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023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023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六六年,伊万出席了一个群众集会。一位妇女带着个4岁的女孩坐在旁边。“这孩子多漂亮!”伊万情不自禁地看着她那一头美丽的红发。

  “这是莎里,”那妇女说,“您的外孙女。”

  伊万一时不知所措,两眼热泪涌出。

  几天以后,乔伊斯带着女儿去看望了父亲。她坚决地说:“我们在哪儿分离,就在哪儿重新团聚!”

  孩子们长大后,多数都找到了伊万。他们完全理解父亲,他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贡献并不亚于自己的母亲。一九七九年,伊万以平静的心情离别了人世间。

Number:4795

Title:用行动播撒光明

作者:杨宏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1984。1。1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位老奶奶横穿马路,蹒跚着、避让着,突然,躲过一辆自行车后,老人跌倒了。

  一个小姑娘骑车而至,见状急忙跳下车,在路人的帮助下,把素不相识的老奶奶送回了家。

  这事发生在云南昆明市,时间是1983年11月的一天中午。跌倒街头的老奶奶陈定生,九十一岁了;热心救人的小姑娘王佳,刚度过十四岁的生日。她是昆明师院附中的一名共青团员、“三好”学生。

  这本是我们国土上一桩普普通通令人称道的事,然而

  “拉住他们,别让撞了人的跑了!”有人狠狠地叫道。这就是小王佳送老奶奶回家时受到的“欢迎”。

  王佳惶惑了。“这是误会,我们是救护老奶奶的。”她对每个人送去坦荡纯真的目光。

  “哼,除非你是疯子。”“不是你撞的,你会送她回家?”“世上哪里找这样的好人!”……几个人围住她吼着、骂着……老奶奶在呻吟……

  屈辱、羞愤!王佳哭了,满面泪痕。她无法理解这身边的“?”与“!”。她转过身去,对一个认识的小同学说:“请你去叫我爸爸,他是医生。”

  王佳的父亲赶来了,推开众人,给老人做检查。“股骨骨折!”他知道,对九十一岁的老人,这意味着什么,于是起身说道:“不管是不是王佳撞的,先救人要紧!”

  老人住进了医院,老人的亲属却扔下她走了。一个亲属对人说:“这回好了,奶奶找了个主,省得经济上要我们负担。”

  平时就乐于助人的小王佳,尽管蒙受冤屈,却未动摇“要尽力帮助别人”的信念。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全家一道挑起了照料老人的担子。

  王佳捧出她上初小时就买了的攒钱罐:“爸爸,老奶奶太可怜了,她家不管,我们管。”说着,倒出十多元零钱,要给老奶奶买吃的。每天每日,王佳全家人轮流守护着老人,为她擦澡、倒便盆、喂食物……一个多月过去了,王佳一家瘦了,老奶奶的伤势好了。老人告诉记者,王佳一家人对她“比我的儿女还好”。以至她对王佳父母说:“我回家,也没有人照顾,真想和你们一起过。”

  可惜在今天,真诚地待人还未能都换回信任,王佳对老奶奶的诚心护理,反招至老人的亲属令人难以忍受的攻讦:“作贼心虚,不然咋会送老人到医院,还肯出钱,天天守着。”“如果不是王佳撞的,为啥不来找我们吵闹?”“学雷锋会学一个多月吗?”

  打击!又狠又沉,一锤锤落到小王佳身上。她病倒了。睡眠中常伴着恶梦。她悲愤地喊道:“妈妈,生活为什么会这样?!”

  当教师的妈妈告诉她:生活,包括这一切,你应该对它有全面的理解…。

  渐渐地,小王佳懂了,做好事这样易被人“误解”,说明光明温暖的太阳还没照遍生活中每个角落,才使不少人仍用自私者狭隘的偏见揣度他人。于是,她对老奶奶的照料更周到了,她愿一辈子用行动来播洒光明。

  真正的善与美,玷污不了。昆明市公安局交通大队经多方调查,把事实澄清了,并且公布说明,“王佳纯属学雷锋做好事。……建议学校给予表扬。”王佳感受到一股股强大的热流,直冲进她的心窝里省学联和团省、市委的慰问,使她感到温暖;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使她感到振奋;而昆明市教育局最近发出的《关于表彰王佳同学的通报》,倒使她害羞了。

Number:4796

Title:她和她的小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橱窗

作者:梅白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新观察

Date:1983。17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她的小店设在湖北省黄冈县堵城马巷自己家里。没有招牌,没有铺面。床、桌、椅、货架、盐缸、酱油坛子等等,挤满这十几平方米的小屋。

  “议价”

  一位过客在小店窗口往里看,木椅上端坐一位少女,正伏案看什么。他想,这营业员同他看到过的一些营业员一样,把顾客不放在眼里,她也一定是在上班的时间看小说,于是大喝一声:

  “买烟!”

  姑娘抬眼一看,微笑招呼:

  “请进!”

  他想,也许她不好意思,也许是假笑。又在窗外高叫:

  “给我两包大公鸡!”

  “对不起,我四肢瘫痪,还是麻烦你自己进来……”

  他吃了一惊,悔不该那样莽撞,也说了声“对不起”就进去,在货架上取了两包,付了钱,正要走。

  “同志多了四分。”姑娘一边用那萎缩变形的右手,把钱塞进拉开了的抽屉里,指着桌上四分镍币说。

  他立即分辩:

  “别处都是一角七……”他不好往下说,怕她不知行情。“可怜啊”这天个字没出口,却听到对方平静的声音:

  “一角三进,一角五出,按规定赚两分……”

  这不是在“议价”吗?

  他傻乎乎地笑了:

  “多买几包行不行?”等她点了头,又买了六包。姑娘又在看那本书,原来是《日语广播讲座》的课本。他带着羞惭,称谢而出,一边抽烟,一边想:“见钱不抓,不是行家,多赚两分有什么?”他不由又向窗里看了看,她还在埋头看书,口里“叽哩咕噜”。好端端的一位姑娘,看样子顶多十五六岁(其实,她已二十八,个头还象十三四岁的那样),得了病,多可惜!

  “争秤”

  这个小店开业以来,大受附近顾客的欢迎,主妇下地回来,到这里取了盐、酱油、火柴,回家做饭;来了客,随时取烟酒;孩子哭闹,随时取糖果……这“取”字,意味着在家里一样方便。各取所需,照价付款;看她伏案用功,就悄悄退出。她对顾客取付,并不在意;只是在过秤时才盯着。是怕称过量了吗?不!大多顾客过秆,有意“溜”一点,表示对她的关切。说这是“良心秤”,一看见她就不能不“凭良心”,可是她总是恳求“加!”一直加到秤杆“带笑”为止。这也不是“争秤”吗?

  “小气”

  女友罗元仙进店,看她正用功,就不声不响地取了九分钱的邮票和信封,放上一角钱,又不声不响地走了。事过多日,元仙又来买东西,见她多找了一分钱,问为什么,她说了。元仙开了一个亲亲热热的玩笑:

  “连一分钱也挂在心上,多‘小气’!”

  还有比这更“小气”的吗?

  一位顾客,心里有事,取货、算帐、付款之后,匆匆而去。她发觉他多付了两角钱,请小朋友追他回来。他迫不及待:“没有错!”

  听她口算之后才服了。带着笑,道了谢,又匆匆而去。他不是说她“小气”,而是佩服她“细心”……

  在这里“小气”、“细心”,显而易见都是褒词,那是她的严以律己的“心气”的自然流露。这样“议价”、“争秤”、“小气”的经商,比“文明经商”还要“文明”。她不仅没有在门上写这种标签,而且在内心里也没有当回事。听了表扬之后,她“轻描淡写”地一笑,潜台词是:“这些都是分内的事。”

  赊销

  当然也有分外的事。

  新社会的国营、供销合作及近年兴起的集体、个体商店,都没有赊销之说。而她这个小店却开办了这项特殊业务:赊销。

  塑料封面小本,有她手记的赊销账,别开生面:

  挨家挨户写了户主的名字或尊称(一律没写姓氏)。大部分户主下面是空的,这是因为她打算他们赊,却从未赊过。一部分户主下面记的只是“0。15”、“1。72”之类数字,并未写赊的什么货及年月日,也没加什么收方、付方,还了账的在数字上划一条“杠”。有的户主派小孩来赊,也是让其自行取货……

  “你放心?”我按“常识”提了这个愚蠢的问题。

  她安详一笑,不假思索地说:

  “顾客对我放心,我对小顾客更要放心……”这“更”字表明这位心地纯洁的姑娘对“小天使”的尊重。

  这个每月平均营业额二百元的小店,月平均赊销累计就约百元左右。这对顾客是大开方便之门,对她却添了一些工作量,她可不在乎哩。

  开店一年半,从去年起就不要大队给她的生活定额补助了。今年头五个月,月平均为家里增加收入十元,上交利税三元。她心上的那块石头落下来了:终于能够自食其力,能报国家和集体于万一了,也真能为乡亲们行一点方便了。

  这个小小的个体商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橱窗!

  她是谁呢?她就是湖北省黄冈县堵城公社马巷大队的残废女青年罗桃仙。

Number:4797

Title:诚挚的爱

作者:联海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羊城晚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13年9月16日,宋庆龄在日本横滨登岸。码头上,只有两个人迎接她。

  三十来岁的男子首先迎上前去,热情洋溢地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我是你的姐夫孔祥熙。我现在这里度夏。霭龄本要来接你,但不久她将临床,不常出来。”孔祥熙伸手介绍站在他身后的孙中山,“当然,你记得孙逸仙博士吧!”

  孙中山走上前去。

  “啊!是的。”宋庆龄说。她的内心充满着对他的回忆……只是,他苍老了,显得憔悴、苍白。

  宋氏家庭

  宋氏一家,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家族。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广东海南岛文昌县人。他舅父是个在美国经营茶、丝生意的侨商,膝下无子,过继了他。宋嘉树九岁时,便到美国随舅父生活。他得到美国有名的慈善家卡尔将军的帮助,在田纳西州凡德比大学神学院读书。1886年,宋嘉树回到上海,以他特有的背景,壮硕而健康的体格和美国式的开朗性情,开展了颇有作为的事业。这位年轻的牧师,协助建立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机构,亲手创建了上海福丰面粉厂、纺织厂,创办了美华书馆,出版了大量中译本《圣经》。

  宋嘉树既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牧师,又是一位民主革命者。他看到祖国的危况,对中国革命也开始感兴趣了。1894年春,他在上海与孙中山结识,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接受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人。

  当孙中山还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准备到美洲宣传革命的时候,宋嘉树目睹中日战争清兵败退,列强占据旅顺口、威海卫,京、津陷于危境,他马上发函檀香山,催促孙中山回国。

  孙中山在上海,经常住在宋嘉树家里。宋嘉树利用自己的身分,掩护孙中山。宋庆龄童年时代,见过孙中山。孙中山的为人和革命精神,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英文秘书

  宋庆龄由美国来到日本和姐姐宋霭龄又在一起了。

  姐姐常常发现,庆龄呆呆坐着,凝视窗外的远方,陷入遐思。

  21岁的宋庆龄刚刚大学毕业,要学成回国了。才识如何运用呢?追随母亲,为基督工作?追随父亲,改良中国?效法姐姐,由结婚而过舒适的生活?不!她内心蕴藏着一种秘密。她只觉得,中国革命在呼唤着自己,虽然她还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方式,但总觉得应该委身于这日增月盛的民主运动……。

  宋庆龄正在出神,忽然不自觉地问:“孙先生可需要秘书帮助?你想,我在这里,可有什么用处?”

  “是啊!你如果真要做他的秘书,我想你是可以的。”这几年,宋嘉树和宋霭龄都作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只是宋嘉树因为肾病,宋霭龄与孔祥熙结了婚,才辞去了这个工作。宋霭龄注视着沉思的妹妹,缓缓地说:“他不久以前,还在物色人才。他所要的不是普通秘书,是要一个能帮助他撰写信札文件,准备书籍的秘书。我曾担任这事。……你要不要叫祥熙去代你说说?”

  “好的。”宋庆龄说:“我想,他要我做的,我都能做,而且做起来一定会觉得很愉快。”

  愿许终身

  据日本外务省文件档案资料记载,宋庆龄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以后,半个月内,会晤孙中山达七次之多。

  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从她代孙中山所写的文字里,就表达出对中国革命的激情。在她与孙中山共同工作的时候,她看到了革命的背景、目的、困难和前途。她深知这种工作的伟大,同时又开始感到,孙中山在他的理想主义里,是漠视了实际上的各种困难的。但是,在她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她的心更加倾向孙中山,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诚。

  可是,眼前的现实却又是如此严峻。不单是辛亥革命的果实给窃国大盗袁世凯掠夺了,而且,不少同志精神颓丧,革命力量分散,孙中山遭到通缉,真是困难重重。宋庆龄曾经好几次看到孙中山力不自持,疲病交加。她虽然还是一个少女,但她立刻觉得必须给以帮助。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可以帮助中国,而我也可以帮助孙先生。他是需要我的。”

  宋嘉树患病,全家迁回了上海。

  宋庆龄准备到上海省亲,却又拖延了许久。以至连正在美国读书的妹妹宋美龄也大惑不解。

  “在我离开以后,假使你能把你的各种思想和建议记录下来,”在办公室,宋庆龄在动身回国前几天对孙中山说,“我回来后,可以把它们整理出来,详细注释后,再由你来修正。这样做,在我是十分方便;而你也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工作。虽然信札的来往仍旧不能间断,不过那些事情,其他人可以管得了的。”

  宋庆龄一面工作,一面说着,语调一点也不嗫嚅。

  孙中山安静地坐着,深沉的目光注视着宋庆龄,问:“那么,你是准备回来的,是不是?要是家长反对呢?”

  “我准备在两三个月后回来。”宋庆龄声音虽小,但是不容置疑,“我曾经详细地想过许久,觉得除了帮助你为革命工作之外,没有什么更使我快活的了。我可以设法解除你所受的困扰,帮助你工作,留意你的一切。我十分希望我能这样地献身革命。”

  宋庆龄低着头,脸上充满了光彩。她轻音细语,然而在孙中山听来却是格外清晰。

  “你是这样年轻。”孙中山痛心地说:“我已经几乎是一个老人,并且有一个年长的儿子。我自愧不足以胜任革命的领袖,而你竟愿在我这样困难的时候,委身来帮助我!庆龄,我自怪自己不应当让你再度接触饥饿、灾难这种使人们一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