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6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到达所住的农舍时,听见母亲尤拉和两个婴儿弟弟毕来及包贝都在大哭。他们17岁的大姐伊娃在尖声大叫。几个穿黑衣服的男人在他们的面前出现。法官荷马·雷朋冷着脸,告诉孩子们说要送他们到孤儿院去。尤拉哭得死去活来,她和7个较小的孩子被驱上几辆黑色的汽车,绝尘而去。
那天是1934年9月5日华特斯一家人坚毅地接受50年噩梦考验之始。
父亲乔治·华特斯于半小时后回到家里。伊娃和班对他哭诉经过之后,乔治立即步行8公里到班顿市法院,姐弟二人也跟了他去。
华特斯和他妻家有多年宿仇。不久前,尤拉曾因精神抑郁症短暂住院,她的两个弟兄认为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邀法官雷朋介入。
华特斯到了法院,只见雷朋和一群人正在前面坐着。雷朋告诉他说,“已安排”尤拉和孩子们过夜,明天早晨尤拉就会被送往一所州立精神病院,孩子们则会安置在一所孤儿院里。
“你不能把我的孩子夺走!”华特斯叫道,“谁这样做,我就杀了他!”
几个坐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把华特斯掀倒在地,铐了他的双手。华特斯从不饮酒,可是他们却以“在公众场所酗酒”罪将他拘留。
第二天早晨,那7个孩子和母亲被带到了法院广场。费伊和杰绨获释,但是5个小的孩子则被送往9小时路程外路易斯维尔市肯塔基儿童育养院。“把婴儿抱过来。”雷朋下令。法警把9个月的毕来从他母亲怀中夺过。“母亲从此就精神错乱了。”伊娃回忆到。
乔治·华特斯戴着手铐脚镣,面色惨白地在法院看着这场梦魇似的演出。他知道他在法律上无可奈何;在班顿,法官说的话就是法律。
伊娃奉命随同前往,帮助将毕来安顿在育养院。班、杰绨和费伊陪同忧伤的父亲回家。
次日,伊娃从路易斯维尔回来。她说毕来(尚未断奶)因吃了奶瓶中的酸腐牛奶,病得很厉害。另外几个孩子都在育养院里大哭,抗拒院里的监护员。
那天晚上,伊娃和弟妹写信给育养院的弟妹道:“我们会尽快把你们接回来。”他们写了无数次这样的信,有时没有回音,有时收到的回信叫他们永远不要再写。
最后,华特斯和他剩下的4个孩子决定到育养院去。他们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变卖,买了纸板衣箱,又买了一辆旧汽车。
1935年1月5日,他们到达路易斯维尔。在育养院外,他们看到带刺铁丝网的围墙,不禁为之战栗。他们相偕走了进去。
“我们是来接我的小孩子的。”乔治·华特斯说道,“这是一场大误会。”
但是他们告诉他,孩子们早已安置在别的家庭里了。他进一步打听,官员们说事属机密,并命令他离开。
华特斯发誓永不放弃寻找他的儿女,伊娃、班、费伊和杰绨也拉着手说了同样的誓言。
二
他们虽然痛恨这个城市,但还是决定住下。乔治、伊娃和班都找到了零工,费伊和杰绨则进了学校。得闲时他们就去育养院探问。
有一天,一位官员对伊娃和费伊承认莱拉还在院中,而且姐妹们还得到了短暂的会晤。莱拉神色惶惑畏怯。“你们能带我出去么?”她问道。两天后,育养院告诉她们说,莱拉已被送往一个人家寄养。
1936年3月,莱拉有封信寄到家里,说她住在150公里以外,恐惧,想家。华特斯致函她的收养人。“我恳求你让我把我们的孩子接回来,可以吗?”5月,莱拉于啼笑中重新回到家里。
同时,华特斯怒拒育养院的要求,不肯在下落不明的4个孩子中的3个的寄养文件上签字。这要求至少表示勒洛、玛丽·周和包贝还活着。但是院方不愿谈到那个婴儿。
华特斯越来越痛恨。他的妻子于周末从州立精神病院回家时,沿途还向过路的车辆和行人询问:“我的孩子在哪里?你们看见我的可爱的孩子们吗?”杰绨已经长大成人,他听到母亲这样问,不禁泪如雨下。
三
美国从30年代经济大萧条苏醒后,又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伊娃已结婚,有了家庭,住在路易斯维尔。她仍不断向育养院的办事人员交涉。费伊也结了婚,正在护士学校就读。她也常写措辞严厉的信去。班是军人,驻在加州,将休假时间大部分用于远在4千公里外的马歇尔村法院,翻阅档案,会晤1934年班顿惨案的见证人,并要求官方调查。
后来,加州的班收到了一封没有回信地址的信。里面有一张照片,照的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孩子,背面写着姓名:吉姆·克娄。班看了不禁发抖,他认出那是勒洛。
这封信里没有进一步的消息。班细看照片,只见勒洛身后是铁丝网的围墙和工业厂房。较近处是一些山核桃树。他在班顿见过这种树。
班将这照片复制了许多张,分别寄给肯塔基州及邻州所有的警长。数星期后,他得到回音:那些厂房是路易斯维尔福特汽车公司的。班写信给福特的人事处。回信说:威廉·克娄有一个孩子名叫吉姆,威廉曾短期受雇做守卫。他们父子已迁往华盛顿州,住址不详。
班大喜过望,开始写信给华盛顿州所有的警长和学校。后来,他接到一封署名“吉姆·克娄”的信,要他“少管闲事。我和我父亲过得很好。”班受此打击,于是放弃了寻找勒洛的努力。
几个月后,事情冷淡了。不久,战事也结束了。杰绨和莱拉都结了婚,有了家庭;他们的父亲仍然愤愤不平,已回到肯塔基西部去了。
费伊和伊娃一直觉得“吉姆·克娄”的那封信不是真的。1948年,她们写了信给育养院,坚持应准许现已年近21岁的勒洛自己决定是否愿与家人接触。育养院同意了,把家人的姓名住址转给了勒洛,这才首次知道家人大部分尚在人间。他写了信给费伊及伊娃。
勒洛是在6岁时进育养院的,在那里挨打受苦数月后,被转送给一位克娄先生。此人自称是慈善家,其实是个有恋童癖的人。克娄迁往华盛顿州任小学教师的时候,十几岁的勒洛虽然备受肉体与性的虐待,但已经有了坚强的性格与毅力。他父亲给他讲述的圣经故事他记忆犹新,他也不断为失去联络的家人祈祷。多亏费伊和伊娃,他终于得以和同胞团聚。
四
1950年,这一家人又对州政府发动投函攻势。但是,他们请教过的律师全部表示没有什么希望。对被收养儿童资料保密的法律是很严的;儿童的新生活和新身份,是必须受“保护”的。
1957年10月,尤拉·华特斯去世了,但她临死还在问:“我的孩子在哪里?”班给州长写信,要求采取行动。费伊写信给育养院,指出这时包贝已经成年。
两星期后,一个高个子金发蓝眼的男人敲费伊的门。“我是包贝,你的弟弟。”他一面说,一面举起一束信。
这些信当中,最早的是在1935年写的,包括了他的兄姐们寄到育养院的信。他的家人发动新的投函攻势之后,育养院把信转寄给包贝的义父母。他和勒洛一样,在14岁为人收养时无人曾签署同意书。他也和勒洛一样,从未忘记他的真实身份
班从加州飞了回来,他和杰绨与包贝祈祷父亲的目的早日实现。
“还差两人”。杰绨说。
几个月以后,班收到小妹妹玛丽·周的信她这时已改名为周·安。多年以来,她一直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而且还记得她一家人离散的惨状。但是为了不使她的慈爱的义父母难过,她一直隐忍不说。但后来,她的义父母收到肯塔基州长办公室的一封信,说华特斯家可能会控告育养院。国为法院并无收养记录,所以周·安的收养有问题。
为了寻求更多资料,周·安向人事资料室查询。结果,她发现了一包信件,一共有几百封,都是她的兄姐写的。周·安这时是一位护士,且已结婚并做了母亲,她知道了自己原来被家人追寻了一辈子。
在1958年7月4日,周·安被迎回家。但是还有一个兄弟不知下落。班这时已是洛杉矶一位建筑监督,而且已有了6个孩子,他对周·安说:“只要能够在父亲过世前把毕来送到他跟前,我愿减寿10年。”
寻找毕来已成为班念念不忘的一件事。
1977年7月16日华特斯去世,享年83岁。他的9个孩子当中,8个参加了他的葬礼。“爸爸应该再多一个人送葬。”班对弟妹们说,“他应该知道他的小儿子的下落”
五
1978年3月,班心脏病发。1979年1月,他的病再度发作,使他几乎丧生。医生劝他放弃追寻,但是班不肯。
他和其他家人开始访问与破家事件可能略有关联的每一机构,并且散发他记述这件事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州首府引起了同情。1984年5月,马歇尔郡的法官迈克·米勒命人事资料室检出秘密档案。
几天后,一位律师打电话给在加州的班,说郡官员已找到了毕来。但是毕来不相信有关他的家世的故事,而州法律规定,未得他本人的同意,不得泄露他的住址。班立即整装,开车前往肯塔基州。他和杰绨恳求人事资料室提供更多消息。但是官员们说,由于法律森严,恕难通融。
班灵机一动,转去找一位社会工作人员。但此人也爱莫能助。这时,65岁的班再也不能控制他的情绪,终于崩溃了。他强忍着哭泣,连声道歉说:“对不起。”
班临走时,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拍的人是那位社会工作人员。他对班伸出一双摊开的手,掌上写着一个人名:阿契·希尔曼。
杰绨翻查路易斯维尔的电话簿,打电话给所有姓希尔曼的人。最后,他终于查到得克萨斯州休士顿市有一位阿契·希尔曼。不出一星期,在1984年6月6日,班打电话过去。
“我怕你是大错特错了。”希尔曼回答说。他不相信他们是同胞,他爱他的义父母,而义父母曾告诉他,说他是个弃婴。
在随后的18个月里,班和全家人一再写信给他,又寄录音带和打电话给他。最后,希尔曼回了一封信说:“我觉得你们是进行非法调查。不过,如果你们有证据,请到休士顿来,我们可以吃一顿饭,讨论讨论。”
班回信给希尔曼,说他会飞往休士顿,坐在机场休息室里。如果希尔曼对于自称是他哥哥的那个人感觉有点好奇,不妨来看看他。班有把握地说,不必描述形象特点,彼此定能认出对方。
1986年3月19日,班看着一个男人慢慢走过休士顿机场大厅。此人像班及其他几个弟弟一样,休格粗壮,微带笑容。除了年龄不同以外,此人和他几乎像是孪生兄弟。他进入休息室时,班站了起来。“你好吗?弟弟。”他说着露出了笑容,伸出了手。
班终身的梦想,在1986年6月一个晴朗的周末实现了。乔治与尤拉的9个孩子,在杰绨农庄的糖枫大树之下团聚。希尔曼拥抱着他的兄姐,听他们讲祖先辛苦拓荒的故事。
伊娃现在是一个精神活泼的69岁祖母了。忽然,她唤起大家的注意。
“我们又是一个完整的家了。”她声音颤抖地说,“由于我们乡下人特有的坚强信心,所以我们才有力量不断地寻找,直到团圆的今天。”
乔治与尤拉的孩子们更挨近了些,互相拥抱和亲吻,互相擦干眼泪。“我们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52年了!”班说,他快乐得满脸通红。
Number:3071
Title:“赏你无忧”的破坏活动
作者:格罗利娅·伊利克逊
出处《读者》:总第78期
Provenance:美国短篇小说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赏你无忧”是一个专收老太婆的收容所。在这里生活的老太婆日子一直过得很好,她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但是,不妙,有一次她们的生活中却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那是在一个新来的管理员刚刚开始上班时发生的。那个管理员在工作了两三个星期后,向“赏你无忧”的管理委员会呈上一份报告。
“这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她在报告中说,“但是它还需要某些设备。老太太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事情是可以用机器来做的。譬如说,剥马铃薯这种工作,只要一部马铃薯剥皮机就能做得又快又好。”
委员们很热心,他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决定买进一部马铃薯剥皮机。希尔妲·史密斯是最先得知这一新闻的了。那天下午,老太太们聚在厨房里剥马铃薯时,希尔妲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
“哎,”希尔妲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在一起剥马铃薯了。”
老太太们听她这么一说,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互相询问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希尔妲又获取了什么新闻?快讲出来,讲呀!”
希尔妲颇有些自豪起来。“好吧。”她郑重其事地说,“我听到了……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说不清……”
“对,对,你就快说吧。”老太太们等不及了。
“好,它并没有正式决定,只是前几天我听见管理员在电话上说的。”
“对,对。”老太太们都很兴奋,又叫起来。
希尔妲接着说:“管理员说新的马铃薯剥皮机明天送来。”
“马铃薯剥皮机?”老太太们问。
玛莎·保英不相信,她说:“我从来也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机器。”
希尔妲没有理她,继续说:“机器剥马铃薯的方法跟我们可不一样,那是一个大东西,一个……像洗衣机那样的东西。你把马铃薯丢进去,机器里的摩擦器就把它们的皮擦去。”希尔妲停了一下,“当然,一个人就能操作了。你把马铃薯放进去,在一边等着,几分钟后就能把剥好的拿出来。”
老太太们默默无声,她们都很奇怪,剥马铃薯的工作是她们在“赏你无忧”最喜欢做的事情。或许只有这样一件事,才使她们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人需要自己。很久以前,在她们自己家里,当她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她们剥过马铃薯。也许剥马铃薯给她们带来对过去她们年轻时代生活的回忆,那时她们拥有自己的厨房和家庭。现在,眼看着这仅有的一点回忆就要被剥夺了!
她们又开始做着活,但心里没有一点快意。最后希尔妲说:“当然,机器也许会坏掉。如果机器不断发生故障,也许他们会生气而退回去的。”
老太太们又高兴起来,她们开始大声说活,希尔妲阻止住她们,说:“当然,我们得通知所有的人,我们需要大家帮忙。”
第二天,机器真的送来了,放在厨房里。老太太们都不敢走近,送机器来的男人给他们做了示范操作。紧接着的两个晚上,就有一个老太太去厨房里。那架机器就在那里,像一个古老的神,等待夜间供奉来马铃薯。
但是,等到第三个晚上,希尔妲去厨房时,机器突然坏了。当机器沉默着停放在那里时,老太太们被编成一个紧急小组来剥马铃薯。第二天,那个男人来修理机器,他告诉管理员说有砂子跑进机器的引擎里去了。两个晚上后,机器又坏了。这次那位男人在引擎里找到一些头发。
管理员只好命令老太太们操作机器时戴上帽子。但是过了三个晚上机器又坏了。这一次那个男人在机器里找到了一顶帽子。
管理员这一下不由得生起气来,但她什么也没说。两个晚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