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期货知识普及 >

第4章

期货知识普及-第4章

小说: 期货知识普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铝电解行业的迅速应用,带动了电解过程中物理场的深入研究和有关数学模型的建立,使电解槽的设计更趋合理,电槽容量大幅度增加。现在世界上电解铝工业生产的最大容量已经达到了 300KA以上,电流效率达到94…96%,吨铝直流电耗下降至13000… 13400kW·h之间。可以预见,随着今后大容量高效能的智能化铝电解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铝生产成本还会有明显下降。



【期货ABC】之15:影响天然橡胶价格变动的因素
1.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供求情况及主要产胶国的出口行情

  国际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供应完全控制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少数几个国家手中。而天然橡胶的使用大国美国、日本等则不生产天然橡胶,需求完全依赖进口,其对天然橡胶的价格支持也显而易见。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橡胶进口国,对国际胶价的影响也较直接。

2.国际市场交易行情

   天然橡胶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典型的热带商品期货品种,在远东和东南亚的期货交易中占有一定的份额。目前,从事天然橡胶期货交易的主要有: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 O)、日本神户橡胶交易所(KOBE)、新加坡RAS商品交易所、吉隆坡商品交易所(KLCE)。其中东京和新加坡交易的影响最大,由于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因此能反映出世界胶市行情基本动态。

3.国际天然橡胶组织(INRO)成员国签定的国际天然橡胶协议,对胶市价格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4.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和消耗情况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数量、成本直接关系到国内胶市的价格。同时,国内天然橡胶使用量的变化和加工企业对天然橡胶价格的接受能力也作用于天然橡胶的价格水平。

5.我国对天然橡胶的进口政策及税率水平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我国在2004年将取消天然橡胶的进口配额,并在未来几年内逐步降低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在2006年天然橡胶的进口关税将为零。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天然橡胶的进口配额,对东南亚三大产胶国的橡胶进口关税依然维持2 0%不变。2月初,国家公布了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老挝五国902税目的进口商品实行曼谷协定税率,其中天然橡胶税率为1 7%,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我国橡胶进口的政策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宽松。

6.合成胶的生产及应用情况,包括合成胶的上游产品原油的市场情况

  天然橡胶与合成胶在某些产品上可以互为替代使用,因此当天然橡胶供给紧张或价格趋涨时,合成胶则会用量上升,两者的市场地位存在互补性。另外由于合成胶是石化类产品,石油价格会影响合成胶的价格水平,合成胶价格水平的变化则转化影响到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上,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7.主要用胶行业的发展情况,如轮胎及相关的汽车工业

  天然橡胶的主要用户是轮胎,轮胎行业的景气度直接影响天然橡胶市场。汽车工业又是使用轮胎的大户,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政策会影响到对轮胎需求,并影响对天然橡胶的需求。

8.自然因素:季节变动和气候变化

  胶液一般在树龄5…7年的橡胶树皮上倾斜切口后采得,橡胶树一般可采集25-30年。橡胶树整年都可采割,但其产量随季节性而变动。橡胶树生长需高温多雨的环境,在年平均气温2 6-32。C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mm以上的热带地区栽培,因此其产地分布于南北纬10。C以内,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由于天然橡胶是多年生长的树木,因此不能在短期内调整供应,市场变化周期较长。

9.政治因素:政策和政局的变动

  政策:各国政府对天然橡胶生产和进出口的政策会影响天然橡胶价格走势;
  政局的变动: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对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有较敏锐甚至强烈的反应,在发生战争时,各国必须最大限度确保橡胶的应有数量。



【期货ABC】之16:影响大豆价格变动的因素
1、国际大豆供需状况

目前,世界大豆四大主产国分别为美、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从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生产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头号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巴西是第二大大豆生产国,我国的大豆生产居于世界第四位。其中,美国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其总产量的1 /3左右,且近几年呈不断上升之势,对国际市场依赖很大。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由于大豆的季节性关系,南美和美国大豆交替供应着世界市场。

世界大豆的总需求量近十年来逐年增长,从91/92年度的10975。6万吨增加到97/98年度的14458万吨,增长近30%。近两年的需求总量增幅分别为3 。81%和6。18%。

  世界大豆的总进口量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欧共体是最主要的大豆进口地区,每年进口量在1500万吨上下,但近几年进口总量几乎没有新的增长;亚太地区是仅次于欧共体的世界第二大豆市场,其中日本每年进口约5 00万吨。中国的进口量近年来迅猛增长,是世界大豆进口增长的源动力之一。

2、我国大豆的供给与需求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一千万吨左右,直到1993年,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出现飞跃性增长,达945。4万公顷,产量达1 530。7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31%和47%,单产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94年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为922。2万公顷,而产量却创记录地达到1 600万吨。此后,大豆生产却出现了新的徘徊,近几年甚至呈现萎缩的趋势。

从大豆进出口情况看,1995年之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但在1993、1994年我国大豆连续两年大丰收后,由于玉米、小麦、稻谷国家定购价提价幅度远远高于大豆,而大豆生产成本又大大高于其他粮食作物,致使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1 995、1996年,我国大豆连续两年减产,国内供给不足,需求却持续旺盛,大豆价格居高不下。为此,国家及时调整进出口政策,增加进口,减少出口,1 995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并一直持续至今。

3、大豆季节性供应

  大豆受生产周期的影响,一年内价格也呈周期性变化。

  大豆季节性供应:北方春大豆十月份收获,但由于刚收割的大豆含水份较高,运往南方销区易变质,不易储存,需要晒晾后才可外运,故大宗外运要比农民上市迟一个月左右。同时,粮食部门或其它粮食经营单位根据当年产量丰歉及价格变动趋势会有囤积或急售现象,给贸易市场价格带来难以预测的变化。但基本规律是,供应充足或产量较多的年份,1 1~1月市场大豆较多,以后月份相对较少;供应短缺或生产量相对减少时,11~1月份市场大豆相对较少,以后月份供应相对均匀,这是囤积的作用引起的。

  大豆季节性需求:大豆一年四季都有消费,而且消费量较大,近几年消费需求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的季节性已越来越不明显。一般在7 ~9月大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大豆价格季节性变化:11月由于新豆开始上市,价格不断下降,到1月份由于新豆继续上市,价格下降到最低,此后价格开始逐渐回升,正常年份每月以3 %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减产年份,9~11月份大豆价格上升较多。所以大豆贸易最关键的月份是当年9月至次年1月份,交易量大,价格变化也大,若不了解大豆的产需情况,风险也最大,同时,这几个月份对全年大豆价格起着主导作用,标志着价格变动趋势。

4、大豆相关产品

  大豆的价格与它的后续产品豆油、豆粕及豆粉有直接的关系,这三种产品有其完全不同的使用及需求结构。因此预估大豆产品的需求是大豆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大豆的其它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大豆价格也有影响作用。大豆作为食品其替代品有豌豆、绿豆、芸豆等;作为油籽其替代品有菜籽、棉籽、葵花籽、花生等;作为饲料蛋白有鱼粉等。

5、主产区天气以及病虫害情况

勿庸置疑,大豆作为农作物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北美以及我国黑龙江等地时常会出现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从而影响到大豆的收成。这也常常是被用于抄作的题材。此外南美易发的大豆锈菌病以及北美易发的大豆疫霉病也是威胁大豆收成的一个主要因素。

6、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法规

  (1)、主产国政策

  美国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美国农业政策是影响大豆供应的一项重要的政策。1996年,美国开始实施《1 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该法案对美国大豆生产具有长期的影响。1996年农业法案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改变原来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实施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即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二是增加了农民的种植自由度和弹性种植面积。这一系列使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更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政策,也使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易变更富于弹性。美国农民开始改变生产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改种更加有利可图的作物。例如:由于1 996年大豆价格和需求的不断上升,1997年美国农场主们播种大豆7085万亩,比上年增加10%。

  (2)、主要进口国政策

  欧共体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地区,其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的50%。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进口政策和食品健康安全方面的政策对全球大豆贸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的绿色和平运动和其它各类组织非常活跃,这些组织要求美国出口欧共体的大豆分离出“基因改良型”大豆,并对“基因改良型”大豆贴上标签。这些组织的建议特别得到德国媒体和消费者的赞同。一旦这些建议得到德国政府和欧共体其它国家的同意,那末这将对美国大豆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

  (3)、国内政策

  目前,国家即将出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政策,这一政策将对大连大豆的期货价格产生影响。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国家继续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制度。1 997年东北地区大豆的收购保护价是2120元/吨,根据目前的物价走势,今年的收购保护价将很难超过去年的价格水平。收购保护价的确定原则是根据农民的生产成本和一定的纯收益来确定。二是定购粮收购价格将由各省、市区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但不得低于收购保护价。三是国家将利用囤积和抛售储备粮以及调节进出口来对粮价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大豆期价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有助于完善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也有利于粮食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主产区政策

  1994年11月,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决定实施大豆加工增值战略,1995年严禁大豆出省,这一举措造成了大豆供应的地区性紧张,推动了销区价格上浮。随着全国性大市场的进一步建立,一些旨在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的政策逐步消亡。


【期货ABC】之17:影响豆粕价格变动的因素
一、 豆粕供给因素

豆粕供给方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a、前期库存量,它是构成总产量的重要部分,前期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供应短缺价格上涨,供应充裕价格下降。
b、当期生产量。豆粕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
c、豆粕的进口量。我国即将加入WTO,豆粕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豆粕进口国,国际市场对国内豆粕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是主要的豆粕出口国,每周四美国农业部发布出口销售报告(U 。S。 Export Sales Reports),其中有美国豆粕出口数据,包括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数据,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豆粕储存时间较短。在南方,豆粕的储存时间一般为3~4个月,而在北方可储存8个月左右,从而使豆粕在现货市场上周转很快,贸易商都希望在短期内完成交易。一旦储存时间过长,豆粕质量发生变化,厂家只能降价销售。豆粕储存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旦出现集中供货的情况,豆粕的区域性价格就会立即下跌。例如,进口豆粕集中到货,会影响进口口岸周边地区的供求关系,导致豆粕价格下跌。豆粕储存时间短,一方面促进了豆粕的市场流动,另一方面也造成豆粕价格波动频繁。

二、 豆粕需求因素分析。

豆粕需求通常有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及期末商品结存量三部分组成。
a、国内消费量。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影响豆粕国内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国内饲料工业发展情况,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的变化,政府鼓励饲料工业发展的政策等。
b、出口量。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出口量的增加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应;反之,出口减少会增加国内供应量。目前,我国豆粕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没有豆粕出口的情况。
c、期末商品结存量。如果当年年底存货增加,则表示当年商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期货价格就可能会下跌;反之,则上升。由于豆粕的存储时间较短,期末结存量数据对豆粕价格影响较小。

三、豆粕与大豆、豆油的比价关系

豆粕是大豆的副产品,每1吨大豆可以制出0。2吨的豆油和0。8吨的豆粕,豆粕的价格与大豆的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每年大豆的产量都会影响到豆粕的价格,大豆丰收则豆粕价跌,大豆欠收则豆粕就会涨价。同时,豆油与豆粕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豆油价好,豆粕产量就将增加,豆粕就会价跌;豆油滞销,豆粕产量就将减少,豆粕价格将上涨。

大豆压榨效益是决定豆粕供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脂厂的压榨效益一直低迷,那么,一些厂家会停产,减少豆粕的市场供应量。

四、 豆粕价格变化的季节性因素

通常11月份大豆收获后的几个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旺季,4~8月份是豆粕的生产淡季,而豆粕的需求一般从3月份开始到10月份逐步转旺,在此期间,豆粕的价格波动会很大。豆粕价格还随豆粕主产区的收购、库存变化而波动。

五、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近几年,豆粕进出口贸易非常活跃,进口豆粕占国内消费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豆粕价格(特别是CBOT豆粕期货合约交易价格)已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近年来,国际豆粕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大,1 997年CBOT豆粕期货价格的最高价为300美元/短吨, 2000年1月份豆粕价格已降至160…170美元/短吨。

目前饲料用豆粕的质量标准执行国标GB10380-89。进口豆粕的品质均一性好,进口豆粕按国标定级后,一般除粗纤维指标只能符合国标三级标准外,其它指标都能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要求。由于运输时间长,进口豆粕的新鲜度一般比国产豆粕的差,赖氨酸等指标比国产豆粕稍低一些,因此,在现货贸易中,进口豆粕的价格比国产豆粕要低大约1 00元/吨左右。由于进口豆粕到货量大且比较集中(一般每船3至5万吨),所以,每次货船进港都会造成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