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新金融大师-当代最成功的投资 >

第19章

新金融大师-当代最成功的投资-第19章

小说: 新金融大师-当代最成功的投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其他投资巨头一样,耐夫具有两大特点:过去是穷小子,而今是工作  
狂。他的继父经济状况一直都不好,所以整个家庭不得不苦苦挣扎奋斗。耐  
夫说他很早就下过决心,当时机来临时将精明地赚大钱。耐夫每周工作六七  
十小时,其中包括每周周末在办公室干15个小时,他全神贯注于工作,从不  
间断,令他的手下们苦不堪言。当他觉得某项工作没做好时,他对手下非常  
苛刻。不过在另一方面,耐夫在工作时常让手下们和他一起参与决策,而这  
正是他们最乐意的。    
                                    技巧    
     耐夫对自己的经营业绩抱着相当现实的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一些温莎  
基金的年度报告中,尤其有好消息时,会发表有关交易的报告卡 (参见附录  
六),这些报告通常是非常坦诚和有趣的。他希望他的同行们也用他的原则  
去估量他们的业绩。当然在回顾所做成绩时,并非有许多人幸运地有像耐夫  
那样的业绩。  
     当证券市场增势强劲时,耐夫的业绩一般总是升得慢一些,不过当市场  
下滑时,他又总是下降得慢一些。联系到他的保守技术,这并不让人惊奇。  
     耐夫指出,在操作大额证券投资时熟练地运作很重要:一个好的经理总  
是眼明手快,尤其是面临不利信息必须及时脱手。在银行中,当出现对某一  
投资证券不利的消息时,负责任的经理决不会比信托投资委员会还早地退缩  
回去并指责是他们搞错了(如果这时你割肉抛出,你恐怕难逃受益人的责  
难)。耐夫没有这样的投资监督员要他周旋,而且因为他几乎从不炒热门股,  
他脑中吃进抛出的意念变化不太可能与股市大潮吻合,所以他可以悄无声息  
地进出股市。  
     耐夫将资金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群身上。例如,在 1988年年度报告  
中,汽车类占整个投资组合的22。2%,银行类占16%,保险类占13。8%,  
而此时正值保险业前景黯淡之时。加上储贷机构,耐夫总资本的20。8%是借  
贷资本;加上保险类,金融类资产占了全部的37%。1987年航空公司股票占  
全部资产的7。2%,这时又正值该产业不利时期。  
     换一种说法,当耐夫没有什么投资打算时,他就把大赌注下在上述几大  
产业上。实际上1988年年度报告中,耐夫持股最多的10家公司的总投资,  
就占59亿美元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在花旗银行投入了3。3亿美元,那时许多  
投资者因担心花旗破产而避之惟恐不及;在福特公司投入了5亿多美元;在  
三家保险公司投入了大约7。5亿美元。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 Page 83…   
     对于耐夫投资如此集中的一个解释是他绝非在从事盲目的赌博,因为他  
买的都是些便宜货,即使坏事了,也跌不到哪里去。    
                                猎取便宜货    
     耐夫被公认是位高超的证券分析家。最近一些年,尽管耐夫不再像以往  
那样总是亲自上门实地考察有关公司,但还是通过与远方有关公司通话来了  
解具体情况。耐夫有一支分析员队伍为他工作,不过当一只新股票上市时,  
他很可能会立即负责开始调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大家一起来解决了  
它”!到完成时,手下的分析员也总是收集到了需要的全部信息。经历了大  
约35年的职业生涯,耐夫已经买了或研究了那些他认为任何时候都可购进的  
公司中的很大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所面临的问题通常是更新自己的知识,  
而不是从零开始。  
     耐夫总是在寻找证券市场中不被人们了解的门类。他把自己的调查研究  
限定于那些市盈率低而其收益通常又是出奇高的证券。事实上,耐夫经营的  
温莎基金多年来的平均市盈率比市场平均低约 1/3,而同时其收益又平均高  
出2%以上。  
     耐夫将自己描写成一位“专打市盈率股票的枪手。”然而,不像本杰明·格  
雷厄姆,耐夫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内在本质。他要的是处于低价位的好公司。  
他信守的标准有:  
     1。良好的资产负债表。  
     2。令人满意的现金流量。  
     3。股东权益报酬率要高出平均值。  
     4。出色的经营管理。  
     5。增长前景看好。  
     6。有一项极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  
     7。有强大的市场活动空间。  
     最后一点最有趣。耐夫说投资人出太高的价格购买高成长的股票,并不  
保证成功,而那些没有增长的公司往往又意味着公司本身存在问题,因此,  
耐夫购进的便宜货增长率一般都在8%左右。    
                                  投资点    
     耐夫有一个有趣的的方法,比较个别股票或门类与其他股票以及总体市  
场的关系。温莎基金温莎投资组合的成长率约9。5%,分红收益率为4。9%,  
总收益率为14。4%。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6。他将14。4%用6除,给定2。3  
作为他所谓的“投资点”或“确定关系”数。  
     1989年初,股市平均增长率为8。5%,分红收益为3。7%,总收益率为  
12。2%,除以股市平均市盈率11,得到1。15的“购买力”值。这样算下来,  
耐夫的投资组合的诱人程度是股市平均的两倍。  
     耐夫列出一些专门股票的上述数字来比较它们相对的诱人程度。他果真  
发现他所买的股票的收益通常比华尔街平均程度更为可观,或用他自己的话  
来说是更具有“进取心”。  
     以复利计算,温莎基金收益增长率17%,微妙之处可能在于耐夫将那些    
… Page 84…   
股价已上涨而其分红已下降的股票及时抛出,再购进那些低价高分红的股  
票。    
                                  如何购进    
     在确定以何种价格收购某只股票时,耐夫总要测算出这只股票若干年后  
的收益情况。  
     然后,再确定正常股市条件下这些股票市盈率。这反过来给出了若干年  
后的目标价格,然后他计算出目前市价与目标价格之间的折价比率,这样就  
得出了股票增值潜力的百分比。  
     当然,主观因素也总难免。例如,如果耐夫对增值稳定性十分确信,或  
他认为某公司经营能力特强,那么所有的数字就相应调整,目标价格调高。  
相反,不利的因素将减低目标价格。  
     耐夫计算出所持投资组合的合并数字,他将这一数字设定为决定是否购  
进的“最低报酬率”。  
     如果耐夫计划购进股票的复合增值率没有达到“最低报酬率”,那他就  
暂缓购进,直到待购股票价值下跌到其增值率与“最低报酬率”相等为止。  
     这种方法有时当然要稍加变更。例如,如果他所持投资组合中现金增加  
而股市又正在上扬,他即会购进低于最低报酬率的股票,使现金得以及时投  
资 (这也是耐夫预期最低报酬率不久将上升的另一种说法)。  
     在他的投资组合中,耐夫衡量所持股票价值的标准是根据累计的增值百  
分比。耐夫共持有七八十种股票,这意味着每种股票平均仅占投资组合比率  
的1%略多一点。但耐夫在认准某种股票后,会拿出总资本的5%投到那只股  
票上面,而且实际上他还会在同类股票上连续注入这样的巨额资金。就是说  
只要耐夫有足够的信心,他就会很快行动。例如,耐夫预期1989年初股市会  
保持在 1900—2200点左右,直到投资者确信通货膨胀将受抑制为止。在那  
时,耐夫认为长期债券将下跌,而股价将上扬。  
     大家可能会认为,耐夫的方法更容易用电脑来分析目标公司股票和做价  
值比较。但事实上,温莎基金确实不用电脑,既不用分红贴现模型,也不用  
其他投资机构十分热衷的一些机械装置。在这方面,耐夫可谓出奇的古板。  
     当真正炒作股票时,耐夫又极端讲究原则。他有自己的预定目标价格,  
等股价下跌到他预定水平时才购进。他耐心地等待,如果股价跌不到那一点,  
他就一直不吃进。耐夫一般总能买到低于当天开盘价的股票。这就是说不管  
他做的交易规模多大,他总能在一天之内某股票处于低价疲软时成功地购  
进。    
                                  如何抛出    
     耐夫抛售证券的原则包括两方面:一是他愿抛出的价位,二是抛售的技  
巧。  
     至于目标价格,也一样基于整个投资组合的“最低报酬率”。当市场看  
好某上市公司时,该公司股价就会涨价,一定过程之后,其进一步增值潜力  
就会跌到其他股票以下。当该公司股票增值潜力跌至只占股票组合平均数的  
65—70%时,耐夫开始抛出。抛售时,耐夫喜欢一开始大量卖出,然后当股    
… Page 85…   
价回弹时适时抛出剩余的股票。如果股价跌到一定程度,他就停止抛售,如  
果股价大跌他又成了买家。  
     在交易所抛售股票时,耐夫总是极端谨慎。他几乎总要顺着交易日当天  
的涨势抛售所持股票,但是避免他一人的交易额超过那种股票交易总量的  
1/4。当然假如某股票开始涨价时,这一交易份额的限制原则就不太重要了。  
这样耐夫一般总能以高于开盘价的价格抛出股票。  
     交易成本中的最大因素是交易量对股价波动的影响。耐夫手下的炒手们  
的高超技巧能实现这样的程度:耐夫的大额交易对他经营股票的价格波动几  
乎没有影响。    
                                    耐心    
     耐夫的交易原则之一便是,应该在一只股票达到其全部潜在收益时抛  
出。你必须给买家以足够的诱惑来购买你抛出的东西。  
     耐夫方法还有一大特征就是,他所持股票在没实现其潜力时则长久地等  
待。在这方面,他和想在一两年内就有结果、否则就退出的那些“价值”投  
资者们想法不同。耐夫会持有某种股票一连几年,只要它前景仍然看好而相  
对于他手上的其他股票其价位又仍然偏低。    
                              投资于冷门股票    
     耐夫看中的股票总是不受市场青睐、令投资者心存疑虑、裹足不前。这  
些股票一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股票经纪人将很难将它们推销给普通投资  
者。  
     例如,前面提到的当耐夫在福特投入巨资时,一般投资人视汽车产业为  
畏途,不敢涉足。克莱斯勒的濒于破产已经吓坏了他们,而且日本汽车进一  
步进入美国市场的消息更令他们胆寒,所以汽车公司股跌得很低,而此时耐  
夫却大规模地购进。耐夫收购石油股、金融股和其他一些大动作也都这样。    
                                    忠告    
     1。花旗银行  
     投资者一直不敢接触银行股,因为这些银行被认为已近破产,无可救药。  
一些大银行困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难以收回的债务危机,现在又投入一半  
股东权益从事融资购并。但对耐夫来说,这些不利的信息意味着更多的机遇  
而非风险。在银行业之中,你必须注意区别那些与劳资纠纷或第三世界债务  
无涉的较好的地方银行和有上述问题缠身的金融中心大银行。但就是在金融  
中心的大银行中,假如你能发现价位被压得过低而实际上是家好银行,你也  
能炒成功。由于人人对银行业持怀疑态度,耐夫引用花旗作为例子,他认为  
花旗的经营管理是业内最新最先进的,它拥有的预防发展中国家贷款损失的  
储备多于实际的风险。耐夫指出,假如你减去花旗银行对不发达国家贷款的  
一半,像理发一样,将剩余资金投资于最稳当的国库券,这只能使花旗股票  
减少约每股1美元的收益。但花旗在组织消费者活动方面异常成功。这些业  
务以极稳定的速度增长,其业务量已超过整个花旗的股市总值。耐夫还指出,    
… Page 86…   
花旗现在一半是消费者银行,业务只有部分在纽约和邻近地区。在全美国有  
着牢固的优势,尤其是在信用卡方面,在抵押贷款和小额贷款方面也有优势。  
而消费者银行业务年增长率可达15%。  
     自从最具实力的大公司不愿向大银行借贷,懂得如何从资本市场直接融  
资以后,银行的机构性业务一蹶不振。为了减低损失,花旗已缩减它的机构  
性业务。它也将普通股的比率增加至总资产的4%,以符合法律规定。由于  
股利支付率只占盈余的 1/3,加上从1987年起冲销坏帐的税负减免,花旗的  
资产负债表将迅速改善。大银行面临融资购并风险之后应怎么办呢?耐夫不  
愿投资那些垃圾债券,但银行提供给公司的贷款优于所有债券,能很快收回,  
应该很安全。  
     2。三角洲航空公司  
     同样,耐夫看上了三角洲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他们不都要破产了吗?  
他们不都面临棘手的劳资问题吗?”有人这样问耐夫。耐夫回答说:“对,  
又不对。东方航空公司有劳资问题并不意味着所有航空公司都这样。三角洲  
公司几乎没有劳资问题,因为那里基本上没有组织工会,雇员工作勤奋,公  
司以合理的低成本运作,资金有保证,而且收益前景明朗。尽管航空业整体  
萧条,三角洲也跟着萧条,但三角洲与整个航空界是不一样的。”耐夫持有  
三角洲航空公司的大量股票。  
     3。储贷机构  
     更令人恐慌的行业是那些储蓄与贷款机构。许多证券分析家声称需注入  
1000亿美元才能使它们恢复偿债能力,所以这一行业大受投资者冷遇。一家  
加利福尼亚的储蓄机构亚曼逊公司引起了耐夫的兴趣。这家公司在东部各州  
派驻了代理处,它根本没有所在行业的那些问题,而且股票的市盈率一直保  
持在6左右。  
     耐夫说,和储贷机构一样,他所持有的许多股票所在产业都或多或少受  
到政府管制,使投资人心存怀疑。不过事情不可能都那么糟,还是可以找到  
便宜的股票。  
     4。重组公司  
     至于“残余”股票,那些用最小量投资即可重新盘活的公司,耐夫觉得  
它们与投机资本交易相类似,只是程度不一。在投机交易中,你十次会有六  
次失败,而受困于劳资冲突而投资于“残余”股票十次中可能只失败三次。  
     5。成长股  
     1989年初,股市上扬,耐夫感到成长股价格已涨到了与代表性产业现状  
十分不等的程度,以至于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即使我这样信守原则的炒  
家也被股市热烈的气氛所左右。”股市后来的发展验证了耐夫的这句话。    
… Page 87…   
                          第八章 拉尔夫·旺格——小小的比喻    
                                                                                               ①  
        我希望对拉尔夫·旺格写作才能的称赞不会触怒我的其他传主人们 。他  
  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有很多东西要说,但只有旺格用生动语言构筑的一般思想  
  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