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第7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7章

小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所得之定义,又可得本期(或当前)投资(current in vestment)之定义。所谓本期投资,一定等于资本设备(由于本期生产活动)在本期中之价值增益(addition to the value of the equipment),这显然等于我之所谓储蓄,因为储蓄是一期之所得之并未作消费之用者。上面说过,在一期之中,由于生产活动之结果,雇主售得货款A,但为生产并出售A,其原有资本设备蒙受损失U,(U-A1)乃资本设备之价值损失(Value…loss)。(U-A1)之负数,即A1-U,乃资本设备之价值增益投资。换一种说法,在同一时期中,流为消费之用之产物,其价值为A-A1,A-U 与A-A1 之差,即A1-U,乃资本设备因本期生产活动而得之价值增益投资。同理,A1-U-V 乃本期之净投资(net investment),换言之,即资本设备之价值之净增益,如果资本帐上不虞之得失不计,而只计及正常的,但不由于使用而起的资本耗损。
  因此,虽然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之总结果,投资量是雇主投资行为之总结果,但二者必然相等,因为二者都等于所得减消费。而且此结论之由来,并不系乎所得之定义有什么特异,或有什么奥妙。只要大家同意: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消费;只要大家同意这些用法(这些既与常识不悖,又与传统相符的用法),则投资与储蓄自然相等。总之,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故储蓄=投资故任何一组定义,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都会得同一结论。只有否认上述条件之一为真时,结论才会不同。
  储蓄与投资之所以相等,乃是因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或生产者与资本设备购置者之间之交易,有双重性质。上面说过,生产者之产品售价减去使用者成本谓之所得;但整个产品不售于消费者,即售于其他雇主;每个雇主之本期投资,又等于其从其他雇主手中所购之设备,减去其自己的使用者成本。
  因之,就社会全体而论,所得超过消费部分(即我们所谓储蓄者),不能不与资本设备之价值增益(即我们所谓投资者)相同。净储蓄与纯投资之关系,亦复如此。事实上,储蓄是一个余数。投资决策与消费决策二者,决定所得。
  设投资决策得告实现,则或者消费削减,或者所得增大,二者必居其一。故投资行为本身,一定使得储蓄这个余数以同量增加。
  当然,人们对于投资若干,储蓄若干所作决定,可能过于不正常,以致不能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按此价格交易。在这种情形之下,产品既然不再有一个一定的市场价值,而价格又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找不到一个静止点,故我们所用名词也不再适用。经验告诉我们,事实上并不如此。社会上有种种心理反应习惯,可以使得均衡实现,愿卖愿买之数量相等。产品有一个一定的市场价值,乃是货币所得有一个具体价值之必要条件,同时又是使储蓄者决定储蓄之总数,与投资者决定投资之总数二者相等之充分条件。
  要思路清楚,恐怕最好从决定消费与否着想,而不从决定储蓄与否着想,因为决定消费与否,或决定投资与否,的确是在个人控制范围之内。总所得与总储蓄二者,都是人们自由选择之结果,即选择消费与吝以及投资与否之结果,二者都不能离开消费决定及投资决定而独立,而受另一组决策之支配。
  根据这个原则,故我们以后用消费倾向这个概念来替代储蓄倾向。
  附录:论使用者成本Ⅰ使用者成本在经典学派价值论上之重要性,我想一向被人忽略了。关于使用者成本,还有许多话可说,但恐非此处篇幅所宜,与本书主题之关系亦较浅。但作为题外之文,本附录拟对使用者成本,作进一步研讨。
  依照定义,一雇主之使用者成本为A1+(G′-B′)-G其中A1 代表该雇主购自其他雇主之货物价值,G 代表其资本设备在期终时之实际价值;如果雇主不使用此资本设备,而反支出一笔最适度的维持改良费B′,则该资本设备在期终时可能有的价值,可用G′代表之。A1-(G′-B′)乃雇主之资本设备,在超过其由上期移交下来的净价值以外,所增加之价值;此即在本期中雇主对其资本设备之投资,可写作I。故销售量A 之使用者成本U,等于A1-I,其中A1 为该雇主购自其他雇主者,I 为彼在本期中对其资本设备所投资者。稍为想一想就会知道,这不过是常识而已:一雇主购自其他雇主者,一部分变为本期中对自己资本设备之投资;剩下的一部分,代表他因出售产量A,在生产原素之开支以外,所蒙受之损失。假使读者想把本处所说内容,用别种方法表达,他就会知道,本处所用表达法之好处,乃在可以避免许多无法解决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会计问题。我想,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毫不含混地分析当前生产之收益。设工业皆集中于一人之手,或雇主并未从其他雇主手中购买任何货物,则A1 等于零,使用者成本即等于因使用该设备而引起的本期负投资。即在此种情形下,我们的分析方法还剩下一个好处,即我们从来毋须划分原素成本,何者应归产品(出售于他人者)负担,何者应归设备(保留自用者)负担,而可以把一厂不论该厂之综合程度如何提供之就业量,看作由一个统盘的决策决定。事实上亦属如此,因为在当前生产与整个生产之间,往往有连锁性质存在。
  使用者成本这个概念,又可使我们对一厂产物之短期供给价格,下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义。盖短期供给价格,乃边际原素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和。
  在现代价值论中,往往就把边际原紊成本作为短期供给价格。显然,只有当边际使用者成本等于零,或供给价格之意义,特别规定为不包括边际使用者成本在内时,这个办法才行。我在上面第三章对“收益”
  (proceeds)及“总供给价格”下定义时,即未包括总使用者成本在内。
  这种用法,在讨论社会总产量时,偶一用之,固然很方便,但在讨论一厂或一业之产量时,如果经常把使用者成本不包括在“供给价格”之内,则经济分析完全与现实脱节,因为如此意义之“供给价格”,与平常所谓“价格”
  之意义,完全不同。如此用法恐怕会引起误会。经济学上似乎一向假定着,“供给价格”一词,当用之于一厂之产量时,有明显意义,毋庸讨论。然而一厂从他厂所购货物,以及该厂之资本设备因生产边际产量而受之损失,这二者如何处理,这一个问题就会引起所得定义问题所引起的一切困难。
  即使我们假定:当一厂之销售量增加一单位时,为求得该厂之供给价格起见,必须从该产量之每单位之售价中,减去购之于他厂之边际成本;即使假定如此,我们还得要顾到:该厂之资本设备,因生产此边际产量,而有负投资发生。即使所有生产都集中于一厂之手,我们还不能假定边际使用者成本为零;换句话说,一般说来,我们不能忽视因生产边际产量,资本设备所蒙受的边际负投资。
  使用者成本及补充成本这两个概念,又可以使我们能够在长期供给价格与短期供给价格之间,建立一个比较清楚的关系。长期成本中必须包括一笔数目,可以抵补基本补充成本以及预期直接成本;二者都以适当方法,分摊于各年,年限即资本设备之寿命。这就是说,一个产量之长期成本,乃等于直接成本与补充成本二者之预期和。而且,设欲产生一正常利润,则长期供给价格必须在长期成本之外再加上一项,等于当前放款利率乘设备成本之积;当然,此种放款之时期及风险,必须与投资于该设备之时期及风险相类。
  如果我们喜欢用“纯”利率(pure rate of interest)作标准利率,则长期成本之中,必须包括一第三项,可称之为风险成本(risk cost),来抵补实际报酬与预期报酬发生不同之种种未知可能性。故长期供给价格等于直接成本、补充成本、风险成本以及利息成本之和;即长期供给价格可以分析成这几种构成分子。在另一方面,短期供给价格则等于边际直接成本。故当雇主购买或建造资本设备时,在其预期之中,直接成本之边际值与其平均值之差,足以抵补补充成本、风险成本以及利息成本三者。换言之,在长期均衡中,边际直接成本超过平均直接成本之部,适等于补充成本风险成本及利息成本之和①。
  设在某产量上,边际直接成本恰等于平均直接成本及补充成本之和,则该产量有特殊重要性,因在此点,雇主既不赚亦不赔,换言之,在此点之净利润为零;设产量小于此点,则雇主有净损失。
  在直接成本以外,补充成本所须弥补之程度,因设备之类型而异。以下为二极端情形:
  (一)有一部分设备维持费,必须与使用该设备之行为,同时发生,例如机器加油。这种开支(除了由外面购买者以外),应包括在原素成本之内。
  设由于物质上理由,本期所有全部折旧,必须以如此方法弥补,则使用者成本(除了由外面购买者以外)等于补充成本,但符号相反;在长期均衡中,边际原素成本超过平均原素成本之部,须等于风险成本及利息成本之和。
  (二)资本设备之价值损失,有一部分只有在使用该设备时才能发生。
  ① 《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1935 年,6 月号,第二35 页。
  如果这种损失没有在使用时即行弥补,则应算在使用者成本之内。设资本设备之价值损失,只有如此才能发生,则补充成本等于零。
  这里有一点值得指出,即雇主并不仅仅因为使用者成本低,而先用最旧最坏的设备;因为,使用者成本虽低,也许还抵不过效率之低,即抵不过原素成本之高。雇主所愿意使用的设备,乃在该设备上,每单位产品之使用者成本加原素成本二者之和为最低者。②故设某物之产量已定,则有一使用者成本与之相应,①但在此总使用者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之间,并没有一律的(uniform)关系。
  Ⅱ现在与未来之间,有许多连系,使用者成本即其中之一。盖在决定其生产规模时,雇主须在现在使用其设备,与保留此设备留待将来之用,二者之间,有所抉择。使用者成本之大小,即决定于因现在使用,而牺牲掉的未来预期利益。而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原素成本,以及边际预期售价三者,决定雇主之生产规模。然则雇主用什么方法,计算一生产行为之使用者成本呢?
  上面说过,使用者成本,乃使用与不使用相比,资本设备所受之价值损失。至于不使用此设备时,尚值得支出的维持改良费,以及购自其他雇主之物品,皆应于相应处计及。故使用者成本之计算法,一定是先计算:设现在不使用资本设备,则在未来某时,预期收入可增加若干;然后再把此数折成现值。设现在不使用资本设备,则至少可把该设备之重新购置(replacement)期延迟;延迟购置之利益,折为现值,乃使用者成本之最低限度,也许大于此数。①设无过剩存货,故每年皆有新产的同类资本设备,作增补之用,则边际使用者成本可依据(a)因使用此设备,以致该设备之寿命缩短若干,或效率减低若干,以及(b)现在重新购置所需之成本,计算出来。如果资本设备有剩余,则使用者成本又视(a)从现在到剩余设备因折旧损失等原因而被吸收完毕这一段时期中之利率,及(b)当前(即重估的)补充成本二者而定。
  由此,利息成本及当前补充成本二者,间接影响使用者成本之计算法。
  当原素成本为零时,此种计算法最简单易解。今以拙着《货币论》第二② 《资本的保存》(The Maintenance of Capital),载《经济》(Economica),1935 年8 月号,第241 页以下。
  ① 以上说法,实基于一个假定:即不论产量如何改变,边际直接成本曲线总是连续的。但这个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该曲线可能有一二不连续点,当产量达到一种程度,已相当于资本设备之技术的充分能力(technical full capacity)时,尤其容易产生不连续点。设有此种情形,则边际分析要部分崩溃,边际直接成本须用产量减少少许时,总直接成本减少多少来计算,故短期供给价格可以超过边际直接成本。同样,当产量低于某点时,也常常会产生不连续点。当我们讨论长期均衡中之短期供给价格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讨论此问题时,如果有不连续点存在,则此不连续点必须包括在边际直接成本曲线内。故长期均衡中之短期供给价格,也许必须超过边际直接成本(后者就产量减少少许时之情形计算之)。
  ① 使用者成本又随人们对未来工资水准作何预期而有改变,故设人们预料当前工资单位之减低,只是暂时的,则原素成本与使用者成本之改变程度不同,因之影响到所用设备之种类,也许更影响到有效需求之水准,因为使用者成本与原素成本,在决定有效需求这一方面,其影响也许不同。
  册第二十九章所举原料铜之剩余情形为例。先以一吨铜在未来各日期之预期价值,作戍一列数。铜之剩余量逐渐减少,则铜之价值逐渐接近其正常生产成本,故该列数每一项之值受剩余铜量之吸收速率之影响。再从该列数之每一项中,减去当前补充成本以及从现在到该日每吨铜之利息成本,其中最大数,即为一吨剩余铜之现值或使用者成本。
  同样,设船只、工厂或机器有剩余时,则一船、一厂或一架机器之使用者成本,乃等于该设备在剩余量可以预期吸收完毕之日之预期重置成本,减去当前补充成本以及从今日到该日之利息成本。
  以上乃假定当资本设备不堪再用时,即以原物替补。设替补者并非原物,则计算现在所用设备之使用者成本时,须依据此设备不堪再用时,代之而起的新设备之使用者成本;其数量视两种设备之比较效率而定。
  Ⅲ读者想会注意到,设资本设备并非不合时宜,而只是暂时过剩,则实际使用者成本与正常使用者成本(即设备并不过剩时之使用者成本)之差别,须看过剩设备在什么时候可以预期吸收完毕这段时期之长短而定。故设资本设备之年龄参差不齐,每年皆有一部分设备达到不堪再用之地步,则除非过剩量异常庞大,否则边际使用者成本不会大跌。在一般性的经济衰颓时期,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大小,须看雇主们对不景气可以持续多久这一点作何预期而有改变。故经济情况开始好转时,供给价格之提高,也许一部分即由于雇主们修改其预测,以致边际使用者成本急剧增加。
  有人说,设雇主们联合起来毁灭过剩设备,则除非把全部过剩设备都毁灭,否则不会达到所求结果提高价格。雇主们之意见则反是。但使用者成本这一个概念可以说明:如果把剩余设备毁灭一半,则也许可以立刻把价格提高;因为此种政策可以缩短过剩设备吸收完毕之时期,故可提高边际使用者成本,因之增加当前供给价格。故雇主们心目中,似乎隐隐有使用者成本这个观念存在,虽然他们并没有把这个观念明白说出来。
  设补充成本甚重,则当资本设备有过剩时,边际使用者成本将甚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