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创业立志书籍 >

第317章

创业立志书籍-第317章

小说: 创业立志书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么金钱就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犹太人的精明看起来很神奇,其实说开了,不过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已。一个事物总
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如果多从别
人经常忽略的地方看问题,不要拘束在大家惯性思维的旧套路里面,往往就有出其不意的想
法。
他们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精明就要堂堂正正,这没有什么错误,其他民族的人经常对
精明的人怀有敌意,认为那是不好对付的人,其实只是因为他的心智不如别人聪明,由佩服
别人的机智转为敬畏别人精明。
精明既没有违反法律,也不会妨碍自己的道德。犹太人只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别
人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而这种精明是大家所接受的,大家也很欢迎这样的精明。这就是犹
太人的精明观。他们明明白白地告诉顾客“我要赚钱”,他们让别人清清楚楚地看着他们怎样
赚钱。
一个犹太职员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干得很出色,公司的老板打算提拔他担任一个重要的职
务,但是这个老板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这个犹太职员能够放弃犹太教而改信天主教。
于是,当地一个最著名的天主教神甫被派去劝说这个犹太青年,会晤安排在老板的办公
室。
3个小时过去了,两个人终于走出了办公室,老板迎上前去,问道:“尊敬的神父,在您
感召下,我想我们又增加了一名天主教徒,你是怎么说服他的呢?”
“很遗憾,我们没有能够得到一位天主教徒,相反,他劝说我买下了5万元的保险。”
看看这就是犹太人,他们的精明简直让人惊叹!
在商务中,犹太人总是很小心地应付每一笔生意,把每一笔生意看得都很重要,他们不
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忽略每一笔生意所能获得的利润。他们生意场上的名言就是“每次生意都
是初交”。
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个法国人掉以轻心而被精明的犹太人所戏弄情形:
在法国商界有个很著名的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吃饭,宾主坐定,在等菜的时候,画家没
有事情干,想练练笔,于是,就给坐在旁边的饭馆女主人画起画来。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他把自己的画递给法国人看。他果然画的不错,画上的饭馆女
主人被他画的形神兼备。法国人看了连声称赞:“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法国人的夸奖,犹太画家面对着他,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起来,还不停地向他伸出
大拇指。
法国商人一看犹太画家的这个架势,知道这回是给他画了,于是他迅速摆好姿势,让犹
太人画家给他画。
法国人坚持着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在纸上勾画,一会又向他竖起大拇指,
足足10多分钟,“好了,画好了。”画家停下笔来说道。
听到这话,法国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过去看。结果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
画的根本不是那位法国商人,而是他的左手大拇指!
法国商人有点恼怒地说,“我特意摆好姿势,你??却捉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说道:“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考察你。你怎么看我第
一次画了别人,就能肯定我第二次一定画的就是你呢?要知道我们犹太人做什么都是和第一
次一样的啊,从这里看来,你太轻易相信别人了,这点可比我们犹太人差远了。”
法国商人不禁连连点头,开始佩服这个犹太画家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精明,从来不轻易相信上一次的合作伙伴,哪怕自己上一次和他们合作
得十分愉快,到了下一次的生意上,他们还是一样地对待。要和对方认真地谈,那真是斤斤
计较,似乎上次从来没有合作过一样。
犹太人和对方合作的时候,会显得十分亲热,他们会很热情地请你吃饭,和你亲切地交
谈,极力地和你套近乎。他们通常殷勤地劝酒,和你称兄道弟,吃饭的气氛十分热烈。他们
觉得这样才显得隆重和友好。
但是,一旦离开餐厅进入了谈判的时候,他们是丝毫不顾及刚才大家是如何“情同手足”
的,他们寸步不让,你休想占到他们任何的便宜。这笔生意做完了,人情也就结束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精明,哪怕同熟悉的人做生意,他们也决不会因为上一次的成功合作,
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
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
其他民族的人也许会觉得犹太人这种做事情的逻辑很奇怪,但是他们却正是靠着这种精
明的逻辑获取了大量的好处。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温情脉脉”,否则第一次就没有必要
斤斤计较。
犹太商人深知,由于人情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往往在人们的漫不经心中被忽略了,
而其厉害之处就在于使人想不到去纠正它,直到事情结果出来了,人们在大失所望甚至绝望
之余,才不无懊悔地察觉自己的疏忽。
只有一个创立了精神分析学的民族商人,才会在这种极其细微、极不容易觉察的地方,
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并且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这真是一条保持内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动的
精明。
有意思的是,对自己,犹太商人要求做到“每次都是初交”,不为别人策动;但对别人,
犹太商人则精明地利用对方对“第二次”的先入之见来策动别人。
生意场上无禁忌
律法是相对的,政治是相对的,国界是相对的,甚至道德也是相对的,只有你承诺过的
合同是永恒的。
——《塔木德》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
的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礼让、助人等等其他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必须服从商业规则。在生
意场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则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生钱,一切都应该服从这个
最高目的。一句话,为了赚钱,一切都可以放弃,只要能赚到钱,除了犯法的事不能干,违
背合同的事不能干,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去做。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使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之前,先排除了众多伦理道德规范的
掣肘和情感的障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眼界看得宽,手脚放得开,处处得心应手,无往
而不利。
比如一般企业家对于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视之如自己的
孩子,悉心呵护,终身厮守,然后传之后代,而后代对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公司,也就自
然带上了一层祖先崇拜的色彩。这些做法在犹太商人看来,就显得非常可笑,因为创立公司
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是生意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道理,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什么顾忌,
只要是有利于赚钱,且不违犯法律,就怎么好用怎么用,完全不必考虑过多。
对待政治也是这样,不管你是谁,只要有钱赚,犹太人照样和你做生意。
当年,俄罗斯刚刚成立,许多商人把俄罗斯看作洪水猛兽,只有犹太人哈默不受局限,
独辟蹊径,结果在俄罗斯发了大财。
成功使哈默信心大增,他想,我为什么不回国一趟,联合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
与俄罗斯进行更多的贸易呢。他说服的第一个人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早已闻名遐迩,其
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是个有名的的反俄罗斯派。哈默经人介绍与福特见了面,可是这位汽车
巨擘开门见山地对他表达了反对意见,福特不否认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
赚钱,但是,他说:“我绝不运一只螺丝钉给敌人,除非俄罗斯换了政府。”
福特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哈默并没有气馁,他说:“您要是等俄罗斯换了政府才去那里
做生意,岂不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一个大市场吗?”哈默把自己在俄罗斯的见闻、经
商的经历以及列甯如何对自己开绿灯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福特听,哈默说:“我们是商人,
只管做我们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
福特对哈默的话渐渐产生了兴趣,还和哈默共进午餐。餐后,福特又陪哈默去参观自己
的机械化农场,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福特终于同意哈默作为自己产品在俄罗斯的独家
代理人。哈默从福特这里首先打开了缺口,很快又成了橡胶公司、机床公司、机械公司等许
多家企业在俄罗斯的独家代理。
后来,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俄罗斯政府又达成了联合兴办汽车、拖拉机生产工
厂的合作协议,福特由此获得了滚滚利润,哈默自然也受益匪浅。
犹太人认为,在商场上,首要的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只要合约是在
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并且符合有关法规,那么结果即便是再不公正,也只能怪吃
亏的一方为什么事先不考虑周全。这样一种信念的确立,为商业化大潮席卷一切领域开启了
闸门,从而使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商品的标签,不管是宗教的、伦理的、美学的、
情感的等等,统统丧失了原先神圣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金钱的颜色——金黄或者铜绿。
犹太民族在生活上的禁忌之多、之严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并且这些禁忌历
经2 000多年而能一以贯之,至今极少改变。但是在另一方面,犹太商人在经营商品时的百
无禁忌也是在各民族中不多见的。现代世界的许多原先非商业性的领域,大都是被犹太商人
打破禁区而纳入商业范围的。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犹太商人罗恩斯坦,使用自己的美国国籍作为资本,为自己做成
了一笔大生意。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代相传从事仿钻石饰品的生产。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被盟军占领,法军当局要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理由是在大战中,
该公司曾接受纳粹德国的订单,为德军生产了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这时,有个叫罗恩斯坦的美国籍犹太商人正在奥地利,他得知此事,立即赶到斯瓦罗斯
基公司,提出他可以去同法军交涉,设法阻止法军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他开出的条件是:
如果交涉成功,斯瓦罗斯基公司必须把公司产品的销售权让给他,并且在他有生之年,他有
权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0%作为报酬。
罗恩斯坦提出的条件无疑是非常苛刻的,但是他能提供的帮助,却关系着斯瓦罗斯基公
司的存亡,斯瓦罗斯基公司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罗恩斯坦的条件。
罗恩斯坦与斯瓦罗斯基公司签好了协议,马上赶往法国司令部,郑重申述:“我,罗恩斯
坦,是美国公民,我刚与斯瓦罗斯基公司达成协议,从即日起,这个公司已经成为我的公司,
因而,斯瓦罗斯基公司现在已属于美国的财产,法军无权对它进行处置。”
此时,面对既成事实,法军无可奈何,只好放弃没收的计划。罗恩斯坦马上设立了斯瓦
罗斯基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这家代理公司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销售活动,不过是开开发票
而已,以此来确保10%的销售额能成为罗恩斯坦的利润。
国籍也可以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这大概是只有彻底地把“生意就是生意”奉为信条的
犹太商人才能想出的主意。在一般人眼里,国籍是神圣的,他们会认为,用国籍来做生意,
这不是对国籍的亵渎吗?
在别人走投无路之时,要挟别人屈从自己的条件,一般人大概都会把这种做法斥之为乘
人之危。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斯瓦罗斯基家族无论在当时的“勉强同意”,还是在事后
的按照协议向罗恩斯坦支付的销售额10%的利润从未中断过,这说明他们与罗恩斯坦的这笔
交易,对其家族毕竟还是有利的。而且,罗恩斯坦的做法,也没有明显违犯有关法律的地方,
不然的话,斯瓦罗斯基家族也不会毫无反抗地一直忍受着。
从“生意就是生意”这一信条的角度看,“国籍神圣”的观念和“乘人之危”的道德考虑,
都是迂腐的多余的自我束缚。当一般人还在种种的道德伦理观念面前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
时候,他们已经把签好的协议拿在手中了。
第六章

第六章
商业的品质
金钱的启蒙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但是可以从小培养的。
——《塔木德》
犹太人里面巨贾富商辈出,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众多,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
还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犹太人从小就注重财富的教育,尤其是对于投资的教育是世界闻名的:他们会给刚满周
岁的小孩送股票,这成为了他们民族的惯例。尤其是在今天聚集在北美的犹太人更是这样的。
3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
5岁的时候,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
的;
7岁的时候,能看懂价格的标签,以培养他们“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
8岁的时候,知道他可以通过做额外的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储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
10岁的时候,懂得每周节俭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使用;
12岁的时候,知道从电视广告里发现事实,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
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这样,他们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他们就对金融很了解了。这也许就是为
什么犹太人在金融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原因,他们一直垄断着世界的金融行业,和他
们的这种对钱的敏感有着天然的联系,难怪人们说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
犹太人并不是天生就会做生意,在那些犹太人大亨的早年,很多人都学会怎么赚钱。著
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了财富的教育。
洛克菲勒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作为一个犹太人,经常用他们犹太人的
教育方式教育他。他的父亲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助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
些零花钱。他们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平方米的室内卫生可以得到半个美分,
打扫10平方米的室外卫生可以得到1个美分,给父母做早餐得到12个美分。他再大点的时
候,他的父亲就不给他零花钱了,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己挣!
于是他到了父亲的农场帮父亲干活,帮父亲挤一头奶牛,跑运输,包括拿个牛奶桶,都
算好账。洛克菲勒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给量化,他把自己给父亲干的活都记录在自己的记
账本上,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就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
作任务开始讨价还价,他们经常会为一项细微的工作而争吵。
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他看到有一只火鸡在不停地走动,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找,于
是他捉住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附近的农民邻居。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
是亵渎了神灵,而他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独特本领,而对他大
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
贷给了附近的农民,他们说好利息和归还的日期之后,到了时间他就一定准时去讨要,毫不
含糊地收回53。75美元的本息。这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
高的商业意识。
早期对商业的敏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