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寻找北大 >

第16章

寻找北大-第16章

小说: 寻找北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不高,而〃80后〃的自我评价却不错,(笑)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第76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4)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我在研究这一百年的历史时有一个发现:这样的前一代人对后代人的指责、批评,以及后代人对这样的批评的不满和反击,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也可以说是一代传一代的。(全场活跃)比如说,我们刚才也提到的五四那一代的刘半农,就曾经写文章大骂三十年代的青年,说他们不读书,字写得不好,等等。这和今天一些人对80后的批评也差不多。(笑)我是在三十年代末出生的,大概也属被骂之列。(笑)但,在今天,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以至五十年代出生的,都被说成非常了不起的几代人,因此,有资格来骂后代人了,包括诸位在内。这就是说,〃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一代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你们也一样,听说再过几年,大学生就都是〃90后〃了,那时候,你们这些〃80后〃大概也要批评他们了吧。(笑)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为下一代人,尤其是年青人担忧,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一代人都会有他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最终也要靠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这大概也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吧。〃(鼓掌) 
  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了这样的看法,得到许多朋友,包括〃80后〃的年轻朋友的认同。不过,也有〃80后〃的同学对我说:你说每代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要靠我们自己解决,但我们也很想听听你对这一代人存在的问题的看法,至少可以提供我们来思考吧。那么,我就姑妄说之,诸位也就姑妄听之吧。 
  这一代人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入了大学,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标与方向。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信仰缺失的问题。(全场活跃)这个问题,不仅你们这一代有,我们也有,〃上帝死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这一代曾经以〃革命〃为自己的信仰,现在我们却发现〃革命〃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反省,也就有一种失落感。不过,我们年纪已经老了,可以按原先的惯性生活;而诸位不行,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不能这样糊糊涂涂地过下去,于是,就有了许多苦闷与烦恼。我读过一位大学生的自述:〃岁月让我们变得对一切麻木,变得对一切冷漠,变得对一切无所谓,失去了许多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我现在对自己的将来却毫无所知,而且不愿意去知道。就这样,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时的平庸里,整天就这样飘来飘去,没有方向,漫无目标……〃。或许这里说得有些夸张,但没有信仰,没有目标,什么都不在意,都无所谓,这确实是个大问题,生活中没有了依赖,人就失去了主心骨,脊梁也就挺不起来了。(全场活跃) 
第77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5)         
  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如何建立信仰,确立生活目标与方向〃的问题。或许我们正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我们的前辈,和他们进行心的交流。  
  〃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   
  我们一起来读这一篇:《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从表面上看,这都是〃名教授〃、〃名士〃的怪癖传闻:〃他曾经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人不胜骇然;一次他带着雨伞外出,天降暴雨,他衣服全湿透了,却仍然提着伞走路(笑);在家里吃晚饭,他心不在焉,居然拿着煤铲到锅里去添饭,直到他夫人发现他饭碗里有煤渣(笑);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里,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都不走,觉得奇怪极了(笑);而他所穿的鞋,联大学生几乎都知道,是前后见天的;他平日里走路,总是低着头,不是不理人,而是根本就看不见。〃(大笑) 
  且莫把这些都看成逸闻趣事仅作谈资我知道,做学生的,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晚上熄灯以后,躺在床上,回味、谈论某位教授的逸闻趣事。我们当年做学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我深信诸位现在也是如此,这也是学生的〃传统〃。(大笑)但我们又不能仅止于此,还要想一想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十分精到的分析。他说:〃在他心里想不到有边幅可修。他的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有个寄托。曾昭抡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学里边,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他并不一定清楚这个学科追求的是什么,不一定会觉得这个学科比自己穿的鞋还重要。〃〃生活里边〃有没有〃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东西〃,有没有〃不可夺〃之〃志〃,这是一个关键,要害:有了,你的心就有了〃着落〃,你的精神就有了〃寄托〃,人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就总要有所〃在意〃,有所〃守护〃;没有,心无所系,精神无所寄托,你就没着没落,既无法〃安身〃,也无以〃立命〃,也就不〃在意〃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也就自然谈不上要〃守护〃什么了。(全场活跃) 
  可以看得很清楚,对曾昭抡这样的学者,学术,就是他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不可夺〃之〃志〃。他对化学学科,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生命的承担,因此他愿意为之〃拼命〃,献身。前面说到的他的那些逸闻趣事,正是这样的拼命、献身,以至达到忘我境地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学术,学科,对于他,就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谋取名利的手段,而是他的情感,精神,生命的寄托,依靠,是安身立命的东西。这就是这一代学者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现在的学者〃根本不同之处。 
第78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6)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也是讲这一代学者,知识分子,题目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有承担的学术》。也就是说,这一代人,做人做事,都是有承担的。我还谈到这样的承担,是有三个层面的: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承担;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对学术的承担。 
  我读这本《民国那些人》,感触最深的,也就是这〃三承担〃让我们一一道来。   
  〃铁肩担道义〃: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   
  这本书写到了几位以身殉道、殉职的学人、报人,其中就有因拒收张作霖三十万元〃封口费〃而惨遭杀害的民国名记者邵飘萍。他有一句座右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想,〃铁肩担道义〃是可以概括这一代人共同的〃不可夺〃之〃志〃的,也是他们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承担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对自我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立场的一个选择,认定: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都自命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不是一己的私利,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时代的正义和良知的代表,即所谓〃铁肩担道义〃。 
  本书在写到被公认为〃宋史泰斗〃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广铭时,特地提到他的老友季羡林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词:〃后死者〃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概念。这里讨论的是一个学者,特别是历史研究者,他和他的研究对象的关系:不仅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更是〃后死者〃与〃先行者〃的关系。因此,先行者对后死者有〃托付〃,后死者对先行者有〃责任〃和〃承担〃,后死者不仅要研究、传播先行者的思想、功业,还负有〃接着往下讲,往下做〃的历史使命。在这里,我可以向诸位坦白我的一个追求:我研究鲁迅,不仅要〃讲鲁迅〃,而且要〃接着鲁迅往下讲,往下做〃(鼓掌)。这就是一种历史的承担意识;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历史学者,一个知识分子,他所从事的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知识分子,学者,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的承担,我觉得在两个时刻,特别显得重要。一个是民族危难的时刻。本书写到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史学大师陈垣老先生,在北平沦陷时期就这样对启功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的民族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另一位复旦大学的老校长马相伯在抗战时期逝世,弟子于右任的挽联中赞誉他〃生死护中华〃,说的就是他在民族危亡中对民族文化的承担。 
第79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7)         
  在社会道德失范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民族危难的时刻,所以我们的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时刻有着警醒的意义和作用的。危难中显本色,越是社会道德失范,知识分子就越应该承担〃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大学,也包括北京大学,就越应该发挥〃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的〃精神堡垒,圣地〃的作用。但现实却恰恰相反,许多令人痛心的丑闻都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因此,那些有节操,甚至有洁癖的老一代学者,就特别令人怀想。在林庚先生九五华诞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我这样写道:〃无论如何,老人们仍然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事实确实能够给人以温暖〃,〃因为这个越来越险恶,越来越令人难以把握的世界,太缺少他这样的人了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可爱的人,这样的有信仰的,真诚的,单纯的人了〃,因为〃经不起各种磨难,我们心中的〃上帝〃已经死了,我们不再有信仰,也不再真诚和单纯,我们的心早就被油腻和灰尘蒙蔽了〃。这就是北大校园里的林庚和他那一代人的意义:〃幸而还有他,不然,我们就太可怜,太可悲了。当我陷入浮躁,陷入沮丧,颓废,绝望时,想起燕南园那间小屋里那盏灯,我的心就平静起来,有了温馨与安宁,有了奋进的力量。是的,那里有
一方心灵的净土。〃(全场动容) 
  〃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对自我生命的承担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三位教授的三堂课,我想称之为〃最迷人的课〃。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七点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同学们不妨想象一下:校园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间,当着一轮浩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这将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第二堂绝妙的课是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笑)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大笑) 
第80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8)         
  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全场活跃) 
  而将这样的意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是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当时我刚留校当助教,系主任严家炎老师要我协助组织退休的老教授给全系同学开讲座。林先生欣然同意,并作了认真的准备,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琢磨,讲课的题目都换了好几次。最后那天上课了,先生穿着整洁而大方,一站在那里,就把大家震住了。然后,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任意发挥,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但我扶着先生回到家里,先生就病倒了。先生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天鹅的绝唱〃。(鼓掌) 
  我们现在再来仔细体会林庚先生的这段话:这是他一生做人、治学、写诗经验的凝结,是道出了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科学,教育,学习,以至人生的秘密与真谛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好奇〃和〃发现〃:首先要保持婴儿那样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去上你已经上了无数次的课,去写已经成为你的职业任务的文章,你就会不断产生发现的渴望与冲动,而且你果真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这样,你就会有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每日每时每刻都在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一颗〃赤子之心〃。你们看,我们前面说到的老人,无论是曾昭抡,还是刘文典,蒙文通,以及所有的〃民国那些人〃,哪一个不是终生都完整地保持着生命的〃赤子〃状态?我曾经说过:北大〃大〃在哪里?就〃大〃在有一批大学者。大学者〃大〃在哪里?就〃大〃在他们始终葆有赤子般的纯真,无邪,对世界、社会、学术永远有好奇心与新鲜感,因而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这就是别人评价沈从文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长时间的鼓掌) 
第81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文/钱理群(9)         
  这是能够给我们以启示的:那一代人,无论做学问,讲课,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这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本书就记述了这样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金岳霖教授在西南联大讲逻辑学,有学生(我记得这是后来成为巴金夫人的萧珊)觉得这门学问很枯燥,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搞逻辑?〃金教授答:〃好玩。〃(笑)大语言学家赵元任也是对他的女儿说,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诚如作者所说,〃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许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还可以补充一句:不是职业式的技术操作,不是仅仅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 
  当然,这绝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