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聆听智慧 >

第7章

聆听智慧-第7章

小说: 聆听智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核与战略密切结合 

  张建国:对于考核指标如果让自己做承诺,第一次他可能会承诺五个月完成,但是最后六个月才完成,结果扣了20%的奖金。这样再做下个项目时,他心里就会盘算着给自己打出富余量,到时不仅会舒舒服服地提前完成,还会有奖励。所以这就需要合理地判断他们自己承诺的标准是否合理。但是研发人员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可能只有他本人对这一块最了解,其他人基本都不懂,那么对他们的目标应该如何定?工作量怎么算? 

  王华:我们会有公司的领导层和专家对要开发的项目进行集体评议,对于项目负责人做出的规划大家都会进行评议,通过多数专家的思想交流,确定你所做事情的合理性。 

  彭剑锋:在研发方面,微软是行业领袖,他要领导行业的标准,所以他的研发必须要走在前面。但是国内企业更强调的不是他写多少论文,拿多少国家奖,有多先进,更多是要解决成果转化的问题,强调新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强调研发经费迅速转化成市场价值。企业要通过考核指标来解决研发人员背离市场、自娱自乐等问题,要解决现实的技术情结问题。我们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像微软资金雄厚,可以让你玩最新的东西。当然,中国企业要想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话,还是要加大基础研发,提高技术优势,否则就总会在关键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像微软这种企业之所以能够走在行业的前列,这么多年就在于他有基础研究,有基础研究才有持续的动力。 

  实际上研发中会涉及到三类人员,一类是做基础研究的,一类是做应用开发的,还有一类就是测试人员。测试人员的行为方式和做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也不一样。 

  王华:其实,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都要跟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包括基础研究也是一样。资金总是相对有限的,即便微软也不可能让员工全凭自己的兴趣做自己想要的事。企业需要生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未来市场盈利为导向。IT行业多变,更要求做事的人要能够随着变化,绝不是说我做一个研究,虽然在市场上已经都不是热门了,或者不是发展方向了,我还在使劲往里钻,这样是很危险的。即使像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样专门做基础研究的机构,也需要改组,调整定位后再重新往前走。另外,微软的招聘理念也是与此相辅相成的。它强调为微软这个组织招人,为它的未来选拔人才,这样就保证了人才的可延展性和可变性。

第18节:周期与标准
彭剑锋:所以,跨国企业做事非常关注战略,HR要为业务部门提供什么支撑,做什么事,观念很清楚:一个是战略伙伴的意识,一个是如何推进业务,再一个是员工的发展,这个三维度非常清晰。我觉得国内企业往往会一下子谈到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是理念和思维模式上的差距。所以,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问题,也是一个结构问题,也是一个企业整体能力建设的问题。 

  张建国:所以,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能力,在管理理念上更需要革新。 

  评估的周期与标准 

  张建国:实际工作中,业绩评价是否定期进行,期限是多长呢? 

  王华:业绩评价是持续不断进行的,甚至每周都会有。微软的文化是非常开放的,大家在一起随时畅所欲言。并且微软的文化强调要帮助全世界的企业和个人实现潜力,因此我们招到的人才都是具有远大的志向、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出色的专业才能。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非常强,对自己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工作主动性非常强。日常工作中他们一般不需要被动地按照确定的目标等着经理来考核,他们常常更加积极主动,不断地贡献新主意、新想法,目的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组织。 

  张建国:也就是说,这些人本来就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成就欲望和使命感,只要举举鞭子,不用抽,他们就能跑得很快。如此看来,选对人,是做好绩效的基础。 

  彭剑锋:这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新理念全面绩效管理,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绩效不是考核出来的,而是一个循环管理的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首先要选对人,要关注人的潜能,只有选对了合适的人,才有创造高绩效的可能。所以,选对人是提高公司绩效的前提,然后在选对人的基础上,对其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管理,给他一套正确做事的方式方法,最后才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即绩效管理。 

  王华:评估和他最终的薪酬回报、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是关联在一起的。 

  彭剑锋:全面绩效管理要满足两个基本目标的要求:第一,要跟公司绩效有关联,能够实现公司的绩效目标;第二,要跟个人的成长发展有关系。所以,一个公司的绩效管理不仅仅要满足公司自身绩效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满足员工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同步成长,强调同步成长也正是现在绩效管理的一个新理念。 

  王华:绩效管理现在有很多概念,给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比如说360度、平衡记分卡等等。但是我觉得,首先要把基础工作做好,把目标自上而下地贯彻下来,又能自下而上地达成。让这些基础工作真正持续不断,肯定就能达成你的结果。 

  对于怎么去考核,在微软,考核是随时随地的。可以有自我考核,有项目组考核,有总部的考核等等。因为相关工作要求的陈述都很清楚了,并且这又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承诺,那么就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就会一级一级自发、主动地努力执行。这是一个绩效管理的文化,在微软,至少在研发机构我觉得做得是非常好的。 

  张建国:那么,谁来承担考核责任呢?微软研发人员是不是也进行360度考核? 

  王华:我们其实没有正式搞360度考核,多数是由上级直接考核下级。 

  张建国:作为一种项目工作来说,除了根据项目的进度周期进行考核外,是否还有定期的评价(比如按月度、季度),按照什么标准来评估? 

  王华:我们一年有一次正式的评估,那是在年终做绩效评定的时候。在年中进行个人发展的时候也会对绩效进行快速核查。对不能达到工作要求的员工,我们会帮助他提高工作业绩,而不再会谈他的个人发展计划。发展是要建立在工作结果令人满意的前提下的。这点我们同员工都沟通得非常清楚。 

  张建国:业绩没有达到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王华:除了个人的业绩以外,我们也会参考跟他做同样或类似工作的其他人的业绩。我们不会僵化地看待绩效标准,如果每一个人跟简单的标准对齐,就没有高标准,只有一个团队朝着更高标准走,整体绩效才会出来。所以我们会综合考虑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张建国:刚才您讲的话题一直强调帮助员工做他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据说微软员工的淘汰也是比较严格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华:我觉得任何企业都应有一个淘汰机制,如果做好做坏都一样,那就没有人会做好。对于企业来讲,它的目标在十年前可能更容易达到。但在市场竞争激烈和产品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企业类似的目标就更难实现,这就会导致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文化和机制的话,就很难把业绩落到实处。其实微软跟许多其他公司相比,在员工淘汰方面要温和很多。它没有末位淘汰制度,但是它相信正态分布曲线。如果人足够多,哪怕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在一起工作还是会出现这个正态曲线,还是会有处在末位的人。但对于末位者,我们不会立即解雇,而是先帮助其提高业绩,如果实在不行,才会淘汰他。 

  彭剑锋:作为一个组织,不管什么单位都应建立一种绩效文化,所谓绩效文化无非就是倡导凭能力、凭业绩吃饭,避免凭政治技巧吃饭,这就是绩效文化的核心。有些企业贯彻这种文化很残酷,有些企业则相对温和一些,对于不合格的员工,会给他转岗或者学习的机会,给他一个退出机制。微软的淘汰机制虽然温和,但是绩效考核体系仍然像一把铁篦子,经过不断地梳理,强迫员工不断往上走,否则就要被梳掉了。 

  张建国: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项目功能调整(有时变化还会很大),或者不同部门配合困难等问题,所以一个人业绩没有完成,可能是周边相关因素引起的,而不是能力不足。这时如何评价他的业绩?如何处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第19节:待遇与发展
王华:这个时候不能光看个体,要看项目的调整是不是更高层的决定,如果是高层的决定,就不能怪到员工身上。另外,在绩效管理里面,要强调你的〃责任〃,具体你要为什么负责,如果每个人都能非常容易地推脱掉自己的责任,那绩效管理就没法做了。在微软,这个责任是你的就是你的,这是被清晰明确地列出来的。同时如果这个工作不是只有你做,就要看与自己类似的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即使只有你自己做,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也会比较客观地衡量,并且是作为一个团队相对地衡量。所以,我认为基本上很难找到各种借口来破坏整个公司的绩效文化。 

  考核结果决定待遇与发展 

  张建国:另外,员工关注绩效考核的结果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考核的结果和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跟报酬之间关系不紧密,那员工对这个结果可能会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如果跟奖金关系比较大的话,就会很在意。微软的考核结果跟奖金之间是什么关系? 

  王华:任何一个绩效如果不和回报及职业发展挂钩,就算员工再有主动性也会疲惫,也会慢慢地看不到方向。在微软,基本工资、奖金、股票和员工的绩效评分都有直接的联系。当然,员工也不会只看短期的收益,更多地还要关注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们有好几层的接班人计划,有初级员工,有中级,还有更高一层的。你的业绩好坏都直接影响到你是不是能被选出来,能不能被送到发展计划里面。即便进入了发展计划也不代表你就能晋升,还要不断地展现自己现有的能力、未来的潜力,这样你才能保证有更好的将来,同时现金上的收益也会相应增加。 

  彭剑锋:作为研发人员,微软薪酬体系是基于岗位还是基于以能力为基础的任职资格体系,还是基于对项目的贡献? 

  王华:假设这是一份新工作,还从来没人做过,我们会看工作本身对人的能力和经验有什么要求,这种能力和经验在市场上是什么状态,在公司内部体系里面处于什么样的级别。但是这个人进来以后,如果再往上走的话,就完全根据他的业绩来定了。 

  张建国: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绩效奖金实际上是团队绩效奖金跟个人绩效奖金,这两者微软是怎么区分和处理的? 

  王华:我们的目标由公司,到部门,再到个人,是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下来的。按照这个关系,个人做的事都是和团队连接在一起,个人只要能完成业绩,肯定是正面影响了团队和组织。所以我们没有刻意区分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 

  彭剑锋:这方面也面临奖金盘子怎么定的问题?如这个研发团队的奖金是50万,还是30万?有了总的奖金盘子,才能分解到个人。对此微软是怎样做的? 

  王华:每个人加入微软之前,公司会跟你谈得很清楚,你可能预期到的奖金会有多少。非销售人员的奖金是按年发放的,是从零到某个比例。因为我们的目标承诺是自上而下,从公司层面(不仅仅是从部门或者小团队上面)下来的,如果你没有帮着整个公司达成它的业绩,那么你也可能是零。所以会有两个杠杆:首先,如果个人不达标的话肯定是零,甚至在这个公司就业的可能性都会受到挑战;其次,一定要时刻想到公司的业绩,整个公司的业绩,因为奖金是从总部拨下来的,不是微软中国或者某一个部门派发的。 

  张建国:如果公司整体没有达到,下面是全部清零,还是怎么办? 

  王华:如果收入朝不保夕、亏损很严重的话,就要清零了。奖金就是应当直接跟当年的业务指标挂钩,一个不盈利的企业是不应该发奖金的。 

  彭剑锋:组织绩效决定组织整体的盘子,如果你个人没做好那肯定没奖金,但是如果你个人做好了,但是整体绩效不好的话,你也会受影响,实际上这还是把团队绩效跟个人绩效结合在一起了。 

  张建国:一个公司整体业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比如有直接销售形成的,也有产品好坏促成的。对于研发系统,是以产品总体的销售来评估它的业绩,还是以某些其他指标来考核? 

  王华:至少在微软,我看到的都是以整体公司的效益。作为销售是没有年终奖的,而是按季度实时地完全跟个人销售业绩挂钩,采用可变薪酬理念,不断地刺激他们完成更多的业务。但是对于非销售人员,更多地还是关注企业整体的状况,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公司盈利了他们才会有盈利,才会有前途。 

  国内企业应向微软学什么 

  绩效的过程控制中期述职报告 

  张建国:我记得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带人到微软学习时,印象最深的是微软的中期述职报告。他说看了这个东西后,就知道为什么微软能成为世界第一了。现在国内很多企业也在做述职报告,微软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王华:对于普通员工我们都是及时、随时地管理,并且他自己也要主动管理自己的绩效。述职报告在微软更多地应用在更高层经理的绩效管理中。中期述职报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没有惊讶〃,因为年初定下目标,如果整个一年上级都不过问,到了年底无论是自己还是上级可能都会因为出入太大而被吓一大跳。我们用一些方式和流程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述职报告我们叫做业务考核或者业务节奏,是按照季度或半年定好业务节奏,在这个节点到来的时候,就要做回顾,总结目标完成的状况,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行深层的探讨。在此之前微软都是年终用铁篦子直接梳,非常耗时。而现在有了这种述职形式,经理和他的上级经常定期进行讨论,双方对绩效有了更多了解,那么过程就会更快,同时也不会令人感到那么残酷可怕。

第20节:绩效考核
 有了这个节奏以后,对领导者也是一个促进,因为他知道下个季度就要被考核了,自己到时一定得有一些想法和结果。于是,他就得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步步得出想要的结果。所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对微软的长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彭剑锋:铁篦子可能更多是结果导向,而中期述职更强调绩效管理的过程。这既是员工自我检讨、自我回顾、改善行为、提高绩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张建国:做好研发人员的考核,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研发的管理体系,就是项目研发过程的节点如何控制,这些事先应该要弄清楚的,否则,他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评价什么,什么时候检查什么。 

  彭剑锋:因此,要做好企业研发人员绩效的管理,第一,研发的战略要非常清楚,没有战略就没有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