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星云大师_宽心-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贫富只在于一念之间的满足与否。
四、善良与邪恶在一念之间。《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二门就是〃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真心是一,明白真心则了脱生死,见到自性;假如不能明白自性,只有五趣六道轮回。因此,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就拥有天堂地狱。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一再生死轮回。所以,与其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了解自己的真心。
五、觉悟与迷惑在一念之间。一念觉为悟,一念痴为迷。诸佛菩萨在觉悟之中,凡愚众生都是在迷界里。假如一个人心中都有佛菩萨,有道德良心,有众生的利益,他离觉悟也就不远了;假如这个人心中只有自私自我,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重视别人的福祉,这就是痴迷到极点了。
六、天堂与地狱在一念之间。常有人问:〃天堂地狱在哪里?〃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不过,此说一般人不易了解。其实,天堂在人间,地狱也在人间。你看,那些生活舒适,衣食住行十分享受,家庭生活和谐的人,就是生活在天堂;反之,妻离子散,三餐不继,受到刀伤枪杀棍打,乃至市场中那些吊挂倒提的,不就是地狱吗?可以说,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心中一念善就是天堂,心中一念恶就是地狱。你愿意在天堂里呢,还是在地狱呢?若解剖自己的一念之间在想什么,就可以知道了。
佛光菜根谭
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一心之嗔,千般为恶。
第36节:放下心中的〃怕〃(1)
放下心中的〃怕〃
一个年轻人准备出远门。他动身前拜访了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又说:〃孩子,人生的秘诀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当年的游子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回到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不料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族长家属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说:〃这是他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拆开信封,又看到三个字:〃不要悔。〃
佛教说,苦是人生的实相,人所以会有痛苦,是因为害怕的事情太多,怕被偷、被抢、被伤害,乃至怕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儿女老婆……因为所怕的事情很多,多数人活在不安的恐惧之中,所以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无畏〃,因而特别受到大众信仰。
其实,人生也有很多〃不怕〃的时候:
一、耳聋不怕人家骂。耳聪的人,可以听世间的音声固然很好;假如聋了,也不必沮丧,耳不听心不烦,即使别人对你有所批评辱骂,因为听不到,也就乐得自在。
二、死时不怕人家嫌。人活着的时候,怕别人藐视的眼光,怕他人批评的语言;人一旦死了,无论你怎么嫌他,他都不予理会。因此,人到了死的时候真是万般放下,即使最心爱的东西被拿走,他也一概不管。死,本来是人所畏惧的,而自然的死亡其实也是人生放下的好机会。
三、理直不怕舆论偏。人要讲道理,但有时〃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当你遇到一些有偏见、不讲理的人,即使讲再多的道理也没有用。所以,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只要自觉公正、公平,哪怕一些偏激的人曲解我们,我们只要想〃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也就不必为此牵挂太多。
第37节:放下心中的〃怕〃(2)
四、心慈不怕世道险。世间上最可怕的东西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洪水地震,而是世道人心。所谓人心险恶,有时候朋友之间,甚至父母同胞之间,遇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也会不惜一切相互残杀,就算英明如唐太宗也有玄武门的兄弟相残之举。尽管如此,吾人要心存慈悲。所谓〃举手不打笑脸人〃,慈悲的人没有敌人,也就不怕世道的艰难险恶了。
五、胆大不怕妖魔扰。人,有的天生胆大如天,有的生来胆小如鼠。吾人在世间生存,倒不一定要胆子大。胆大的后面要有道德、良知、智慧支撑,如此即使外境上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社会上有恩怨情仇、政治上有各种迫害,因为我们有胆量面对现实,理直则气壮,又何足惧哉?
六、勤学不怕天资鲁。有的人常慨叹自己没有智慧,天生鲁钝,因为没有才华,无法为人所重视。其实,世间无常,一切都不是定型的。如果自觉智慧不够,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人以一之,我十之〃,又有什么不能成的呢?历代有不少人四五十岁才考取进士,就是现在的大学也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学生,所以只要勤学,天资也不能断定人的一生。
七、智高不怕难事临。吾人一生当中所面对的事情,有的轻而易举就能解决,有的则会遇到艰难困苦,不容易通过。人的前途就如登山,只要锲而不舍,运用智慧,就没有登不上的。
八、志坚不怕境界考。人生的考验很多,贫穷是考验,事业不顺是考验,爱情受挫是考验,受人伤害失去尊严更是考验。而一个人只要立志发愿,任何逆境则没有通不过的。
人生与其畏缩退后,不敢向前承担责任,何不挺起胸膛,迎向前途,勇敢一战呢?
佛光菜根谭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清宁。
人际交往的明灯
悲天悯人,
谨言慎行,
与人为善,
心甘情愿。
第38节:保密是一种涵养
保密是一种涵养
燕太子丹与义士田光谋刺秦王。田光推荐荆轲,燕太子丹叮嘱道:〃此事关系燕国存亡,务请保密。〃田光应允,回家后立即自杀,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不会泄密。
人世间有公事,有私事,公事应该让大家知道,私事不必给人知道。朋友之间也会有秘密,彼此知道的秘密愈多,愈能成为好友。所以,好朋友就要有替对方保守秘密的义务。当一个人觉得保密比泄密更为快乐时,这人是真正成熟了。
然而,世间上真有秘密吗?一般的人,见到人都说:〃我有一个秘密告诉你,请你不要告诉别人。〃听者随后又跟第三者说:〃我有一个秘密告诉你,你不可以告诉别人。〃如此辗转不多时,所谓秘密已然天下皆知矣!
泄密传播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以能得到内幕密事表示自己的身份特殊、自己很有办法;泄密更可以表现自己的权威,所以泄密的情形就很普遍了。就连《六祖坛经》中,弟子听过六祖说法后,还要问:〃另有密意否?〃六祖回答:〃密在汝边!〃可见好探秘密实乃人的天性也!
有人喜欢刺探机密,有人恨不得远离机密。因为知道别人的机密,有时候会惹来是非,甚至杀身之祸,所以就尽量远离别人的密谈、别人的密语、别人的密事;凡是秘密,尽少参与,这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所谓保密不保密,就是能讲不能讲。凡事能对人言而不言,谓之〃失人〃;凡事不应对人言而言之,即为〃失言〃。自己的密事不去张扬,这是涵养;他人的密事过分宣扬,这是失德。守密和泄密,应在此中矣!
佛光菜根谭
金钱丢了可以再赚,名誉丢了永不再来。
故为人处世要多留口德,尤其是阴德。
第39节:化解的力量
化解的力量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还恨父亲呢?〃她回答说:〃我早就恨累了啊!〃
平时我们看到鸡鸭被捆绑,觉得很可怜;看到鸟雀关在笼子里,也感受到被囚禁的痛苦。其实人生在世,不是一样被许多爱恨情仇紧紧束缚吗?人生要求得解脱,必须懂得自我化解。那么,人生要化解什么呢?
一、化解危机。所谓〃人在家中坐,危机四面来〃,人生哪个地方没有危机呢?一阵龙卷风来袭,房屋被吹得片瓦不存;新买的汽车,因为连夜大雨引擎泡水,就这样报销了。想要化解危机,先要建立忧患意识。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凡事小心谨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比较不怕龙卷风;或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时、地、物,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
二、化解仇恨。人与人之间经常结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为误会而生的,有因为吃亏而生的,也有因为语言伤害而生的。有的仇恨是直接的,有的仇恨是间接的。间接的仇恨,有时当事人根本没事,只是左右的人搬弄是非,加油添醋,因此结下梁子。其实,人间不应该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应该不要计较,而予以原谅。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应该化解为上策。
三、化解对立。人和人之间,有时候自掘沟壑,有时候自设围墙,因此产生对立。所以对立,大部分都是因为嫉妒,或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行应该是亲家,有了利益,分一些给人也不要紧。天下之大,人群之多,只要自己有智慧,买卖有做不完的买卖,利益有享不了的利益。
四、化解心防。人和人本来可以当朋友,但是有的人心里设防,就难以共事。世间,有的人喜欢成人之美,有些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之。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小人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心防;而对于君子,不妨卸下心防,真诚相待,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佛光菜根谭
持戒,能将坎坷的遭遇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修定,能将浮躁的情绪化为平静清明的理智。
战胜郁闷的方法
慈心正意,
罪灭福生;
邪不入正,
万恶消烂。
佛陀也会被人毁谤
1963年,我初次走访东南亚各国,到达最后一站时,一位同道建议:〃沿途收到的赠品太多,搭船比较方便。〃我说:〃还是坐飞机比较妥当。〃没想到回去之后,原先提议坐船的人却在佛教杂志上撰文,谓星云某人为了做生意,一路买了许多货品,所以主张坐船云云。另一位同行者得知此事,安慰我说:〃你不要难过,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间上的人,只要他认同的,就觉得是真、善、美;不认同的,就斥责为丑陋、恶魔。毁谤有时也是一种肥料啊!〃我闻言释然。多少年来,每遇讥毁,想起佛陀慈忍的精神,不禁鼓起信心,勇往直前。如今,我也常叙述自己的经历,告诉徒众:〃佛陀也会被人毁谤。〃希望他们也能忍辱负重。
我一生当中不知受过多少人毁谤中伤,年轻时虽然极力隐忍,但不免难过。因为我一直尽心尽力为人为众,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而别人却如此糟蹋我的好意,总觉得心里无法平衡。
自从1954年来到宜兰之后,我为雷音寺肝脑涂地,奉献心力,当地信众也对我极为护持;但每当有人提议将寺院交由我管理时,总有另一批信徒以我是外省人为由,持反对意见。我并不以此为意,自觉出家人应以云游弘法为己志,所以除照常处理寺务,更在余暇充实自己,发愿要做一个拥抱众生的地球人。毁谤正好给我一个反省检讨的机会,让我更坚定自己的目标方向。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欲以毁谤损人,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诚乃不虚之言也。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的心地只要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恶言毁谤必如霜露般消失无踪。
记得30年前,我开辟佛光山、初建大雄宝殿时,曾有人不屑地说:〃值此末法时代,佛教衰微,还要建那么宏伟的殿堂!〃不久,佛殿落成,庄严的外观吸引许多信徒前来上香朝拜;圆山大饭店初建时,也向我们索取蓝图以为参考。后来,我在客堂、讲堂、会议室等地装设冷气、地毯,又遭人批评;而中部一所别院在三夹板桌面贴了一道金边作为装饰,也被议为〃豪华〃。
其实佛经里哪一方净土不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微风吹动,众鸟说法?美观舒适的环境不但是应众生的需要,更是现代机构必备的条件。如今不仅市井小民频来听经闻法,政要首长也喜欢在寺院召开会议。所以,我们要正视毁谤,以此作为信心道念的试金石。
40年前,我经常带青年男女下乡布教,当时一些好事者经常在背后说一些难听的话,但毕竟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久而久之,我们庄严有序的弘法队伍获得大家的肯定,一些家长甚至都命子女跟随我学佛。当时目睹比丘尼不受人尊重,我努力在教界为女众争一席之地,为此曾被一些教界同道说成是〃女性工作大队的队长〃,甚至有些人以轻蔑的口吻将比丘尼说成是〃寄佛偷生〃。幸好她们都很争气,目前佛光山许多学有专精的比丘尼,甚至有人在大学任教。而在台湾首先发行的《佛光大辞典》,也是由一群比丘尼一手编辑而成,她们斐然的成绩不但赢得世人的赞许,更粉碎了恶毒不实的毁谤。
早年在台湾,人们最怕被人戴上两顶帽子黄帽子(社会问题)和红帽子(思想问题)。于今,台湾还是有帽子的问题存在,例如给你一顶经济帽子说你是企业和尚,给你一顶政治帽子则又变成了政治和尚。传播媒体也争相炒作新闻,以收惊世骇俗之效。例如前几年报章为佛教界评估财产,尽管佛光山早已退居殿后,但媒体记者仍穷追猛打,大做文章,说大树乡土地一坪新台币10万元,佛光山占地五十甲,价值150亿新台币。我和当时的住持心平说:〃佛光山这么值钱,我一点也不知道,只要有人出价1/10的价钱15亿,我们就卖了,建筑物全部奉送。但谁来买呢?我们能卖吗?〃
谣言止于智者。《坚意经》云:〃慈心正意,罪灭福生;邪不入正,万恶消烂。〃这是佛陀对治毁谤的良方。佛陀也会遭人毁谤,所以毁谤可能是由于我们表现得太好,我们应该感谢别人对我们的毁谤,因为如此一来,正好给自己一个反观自照、消灾解怨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菩提道上步步提升。
佛光菜根谭
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
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对是非默然摈之。
为人不争一时之气,要争的是千秋万世。
第41节:快乐的来源(1)
快乐的来源
有个少年请教一位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
智者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说:〃这是说,在我感到痛苦时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痛苦就减轻了,当我喜悦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喜悦将变得平和中正。〃
智者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说:〃如此就可以真正同情、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如此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
智者说:〃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