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912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912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加问题讨论、争辩,特别是听取和分析不同意见,也有助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

  随时带纸和笔

  突然跃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有时瞬息即逝。为了及时捕捉灵感,要随时随身带有笔和纸。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吃饭时,与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提起钢笔,在口袋里找纸,一时没有找到,于是就在主人家的新桌布上写开了公式。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写作小说,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烤面包、做菜、洗衣服等。她在厨房劳动的时候,每次都随身携带铅笔和纸张,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思想写下去,然后再继续做饭。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青年时候,经常借助于灵感。他“把纸墨放在手边,便于捕捉这些倏忽即逝的思想,以免被淡忘。”

  保持乐观镇静的心绪

  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能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特别是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在这种负性情绪状态下,是难以产生灵感的。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易使人们浮想联翩,创造性思想活跃,灵感往往在这时光顾。黑姆霍兹说:“在紧张思考之后,身体完全健旺并且安闲自在的时刻,好的意思就会到来。”有人认为音乐在情绪上带给人们快感,而适宜的音乐能够帮助人们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

  (原载《科学24小时》1981年第2期)

Number:4309

Title:假如你在恋爱中美国《电视节目报》问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文明

Date:1981。1

Nation:

Translator:赵善祥

  美国西方国家广播公司(WNBC)电视节目中,不久以前通过特别节目向观众提出了14个有关恋爱问题征询答案,组织了一个由许多专家组成的特别小组评审并且公布了标准答案,现将原题及答案选择如下,以供参考。

  (一)与情人相处,能否直接询问对方是不是爱你?

  答:不能。这会影响他(或她)对你的看法。特别是姑娘们不愿直接摊牌。你最好从对方行动中去仔细观察。

  (二)恋爱结婚主要是解决:1.性欲,2.生活,3.亲密伴侣?

  答:应该是追求亲密伴侣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上如不能志同道合、互助互谅,就建立不起真正的爱情。

  (三)从恋爱到结婚,时间是否需要长一点?

  答:当然长点好。“一见钟情”的婚姻会少考虑身体、品性、志趣等等各方面因素,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应该纠正。

  (四)嫉妒是什么信号:1.爱,2.不安,3竞争?

  答:嫉妒是爱的信号。如果她嫉妒别人和你接近,表明已爱你了。

  (五)可以在情人面前向别的异性过于亲热吗?

  答:不可以。因为它将破坏你们的爱情,而爱情是自私的。

  (六)能同时和两个人要好吗?

  答:不可。前已说过,爱情不许别人分享,不应朝秦暮楚。

  (七)许多人对婚后满怀奢望,结果常常落空,是这样吗?

  答:是这样。许多人对婚后生活多抱浪漫主义幻想,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婚前应多作估计,婚后要多加维护,才可不致失望。

  (八)哪种人最经不起失恋和孤寂之苦,女人还是男人?

  答:女人。男人还可借事业排解忧愁、从事研究或饮酒,女人就差多了。

  (九)忠贞是搞好婚姻的重要原则吗?

  答:是。对爱人忠贞不二,是搞好夫妻关系的基本原则。

  (十)谁告诉你恋爱、婚姻和性知识?是父母、老师、朋友或书本?

  答:大都从朋友和书本那里得来。今后希望父母和老师都告诉他们,免得他们自己摸索。

  (赵善祥译,原载《文明》1981年第1期,逍遥推荐)

Number:4310

Title:抄功余墨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长江日报

Date:1981。4。2

Nation:

Translator:

  抄功,就是读书时摘抄的功夫。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天资再高,要长久记住自己读过的书是困难的,非借助抄书不可。所以,有人主张“有志于学者,抄书之功断不可省”。可见,一个人读书,除了眼勤、脑勤、口勤外,还要手勤,有选择、有目的地抄录一些资料。可是,有人认为抄功太低级不屑做,这是偏见。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足见,读书时认真摘抄一些资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如何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摘抄,即摘要抄录。每当读书,遇到有价值的资料,就把它摘抄在本本上。摘抄多了,研究和写作就方便了,不必再去穷搜苦找;而且效果也会大大提高。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他摘抄的资料十分惊人。他死后,人们在他的书房中竟发现他摘抄的笔记本有2。5万多本。由于他摘抄的资料多,所以,在40年里,他写成了100本科学幻想小说,平均每年二至三本。

  二、全抄,就是把一本或一篇、一章全部抄录下来。这是在经济困难、缺乏图书资料的情况下,寻找知识的一种好方法。东晋葛洪,少年丧父,家境贫苦,无钱买书,全靠借书、抄书获得知识,而且几乎是全抄。他一生“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伎、杂事三百一十卷,金贵药方100卷,肘后要急方4卷”,后来,终于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化学家和医学家。清初顾炎武也是一样,他全靠抄别人的藏书来达到“遍观群书”的目的,而使自己成了一名大思想家。

    三、重抄,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同一内容,这样获得的知识,既深透又牢固,毕生难忘。《明史》载有张溥重抄书的故事: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笔管处,指掌成凿。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致使他诗文敏捷,对客挥毫,俄顷立就,名高一时。当然,我们重抄不一定要象张溥那样,“抄后,朗诵一过,即焚之”;我们可以积攒起来,随时翻翻回味定会无穷。

  四、分类抄,把性质相同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在一起。邓拓同志叫人抄书要备有活页本子,发现一条就抄录下来,标上小标题,再按小标题分开先后次序,加以分析研究。吴晗也说:“平时读书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抄下来,记上书名、作者和卷数、篇名,把性质相同的放在一起。”这样分类抄书,有条不紊,查阅方便。据载,吴晗的几十个卡片抽屉,哪一个装的什么内容,他心里清清楚楚。每逢学生、朋友向他请教时,他顺手拉开抽屉,拿出有关卡片,问题就随之而解了。

  上述抄书方法,互有联系,不可截然分开。“摘抄”是基本的,但摘抄中有“重抄”、“分类抄”,就是“全抄”也不过是放大了的摘抄而已。这里的关键是“抄”,只要有决心抄,方法会逐步摸索出来。当然,抄书切忌乱抄,头发胡子一把抓。抄书也要“提要钩玄”,把重要史料、精微言词和警句抄录下来。还要持之有恒,年年、月月、日日一有机会就摘抄,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年月久了,抄录多了,知识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原载1981年4月2日《长江日报》魏群推荐)

Number:4311

Title:书的比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一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Number:4312

Title:假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期

Provenance:科普文摘

Date:

Nation:

Translator:傅容清王小凤

  在过去,如果有一个人死而复活,那将会使人惊讶不已。有时,由于某个“死”人神志不清,在他的大脑里出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幻象,等他醒了之后,对人说起这些幻象,于是他的假死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这些都是科学技术不发达所造成的。由于从前的医学水平所限,有些医生往往会把一个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诊断为死亡,而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活过来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误诊的笑话几乎已经绝迹。

  但是,这种虚假的死亡确实存在。有些被医生们认为已经死去的人,他们的大脑其实并未死亡。他们在解剖台上,或是在教室里苏醒过来。更槽的是,有些人在棺材里复活了……

  假死是一种深度的昏迷,处在这种状态之下,你不能说话,连抬动眼皮的气力也没有,甚至连牵动一块最微小肌肉的能力也已丧失。你双目僵直,但清醒地感到医生对你做了最后一次检查,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完了”,这样你就可以亲临自己“死亡”的情景。随后,你会感到亲人们如何为你悲伤,听到他们的声声呜咽。

  这种“死亡”,大都是在本人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尽管你当时多么想喊叫,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这种可怕的状态。你只觉得身不由己,处于无法形容的恐惧之中。你感觉到有人为你化了妆,然后把你放进狭窄的棺材里,后来又听到榔头钉棺盖的声音在你的头上作响……

  在解剖台上得救

  在1804年,伦敦的一本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约尼·马克·安蒂尔的文章。文中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将他抬起放进棺材,装入一辆小型的带篷车里,他周身麻木,欲喊无力,被摇摇晃晃地运走了。不一会儿他感到棺材在土坑上面腾空地晃动着,泥土令人讨厌地碰撞着棺壁,棺材渐渐下降,被放到了坑底。接着,他又模模糊糊地听到一些断断续续的讲话声,最后大量的泥土、小石头不断地朝他泻下。渐渐地,那些声音被隔绝了,土坑被填满了,他只剩下一个人……,地面上的生命还在继续,只是他已不复存在……

  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作者继续写道:他在窒息之前幸运地被人挖了出来,并把他从棺材里抬出来放进一辆4轮车,运到一座梯形建筑内的大理石手术台上。他听到周围一片乱哄哄的说话声,他的一只眼睛偶尔还睁了一下;起初,人们用一股强电流刺激他的身体,使他难以忍受地抽搐了一下,接着,一个医生拿着手术刀,走近了他,在他身上轻轻地划了一下,就在这时,他迸发出一声恐怖的叫声,在坐的人都惊恐万状,就这样,他总算得救了。

  被埋葬的活“死”人

  以上所说并不是骗人的事情。在名为《被埋葬的活“死”人》一书中,作者贝隆·沃特雷博士也报道了大量诸如此类的事例。

  1819年,奥尔尼坦男爵“死”了,他被埋葬在家邸的地下墓穴里。葬礼后的第二天,当两个仆人重新掘开坟墓时,一个可怕的景象吓得他们倒退了好几步:棺材盖被打开了。显然男爵曾苏醒过,他居然自己顶开棺盖,可是再也没有力气推开墓穴的大理石板。石板堵住了他的出路,他狂怒之下,猛撞墓穴的壁板,撞得头破血流。当仆人们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躺在血泊之中。

  1856年,有人清晰地听到从一具棺材里传出敲打的声音,在获得警察局和神父的准许后,人们动手挖掘。由于耽搁了时间,被埋葬的人醒来后,还未等人们挖开墓穴,又窒息而死了。根据他双肩和双臂上新的伤痕来看,可以断定,他在第二次死亡之前,曾经由于挣扎而啮咬过这些部位。

  1893年,一个年轻的孕妇在临产前不幸“死亡”。后来有人听到了棺内有惊呼声而打开了它,发现棺内全是血,小孩已经生下来了。不幸的是由于耽搁了时间,大人和小孩都被闷死。

  一位叫吉西·乌塞雷的,曾在19世纪末发表过一个统计数:在英国威尔士地区每年都有2;700个未死就被埋葬的人。贝隆·沃特雷博士也肯定,在越南战死的美国士兵中有4%也是属于这类情况的,在人们打开棺盖,把尸体搬运到美国去的时候,发现尸体的姿势和原来放入棺材时的情形大不一样。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贝隆·沃特雷博士断言:大部分有经验的盗墓者肯定能观察到这类现象。他在文章的结尾,还开列了一张世上被“活埋”的著名人物的名单,据说其中最赫赫有名的是拿破仑。

  幸存者

  以上讲的都是埋葬“活死人”的例子,但也有一些人幸免了这种厄运,他们在被埋葬之前,就苏醒过来了。贝隆·沃特雷博士在他的书里讲到:1977年,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有一个叫胡安的人,他无比惊愕地感到亲人们竟在为他守灵,可他当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救命恩人是那些粗鲁的运尸者。原来胡安“死”后,用来装尸体的棺材太短,于是,那些运尸人想截断胡安的腿,以便把尸体塞进去。就在他们动手的时候,胡安如杀猪般地嚎叫起来。还有一位叫丹诺·维斯拉弗的解剖医生,也曾在儿童和少年时代两次从那些匆忙来盗墓的人手中死而复生。著名的斯沃兹是被派往东方去的第一批西方传教士之一,后来“死”在德里。可是当人们在追悼会上唱感恩歌时,他活过来了,他也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不由自主地随着大家唱起了感恩歌。我们最后再举一个牌迷如何死而复生的例子:当这“死”去了的人听到有人喊到“顺子、14加分”的时候,就猛醒过来了。这个例子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了这样一个细节:你如果想唤醒“死”了的人,只要给他回忆他生活中最喜爱的东西就行了。比如,有人需要感恩歌的召唤,有人则需要赌博场上的刺激……

  吸血鬼的传说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在一部分欧洲国家里,人们都把这些复活的“死人”传说成是恐怖的吸血鬼。比如在匈牙利、波兰的西里西亚、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尤以希腊和波兰为甚。那时,当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