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8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itle:妹妹的咏叹调
作者:艾伦·兰金
出处《读者》:总第53期
Provenance:祝您成才
Date:1985。1、2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唐凤楼
父亲是个有个性、有见识的人。在我们姐妹四个还是孩提时就经常说:“只要勤奋努力,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纳尔从小喜爱音乐,13岁的时候,听说红过一时的欧洲歌剧明星琴·劳莱恩住在伯明翰,她就把教别人游泳得来的报酬积蓄起来,待积够了付学费的钱后,便去伯明翰上劳莱恩的家里学习。劳莱恩是个天才的音乐教师,纳尔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声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纳尔17岁的时候,著名的声乐辅导教师兼大都会歌剧院女主角的伴奏科恩纳达·波斯,碰巧住在蒙哥马利。
“唱得不错,”波斯对纳尔说,“但离完美还有很大差距。到纽约来吧,我辅导你。”
纳尔高兴得几乎昏了过去。但是,要到纽约去,哪来的钱呢?父亲当时手头拮据,两个姐姐又在上大学。但是,纳尔在向父亲谈了自己的打算后,父亲还是决定支持她去纽约学习。虽然父亲已经上了年纪了,但为了挣钱支持子女的学习,他除了经营五金行业外,又搞了个制造鼓风机的公司。
一个歌手走上社会要过的第一关,便是有评论界人士参加的首场演出。对纳尔来说,这个关键时刻是在1947年的春天。我们家用350美元租下了纽约市政厅为她举行的首场演出。
父亲对纳尔的首场演出,内内外外地操着心。他渴望着纳尔的演出能获得成功,并能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在纽约,人们是极少去参加一个不知名的歌手的演唱会的。于是,父亲便写信求助于全国各地同他在五金生意上有交道的人。他的信是这样写的:“3月27日,我的女儿要在市政大厅举行首场演出,假如你在纽约或在纽约附近的朋友要参加这场音乐会的话,请告诉他们的住址和姓名,我给他们寄票去。”
纳尔演出时,大厅里座无虚席!每唱完一首歌曲,听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全家出席了这次音乐会。父亲穿着平常很少穿的夜礼服,胡子也刮得干干净净,显得容光焕发。母亲也高兴异常,眼睛里流露出自豪的神色。这天晚上的音乐会虽然只取得了一般的成功,但对我们家庭来说,却是非同小可的了。因为母亲看到了纳尔的演出,几个月后她便突然患病去世。
第二天,情况却使人大失所望。早晨,我们拿到报纸时,心都凉了。没有黑字标题报道纳尔的演出。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无关痛痒的几行小字。
纳尔一声不吭,悄悄地抽泣起来。她花了很大代价,辛辛苦苦地学了8年,可是仍然没有能跨进歌剧院的大门。父亲则已尽了全部努力,此时已经年迈,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不久便关闭了制造鼓风机的公司这个为支持纳尔而办起来的工厂,最终还是没能“造”出一个歌剧明星来。
为了付每周的房租,纳尔经常在教堂里参加唱诗班;为了寻找职业,她不停地在街头徘徊,排在千百个处境同她相似的“歌星”的行列里,以谋求一个试听的机会。但是,她每次得的答复几乎都是同样的一个声音:“对不起,这里没有名额了。”
到处碰壁,生活没有着落,纳尔最后几乎要放弃她的事业了。她在一次给家里的信中写道:“我正准备作最后一次尝试,如里不成功的话,就不想再干了。”当时,纳尔听说苏黎世的国家歌剧院需要年轻歌手,于是便借了钱坐船去瑞士,径直走进了国家歌剧院。但是,剧院经理却冷冷地说:“对不起,今年我们所需要的演员已招聘满了。”
“我从3000里之外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让您试听一下的。”她并不因碰壁而离去,“您就让我试唱一下吧。”于是,她也不管剧院经理同意与否,拉开嗓门便唱了起来。不一会,剧场经理便被她那圆润甜美、感情深沉的歌声怔住了。
“等等,”剧场经理说,“要唱的话也得给你找个伴奏呀!”经理当场聘用了她。不久,纳尔便成了苏黎世国家歌剧院的主要演员。她在瑞士渐渐地赢得了声誉。
纳尔23岁的时候,从欧洲回到美国度假。一天,父亲犹豫了好一阵,终于问道:“纳尔,你什么时候才能体面地回来?我的意思是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到纽约的大都会去演唱?”
“我很快会到那里去演出的!”
“他们邀请你了?”
“他们还没有邀请我,但是他们会这样做的,假使……假使明年冬天我在日内瓦声乐比赛中获胜的话。”
“你说在日内瓦的什么比赛中获胜?”
纳尔笑了笑,随后说:“那是国际性的音乐比赛,全世界优秀的年轻音乐家都会参加的。在这项比赛里,还没有哪个美国人获胜过。”
5个月后的一天,城市版的一位编辑打电话给我,说是联合新闻电讯中有一条我会非常感兴趣的消息。我于是立即赶到报馆,刚拿起从瑞士拍来的电讯新闻,头几行字便立即映入了我的眼帘:“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年轻歌手经过激烈的竞争,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纳尔·兰金小组赢得了大奖……”
我激动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只默默地念着一句话:“爸爸一定更想看这条消息!”
我急忙跑回家中。父亲戴着眼镜,穿着一件旧汗衫,正在聚精会神地干活。我把从报馆带回的电讯放到他的面前。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拿下眼镜,用手帕擦揉着湿润的眼睛,声音有点颤抖:“喔,她的理想实现了!”
纳尔在日内瓦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她在比赛中唱了歌剧《预言家》中的一段难度极高而又很富激情的咏叹调。当她一曲终了,欧洲的歌剧巨星伊丽莎白·舒曼竟忘了自己的高龄,站起来久久地鼓掌,足足鼓了15分钟!观众也跟着她长时间地热烈鼓掌,于是整个乐队也都站了起来,一个劲地敲打钗钹和鼓。当纳尔走下舞台时,她已成了正如舒曼说的“和她同时代的歌唱家中的佼佼者。”
最令人兴奋的是,一度冷淡她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此时把她尊为最优秀的女主角,请回“家中”演出。
于是,父亲又领着我们全家,赶了1500公里的路程来到曼哈顿看纳尔演出。那是1951年感恩节的夜晚,纳尔25岁。对我们来说,观看她的演出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拚命地为纳尔鼓掌,一直鼓到双手麻木,两只胳膊隐隐地作痛。我是多么希望观众为我们的明星鼓掌、吹呼啊!然而,遗憾的是,从观众席里发出的掌声断断续续,并不象我想象的那么热烈。一切都很清楚,对他们来说,只是又看了一场歌剧。而对纳尔来说,在艺术上还得不断地刻苦奋进!
那天晚上,我离开剧院时,心里燃烧着一个希望:总有一天,观众也会象我们这样,对纳尔的演出欢呼得发狂,而且父亲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光阴流逝,我们一家热切地关注着纳尔在事业上的进展。我们高兴地得知,她演唱的《卡门》,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我们也从报上获悉,她在伦郭、米兰、旧金山、维也纳等世界各地的大歌剧院里的演出,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我们默默地期望她能再到纽约的大都会演出。
1955年的某个夜晚,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我们又一次坐在大都会歌剧院里。这天晚上纳尔演的歌剧是《唐·卡洛》。当第三幕接近尾声时,舞台上就剩下纳尔一人。灯光打在她那蓝色的长袍上。她的头向后仰着,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
咏叹调唱完,大幕落了下来。一阵沉默紧张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默。我的心对着黑鸦鸦一片的观众,简直要吼叫起来:“难到你们连鼓掌也不会吗?赶快尽情地鼓掌吧!”沉默象是没完没了似的。突然,整个歌剧院不约而同地沸腾了起来,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响彻了大厅的每个角落。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现在能够尽情地做了,我们站起来向着纳尔欢呼全场的观众都在向纳尔欢呼!我们尽情地鼓掌,要鼓多长时间就鼓多长时间,因为直到我们疲乏得手都抬不起来时,观众还在不停地鼓掌!
我看着父亲,他此时却显得很冷静,只是眼睛里流露出自豪的神色。我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的。我望着他那满头的银发,衰老的面容,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他以前常对我们说的那句话:“只要勤奋努力,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Number:3879
Title:十五岁少年和他的九弟妹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3期
Provenance:妇女周刊
Date:
Nation:
Translator:黄莎莎
1982年2月21日,已有九个孩子的日本妇女留美子(当时三十七岁)突然因脑出血昏倒了。当时,她已是临产之前。
在被抬上救护车时,留美子对丈夫说:“钱放在衣柜里,请带来。”那里她为生孩子准备的住院费。
留美子住院后一直昏睡不醒。医生果断地提出:“先保孩子吧!”父亲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第十个孩子留理男获得了生命。而母亲却对他的出生毫无知觉,终于在二月二十四日永远地安息了。
母亲的去世,对父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一度失去了工作的勇气,有时整天喝闷酒。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
是孩子们使父亲恢复了生活的勇气,他又开始工作了。一九八四年七月,父亲就职的建筑公司迁往名古屋一带,他只好同孩子们分别,一个人离开了静冈县的家,每星期六回来,星期一清晨又返回名古屋。
十个孩子的独立生活开始了。大哥贵浩今年十五岁,最小的弟弟留理男今年才三岁。
“我回来了。”排行第四的二女儿千草从学校回到家。“今天做什么晚饭呢?”负责炊事的千草向大哥贵浩问道。
“嗯……做咖喱饭吧。”
“好,请给钱吧。”
从哥哥手里接过茶色的小钱包,打开看看,里面仅放着几千日元的零钱,但作为今天的晚餐费已足够了。千草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自选商场去了。
这时,三女儿千唉回来了,她一进家门就打开书本,开始做算术题。
接着,孩子们一个个接踵而归。
不一会儿,千草也气喘吁吁地回来了。
“贵哥,今天花了2500日元,因为买了木鱼和香波。”
一天花两千日元是贵浩的目标,今天稍稍超支了。
155日元买的六个奶油面包是三个小弟妹明天的早点,103日元的午餐肉和245日元的油炸虾是三个中学生第二天午餐的菜肴。此外,还买了其他种种东西,全是早就周到地考虑好了的。
在六叠的屋子里,四女儿叶子把堆如小山般的干净衣服按人分开,整整齐齐地折叠起来。洗晒衣服则是长女秋叶的工作。除了三儿子史和上保育园的三个小弟妹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分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
千草用菜刨子迅速地削掉土豆皮,然后将土豆、萝卜、洋葱头洗净、切好。洋葱头的辣味呛得她流出了眼泪,不由地背过身去,向后退了几步。
今晚的菜谱是:没有肉的咖喱饭和酱汤,还有什锦酱菜。
千草停下手,忽然说:“真的,肉实在太贵了。”
十二岁的千草是顶事的主妇,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今天本打算买牛奶,考虑了半天最后还是没买。平常一罐牛奶卖198日元到207日元,但每月总有几次大减价,才卖98日元,我想等减价时买三罐吧。今天去商场一看,大减价昨天就结束了,于是就没买。”
从厨房飘来咖喱饭的香气。二哥国博站起身,开始摆饭桌。就餐的准备工作和浴室卫生由他负责。
秋叶在厨房帮了会儿忙后,便开动了洗衣机。脏衣服已装满了三个洗涤剂空箱和两个洗衣筐,如果不边吃晚饭边洗衣服,就要加夜班了。最多时一次要洗六十件衣服。
千草说:“每个人分担的家务都是爸爸决定的。我们不让爸爸看考试结果或者成绩不好,他都不生气;但如果谁没做好分担的家务,他马上就会发火。”
饭做好了。千草将盛着咖喱饭的盘子送上餐桌,秋叶端上酱汤。
“我吃饭了!”孩子们齐声喊道。
不一会儿,四岁的三千惠和三岁的留理男拿着叉子玩闹起来。于是,大哥贵浩显示出“父亲”的威严:“不要打闹,好好吃饭!”
三千惠喝完一碗酱汤,站起身自己去盛。仅仅四岁的三千惠……
晚上八点开始洗澡。大孩子帮小孩子洗。留理男由大哥贵浩给洗了澡,穿着拖鞋满地跑。正在练习写汉字的千草赶快从衣箱里取出短裤给他穿上。
秋叶晾好洗净的衣服,开始打扫厨房和走廊。千唉用吸尘器扫净佛堂,铺好被褥。
一切家务都做好后,孩子们挤在一起进入了梦乡。
十兄弟的事迹在报纸上报道后,各地寄来了许多鼓励信。其中有一封是现金汇款挂号信。拆开信封一看,内装十万日元的巨款。
“我大吃一惊,但静下心来考虑之后,我写了答谢信,装进原信退了回去。能够得到帮助我很高兴,但也想到还有比我们更困难的人。”
虽然没和父亲商量,但他想,父亲是会同意的。
早晨六点三十分,大姐秋叶第一个起床。
屋外下着雨,天气很冷。秋叶穿着方格花纹的红色运动衫,在厨房准备三个中学生带的盒饭。
六点五十分,千草、千唉、叶子也起来了,还叫醒了小弟妹们。
三千惠也开始自己穿衣服,只有留理男还躺在床上“耍赖”。
“喂!快睁开眼睛!”叶子边穿衣服边对留理男嚷起来。
大家都起床后,便开始吃早饭。小孩子们双手捧着奶油面包,边跑边吃。千叶吃着昨晚剩下的咖喱饭。史站着在吃撒了白糖的米饭。
这时,电话铃响了。刚刚七点二十五分。
叶子拿起话筒说了两三句后,便叫道:“三千惠,你的电话。”
是身在名古屋的父亲打来的电话,每天早晚两次、像“班车”一样。
“嗯,要当个好孩子。”爸爸在电话中叮嘱说。
千唉紧张地忙碌着。今天轮到她送小弟妹们去保育园。因为赶上了下雨天,很是麻烦:雨鞋、雨伞都要带。一磨蹭就没时间吃早饭了。
“快走吧。”千叶说着带领三个小孩子啪嗒啪嗒地走出家门。
这天上学迟到了的是史:吃饭倒数第一,还一边唠叨着:“那个……我的袜子哪儿去了?”最后,只好从放脏衣服的箱子中拽出昨天穿过的脏袜子违反了家里的规定。
由于他经常当“老末”,负责招呼大家出门的国博大怒,拿着带花纹的红雨伞径自走出门去。
最后离开家的贵浩,向着空无一人的家如同向父母道别一样地喊道:“我去啦!”
十个孩子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Number:3880
Title:世界上最富的人
作者:马克·贝那尔德斯
出处《读者》:总第53期
Provenance:万花筒
Date:
Nation:哥伦比亚
Translator:张学谦
靠火药发家的杜邦
杜邦,这个沿用法国姓氏的美国家族是当今最强大而又最古老的家族之一。他们投资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