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048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048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电请援,他立即如数汇交。

  辛亥革命给陈嘉庚以莫大的鼓舞,激发起他满腔的爱国热忱。过后他自己回忆说:“我性迟钝又失学,民国未光复之前,尚不明爱国真理,迨光复后猛省勃发,刻刻不去于怀。”因此,他“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帛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

  这次回国办学,陈嘉庚与早年设立惕斋学塾时可大不相同了。当时只是出于仁怀善心,对教育的道理还朦朦懂懂。出洋到新加坡住了这十几二十年,接触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文明,1910年又担任了新加坡道南学校的总理。他不仅深感到兴办教育乃国家富强之道,而且自己也有了一点办学经验。因此一回到家乡,就先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到全县二十余万人口只有县立小学校一所,私立小学校四所。

  同安县立小学,乃属于当时所谓的新学。过去封建社会里,各地都只有塾馆,一个塾馆只有一个塾师。学童们读的无非是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稍大之后才读四书五经。根本不学科学知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连吃败仗,亲身领教到洋枪、洋炮、洋舰、洋车的厉害,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掀起了一个洋务运动,在购买外国器械、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兴办了一批洋务学堂,号称新学。接着,各国来华的传教士也陆续办起一些学校。到了清朝末年,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仿照西方学校的中、小学出现。同安县立小学就是这类学校之一。

  但这所作为其他私立四校模范的县立小学却办得很糟。学校权力全操在县长手中,由县长委派一位绅士担任校长,教员、学生则全由这位绅士招来。满清末年,政局动荡,县长经常更换。县长一换,校长也换,原来的教员、学生一哄而散。另由新县长任命的新校长再去聘请新教员,招收新学生。十几年间这样全面改换了许多次,因此,至今还没有一班毕业生。真是可悲可叹。

  陈嘉庚决心彻底改变这种落后腐败状况,决心在集美首先创办一所全县最好的新学校。

  创办“集美”

  当时的集美社已经发展到二千多人口,分为七个房头,划地而居。各房都办了一个塾馆,每个庚馆有男生一二十人,女童则不许入学。七个房头又分成两大派,屡次械斗,双方死伤数十人,结下了仇。要创办新式的学校,必须全社一致合作,将各房头的私塾停罢。陈嘉庚先对社里各房房长进行恳切的劝说,晓以大义,使之明了同宗相亲的道理和兴办学校的好处;同时表示愿意负担学校的一切经费,取得了各房的支持。在陈嘉庚的不懈努力之下,一所近代化的,拥有班级五个、校长和教员七名,学生135名的集美小学校,于1913年春,出现在福建东南海滨。陈嘉庚亲自制定了“为改进国家社会”的办学方针,亲自提出“诚毅”二字为学校校训。

  集美小学的开办,虽然仅仅是个开端,但它很快就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本校的学生不断增加,接着是全县及邻近一些地区也想办学。小学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了。而小学要发展,首先需要师资。于是,在1916年,已经南渡新加坡的陈嘉庚决定创办师范和中学。他派遣胞弟陈敬贤回到集美,建造规模宏大的校舍,聘请优秀校长和教师,招收贫寒学生,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学宿费均免。师范生膳费亦免。各生不拘师、中,所需被席蚊账,概由校中供备,以资一律。”如此慷慨供养全体学生,不但在私立学校中所仅见,就是公立学校,也极少能办到。当时闽南一带不知有多少贫寒子弟因此得到就学机会啊。

  建造校舍、聘请教师、供养学生,这数以十万计的经费从哪里来呢?原来,代父还债后的陈嘉庚,在企业经营上有了惊人的发展,首先是橡胶业。

  华侨种植橡胶,首推林文庆和陈齐贤。他们于1901年合资在马六甲开辟树胶园五千英亩,先后投资二十余万元,数年后仅卖出二千英亩,就得款二百万元,获利达二十多倍。陈嘉庚一得知这消息,立即看出橡胶业的广阔前景。他向陈齐贤购入树胶种籽十八万粒,值银一千八百元,运往福山园,套种在黄梨之间。四年后,1910年冬,福山园的胶树已经成林,正遇上胶价大涨,陈嘉庚托陈齐贤转卖给英国人,竟得款三十五万元,陈嘉庚实收三十二万元。接着,陈嘉庚又垦殖了柔佛、祥山等树胶园,创办谦益树胶厂,投资裕源、振成丰、槟城等树胶公司,从1911年到1918年,单橡胶业就获利一百七十万元。

  除橡胶外,陈嘉庚又在1914年欧洲大战发生时,看准航运业必获巨利,先后租轮船四艘,购巨轮两艘,近航南洋各线,远航欧、非各国,四年间获利一百六十万元。加上黄梨业、米业等,合计入项达四百五十万元。集美师范、中学、小学建校舍及开办费、常年经费,以及其他义捐和少量家费共用去五十万。这样,至1918年底,即代父还债后的第十年,陈嘉庚已拥有资产四百万元。

  兴学报国

  距今六十五年前的1918年,成为百万富翁可真有点了不起呢。

  但他住的却是普通房子,穿的是朴素衣服;鞋子袜子破了再补,陈旧皮箱用了再用;他既不吸烟,也不喝酒,更不许家里人给他作“生日”;自奉之薄,超过他企业里的一般职员。这真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当时,全国人民因国家主权被北洋军阀拍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而怒不可遏,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陈嘉庚与“五四”运动相呼应,在厦门浮屿陈氏宗祠邀集各界人士开会,大声疾呼:“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若并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也。救亡图存,匹夫有责。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接着,他宣布决意创办厦门大学,当场认捐开办费一百万元,经常费三百万元,合计四百万元,与他的全部家财刚好相等。

  “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陈嘉庚不是守财奴,他发了大财自己舍不得花,是为了把钱财有来兴学报国。

  这一决定震动了全省,震动了全国,震动了全南洋。

  陈嘉庚的用心真是既苦且善啊!

  捐尽四百万家财创办厦大之后,陈嘉庚一方面继续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一方面则以他强毅锐敏的心力,果敢进取的精神,独资经营以橡胶业为中心的陈嘉庚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奇迹。

  陈嘉庚就此成为马来西亚的橡胶大王,新加坡华侨的首名富翁,家财猛升到一千二百万元。

  以这巨额的资财作后盾,陈嘉庚独力把厦门大学办成一所拥有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包括中文、外文、哲学、史学、社会学、算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教育学、银行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十七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并形成“面向华侨,面向海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成为全国蓍名的大学之一。

  以这巨额的资财作后盾,陈嘉庚独力把集美建成一座拥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女子中学、农林学校、幼稚师范学校、国学专门学校等十校,和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等单位的宏大的学校城,被誉为“奇特的、完美的、世界上最优良的、最富活力的学校。”

  以这巨额的资财作后盾,陈嘉庚在新加坡扩充道南学校,支持爱同学校,赞助崇福女校,倡办华侨中学,创办南洋师范学校和南侨女中,并捐巨款支持美国教士威廉、那牙先生筹办星洲大学。

  以这巨额的资财作后盾,陈嘉庚带头认捐,先后领导了天津水灾筹赈会、星洲筹赈日灾会、闽粤水灾筹赈会、山东惨祸筹赈会,募得了数以百万计的捐款,赈济了数以万计的灾民。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陈嘉庚把他巨额的资财全部献给社会,获得了事先预想不到的卓著成效。特别是他创办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的人才,遍布在祖国、东南亚、以至世界各个角落,其中不少是今日学界的名流、财界的中坚、政界的领袖和科技界的权威。这些人类共同财富的价值,真是难以估量。

  商业受挫

  正当陈嘉庚的实业兴隆鼎盛之际,从美国纽约刮起的世界经济危机风暴猛袭新加坡。

  根深叶茂,稳如磐石的陈嘉庚公司,在这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风暴袭击下被撼动了。

  首先由于胶价惨跌,胶园采的橡胶全部用来抵付工人的生活费还不够,新加坡其他胶园主都已停止采割,解雇工人,陈嘉庚却不忍心把工人完全放弃不加管顾,尽量留下一部分。这样,昔日作为公司最大财源的树胶园,不仅没有丝毫收入,还亏损了几十万元。与此同时,日本帝国政府因陈嘉庚一直激烈反对日本侵华,怀恨在心,就借这次经济危机,以大笔财政拨款资助那些长期跟陈嘉庚竞争的日本橡胶商,贱价倾销日本的橡胶制品,夺取市场,使陈嘉庚的橡胶制造业发生巨额亏损和大量积压。其它黄梨业、米业、屋地业也都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接连出现亏损。而厦大、集美两校的经费,每年都要付出三十多万元。

  这时,一些朋友劝他停办厦大、集美,紧缩开支,以维持企业。陈嘉庚却执拗地认为:“两校一经停课关门,则恢复难望。自己误青年之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怎么说也不肯这样做。不久,某外国垄断集团又向他提出以停止维持厦、集两校为条件,要帮助他度过难关,陈嘉庚更是断然拒绝说:“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

  企业不断亏损、校费大笔支付和胶价一再惨跌,使得陈嘉庚公司的资产总值不断下降,而向银行的借款又有所增加,情势越来越严重,陈嘉庚迫不得已,于1931年8月,接受债权人英商汇丰银行的条件,把独资经营的陈嘉庚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陈嘉庚出任总经理,而三四个董事及一个副总经理则由银行派人担任。

  有巨额资产的陈嘉庚猛然降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一向指挥全局的陈嘉庚猛然降为听命于他人的经理,这给一个名扬四海的实业家所造成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特别是企业改组之后,大权已落入垄断财团的手中,他们根本不把陈嘉庚放在眼里,一切独断独行。陈嘉庚一再受辱,但为了维持厦大、集美两校,依然忍辱负重、努力经营股份有限公司。

  1933年5月间,英国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决定对外国商品大幅度增收进口税。胶靴每双税额由二角半加到二元,胶布鞋每双由七分加到七角半。新加坡为英殖民地,税额不加。议案通过之后,伦敦有八家过去向陈嘉庚采办过胶制品的公司,纷纷拥到新加坡,向陈嘉庚股分有限公司订购大批货物。按新的订货量计算,公司每月可获利十二万元。这样一来,企业很快就可以复兴。

  陈嘉庚正感到欣慰之时,没想到伦敦忽然来了一个英商,手执汇丰银行总行的介绍信,要求将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所产的胶靴、胶布鞋全部由他一家专卖。陈嘉庚信守与其他公司的协议,极力反对。但新加坡汇丰银行经理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全部同意,而且硬要陈嘉庚接受,汇丰银行经理甚至蛮横地说:”我英国之利权,不容他国人染指。“陈嘉庚受此侮辱,拒绝签署合约。董事们干脆把他撇在一边,代为签许。

  至此,陈嘉庚再也无法忍受了,决意将企业全部收盘。收盘之前,他先运用总经理尚有的职权,将公司大部分的橡胶厂,以及黄梨厂、饼干厂等,转让给华侨资本家,约定以后工厂获利,分别不同情况从利润中抽出二成至五成,充作厦大、集美两校经费。在校费有了着落之后,1934年初,陈嘉庚毅然宣布企业全部停闭,由银行公举收盘员,核结清理。

  就这样,陈嘉庚不但为了兴学报国倾尽了他的全部家财,而且为了坚持办学导致了企业经营失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真是令人至痛至惜。

  业绩永存

  在当时的社会里,一个人失去钱财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有谁料到,陈嘉庚失去了钱财之后却是“此时无财胜有财”!

  1937年,即陈嘉庚企业收盘后三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支援祖国,南洋英、荷、美、法、等属六十八个埠头的华侨联合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一致推选已经失去资财的陈嘉庚担任总会主席,表明了炎黄子孙具有强烈的道义感和爱国心。

  陈嘉庚被推举为全南洋华族社会的最高领袖以后,领导各属筹赈会,募捐并掌管了数达几万万的华侨义捐;吸引并组织了数达几十万万的华侨汇款,有力地支援了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

  即然陈嘉庚过去散财生财都不是为了个人,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倾尽的千万钱财这时不是又“流”回来了吗?正因为他不仅“富”冠全新加坡,而再“富”冠全南洋,所以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尊为头号财神爷,受到蒋介石及其以下的全体高级文武官员的刻意奉承。正因为他不仅在政治上代表一千万南洋华侨,而且在经济上拥有巨大的实力,所以他那怒斥汪逆卖国求和的电报和提案,他那抨击重庆腐败奢靡的言论和文章,他那赞扬延安廉明朴实的谈话和讲演,才具有那么重的份量,引起全国以至国际上的震动,使他在祖国搞日战争中成为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唐代传奇人物、诗仙李白曾豪放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陈嘉庚不也正是这样吗?他“利害烛于几先,计划定于俄顷”,具有卓异的远见和非凡的魄力,不论是创建实业,还是兴办教育;不论是组织南侨为国纾难,还是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他“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具有侠士的风骨和仙人的气宇;他倾资兴学的钱财,据全国侨联副主席洪丝丝的估算,约等于现在的一亿美元。

  陈嘉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天性,他的业绩永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

Number:4904

Title:《红楼梦》奇谜奇解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红楼梦

Date:1979

Nation:

Translator: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薛宝琴作灯谜怀古绝句十首。曹雪芹在此并未宣布谜底,只写道:“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于是《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就不知有多少人索肠搜肚,绞尽脑汁,唯图猜得谜底,胜过“大观园姐妹”一筹。以下就是前人努力的结果: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此诗咏三国赤壁之战。诗意十分悲凄。于是有人猜“法船”,这是一种用于“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焚化的,由纸扎糊成的船,船上另扎和尚、鬼形等。

  也有人猜“走马灯”。

  但也有另一种独树一帜的谜底,猜者认为怀古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