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创业大策划 >

第22章

创业大策划-第22章

小说: 创业大策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正在攻读博士的L君又准备和人合作开办一家贸易公司,他把自已积攒的几十万元稿费都投了进去。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实际的科学,只在书堆里作文章是很难探索到其中的真谛的,只有参加实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共同摸索,才能认识今天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像L君这样在学术上辛勤耕耘的学子,其著书立说的真正目的决不会仅仅为了一个“钱”字。他们是凭着一种责任感,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凭着对自已能力的自信,而投出第一篇稿子的。可是这批学子却不避谈钱的重要性。他们鄙夷那种谈钱色变的假清高。“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没有钱国家怎么能高速发展,没有钱学术研究也无法进行。“我不忌讳钱,因为我的研究目的就是让国家多赚钱。让我们大家都富起来。”
L君可谓历尽艰辛,他用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用他对真理执着的追求,才成为一名学术上小有所成的学子。可是校园里还有一批人,他们也自诩是“学术”起家,可是这些人在这中间更多的用的是他们的精明和冒险精神。
北京某名牌大学的钱君来自一个偏僻的山区。他既没有什么办法搞到什么紧俏商品,也没有成为“代理”的天赐良机。大一整整一年,他靠给人家当家教、打零工支持着他每月的生活费用。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过下去也就可以了,可是钱君是一个极好强的人,他不服气校园里那些神气活现的“准款爷”。你们成我怎么就不成?钱君憋了一口气。
有一天,钱君吃完饭在食堂门口发现一群人围在那里。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卖高考复习题的,他看了看就挤了出来。不知为什么他想到了很多事,想到他那时为得到一本很难找的高考辅导书,竟熬夜把借了限期归还的书全部抄了下来,想到了他在报上看到一些家长为了买到一本“教参”竟然排了整整一夜队。
突然,钱君眼前一亮,这是多么好的赚钱机会;出一本书,出一本备受高考学生欢迎的书,这种书绝对不愁卖不出去。
接下来的时间里,钱君茶饭不思,每天都在脑子里合计,到底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盗印点重点学校的考题,不行,这事钱赚不太多而且要冒被校方抓住的危险,东拼西凑出一本考试指南也不行,这种书现在都出滥了。
晚上,他躺在床上还在盘算着这件事。同屋的一个哥们来了一帮老乡,几个人在旁边神吹,各自吹自已的学校如何了得,这个说他们学校有多少个学部委员,那个说他们的教授如何名扬海外;又一个说他们学校一次在全国能招至少十个状元。钱君听到状元两字,心里猛地一震:为什么不在这状元身上打点主意。北京可以说聚集了中国几所最有名的大学,而每年考入这些名牌院校的各种状元更是不少。让这些状元谈些经验、秘诀,然后我再稍加编写,这本书准能畅销。
钱君被他这个绝妙的构想兴奋得一夜都没睡着觉。连夜他就开始构思整部书的结构。
第二天开始,钱君就开始通过各种关系寻找出书的渠道。终于有一家出版社的主编对这本书表示了兴趣,当他认真地看完钱君精心编写的写作大纲后,当即拍板:这书我们出了。
于是钱君就开始了他的采写工作。开始每天骑一辆老破车,到人大、北大、清华、北外去走访,死磨硬套地从那些状元那里往外抓素材。等到素材准备得一差不多了,钱君一头扎进图书馆,没日没夜地写了起来。两个月后,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就脱稿了。
 
 
    正文 第58节:脑筋一转 黄金万两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6 本章字数:2298
        
钱君因为这本书陡然而富,大学四年的生活费绰绰有余了。
脑筋一转,黄金万两
阿松是某名牌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在系里是著名的“怪人”。此公平时很少与人交谈,每天早上背上个大书包,拎着饭盆从宿舍出去,晚上不过十二点决不回来。即使回来了,还要戴上个破耳机,不知搞些什么。此公日常生活能凑合就凑合,几件破衣服轮流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清洗,更无闲情逸致上街置什么行套。他的洗衣法可是独家功夫:先用洗衣粉把一大盆衣服泡上一夜,第二天再在里面乱搓几把,然后水龙头上一冲了事。此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快,阿松还十分严肃地告诉别人:“这是充分利用洗衣粉的自然去污能力。”真乃一位怪人。
阿松在学业上如此玩命,许多人不屑一顾,这家伙太死,只能成书虫。当同宿舍的人卖贺卡赚了几个小钱时,不无嘲讽地对阿松说:“别傻了,那么拼命以后还不得受穷。”
可是没多久,阿松惊人的“成绩”便令人另眼相看了。给阿松他们上计算机课的老师上课没几天就发现了阿松的天才:此公对于各种程序的编制似有神助,一些程序使老师也不禁暗自佩服。另外此公对于各种计算机的原理、结构也是了如指掌,分析起来头头是道,甚至还能动手排除一些不大不小的故障。
人才难得,老师马上把阿松推荐到学校在中关村开的计算机公司里兼职,月薪5000元。消息一传开,顿时使那些倒点小买卖的同学傻了眼,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点计算机。
阿松进了公司之后,更是如鱼得水,充分的上机时间,使他心花怒放。他简直要溶到计算机里去了!每日没日没夜地在计算机上运算操作。
阿松可谓劳而有所获,一年多点的时间,阿松就独自开发出了十几个软件系统,有几个还成为国内领先的项目。公司拿着这些产品赚了不少钱,当然也不会亏待阿松这位劳苦功高的大功臣。
也许今天阿松的烦恼不再是如何洗衣服,而是拿那些钱怎么用。
材料系的余君则是个有心人。他搞的发明并不是什么尖端课题,可是却挖出了一个聚宝盆。
余君的老家在盛产竹子的湖南。这里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盛产的竹子开办了不少竹木加工厂。
一年暑假,余群正在家探亲,同村一位竹木加工厂的厂长来家里串门,闲聊中不知不觉把话题转到竹木加工上。
这位农民企业家不无感慨地说:“要说竹木加工这行业还是有发展的,但是有一个难题却一直不能解决:一般的竹木产品都需要经过防虫、防霉处理,可是目前的防虫、防霉工艺往往要破坏材料的亮度和纹路。这一点使许多竹子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余君此刻心里有一种攻克难关的冲动,当即要求厂长带他到厂子里去看看,看看究竟是什么问题,以后回北京再找人想想办法。
余君此刻留了一手,分明是自已想搞,却偏偏说成是找人想办法。他不想开始把事情搞大,等到有个眉目了再说出来不迟。
余君在厂子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他仔细观察了竹木材料加工的每一道程序:认真研究了各种防虫、防霉的药剂,并且和厂子里的老师傅一起讨论了不少次,最后余君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找出一种新的防虫、防霉配方。
假期结束,余君背着几块竹子从家乡回到了学校。他开始攻关了。他查阅了许多材料,认真研究各种药剂组合的效力,并且利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失败了,找原因重来;再失败,再重来,经过反复的实验,一天余君终于成功了。当他利用这种新工艺对竹子进行漂白处理以后,像变魔术一样,原来那些发黄发绿的竹子竟然变得洁白如玉,而且表面细腻,古色古香,大有像牙料的效果。另外经过这种处理的竹木材料,能防虫防霉,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竹木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余君这项工艺一公布,马上就引起了全国竹木加工行业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来人来函要求余君转让这一技术。
目前这项工艺已经在南方100多家工厂推广,仅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两年因此增加产值就达3400万元,年创外汇1000万元。
余君用他的智慧也为自已换来了巨额财富。
风光、火爆的“明日之星”
这是一个仿古餐厅,厅堂里布置得古色古香:红木桌椅,屏风宫灯,诗词书画。置身于此你仿佛走进了一座传统艺术的殿堂,在这里品尝一下中国有着千年传统的美味佳肴,真可谓是一种极有情调的享受。
而在这个餐厅里,最吸引人的,还不算是这些别具匠心的布置,而是餐厅前面的那个小舞台。
每到进餐时间,这个小舞台上总是分外热闹,开始是琵琶独奏,一会是古筝,一会儿是首情意绵绵的《康定情哥》,接下来又是一首韵味悠长的《信天游》……
这动人的中国民间音乐,更给这家充满中国情调的餐厅增添不少韵味。听着这动人的中国传统音乐,坐在这宫殿般的大厅,吃上一口地道的宫庭菜,客人们完全陶醉了。
一位怀抱琵琶的少女从台上走了下来,只见她身着典雅的旗袍,显得那样端庄秀丽。刚才一曲琵琶更是使人荡气回肠。她就是来自音乐学院民乐系的莎莎。“我们这种表演叫伴宴”,莎莎平静地说,“眼下,北京的大饭店都有这个服务项目,它很受客人欢迎。”
有轻歌曼舞相伴,使许多餐厅的生意火红了许多。不少外商总是要选择这样的餐厅订餐。就是在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餐厅,曾经来过一个华侨老太太,在听了几首故乡的音乐、歌曲之后,当即决定以后她安排什么宴席一定到这里来。
 
 
    正文 第59节:财源滚滚“脚下”来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6 本章字数:2230
        
“我们每晚能挣40…50元,这并不算多,你应该知道餐厅因为我们多赚了多少。”莎莎说得理直气壮。可她却把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罗婷给比得没处呆了。而且莎莎的工作风光体面,难怪许多人把这些“未来的艺术明星”称作是“最风光火爆的打工仔。”
“其实这也是一种表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更多的场合需要音乐、需要艺术。我看在这儿演出和上台一样,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们出来干一般是瞒着老师的,其实老师心里也明白,如今在这伴宴的人中,我们这样的学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有些人还是知名艺术家和教授呢。”
“我们不每晚都出来干,我们都轮换着来,不会影响学习的。我们这是业余打工,抽空出来赚几个零花钱,也积累点演出经验,我们这种打工形式比较起来是好的,我们能学以致用。”
莎莎说完,微微一笑,站起身又走上台去了,耳边又响起了动听的琵琶声。
“停!”导演把男主角叫过来进行辅导:“你演戏很有功底,表演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可是咱们这个片子要表现的是一种疯狂,你要尽量放开,再放开,戏演得过一点也没有什么问题。OK?”
男主角点了点头。
“开拍!”音乐骤响,男主角开始手脚并用地狂舞起来。
这里并不是电影厂的摄影棚,也不是电视剧的摄制场。这是在拍一则运动鞋广告。
男主角沈君是一所颇有名气的艺术学院的学生。别看他才刚刚上到三年级,可已是一名在圈子里小有名气的“广告王子”了。
沈君从东北考入这所艺术院校曾踌躇满志,他曾下决心,要用自已的辛勤和意志在中国电影界闯出个名堂来。沈君几乎把自已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他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提高自已文化素质,苦心钻研各种表演理论,寻找适合自已的表演风格,他还创作编排了大量的小品独幕剧,在艺术实践中揣摩和体会新的感觉。
他的心血没有白花,他获得了学院的一等奖学金。
可是,就当沈君准备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时,恶耗传来他的父亲不幸去世。沈君一家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一下子就跌入了低谷。作为家里老大的他觉得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他要挣钱,要帮年迈的母亲支撑起这个家。
就这样,沈君开始拍起了广告片。运动鞋、自行车、电视机、化妆品,沈君干得热火朝天,甚至连起重机、杀虫药的广告中也出现了他的身影。
他早已不能安心地在图书馆中看书了,甚至连上课时间也都不能保证。他要四处去赶场,去扮演那一个个给人充当“招牌”的角色。
“我开始拍片的时候,一方面的确是想赚点钱;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拍广告片练习一下自已的表演能力。可是一拍起来就收不住了,拍多了我的感觉都麻木了,人家叫我笑就笑,人家叫疯就疯,一点感觉都没有。”
“在这个圈子里我也不想多混,我现在拼命地拍,无非是想多攒些钱,然后再回来好好上学。我的事业应该在银幕上。”
一天紧张的工作下来,沈君独自走在校园里,望着那熟悉的图书馆、教学楼,他心中不禁有些惆怅。一间活动室里传出一阵熟悉的音乐,他知道那是在播他演的一个广告片。
经典案例详解
财源滚滚“脚下”来
具有大专学历的刘尊众,主动下岗,选择了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行业:“脚病修治”,并以280元起家开了一家脚病修治所。三年里,他的“店”开了分店,还培训了100多名下岗职工,其中有20多人已经当上了老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典型”,他的创业故事还上了央视。
大学生主动下岗
刘尊众一生最不能忘记的是1998年7月19日,那天是他这一生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让他刻骨铭心。
那天一大早,刘尊众拿着已经写好的下岗申请书,颇有几分悲壮地找到西安某机械厂五十九分厂的厂长。
厂长看了他的下岗申请书,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刘,这件事要慎重考虑,我们尽管已做好了下岗分流的准备工作,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人下岗。如果你申请下岗,那你将是本厂一万多名职工中第一个下岗的人,而你完全可以不下岗。”
“我想好了,我现在不下岗,过几年同样也得下岗。”刘尊众说这话时,表现出了几分特有得轻松。
厂长不无惋惜地说:“我可告诉你,这字我签了,可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刘尊众说:“你签吧,厂长,我已经考虑好了。”
可是,他真正拿到厂长已签字的下岗申请书的那一刻,他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从此得自谋生路,也意味着与这个让他有过憧憬,并为之奋斗过的工厂再没有了什么关系。
厂长见刘尊众流下了眼泪,一把从他的手里夺过了自己签字的下岗申请书,很认真地说道:“如果你后悔了,我可以撕掉它,现在还来得及。”刘尊众擦了一把眼泪说:“不!我绝不后悔。”
说完,他离开了厂长办公室,把下岗申请书送到了人事处。
他无限眷恋、无限伤感地在厂门口站了很久很久,看着这个熟悉的工厂,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刘尊众1969年4月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从他记事起,全家一直就过着紧巴巴的日子。1989年2月,在开学之际,刘尊众的父亲问他:“你能保证考上大学吗?”
 
 
    正文 第60节:修脚能挣钱吗?
    爬书网 更新时间:2008…7…3 2:13:47 本章字数:2301
        
看着父亲那苍老的脸和痛苦无奈的眼神,刘尊众心里清楚,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这么向自己发问的。
父亲一生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了一个五口之家,并供养着三个孩子上学。如今,大哥已上了大学,母亲没有工作,他和妹妹的学费全是一家人省吃俭用攒下的。
想到这些时,刘尊众心里直泛酸,他对父亲说:“爸!我不能保证我考上大学。但我很想上完高中,这是最后一学期。”
“孩子,原谅我,我实在没有钱供你上学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