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美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挫折而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华盛顿是一位非常实际的人,是现实远远高于理想的人。这种人是不会为了理想而盲目冲动和献身的,既不会书呆子一样执着地坚信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的,也不会冒着和整个门阀势力作对、去当一个听起来好听的国王的。
但是,就像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华盛顿天下为公,也不是所有人认为华盛顿认定做不成国王,还有一些人认为实际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华盛顿觉得时机不当、失道寡助、或着没有足够的支持。
今天不要说美国了,要是某位某国的强权人物突然宣布要当国王了,全世界的口水能把他淹死。往前推一百年,袁世凯一登基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这是因为历史的大潮流。政治民主和国家共和是近代人类历史的大趋势。但这个趋势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前哨的北美独立运动之时,有国王是应该的,没有国王才是奇怪的。即便是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也登基当了皇帝。美国可以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国王或皇帝的现代国家,按鲁迅的话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如果华盛顿要当国王,不管能不能成,从人们的心理上是不会觉得奇怪的,因此尼古拉上校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
即便当国王是理所当然的是,但推翻一个自己和共患难的战友们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年才建立的政府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但是在1782年,美国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政府,只有大陆会议在行使有限的中央政府职权。建国的宪法还没有出笼,13个殖民地只是从英国独立出来了,大家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式的东西。大陆会议对各州没有多大的权力,北美处于一种相对无政府状态,其政治体制还依旧是各州各自为政。华盛顿成了国王的话,是建国,并不存在推翻现有的中央政府。
近几十年来对尼古拉阴谋事件的研究集中在写信者身上,也就是这是尼古拉是个人行为还是真正代表一群人的利益。言外之意是华盛顿的拒绝不是因为他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觉得尼古拉在痴人说梦。连历史学家都不相信华盛顿能刻守天下为公,我们也只能相信华总司令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对朕即天下很憧憬,也和我们一样没有这种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着的机会。
如果今天有哪个将军在美军里号召拥护某某当国王,肯定会被一涌而上的官兵们绑起来送精神病院,但1782年的大陆军并非当今的职业军人,他们原来有一个乔治国王,再有一个华盛顿国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写信的尼古拉上校也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年轻人,他是一位65岁的老人,考虑问题会相对成熟。
尼古拉选择1782年5月写这封劝进信,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他看来是天时地利于人和。
按中国人的话来说,他看到了一个黄袍加身的机会。
3,拒绝尼古拉上校让华盛顿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继位的恭帝年仅8岁。次年有消息说北汉和辽国军队来侵,后周大军北上迎敌,行至陈桥发生兵变,拥立趙匡胤為皇帝,改国号为宋。陳橋兵變是一起早有預值能娛抡儯ü獬≌洌虑咳舜庸露涯甘种械玫搅颂煜隆
这个中国历史故事尼古拉上校并不知道,但他和拥立趙匡胤的将领们一样,认为国家需要有一个强势的独裁的领袖。新生的美国虽然不是孤儿寡母执政,但却是处于更为混乱的状态。1781年10月的约克敦战役,美法联军击败了英国军队,但战争并没有结束,双方在巴黎对和约进行讨价还价,英军还在纽约附近驻扎,华盛顿率军北上,屯兵纽约。虽然双方处于对峙状态,但所有人都相信,英国的威胁已经消失了,战争就要结束了,美国也算真正独立了。作为军队总司令,华盛顿在此时要做的是看起来比较轻松的任务:把军队集结在一起,等待战争的结束。
但是,这个看起来轻松的任务并不轻松,华盛顿所承受的压力比和英军交战时还沉重。
历史上往往如此,在外部的威胁消失后,同仇敌忾的人们马上变成了相互看着如斗鸡的一盘散沙。一看英国人铁定要滚蛋了,各州马上和行使中央政府职权的大陆会议明目张胆地离心离德,首先不再为大陆军提供食物衣物等供应和军饷。大陆军本来就是一只装备简陋、经常缺衣少鞋的军队,一下子到了军心涣散的地步。大陆军的官兵靠着军饷养家糊口,可是军饷一直比较可怜,很多官兵欠下很多债务,原本指望战争结束后大陆会议会发放一些奖金和退伍金,靠这笔钱还债。可是现在连该发的军饷也停发了,军队的供应也上顿不接下顿。打下江山之后,那帮就会高谈阔论的议员老爷们竟然这样对待有功之臣?军营之中的怨气越来越大。
大陆军的军人们是自愿入伍的,很多人是为了独立而战的,但也有很多人是为了挣钱而参军的。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参军是一个平民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之一,华盛顿本人就是走的这条途径。许多刚来北美的贫困移民希望通过参军赢得自己在美国的地位,一直到南北战争时,移民都是一个稳定的兵源,当时那些不可能获得公民身份的华人就通过参加联邦军队而入籍。战争虽然很残酷,但对于千辛万苦来到美国的移民来说,战争也正是一个他们从社会最底层向上爬的机会。
大陆军的官兵有华盛顿这种富人,但穷人更多,华盛顿出任总司令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要工资,其他几位原英军军官是要挣薪水的。由于大陆会议对各州的权力有限,大陆军不仅没有做到英军那样粮饷充足,而且经常出现亏空。华盛顿就花了很多精力和大陆会议就粮饷问题进行反复扯皮:如果牛肉再不运来的话,仗就打不下去了!
不光普通士兵和下层军官负债累累,连高级军官也无法养家糊口。1779年4月7日,首都费城的警备司令请求宾州政府为自己涨薪水,原因是因为钞票贬值和首都的物价上涨,他的薪水已经无法购买执行公务所需的衣服了。如果能够把家搬到城外,再穿得破烂一点的话,还可以将就,可是首都警备司令的职务要求他必须住在城里,而且要注意仪表。
这位警备司令在大陆军中还另外领一份上校的薪水,依旧入不敷出,其他靠军饷养家糊口的官兵的经济状态可想而知。向宾州政府诉苦无效后,1781年8月,上校向总司令华盛顿将军埋怨:大陆军可怜的军饷使他和手下的诸位上尉都不能喂饱自己。到了1782年2月,宾州政府干脆以该位置被消减为由免去了该上校的首都警备司令的职务。上校只好找到大陆会议的财长罗伯特·莫瑞斯,希望大陆会议能为他补上这个窟窿。莫瑞斯对上校的困难深表理解,答应去想想办法,但是由于大陆会议的财政状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莫瑞斯不能给上校任何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尼古拉上校给华盛顿中将写了劝进表。
大陆军采取英军军制,总司令华盛顿佩3颗星,为中将,下面还是师长一级的2星少将和旅长一级的1星准将,再往下才是团长一级的上校。从这个军制上看,上校还不算高级军官,尼古拉也确实不代表将军们的意见,而且代表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意见。
尼古拉在战争结束之前被任命为荣誉准将,这是英美军队的一个惯例,相当于升半级。他一直没有成为将军,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年纪太大,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已经59岁了,因此一直担任守备职务,不是野战军的将领。英美军队以编制定军衔,守备部队编制小,没有将军一职。
尼古拉1760年从爱尔兰移民美国,定居在费城附近。在此之前,他是英军的职业军官。和其他参加大陆军的英军退役军官不太一样的是,他是世代职业军人。他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父亲是英军军官,祖父是胡格诺派移民。他的家境不错,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出钱给他买了军官的位置。英军的军官通常要靠出钱买,升迁也一样。尼古兰从军20年,基本上在爱尔兰驻扎,没有打过什么仗,最后升为金赛尔要塞少校司令。
来到美国后,尼古拉在开个小店的同时,还经营一家图书馆,采取收费和图书交换的方式,到了1771年,这家图书馆已经达到每周开放6天,藏书上千册的规模。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可是在当时算是知识宝库了。当年很多人都是靠看书自学成才的,华盛顿的副官长兼秘书、为他起草一切文件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进入大学之前,仅有的教育程度就是反复看家里的34本书。
尼古拉还是美国哲学会的重要成员,并出版一本叫“美国杂志”的月刊。这一切说明他不是一个粗鲁的丘八,而是一个学者。独立战争开始后,有英军服役经历的人都是宝贝,尼古拉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检查费城附近德拉瓦河上的防御,然后成为费城守备司令。
尼古拉对独立战争和美军体制的最大贡献是建议成立预备役,1777年大陆会议采取了他的建议,成立预备役军团,由尼古拉出任指挥。预备役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保卫后方重要设置,这样正式军队不至于因此而分散兵力。另一方面是作为新兵的培训基地,因此要求预备役军官要上过数学课,大陆会议出钱建立图书馆和营房,任命尼古拉为上校军团司令也是因为他既有长期在正规军队服役的经验,也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新兵训练营的目的因为兵源紧缺而没有落实,但第一条做得很好,在战争期间预备役军团在后方守备上起来很重要的作用,使正规军能够集中兵力和英军作战。预备役军团的士兵主要由退役军人和残废军人组成,有10个连,总数上千人。
从上述经历上看,尼古拉虽然是上校,但却是大陆军的一方诸侯,是主要将领之一。他代表退役军人,特别是在战斗中受伤致残的军人向总司令进言,这是到今天为止非常强大的一股势力,美国的政客无论属于哪个党,无论支持战争和反对战争,都不敢得罪这股庞大的势力。华盛顿对他的建议不能不认真考虑,而且必须尽快回答。此外,尼古拉和华盛顿的私交很好,算得上军中亲信。
尼古拉的信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陈述了由于军饷过低、货币贬值和投机行为等原因,开战以来军队处于一直被虐待的状态。自己和一些官兵对此非常不满。然后分析了历史上的那些共和政治体制,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久,说明美国的共和也不会长久,大陆会议在战争期间就无法调动一切力量来打击敌人,充分体现了共和体制的弊病。最后尼古拉建议采取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并非独裁制度。他建议华盛顿出任像英国国王那样的元首,并不是像中国皇帝那样的帝王。美国的政治体制还是民主的,但是君主立宪,而不是共和体制,这样并没有违反革命的初衷。
华盛顿于当天回信,一口拒绝了尼古拉的建议。如此迅速而小心,虽然让尼古拉没有再提这个建议,但并没有能够压制军中的不满。半年多后,1782年12月,亚历山大·麦克道格奥将军和另外两名上校来到费城,向大陆会议递交一份请求,要求大陆会议支付所欠的军饷,否则军队有可能哗变。
这份请求实际上是逼宫,起草者是华盛顿的头号亲信,后来担任战争部长的亨利·诺克斯将军。书商出身的诺克斯是波士顿人,军事经验始于波士顿大屠杀那天晚上向英军扔雪球。他娶了一位来自保皇党家庭的妻子,结果一开战,他去参军,他岳父一家逃难去英国,于是他老婆在战争中一直无家可归。诺克斯一见华盛顿就为之倾倒,成为华盛顿手下的炮兵司令。诺克斯这样做,等于背叛华盛顿,响应军中官兵的建议。
在军队态度强硬的情况下,大陆会议于1783年1月接受了诺克斯的请求,但是财长莫瑞斯手中根本没有钱,无法支付,消息传到纽伯格军营中,官兵的不满火速升温。2月中旬,华盛顿的原副官长、现任大陆会议议员汉密尔顿也写了一封和尼古拉的劝进表相似的信,只不过没有建议华盛顿当国王。华盛顿于3月4日回信,以对待尼古拉上校同样的态度答复。
华盛顿认为军队还会继续忍耐和等待下去,但他并不知道,此时军中二号人物霍雷肖·盖兹将军的部下已经在暗中策划哗变,盖兹的助手约翰·阿姆斯特朗将军于3月10日建议军官团开会,向大陆会议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答应,就兵变。而且,多数军官私下同意由盖兹取代华盛顿任总司令。华盛顿在表示自己不满之后,不得不同意于3月15日开会讨论给大陆会议的最后通牒,这次会议由盖兹主持。
在回绝尼古拉建议10个月后,一念之差,华盛顿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4,华盛顿是靠着什么成为总司令的?
在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华盛顿明白他已经失去了对这只军队的控制,盖兹赢得了军官的支持,连自己的亲信都基本上靠不住了。
华盛顿拿起起草好的文件,看了一下又放下来,从口袋中拿出一副新的眼镜:“先生们,请原谅,和你们一起服役这么多年,我的头发都白了,现在连眼睛也看不见了。”
此话一出,在场军官发出一阵叹息,有好几位热泪盈眶。
华盛顿建议军官们尊重自己的荣誉,相信大陆会议一定会解决军饷的,然后径自而去。
这一番表演使在场的多数军官回心转意,愿意继续等待下去。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兵变就这样消失在萌芽状态。
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赞扬华盛顿在纽伯格阴谋中的举动,他的成功完全是侥幸,靠的是军官们人性的体现和多年的战斗友情,在他走出那间会议室时,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如果那批军官中的多数人心肠如铁石,非要用武力威胁的话,盖兹肯定会如愿以偿,取代华盛顿出任总司令。大陆会议很可能被推翻,被独裁政权所取代,甚至出现一个国王。
历史上将军们大多并非自己要政变,而是被手下逼得政变。你不肯的话,军人们就会拥戴另外一名将军。1783年3月,大陆军就处于这样的状态。51岁的华盛顿久经军旅,从参加法印战争起在政治斗争中一直非常灵活,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总督和英军中左右摇摆。现在面临失去军权,也失去一次绝无仅有的成为强人的机会,华盛顿的举动有些超乎常理。
理解纽伯格这个戏剧性极强的场面,要从为什么选择华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说起。
华盛顿是维吉尼亚派往大陆会议的代表,而且是代表中军事资历最强的一位,由他出任大陆军司令似乎理所当然。但实际的情况远非如此,首先第二届大陆会议主席,也就是独立的美国的元首、来自马塞诸塞的约翰·汉考克要求出任大陆军司令,并且愿意为此不当国家元首了。这个建议遭到维吉尼亚代表的反对,大陆会议主席本来是维吉尼亚的佩顿·伦道夫,但他一到费城就患重病,很快就去世了,会议主席改由汉考克接任。维吉尼亚和马塞诸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