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给大学生的信 >

第8章

给大学生的信-第8章

小说: 给大学生的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 ,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用自觉端正态度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等。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
  我曾有一个下属,属于“自觉力”明显不足的那种人。他虽然有些才干,但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还喜欢随时随地自吹自擂。在他的自我评估里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时,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自觉。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了解他的才华,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但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用学习积累经验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这位智者的意思是说,每个人最初都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选择中,如果能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他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他也就自然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回顾我的一生,我可以很确信地说:我从失败中学习到的要远远超过我从成功中学习到的。所以,不要畏惧失败。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获。”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当我从中国回到微软总部后,发现刚接管的部门有一个项目存在方向上的偏差——开发团队并没有把用户摆在第一位,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术——就毅然终止了该项目的研发。当时,有一位员工问我:“你怎么能够确定你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像Windows 这样的产品也是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市场检验后才站稳脚跟的。你凭什么笃定这个项目不会在未来收获惊喜呢?”
  其实,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做出抉择,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经有了类似的教训:我曾经在SGI 公司领导200 余人的团队研发一套世界最先进的三维漫步技术。这套技术能在10年前的硬件上营造出美丽的三维效果。但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来的三维体验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而是想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结果,最终的产品无法利用SGI 现有的营销渠道,产品对硬件及网络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我们这个项目最终被取消,技术被公司出售。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因为我手下的200 余人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业。我的内心深感愧疚。但另一方面,我也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这让我深深懂得: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用勇气放弃包袱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一次是大家都知道的转专业的事情。另一次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做楷模,而且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 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用真心追随智慧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一位是我的师兄。他10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哪一个头条消息呢:(1 )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2 )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做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重要。我在大学时定立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青年朋友们,中国是了不起的国家,她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人才中心。这里有无数的机遇在等着你们,只要你们用智慧主动选择,成功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你的身边!
  文章引用自:
  21世纪最需要的7 种人才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
  第一种人才——融会贯通者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异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培养“考试机器”上面。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
  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做学习的唯一目标的作法是极其错误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会考试和能记住答案就不重要了。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21世纪的节拍,并会在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我认为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
  融会贯通也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解决那些从未见过、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种人才——创新实践者
  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 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
  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我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 多位员工。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
  这一惨痛经历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MIT 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 的学生,那时我刚经历了SGI 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
  反之,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第三种人才——跨领域融合者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有了金饭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