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不过限制我只讲关于劳工阶级生活之实际问题。当时有个慈善事业协会,正在计划一套系统演讲,专门讲经济题材,请我担任一门。我已经表示愿意接受,但是突然,也不加解释,聘约撤回。然而在那时,我还没有自己觉察:
因为我怀疑无限制节俭之美德,所以罪无可道。
在这本早年着作中,霍布森及其合着人对于经典经济学之批评,要比霍布森氏晚年着作中来得直截了当些。因为这个理由,又因为该书是他第一次把他的理论表达出来,故我专从该书引录,指出这两位作家之批评与直觉多么有道理,多么有价值。二氏在该书序言中,说明他们所攻击的结论,是些什么性质:
④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与投资》(The Victorians and Investment),载于《经济史》(Economic History),1936 年。
① 在彼所举各书中,以夫拉顿(Fullarton):《通货管理论》(On the Regulation of Currencies)一文,最饶兴趣。
② 罗伯森(I。M。Robertson):《储蓄之谬误》(The Fallacy of Saving)一书,于1892 年出版,亦拥护穆莫里及霍布森二氏之异端说。但该书之价值及意义均不大,因为完全缺乏《工业生理学》一书所具有的透彻的直觉。
储蓄不仅使个人致富,也使社会致富;消费不仅使个人变穷,也使社会变穷。这句话是等于说,爱钱是一切经济福利之源泉,不仅使节俭者本人致富,而且可以提高工资,让失业者有业可就,恩泽普及各方。
从报纸到最新经济学巨着,从教堂讲坛到国会议院,这句话说了又说,一再申述。现在要对这句话发生疑问,简直是象读犯神圣。然而一直到李嘉图出版其着作时为止,有识之士以及大部分经济思想家都否认这种学说,其最后之所以被人接受,只是因为没法驳倒工资基金说。现在工资基金说已告崩溃,而这种学说还巍然独存,这个道理只是因为作此说者声望太高了。经济学批评家只敢攻击这个学说之枝枝节节,不敢碰这个学说之主要结论。现在我们想指出:第一,这些结论不能成立;第二,储蓄习惯可能行之过度;第三,若行之过度,则社会变穷,工人失业,工资降低,整个工商界变成阴暗惨淡,这就是所谓不景气? 。
生产之目的,乃是为消费者谋效用与便利。从处理原料起,一直到商品到消费者手上变成效用与便利时止,生产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资本之唯一用处,既在帮助生产这些效用与便利,则所用资本之多寡,自然随每日或每周效用与便利之消费量之改变而改变。储蓄一方面增加现有资本总量,同时在他方面又减少效用与便利之消费量,故若储蓄习惯行之过度,则累积下来的资本数量将超过实际需要数量,于是发展为一般的生产过剩。③上引最后这句话,似乎是霍布森氏错误之所由起。氏认为,假使储蓄过度,则真正累积下来的资本会超过实际所需数量。假使真是如此,倒不过只是预测错误所产生的一点次要祸害;主要祸害乃是:若充分就业情形之下之储蓄倾向大于实际所需资本数量,则除非预测有错误,否则充分就业就不能实现。但是一两页以后,霍布森把问题之一半,说得非常精确透彻,不过他还没有注意到,利率之改变以及商业信任状态之改变可能产生些什么影响,他似乎假定这两个因素不变:
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①最后,霍布森也注意到,他这种学说与正统学派用来维护自由贸易之种种论据是否正确大有关系:
正统经济学家常用自由贸易之种种论据,斥责美国以及其他实行保护主义国家为白痴,不懂生意经。现在不能再作这种斥责了,因为这种③ 语见霍布森1935 年7 月14 日对伦敦伦理学会演讲词,讲题是:一个异端派经济学家之供词。此处转载,曾得霍布森氏允许。
① 霍布森用不敬语气说:“节俭是国富之源,一国愈节俭则愈富。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如此说,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宣扬节俭,推崇备至,语气中道貌岸然:在他们阴沉的歌曲之中,只有这一调,受公众爱赏。”
(《工业生理学》,第26 页)种论据,都是建筑在“供给不能过度”这个假定上的。①霍布森在该书所用论据,当然不能称为完备,但这是第一次明白说出:
资本之来,不是由于储蓄倾向,而是由于需求。需求则又来自现在的和未来的消费。底下一段引文,是杂凑起来的,可以窥见霍布森氏思路之一般:
设一社会之商品消费量在未来不会增加,则在现在增加该社会之资本必无利可图。? 。储蓄与资本每增加一次,而且增加后不再减退,则最近未来之消费量必须作相应的增加、? 。②当我说未来消费时,所谓未来,并不是指10 年、20 年、或刃年以后;而是指离现在很近的那个未来。? 。假使因为节俭和谨慎动机加强,故人们在现在多储蓄一点,则他们必须得肯在未来多消费一些。①? 。在生产过程之任何一点,合乎经济原则可以利用的资本数量,以提供当前消费量所必需者为限。
②? 。很明显,我一人之节俭,并不影响社会全体之节俭;而只决定此全体节俭之中之某一部分到底由我行之,还是由别人行之。我们以后要指出,社会上一部分人实行节俭,可以迫令别人入不敷出。③? 。大部分现代经济学家都否认消费有不足之可能,我们能够找出一种经济力量可以引起社会犯此毛病吗?假使可以找得出来,则商业机构可以提供有效的阻遏吗?以下要指出,第一,在每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使得节俭过度;第二,一般认为商业机构所能提供的阻遏之道,或者完全不发生作用,或者不足以防止严重后果。
④? 。李嘉图用来答复马尔萨斯以及蔡尔莫斯(Chalmers)二氏之论证者,其词甚简,但后之经济学家,似乎皆接受其说,认为充分。李嘉图说:“用以购买产物者,总不外产物和劳役二者,货币只是交易媒介而已;故当生产增加时,购买能力以及消费能力亦即随之作相应的增加,故无生产过度之可能”(李嘉图:《经济学原理》,第362 页)。⑤霍布森与穆莫里二氏,知道利息只是使用货币之代价而已。①他们也很知道,反对者会说:“利率(或利润)会下降到一种程度,足以遏制储蓄,恢复生产与消费之间之正常关系”。②二氏于作答时,指出:“如果利润下降而可以引诱人民少储蓄一些,则致此之道,不外二途:或者引诱人民多消费一些,或者引诱他们少生产一些”。③至于第一途,二氏认为当利润下降时,社会之总所得亦减少,“我们没有理由可以说:当平均所得正在下降之时,因为节俭可以得到的报偿也在减少,所以人民会增加其消费量”;至于第二途,二氏说,“我们决不否认,若供给过度,利润下降,则生产将受阻遏;反之,① 霍布森、穆莫里合着:《工业生理学》,第iii…页。
② 同上书,第vi 页。
① 霍布森、穆莫里合着:《工业生理学》,第iX 页。
② 同上书,第27 页。
③ 同上书,第50、51 页。
④ 同上书,第69 页。
⑤ 同上书,第113 页。
① 霍布森、穆莫里合着:《工业生理学》,第100 页。
② 同上书,第101 页。
③ 同上书,第79 页。
承认有这种阻遏之存在,乃是我们论据之重心所在”。④但是二氏之说未臻完备,主要是因为二氏没有一个自己的利率理论,故霍布森(尤其在他以后着作中)不免对于消费不足可以引起投资过度(意指无利可图之投资)这一点,过分重视,而未能说明,若消费倾向相当薄弱,则可以引起失业,因为一个相当薄弱的消费倾向,需要但得不到充分的新投资量以资补救。固然,有时因为有过度乐观之误,故此种大小之新投资量,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是一般说来,因为利率定了一个标准,而利润低于利率,故此种投资量根本不会发生。
大战以后,消费不足之说,纷至沓来,其中以道格拉斯(Doug-las)少校之说最出名。当然,道格拉斯少校之说之所以得势,大部分还是因为正统学派对于他所作致命批评无法作答。但在另一方面、他的详细诊断,尤其是所谓A+B 定理,有许多只是故玄其词。若道格拉斯少校之日项,只包括雇主所提出之折旧准备金,而现在尚未作添置修葺之用者,则尚言之成理。但即使作如此解,我们还得要顾到:其他方面之新投资,以及消费支出之增加,可以与此种折旧准备金相抵消。道格拉斯少校比正统学派较胜一筹者,乃是他至少没有完全遗忘当代经济体系之主要问题;但是他不能和孟迪维尔、马尔萨斯、盖赛尔、霍布森等相提并论,他在勇敢的异端军中,大概是一名小兵,不是少校。后面这几个人,宁愿依凭直觉,对真理作一知半解之窥测,而不肯信任逻辑,知过不改;夫逻辑易事也,推理固清楚矣,固前后一致矣,无奈所根据之假设,与事实不符何?
④ 同上书,第117 页。
第二十四章 结语: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Ⅰ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着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上述理论,对于第一种缺点之关系,很显而易见,但对于第二种缺点,在很重要的两方面,也颇有关系。
自从19 世纪末叶以来,所得税、超额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在去除财富与所得之绝大差异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尤以英国为然。许多人都愿意这种办法再推进一步,但是因为有两种顾虑,不免投鼠忌器:一部分固然是怕故意规避之风将由此而炽,而且负担风险之动机亦将大形削弱;但是主要顾虑,还是因为人们相信:资本之生长乃系于个人储蓄动机之强弱;大部分资本之增加乃从富人过剩所得中储蓄而来。我所提出的论据并不影响第一种顾虑,但对于第二种顾虑,我们应持何种态度,却大有修改余地。我们知道,在达到充分就业这点以前,资本之生长并不系乎消费倾向之低,反之,反因其低而遭遏制;只有在充分就业情形之下,消费倾向之低,才利于资本生长。
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在现行情形之下,各公私机关用偿债基金等方式所作储蓄已经绰有余裕,故若现在采取步骤,重新分配所得,以提高消费倾向,则对于资本之生长大概是有利无弊。
现在还很流行着一种信念,认为遗产税可以使得一国之资本财富减少,这正可以说明,公众对于这些问题还模糊不清,缺乏正确了解。今设国家以遗产税税收作经常支出之用,因之减低或豁免所得税及消费税,则在此种财政政策之下,高额遗产税固然有增加社会消费倾向之功效,但是因为当消费倾向作永久增加时,在一般情形之下(即除去充分就业情形),投资引诱也同时增加,故普通所作推断适与真理相反。
因之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当代情形之下,财富之生长不仅不系乎富人之节约(象普通所想象的那样),反之,恐反遭此种节约之阻挠。故主张社会上应当有财富之绝大不均者,其主要理由之一已经不成立了。我并不是说,再没有别种理由可以在某种情形之下,为某种程度之财富不均辩护,而不受上述理论之影响;但是我们的理论,的确去掉了以往所以不敢大胆行动之最重要理由。我们对于遗产税之态度,尤其受到影响,因为有若干理由可以替所得不均辩护者,却不能为遗产不均辩护。
就我本人而论,我相信的确有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理由,可以替财富与所得之不均辩护,可是不均得象今日那样厉害,那就无法辩护了。人类有许多有价值的活动,必须要有发财这个动机,私有财产这个环境,才能充分收效。
而且,人类有许多危险性格,也因为有发财机会之存在,而导入比较无害之途;假使没有这条泄泄之道,这些危险性格也许会发为残暴、不顾一切唯个人权势是图,以及他种自大狂。我们宁可让一个人做他银行存款之暴君,不要让他做他同胞公民之暴君;固然,有人说,前者是后者之手段,但至少有时前者也可以替代后者。不过要鼓励这些活动,要满足这些性格,赌注不必象今日这样大。即使把赌注减少许多,只要作此游戏者都习惯于小赌,还是一样可以达到目的。我们不要把改变人性和管理人性混为一谈。在一理想社会之中,人们可以因为教育、感召、环境等关系,根本对于赌注不发生兴趣,但若一般人或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对于发财欲有强烈嗜好,则让人在规则与限制之下作此发财之戏,恐不失为聪明睿智的政治家作风。
Ⅱ但是从我们论证之中,还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性更大的推论,和财富不均之前途有关,这个论证便是我们的利率论。到现在为止,一般人之所以认为有维持相当高利率之必要者,乃是因为觉得非如此,储蓄之诱惑力将不够充分。但是我们在上面说过了,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毫无疑义,用此标准定出来的利率,一定要比现行者低许多。当资本数量逐渐增加时,资本之边际效率表要下降,就我们对后者臆测所及,则为或多或少继续维持充分就业计,利率大概须以坚定步伐,续趋下游,除非是社会全体(包括国家在内)之消费倾向会有极大改变。
我相信资本之需求是有严格限度的;意思是说,资本数量不难增加到一点,使其边际效率降至极低。这并不是说,使用资本品可以几乎不出代价;而是说,从资本品得到的收益,除了抵补折旧折陈以外,所余下的一点,只是负担风险、行使技巧与判断等功能所必需的代价而已。总之,持久性资产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总收益,也象寿命极短的商品一样,只足抵补劳力成本再加上一些风险成本、一些技巧与监督之代价。
这种情况,跟某种程度的个人主义可以很不冲突,但坐收利息这个阶级(rentiers)的确会慢慢自然死亡,资本家也逐渐不能再利用资本之稀少性扩大其压迫力量。在今日情形之下,利息与地租之性质相同,并不是真正牺牲之代价。资本所有主之所以能取得利息,乃是因为资本稀少,正好象地主之所以能取得地租,乃是因为土地稀少。但土地稀少还有其真正理由,而资本稀少则毫无。在长时期中,资本稀少之必要理由并不存在。此处所谓必要理由者,是指一种真正牺牲,若没有利息作报酬,将没有人肯负担这种牺牲。
例如,如果资本数量尚未十分丰富,而私人之消费倾向又欲将充分就业下之全部所得皆作消费之用,丝毫不作净储蓄,则资本稀少的确有了真正理由。
但即使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