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算单位,则大概不再有刚性。正因为货币有其他特征,尤其是货币有周转灵活之便,故工资一经用货币规定以后,常常不轻易改变。①(c)第三,我们到了此处最基本的理由。货币有若干特征,使其可以满足灵活偏好,故在某些(常常会发生的)场合,尤其是当利率已经降到某种水准时,即使货币数量比之其他形式的财富大量增加,利率也不起敏感反应。
①换句话说,超过某点以后,货币因为有周转灵活之便,故其心理的产物虽亦随货币数量之增加而下降,但其下降程度,决不若当其他资产之数量作同程度增加时,其产物之下降之速。
在这里,货币之保藏费甚低(或微小不足道)这一点,关系非常重大。
盖设保藏费相当可观,人们便不会因为对于货币之未来价值有一种预期,而遂增加其货币持有量。再稍为换一种说法:人们所以对于相当微弱的刺激,即起反应,增加其货币持有量者,就因为货币有周转灵活之利,而无巨额保藏费之弊。至于货币以外的其他商品,则持有小量固可使其使用者有相当方便,但设数量增大,则即使该财富之价值仍相当稳定,不失为保藏财富之道,① 这个关系由斯位发(Sraffa)先生首先指出,参阅《经济学杂志》,1932 年3 月号第50 页。
① 见下第二十章。
① 这一点在以下第十九章中,还要比较仔细讨论。
但持有人须负担保藏费(堆栈费,耗损等);故在达到某点以后,若再增加其持有量,必定蒙受损失。
货币则不然;其所以不然者,因为有种种理由使得货币在一般人心目中成为最“灵活”的东西。有些改革家所提补救办法,就想替货币造出人为的保藏费,例如每隔相当时期,人民必须缴纳若干费用,请当局在法偿通货上加盖印记,加盖印记以后,该通货始仍可作货币之用;或诸如此类的办法。
这些人走的路线是对的,故其所提方案之实际价值值得考虑。
货币利率之重要性,是由三种特征联合产生的:第一,因为有灵活偏好动机,故当货币数量较之其他财富(以货币计算)相对增加时,利率也许不大起反应;第二及第三,货币之生产弹性以及替换弹性皆等于零,或微小不足道。第一点表示:人们对资产之需求,可能绝大部分集中于货币;第二点表示:假使有这种情形发生,劳力不能用来增产货币;第三点表示:其他商品即使很低廉,亦不能取货币而代之,故无法减少货币之需求。故设资本之边际效率不变,灵活偏好不变,则唯一救济办法,只有增加货币数量,或在理论上是一样的让货币之价值提高,使一特定量货币所能提供的货币劳役(money-services)增加。
故当货币利率提高时,一切有生产弹性的商品,其产量皆受妨碍;而货币之产量却未能增加(依据假定,货币毫无生产弹性)。换一种说法:因为货币利率决定其他商品之本身利率所能下降之程度,故投资之从事于生产其他商品者受到阻碍;但因根据假定,货币不能生产,故投资之从事于生产货币者未能扩充。而且,货币需求之起于投机动机者弹性甚大,故当需求情况稍为改变时,也许不能使货币利率改变甚大;同时,因为货币之生产(除非当局采取行动)无弹性,故亦不能让自然力量从供给方面来压低利率。至于一平常商品则不然。人们对平常商品之持有量极少伸缩性,故需求方面稍为有改变时,可使其本身利率骤涨骤落;同时,该商品又有生产弹性,故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都以该商品本身计算)之差不能太大。故在其他商品,若听其自然,“自然力量”(即通常市场力量)便可使其本身利率减低,一直到达到充分就业为止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则一般商品皆具有货币经常具有的特征,即供给无弹性。故设无货币,又设无其他商品具有货币之特征,则各种利率只有在充分就业下,方才达到均衡。
这就是说,失业问题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人们要造空中楼阁如果人民所要的东西(例如货币)不能生产,而对此东西之需求又不容易压制,劳力便无法就业。唯一补救之道,只有要公众相信:纸币也是货币,而由政府来统制纸币工厂,换句话说,由政府来统制中央银行。
有一点很有意味,值得注意:历来所以认为黄金特别适于作价值标准者,就因为黄金之供给缺乏弹性;现在我们知道,正因为有这种特征,所以困难丛生。
用概括的说法,则我们的结论如下:设消费倾向不变,则当所有各种资产之本身利率之最大者,等于所有各种资产之边际效率(用本身利率最大的资产作计算单位)之最大者时,投资量即不能再增加。
在充分就业情况之下,这种条件一定满足。但在充分就业尚未达到以前,这个条件也能满足:只要有一个商品,其生产弹性与替换弹性皆等于零(或比较少),②当其产量增加时,其本身利率之下降速度,较之其他种种资本资产之边际效率(用该商品作计算单位)为慢。
Ⅳ上面说过,一个商品是否是价值标准,与该商品之利率是否成为唯一重要的利率,并无必然关系。现在我们要问:这使得货币利率成为唯一重要利率的种种特征,有多少是因为货币是债务与工资之计算标准,所以才具有的呢?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讨论:
第一,契约用货币来规定,以及货币工资常常相当稳定这两点,当然对于货币之所以有如此高额灵活升值大有关系。设所持有的资产,可以直接用来应付未来债务,且预期的未来生活费,若用此资产作计算标准,也相当稳定,则持有此资产有相当方便,固甚明显。但设用作价值标准者乃一生产弹性极大的商品,则公众也许不会太相信:未来产品之货币成本会相当稳定。
而且,货币利率之所以成为唯一重要利率者,除了高额灵活升值以外,保藏费之低也同样重要,盖就利率而论,重要者乃灵活升值与保藏费之差额。若用金银或钞票以外的商品作为价值标准,来订立契约或规定工资,则此等商品自亦取得价值标准通常具有的灵活升值;然而大部分此等商品之保藏费,亦至少与其灵活升值相等,故即使把今日英镑所有的灵活升值转移给麦子,麦子利率恐仍不会大于零。故可得结论如下:契约及工资常用货币来规定这一件事实,固然大大增加货币利率之重要性,然而这一件事实本身,还不足以产生我们看到的货币利率之特征。
第二点更微妙。人们所以经常预测:产物之价值若用货币计算,要比用其他商品计算来得稳定者,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工资率是用货币规定的这一件事实,而是因为用货币规定的工资,比较起来有刚性(即稳定)。如果还有一两种商品,人们预测:要是工资用这一两种商品作计算标准,比用货币作计算标准更有刚性(即更稳定),则情形又将如何?要有此种预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该商品之生产成本(用工资单位计算),不论产量之多寡,又不论是在长时期以内或短时期以内,必须相当稳定。第二,设依照成本价格出售时,产量超过需求,则此剩余之数,必须可以作为存货,而不必再多花成本;这就是说,该商品之灵活升值必须超过其保藏费,盖设不然,又无希望坐待高价取利,则保藏存货一定蒙受损失。假使可以找出一种商品,满足以上二条件,则此商品确能成为货币之劲敌。要找出如此一种商品(若用该商品作计算标准,则产品之预期价值比之用货币作计算标准更为稳定),在逻辑上并非不可能,然而真有这样商品存在之可能性,似乎很小。
故我断言:如果有一种商品,要是工资用该商品作计算标准最富刚性,则该商品一定是生产弹性最小者,而且一定是保藏费超过灵活升值之数最小者。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预期货币工资相当有刚性者,就是因为在各种资产之中,其灵活升值超过其保藏费之数,以货币为最大。
由是观之,种种特征联合起来,使得货币利率成为唯一重要的利率;而且该种种特征还以累积方式,交互影响。因为货币之生产弹性及替换弹性甚② 设工资及契约用麦子规定,则麦子可能也会有货币之灵活升值,这点我们到本章第四节中,再回头来讨论。
小,保藏费又低,故人们预期货币工资会相当稳定;因为有这种预期,故货币之灵活升值提高,于是使得货币利率与其他资产之边际效率之间并无密切联系;假使有这种联系,货币利率便无从作祟。
皮古教授(还有别人)常常假定,真实工资总比货币工资稳定。要使这个假定成立,则必须说明,为什么就业量很稳定;而且还有一点困难:即工资品之保藏费甚大。假使真想用工资品作计算单位,稳定真实工资,其结果只是使得物价(用货币计算)剧烈变动。盖在此种情形之下,只要消费倾向或投资引诱稍为有点变动,则物价或骤降至零,或骤涨至无穷大。故经济体系而欲有内在的(in-herent)稳定性,则货币工资必须比真实工资稳定。
只要我们认为,我们所研究的经济体系确有稳定性,意思是说,当消费倾向或投资引诱稍有改变时,物价(用货币计算)不致于有剧烈变动,则假定真实工资比货币工资稳定,不仅与事实经验不符,而且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
Ⅴ本节是脚注性质,解释以上已经说过的东西。有一点值得强调:所谓“周转灵活性”,所谓“保藏费”,都只是程度问题;货币之特征,只是前者比后者大而已。
今请研究一经济体系,在该体系之中,所有资产之灵活升值皆小于其保藏费(我认为这是所谓“非货币经济”之最佳定义),换言之,除了各种消费品与各种资本设备以外,该体系别无他物。各该资本设备之寿命虽然不同,所能生产(或帮助生产)之消费品虽然亦不同,但资本设备本身皆有一共同特征:即若以之作为存货保藏,则其耗损与费用必超过其灵活升值。
在此种经济体系之中,资本设备之所以互相区别者,不外三途:(a)其所能帮助生产之消费品不同,(b)其产品价值之稳定性不同(面包之价值经常比时髦新奇品之价值稳定),以及(c)其所包含之财富,可以“流动转化”
(beeliquid)之速度不同,换句话说,其生产产物之速度不同;盖出售产物所得之售价,可以转而购置他种完全不同的财富。
欲持有财富者,必须权衡二者之得失:其一,各种资本设备,在以上所说意义上,皆缺乏周转灵活之便;其二,持有财富(在去掉风险成分以后)可以产生未来收益(后者乃或然性之最佳估计)。请注意,灵活升值与风险费有点相同,又有点不相同:其所以不相同,乃是因为或然程度之最佳估计是一事,作此估计之信心又是一事。③我们在以上几章讨论未来收益时,没有详细讨论其估计方法;又为使论证不过分复杂起见,也没有分辨差别之起于周转灵活性者,与差别之起于风险本身者,但在计算本身利率时,当然二者都应当顾到。
很明显,所谓周转灵活之便并没有绝对标准,只是程度之别;在比较持有各种财富之好处时,除了估计保藏费以及使用该财富可以得到的收益以外,多多少少总要顾到灵活升值。至于何者构成“周转灵活性”,概念上也不大确定,常常在改变,须看社会习惯及社会制度而定;但在任何一特定时间,财富持有人对于各种财富之周转灵活程度,意见颇为肯定;就分析经济③ 见前第十三章,第二节,最后一段。
体系之行为而论,有这点已经够了。
在某种历史环境中,很可能在财富持有人心日中认为土地之灵活升值甚高。土地与货币相似,其生产弹性及替换弹性皆可以甚低,①故历史上可能有一段时期,彼时利率之所以太高,乃因为人们愿意领有土地,恰如现代利率之所以太高,乃因为人们愿意持有货币。我们很难从数量方面来追溯这个势力,因为严格说来,土地没有一个期货价格(用土地本身计算),可以与债务票据上之利率相比;但是我们可以找出非常类似的东西,那就是盛行于土地抵押借款上的高利贷。①土地抵押借款者所付利息往往超过耕种该地之净收益,乃农业经济之常有现象。禁止高利贷法一向以此种借款为主要对象,是很对的:盖在初期社会组织中,现代式的长期债务票据并不存在,若土地抵押借款上之利率甚高,则其能妨碍投资(生产新资产),阻碍财富之生长,恰如在现代社会中,把长期债务票据上之利率定得太高。
经过了几千年个人积极储蓄以后,世界上积聚的财富还如此之少,这个解释,依我看法,既不是因为人类不肯节俭,也不是因为战争破坏,而是因为先则持有土地之灵活升值太大,今则持有货币之灵活升值太大。在这一点,我不同意于老一点的看法。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581 页,把后一种看法说得异常肯定:
每个人都知道,财富累积之所以受到抑制,利率之所以能维持者,乃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在现在满足其欲望,而不喜欢留待未来去满足,换句话说,他们不愿意“等待”。
Ⅵ在拙着《货币论》中,我曾对所谓自然利率(natural rate of interest)下过定义,我说:所谓自然利率,乃是使一时期中储蓄量(依照该书所下定义)与投资量保持相等之利率。当时我认为这是唯一的利率;又相信这个概念,一方面是魏克赛尔之“自然利率”概念之演进,他方面把他的概念明朗化,盖魏克赛尔所谓“自然利率”,乃是使某种物价水准保持稳定之利率,至于到底是何种物价水准,他并没有明白规定。
我当时忽略了一点:依照这个定义,则在一特定社会中,有一个假想的就业水准,便有一个不同的自然利率与之相应;同样,有一个利率,即有一个就业水准与之相应,对该就业水准而言,该利率是“自然利率”意思是说,在该利率该就业水准之下,经济体系可以达到均衡。故说只有一个自然利率,或者说从以上定义中,不论就业水准如何,只能得出一个利率,是错误的。我当时不了解,在某种情形之下,经济体系可以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前,就达到了均衡。
我当初觉得“自然”利率这一个概念非常有前途;我现在不再这么想,反之,我觉得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的分析没有多大用处,也没有多大重要性。
自然利率只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利率,而一般说来,我们对于现状本身并不感觉特殊兴趣。
假使有一个利率,当得起称为唯一的、重要的利率,则该利率可称之为① 弹性等于零这个条件,已经太强,并不必需。
① 参阅前第127 页注①。
中立利率。①其定义如下:设经济体系中之其他条件不变,则在一组(以上所谓)自然利率中,有一个自然利率与充分就业不悖,此利率即为中立利率(neutral rate of interest)。但称之为最适度利率(optimumtate),恐更为合适。
说得更严格一点,所谓中立利率,乃是特种均衡状态下之利率,在该均衡状态时,产量与就业量已经达到一个水准,以致就业弹性(就全体而论)等于零。②以上所说,又可以使我们知道:经典学派之利率论需要何种暗中假定方才有意义。该利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