌徒注定是输家,因为他仅希 

望重建那种无所不能的无上愉悦,不专注于现实世界的长期游戏计划。纽约“南橡医 

院”戒赌中心的执行长布伦博士,她称赌博为“没有毒品的毒瘾”。大部分的赌徒都 

是男性,他们为了追求而赌博,女性通常是藉由赌博而逃避。输家通常会掩饰他们的 

损失,并试图表现得像赢家一样,但终究不能逃脱自我怀疑的折磨。 


    在股票、期货或选择权市场中进行交易,可以让赌徒享有所需要的高潮,而且看 

起来比较正常。另外,相对于在赌场里吆喝来说,金融市场的赌博看起来比较有学 

问,带着一层精打细算的色彩。 


    当交易顺手时,赌徒会得意忘形;当发生损失时,则垂头丧气。他们完全不同于 

成功的专业交易者,后者专注于长期的计划,不会因为短暂的获利而兴奋,或因为损 

                                                                      25 

                                                                  交易为生 


失而沮丧。 


    经纪人非常了解,许多客户都是赌徒。他们尽可能避免留话给客户的妻子,即使 

是交易的回报也是如此。赌徒并不完全是来自于业余者,许多专业交易员也有这类的 

问题。Sonny Kleinfield在他的作品The Traders中提到,场内交易员普遍有赌博的 

倾向,尤其是针对运动比赛的赌博。 


    病态赌博的主要征兆,是你无法抗拒下场一博的欲望。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交易过 

度频繁而结果很差,最好停止交易一个月,让自己有机会重新评估交易的方法。如果 

交易的欲望如此强烈,实在没有办法停留在场外一个月,“戒赌中心”恐怕才是你应 

该去的地方;或者,你可以采纳本章稍后讨论的“戒酒法则”。 


自我破坏 


    多年的诊疗经验让我相信,生活中的失败大多是起因于自我破坏。在专业中,事 

业上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愚蠢或无人能及,而是为了实现潜意识中的 

失败欲望。 


    我有一位聪明绝顶的朋友,他一辈子都不断摧毁自己的成功。年轻的时候,他曾 

经是非常成功的业务员,但被解雇了;他接受训练而成为经纪人,几乎爬上公司的最 

高层职位,但因故被控告;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交易员,但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灾难, 

于是又失败了。他将一切归咎于嫉妒的主管、无能的执法人员、不够体贴的妻子。 


    最后,他非常潦倒,没有工作与金钱。他向另一位被迫出局的交易者借用报价的 

终端机,向一些知道他过去擅长交易的人们募集资本,他确实知道如何进行交易,所 

管理的基金赚了不少钱,风声逐渐传开,投入资金的人愈来愈多。这位朋友又开始攀 

向成功的高峰。在这个时候,他前往亚洲演讲,沿途仍然继续交易。在演讲会的空档 

阶段,他前往一个以色情著称的国家,但留下一个未设定停损的庞大未平仓部位,当 

他重返文明世界之前,市场发生一波重大的走势,所管理的基金被一扫而空。他是否 

尝试了解自己的问题?是否尝试改变?没有——他责怪他的经纪人! 


    反省自己失败的内在原因,这是一种极度痛苦的程序。当交易者陷入困境,他们 

习惯于责怪别人、运气或任何其他事物。 


    一位非常杰出的交易员前来我的诊所,他的帐户被美元的一波升值走势击垮,因 

                                                                        26 

                                                                  交易为生 


为他大量放空美元。他的童年时期是在父亲残暴的阴影下度过。交易圈内的人都知 

道,他非常擅长于针对既定趋势的反转走势押下庞大的赌注。这一次,他不断追加空 

头部位,因为无法承认市场——代表他的父亲——强过他。 


    这仅是两个例子,但可以说明人们的行为如何源自于自我破坏的心理。我们的行 

为象冲动的小孩而不是明智的成人——破坏与打击自己,我们陷入自我摧毁的模式中 

而无法自拔;但是,它们是可以避免的——失败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孩童时的精神包袱能阻止你在市场中成功。你必须找到你的弱点并改变。做交易 

日志——写下你进入推出交易的理由,从中寻找成功和失败的重复模式。 


大毁灭的竞赛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为其成员提供某种安全网,当你呈现自我破坏的危险行为时, 

主管、同事或客户都会提醒你。交易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设施,所以它的危险性远高于 

其他的人类行为,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