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爱恨国企 >

第4章

爱恨国企-第4章

小说: 爱恨国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的眼里,升旗,已不仅仅是升旗。
   学习“认真”
   学习“认真”
    “认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经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培养、锻造。尤其是我们的这些国企人,要是还想靠企业吃饭,就更应从头学习“认真”。
    仔细想想,论装备,许多国企可谓一流,但为什么就是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论管理,国企的规章制度也是应有尽有,但为什么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在有这么多的国企垮掉烂掉、不死不活。当然,我们可以去找出太多太多的理由,但有一点,我们这些国企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认真”了吗?
    电影《南征北战》中,敌军长有句台词:我们以往的失败在于轻敌。
    那么我们以往的失败在于什么呢?我们以往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不认真”。
    我们的“不认真”多是表现在小事上、细节上。像合格的零部件在转序中被磕碰划伤得一蹋糊涂;像好好的一个产品,最后的铭牌标签却被搞得粗枝大叶、七歪八斜;像开会时,明明要求关掉通讯工具,但会场上的手机与BP机声音却此起彼伏……
    这些看来都是些小事,但往往就是这些小事决定我们企业的命运。
    当兵的为什么要把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练习立正稍息?海尔为什么要求员工下班时必须将凳子放在桌子下面?这一切都是在学习“认真”、培养“ 认真”、锻造“认真”。
    回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具体事情都已变得模糊,唯有“认真”的感受刻骨铭心。
    思路一旦理清,目标一旦明确,我这个国企总经理的全部工作,好像就是带领大家学习“认真”,在那数不清的矛盾碰撞中让大家体验理解什么是“认真”。糟糕的是,我面对的是一种已经形成的“不认真”的氛围,大家对每天发生的种种“不认真”已见怪不怪,已麻木不仁。在与“不认真”的反复较量中,我已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变得神经质,变得一触即跳 ;动辄拍案而起,甚至口出粗言……
    我知道自己的这些表现有失领导的风度、修养、形象。学习“认真”,我为自己总结了 “三伤”,即伤人、伤心、伤身。常常是事情过后就后悔,可一旦再遇到“不认真”,又是拍案而起。周围的同事常对我说:“这老企业多亏了你这性子、这脾气”,我心里清楚这是大家对我的宽容、谅解。
    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来学习我们的“六大管理”,学习我们的“公司生存原则”;学习我们的“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我认为,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学习“认真”。
    有段时间,我最怵主持每月的几个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所谓开放式,就是要找很多职工来当“观众”、当“评委”,让他们看看我们这些吃管理饭的是否称职。每次开会都要针对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当众评审。为了吸引“观众”,要求会上必须要触及矛盾,要碰撞、要斗争,要制造难堪、要有暴发力、要追根刨底、要追究责任、要理出思路拿出措施、要真正达到解决了问题、教育了“观众”、锻炼了队伍的效果。
    有同志戏言:“开这种会要准备好速效救心丸”。几年来,就是在这样的评审会上,评得一些中层下了台,一些员工下了岗,评得两位副总在全公司公开做检查,并只发生活费;也就是在这样的会上,让大家一次次地认识、体验了什么叫“认真”。记得有一次,为了让一些同志过思想关,会整整开了六个小时。
    我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认真”会如此的艰难?为什么我们一些人一旦到了外企,人家任何道理也不给你讲,他就立刻会变得“认真”起来?有人说,中国人就得由外国人来管,难道我们就这么下贱?难道天生我们骨子里就充满了奴性……
    我常犯嘀咕,自己这样“认真”下去结局会怎样?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段既给大家学习“认真”打气,又能安慰自己的话来:“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每一件事情,既使最终失败,也无怨无悔”。
   学会“适应”
   学会“适应”
    对职业的选择,我曾有过梦想,但不是干今天这行。后来我渐渐明白,很多情况下,人是很无奈很被动的,不是你在选择职业,而是职业在选择你。可能有不少人一生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理想并不喜欢的职业。然而,为了生存,我是不得不去适应。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去适应周围的人,去适应那可能是我压根儿不喜欢的职业。我外要适应用户,上要适应领导,下要适应员工。否则,用户淘汰我,领导不用我,员工反对我,那我的结局只能是“走人 ”。
    “要么适应,要么走人”,这是我在“公司生存原则”中提出的一句话。我理解的市场经济,从某方面讲就是“适应经济”。你适应了,就有饭吃。可我们这些国企人确有着太多的不适应,这些年,我们太多的矛盾都是围绕适应与不适应展开的,为此,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不知浪费了我们多少宝贵的唾液。有一天我终于认识到,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情急之中、无奈之下,憋出一句:“要么适应,要么走人”。说说容易操作难,要知道这是国企:“我是主人,凭什么我走人!”
    毛泽东讲“牢骚过盛防肠断”,我们“不适应”的常见表现往往就是骂娘发牢骚。有些国企人几乎一生都在发牢骚,从“文革”发到“改革”,从参加工作发到退休;始终是“苦大仇深”、耿耿于怀或怀才不遇,结果呢?荒废光阴,一事无成。
    没有能力的人去适应,是为了有口饭吃有点事做,我属于此类。有能力的人去适应,是为了施展才能与实现价值。你能耐再大,也只有先去适应,然后才谈得上去改变、去驾驭、去创新、去领先。任何一个行当里的优秀者,他首先应该是这个行当里的适应者。
    也许只有学会适应,才会感到存在的幸福,才会感到世界对劳动者的公正报答。
    适者生存。
   用奥迪车买菜
    国企曾流行一句话:“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此话怎讲?无非是想说,一个企业如果不贷款搞技术改造就要落后,是等死;而贷款搞技术改造又还不了贷款,是找死。
    既然结果都是死;我倒觉着还是“不搞技改等死”的好;因为这样可以死得无债一身轻、死得踏实些;而“搞技改找死”,则是贷了几千万或几个亿的债去死,“人死账赖”,连累了那么多的人去陪葬,太赖。
    尽管我只是个小小的总经理,可我担心这几千万或几个亿的贷款如果是老百姓的储蓄款 ;一旦打了水漂;恐怕不仅仅是死掉一个企业的问题,那银行怎么办?政府怎么办?这么大的窟窿谁来补?怎么向老百姓“交账”?我不知道这种担心能不能算做“位卑未敢忘忧国”。
    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必须通过不断有效地技改来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企怎么搞技改?是“三围绕”还是“三拍”?
    如果是紧紧围绕市场搞,紧紧围绕产品搞,紧紧围绕效益搞,其结果绝不会是“找死” 。如果是拍脑袋搞,拍胸脯搞,其结果必然是搞砸了,“死到临头”拍屁股走人。
    这“三拍”技改的下场往往是“三灾”:一是设备闲置之灾。因没有对“需要”做认真、细致、全面地分析研究,一方面巨额贷款购置的先进设备在睡大觉,另一方面却要为此还本付息。二是高成本之灾,成本决定企业命运,低成本最终必然挤垮高成本。可许多国企技改的最常见表现是开个小餐馆,却专门贷款买了辆奥迪车去担负每天的买菜任务,大马拉小车,大炮打蚊子。三是高负债之灾,这可谓是灭顶之灾,没有回报没有效益的巨额贷款技改,使企业背上沉重的,恐怕是“儿子”甚至是“孙子”都无法偿还的债务;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夜之间达到破产的标准,使原本还有着一定生命力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会是这样?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这样?
    我想,如果是我个人开个小餐馆,我绝不会用奥迪车买菜,如果那样,肯定是我疯了。
   五反对
    一、反对“拖”;
    二、反对只打“酱油”不打“醋”;
    三、反对只布置不落实;
    四、反对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
    五、反对强调客观,推卸责任。
    这“五反对”是十多年前,我在分厂当厂长时提出的,当时的分厂有150人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个独立法人的集体小企业。但也染上了些大国企的病。
    我当上总厂厂长后,又用上了“五反对”。我斗胆说一句,这“五反对”不仅许多国企需要,政府一些部门也需要。
    就这“五反对”,我忍不住要罗嗦。
    A、一个“拖”字能坏大事。
    国企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一个“拖”字上。拖!能把市场拖跑,能把人心拖散,能把企业拖垮。我们某些领导布置工作喜欢说“抓紧点”。什么叫“抓紧点”?“抓紧点”到底是几点?说“抓紧点”客观上无意中倒是在鼓励纵容下属去“拖”。兵“拖”拖一个,将“拖” 拖一窝。
    实践证明,反对“拖”实在不易,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恩宠娇惯,“拖”已成为某些国企人的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来,反对“拖”只有像武松对蒋门神说的一句话: “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B、怕只打“酱油”的无事生非。
    听老同志说:以前我们这个企业如派人去北京出差,最多时去的人快一个班。偌大个北京城,大家有时居然能不期而遇。什么原因?生产科派人去打“酱油”,供应科派人去打“ 醋”,设备科派人去买“盐”……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许多矛盾是非总是发生在一些只打“酱油”者的身上。“无事”就要“生非”。多余的精力实在是需要渲泄,否则会憋出病来。所以,为了这些同志的身心健康,必须反对只打“酱油”,不“打醋”。
    C、企业不需要“只会提问题的人”。
    国企有两种人,一种是想干事儿的,总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干事儿;一种是不想干事儿的,总在找理由提问题不干事儿。
    我最讨厌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我这个总经理知识有限、能力有限、精力有限。遗憾的是我们一些领导喜欢扮演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全能冠军”,结果是自己精力有限,既进不了球也得不了分,反而容易把下属带成偷懒耍滑的“二传手”。
    D、当“小领导”就是抓落实。
    因为只布置不落实,我们有多少工作中途流产,不了了之?你如追究责任,一些领导则会一脸坦然地说:“我给某某说了”。如此似乎就可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当领导如真这么容易,那中国13亿人恐怕都是领导,我们还可以向国外大批输送领导。
    为什么“只布置不落实”?大概是“三怕”:即怕吃苦、怕矛盾、怕露馅。因为一旦抓起落实,就要劳心费神、就要调查研究、就要触及矛盾、就要分析判断、就要提练概括、就要理出思路拿出措施,你这个领导是真功夫还是花拳绣腿?在这里没遮挡。
    当领导就是抓落实,尤其是当我们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小领导。所以,“只布置不落实” 的人可能是当“大领导”的料。
    E、“强调客观的人”没法提高。
    我们企业引进德国技术时,听说人家的企业,如工作出了问题,大家都主动反思、找自己的不足。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一些做管理的同志承受力极差,只要问题涉及到他,脖子也硬了,眼也直了,脸部肌肉高度备战。可谓一触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我们一些同志喜欢“吾日三省‘他’身”,喜欢强调客观推卸责任,这样的人没法提高,这样的企业也没希望。
   十八条生存原则“背后话”
   十八条生存原则“背后话”
    1、用户给我们吃穿,欺骗用户就是毁灭自己。千万不要忘记工资是用户给我们的。
    背后话:在企业几乎瘫痪,发不了工资时,有职工讲:“文革时我们停产都能发工资。”还有职工问:“能不能再贷点款发工资?”看来很有必要弄清这工资到底是谁给我们的。至于欺骗用户,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按时交货,这已是我们这个老国企见怪不怪的“家常便饭”。订单可以接,货款可以收,但什么时间交货却无人再去“认真”。按时交货,言而有信,这是做企业的底线准则。可我们却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一副骗子的嘴脸,怎能不自我毁灭。
    2、当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无论任何人,你必须让步,因为公司利益高于一切。如果没有公司,个人利益就无从谈起。
    背后话:是不是自认为贡献大、成绩大、本事大的人,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往往就容易发生冲突?我只想提醒大家:公司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如果这个“家”不存在了,我们任何人的利益都无从谈起。伊索寓言里说的好:“有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把现有的也失去了。”
    3、谁也离不了,离了谁也行。珍爱每一位员工,这是团队的责任。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与团队“叫板”。离了谁也行,这是团队的尊严。
    背后话:谁来维护这个团队的尊严?我这个总经理责无旁贷。凡出现个人垄断:“离了我就不行”,其最后的结局多是“害人害己”,团队与个人两败俱伤。如果我们真正爱护人才,让其有成就感的同时,一定要遏制其个人主义的膨胀。预防“叫板”者出现的措施就是设AB 角,这绝不是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这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团队利益能否得到保证的一种责任。
    4、要么适应,要么走人。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只要在岗工作,就要不断适应。
    背后话:我们国企不少人患的是市场经济“不适应”症。大家爱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 ”,大家会讲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轮到自己要去适应,却如此艰难。我不知道国企人的“不适应”症是否已成为一种“国企性格”,如果是的话,那可就麻烦了,因为有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不要解释要结果。没有谁去关心理解你在过程中付出了多少,而只看结果,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背后话:没有完成任务者,却要滔滔不绝地汇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努力,在这滔滔不绝的解释中,汇报者会心安理得,听汇报者则会开始理解、开始原谅、开始同情、开始被感动,至于结果成败再也无人问津。可市场的残酷性就是对失败者的过程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胜者王,败者寇。
    6、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管理者更应如此。
    背后话:我们有些人的“功能”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开会讲话、写东西布置工作喜欢 “穿靴戴帽”,像吃包子咬了半天不见馅。我主张:能电话里说就不见面,能站着说就不要坐,能不开会应最好不开,能嘴说就最好不动笔。我最讨厌动不动就写报告、动不动就批报告,动不动就出红头文件。我说我这个总经理只会写三个字:准报销。复杂往往来自于复杂的思维方式,将帅“复杂”,累死三军。
    7、中层以上管理者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助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