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暴利行业-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海关根据《WTO估价协定》,开始按照实际交易价格征收关税,而非按海关的估价征税。这种做法有利于减轻、规范经营汽车进口商的税负。但这个条款为不少进口汽车经销商所利用,他们在进口汽车时并不是按照汽车的实际交易价格来报关,而是假报一个并不存在的市场价格,当然这个价格已经低得离谱了,再按这个严重失实的低价来报关,从中偷漏了大笔关税。
一辆沃尔沃S60轿车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大约3万美元左右,最高配置可达到3。28万美元,而进口汽车经销商的报关价格普遍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这样就偷漏了大笔关税。据广东海关部门提供的消息,某经销商在2000年至2002年间所进口的394辆沃尔沃轿车申报价格失实,从中牟取不正当利润高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
国内市场上一辆60万元人民币的沃尔沃S60轿车,按照海关计算的成本也不会超过人民币40万元,一辆车就能赚20万元人民币。这部分差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进口汽车销售的正常利润,大约在人民币5万元到6万元;另外就是低报进口汽车市场价格的避税利润,大约为人民币3万元到4万元左右;还有就是进口汽车配额许可证的费用。目前在进口汽车市场上,就是自己有进口汽车许可证的经销商,不需要去购买许可证,他们也把许可证的价格附加上去,从而凭空多赚了多少,经销商心知肚明。
个别国外汽车生产厂家也利用低报进口汽车价格的手段,向中国出口大批廉价车来逃避进口汽车关税。国内一个口岸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某国外汽车生产厂家向中国出口几千辆轿车,其报税价格仅为几千美元,可这种车型在国际市场价格为1万美元左右,在中国进口汽车市场上的价格也在正常范围之内,之所以报低价,就是想利用WTO的原则来逃避中国关税,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目前,实行进口汽车价格瞒骗,已经成为一些汽车进口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个别公司利用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信息优势,实施进口汽车价格瞒骗,来偷逃国家海关征税,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海关共查处价格瞒骗走私案件涉嫌偷逃税款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倍和4。2倍。我国加入WTO后,海关根据《WTO估价协定》按照实际交易价格征税,因此进口汽车价格瞒骗已经成为走私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业内人士称,进口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因为价格信息获取的难度较大而税率很高,已经成为进口价格瞒骗的多发区。
国外市场上,汽车生产厂家是按消费者的订单来生产汽车,车上的配置也是按消费者的订货来安装。但在中国进口汽车市场上,进口汽车经销商普遍都是按照最高配置标准订货,而在海关是按照最低的价格报税,就等于是把车上搭载的豪华配置都免税进口。而这些车进到中国市场后,经销商或者把这些车按高配置车卖给消费者,等于又多赚了一笔钱。或者把这些配置拆下来单卖,再挣一笔钱。河北一进口车大经销商,当年就是靠单卖进口车的随车工具完成的原始积累。还有个别经销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把进口汽车上的零部件进行拆换,比如把宽胎换成窄胎、把原装件换成合资件等等,而将换下来的进口件再卖出去。这些不规范的手段使进口汽车的暴利一增再增。
5。经销商采取多种手段对消费者进行盘剥。
(1)低价无车。价格一直是国产车最受非议的问题。在消费者和市场多重挤压下,越来越聪明的汽车厂家开始意识到价格是柄双刃剑,舞的好即能自卫,又可伤人。其中诀窍是尽可能地扩大车驾范围,用低价驾车做幌子,而重点则是卖高价位车。如不久前刚刚上市的一款新车,最低售价仅为7。5万元,不可谓不低。但仔细盘问。该车即没收放机,又无空调,配置之低,令消费者难以接受。无奈,喜爱该车的消费者只能咬咬牙,以9。83万元不低价格去买配置较齐全的该车。厂家即作低价姿态,又可获得高利润。再如,天津丰田的威姿,当初宣布售价为11。5万至19。5万元。可是半年过去,11。5万元的威驰在市场上还不见踪影,理由很简单,厂家还没生产,但售价17万元以上的威驰产量不断上升。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售价3。98万元的夏利早已没踪影,要买只能多加2000元钱。
(2)疯狂炒作。给新车找卖点,原本无可厚非,但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却人为制造概念并蓄意炒作。目前,汽车的炒作花招主要有三:一是炒概念,只要外形威猛就叫SUV,坐的人多就称MPV,不大不小又叫RV,反正一堆洋字码叫的上口,炒的有味,若是弄不明白,只怨你没知识,不够小资。二是言过其实。最近一些新车动辄就开创新纪元、创立新风格、新基准、在宣传上,技术新点的就叫与世界同步,要不然就是为中国量身制造。三是小题大做。随便翻看一个车型的宣传资料,都会发现采用N项新技术,但仔细看,真正新技术很少、滥竽充数的多,有的车型甚至把免维修电池之类都列上。
(3)捆绑贷款。汽车信贷越来越普及,目前个人买车贷款的比例已超过20%。但消费者在贷款买车过程中却连续被经销商捆绑。一般地,消费者在信贷买车应缴纳出车价之外的购置税、保险费、管理费、抵押登记费、家访费和售后服务费等费用,而贷款时只需按照车价贷款就行了,但在消费者实际贷款当中,一些违规经销商利用银行规定含糊和消费者不懂这一情况,把车价以外的费用也捆绑在贷款额中计算,而且还捆绑一些非常隐蔽的费用,捆绑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些销售商获得,从而蒙骗消费者,赚取额外利润。
(4)场外交易、坑害顾客。和新车一样,旧车也逐渐成为热点,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刚取得驾驶执照的消费者比较热衷于买旧车。但不少消费者往往还没到市场,就被场外的不法经纪人拦截,造成许多消费者买完后发生质量问题而投诉无门。
(5)卖加价车。加价车在市场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像长春奥迪、广州本田、上海别克等车曾出现过加价车。当专卖店里只有展示车时,交易市场就有加价车出现。曾有一款国产车刚上市时,专卖店只有样车,而交易市场现车加价高达10万元。不难看出,加价车其实就是打了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一辆紧俏车,在专卖店只能排队预定,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经销商把收到的预订数打到厂家,车到后,先不发给客户,而是转到交易市场加价出售。这样一辆车除能在厂家得到销售返利,还可在市场上得到加价利润,一车得双利。
(6)保险便宜理赔难。当买汽车保险时,同样的保险价格可以相差千元。买保险的人通常都会强调买他的保险有多便宜。可当顾客真出了事故需保险理赔时发现,保险公司定的修理费比实际修理费要差几倍,价钱可相差万元。而且不会让顾客到就近特约修理厂,而是不知名的路边野店修车。
(7)克隆配件。在汽车的维修中,70%的质量是依靠配件的质量来支撑的,但很多用户过分地迷信原厂件,为奸商牟取暴利创造了条件。一些修理厂就利用用户的这种心理,或抬高原厂件的价格,或用配件当原厂件卖。还有的干脆把仿制假件当真零件卖。
(8)虚假装饰。一些经销商自己并没做装饰的能力,而采取与小装饰公司合作的方式,将装饰品价格翻番,以〃购车赠某某元内饰〃名义诱惑心气高涨的买车人。几个月后,用户才会发现赠送的内饰不过是昂贵的〃垃圾〃。其中,车膜、地胶和皮椅等都是最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
暴利产生根源
是谁成就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暴利”?一是长期的关税壁垒,二是政府市场准入的管制政策,三是抑制性的消费政策,四是国家的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力。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采取的主要是以行政手段进行控制。在1990年代,我国曾希望越过市场竞争的筛选,由政府指定三大三小作为培养对象,集中国家资源、集中政策优惠,通过强有力的干预和重点扶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按照这一政策思路,长期以来政府对外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挡住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侵蚀;对内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使有效资源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少数企业,以增强实力,期待日后开放市场时就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能与国外企业抗衡。
1。过高的关税壁垒保护了落后,阻碍了汽车行业的成长
我国对国外汽车的进口一直采用高关税政策,其税率长期维持在100%以上,直到2002年1月1日,排量3升以下轿车的税率70%降到43。8%;3升以上轿车由此前的80%降到50。7%。从2002年开始,直到2006年1月1日减为28%,同年7月1日减为25%,同时零部件的平均关税减到10%。
我国不但对进口汽车采用贸易壁垒,且还实施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即使你愿意交付高额的税收,你还得有政府的配额。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在2005年取消配额。而到2004年底之前,进口汽车配额量每年递增15%。初始配额量从2000年开始,为60亿美元。
除此之外,政府制定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还对国内汽车行业实行倾斜,如企业生产的产品达到一定国产化率,政府可给予优惠的政策;对汽车生产者生产类别、类型和车型的采取限制政策。这些非关税政策将被逐步取消,另外一些如被批准生产轿车的项目,不能生产大客车。如省级政府审批权现在为30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2002年可审批6000万美元以下的,2003年可审批9000万美元以下的,到2005年可审批1。5亿美元以下的;这些还可保留一段时间。
政府对汽车产业过度的保护政策不仅扭曲了市场需求,而且扭曲了国内成本和价格。扭曲的市场信号,误导了企业。
我国汽车工业创始于50年代,一直受到严格的贸易保护,进口税率长期名列前茅,但成长速度却比其他产业慢,至今仍远未形成国际竞争能力,使汽车行业的发展滞后于不断高涨的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我国共有汽车厂家约130个,居世界第一,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但产量只有全世界的1/50,全国汽车企业2003年一年的产量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一家的产量。
2。汽车行业的准入制度,人为地阻碍了国内竞争者的进入
我国实行的汽车生产和经营准入制是一种政府行为的审批把关,而不是行业的自律,这种准入制度的保护,只是对做了较长时间的老国有企业的保护,对新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极不公平。
我国的汽车准入制度一直相当严格,如设立整车生产厂家要经过国家批准;国外在华设立投资厂超过1亿美元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合资企业中,中方持股比例不能少于50%等等。政策准入是这一轮新起的造车热的最大门槛,这也是三年前第一轮造轿车热使众多企业所碰到的问题。国家产业政策在对大型项目、重工业项目长期以来一直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控制作风。从项目的申报到立项到验收层层设卡、道道审批。这样的结果就是把新竞争者挡在行业大门以外,其必然结果是整体行业缺乏竞争活力。
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汽车、摩托车生产目录制,通过所谓的严格控制审批,非但没有使得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起来反而在摩托车等领域出现了买卖目录、套牌生产等种种怪现象。经贸委时代,公告制仅仅在形式上而非本质废除目录管理制,汽车产业政策酝酿多年也最终没有出台。今天汽车产业的主管婆家变成了发改委,中国汽车产业从格局上还是老一套,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整体上还是处于以市场吸引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进入。而对于国内的新的进入者,特别是民营投资者,却平添了许多的障碍。
除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外,多年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政策上的矛盾与冲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地方保护主义也成为阻碍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在高税收、高产值、高利润的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实施了区域封闭的地方汽车产业政策,在对本地汽车企业实行各种倾斜政策的同时,对其它地方的汽车产品实行了歧视性政策。
由于各级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层层呵护,我国汽车产业的布局及产业结构一直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调整,所以才有汽车十几年由老三样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 直到最近两年,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才日益丰富起来。
3。是抑制性的消费政策,使汽车的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我国一直对汽车的消费采取抑制政策。对汽车产业的种种错误理念,如中国人口多、资源有限、交通不发达、不宜发展家庭用车等等,使汽车的消费一直处于压抑状态。
目前中国的汽车消费政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名目繁多的价外税费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高昂的不合理税费,过高的税费已经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大;二是消费政策不统一,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地收费的名目和水平不统一,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或明或暗地在汽车消费和流通领域为外地产品制造障碍;三是消费政策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产业政策意图,如政府已经明确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但对于家庭购买和使用经济型轿车的消费鼓励政策却长时间未出台;四是市场销售体制不适应形势需要。传统的机电公司销售方式所带来的市场价格混乱、产品销售链条过长费用增加、售后服务无保证、生产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无法实施等弊端日益明显,汽车连锁专卖店制度和销售融资等国外成熟的营销模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汽车产品销售市场上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
中国加入WTO,它促进了汽车管制的放松、促动了汽车的降价,唤起了人们的购买欲望,由此才使人们对汽车消费的欲望猛然爆发出来,而的这种突发其来的需求远远超过汽车的供给时,便使得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汽车企业的利润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力
在我国,包括政府、社会及其他各个方面还没有为汽车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没有为私人大量的消费汽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思想意识上、政策法规、物质基础、使用条件等等方面,连汽车生产厂家也没有做好准备。现在当私人汽车消费热潮到来的时候,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自从汽车进入家庭之后,大量的消费者遇到委屈大多采取忍耐的态度,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投诉。2002年全国汽车投诉共达3919件,成为消费领域新的投诉热点和消费争议解决的难点,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汽车安全质量问题多,车主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因汽车质量问题投诉达2915件,占投诉总量的74。3%。一位河北消费者从亲朋好友那儿凑来16万元,买来一辆车,牌子是国家的免检产品,但消费者开车后发现发动机底部有黄色的液体,后来经过维修后消费者发现发动机底壳仍然有液体,出现肉眼可见的大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