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93章

那时汉朝-第93章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除了皇帝外,对于其他的人,公孙弘都可以较真。前面有一个主父偃为证,估计主父偃被人整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次,公孙弘又准备跟两个人较真。一个是久违的董仲舒,一个是前面一直斗得猛烈的汲黯老先生。

董仲舒怎么惹上了公孙弘,这事说来话来。董仲舒不但惹上了公孙弘,甚至之公孙弘的死敌主父偃。这三个人为什么互相掐架,不分你我呢?

在我看来,问题就出现在他们的行业竞争上。

董仲舒是怎么发家的?治《春秋》;主父偃是怎么发迹的?亦是治《春秋》;那么公孙弘呢?也是治《春秋》。那么,此三者,谁的专业更厉害呢?当然首属董仲舒。

董仲舒三年苦练,写出了盖世绝学《春秋繁露》。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博士专著。主父偃和公孙弘,不见有专著,都是论文,其体系零散,不成体格。唯独这个董仲舒,仿佛练成了降九十八掌,自成一派,天下无敌。

但是,任何武功都是有漏洞的。就是这个《春秋繁露》,让董仲舒差点死在了主父偃的手上。

事情是这样的:董仲舒治《春秋》时,将它与阴阳家学说结成一体,发明了一个阴阳预测学。董仲舒认为,天地一切灾异,都可以在《春秋》里找到根据。于是,董仲舒在地方上当诸侯国相时,实施这套理论,得心应手,从来没被怀疑过。

董仲舒没有被怀疑,那是因为小地方,人们见识短。如果真到长安城这种大地方,就有可能漏馅了。果然,还真出问题了。

有一年,辽东高庙及长陵高园的大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听说后,又手痒翻《春秋》找阴阳论据。结果,写了一通草稿,还没交上去,主父偃就上门来偷了。

那时,主父偃私下拜见董仲舒,没想到董仲舒就将没发表的论文交给主父偃过目。主父偃看了后,心里就笑了。他知道,现在是扳倒这个经学泰斗的时候了。

于是,主父偃偷走了董仲舒的草稿,交给了刘彻。刘彻一看,又召来一个人来看。

这个人,就是董仲舒的得意弟子吕步舒。

刘彻问吕步舒,你觉得这篇论文写得怎么样?

吕步舒根本不知道这文章是师傅写的,不由脱口而出,吐出了一句话:这是什么狗屁文章,简直是胡扯。

主父偃笑了。对,就是胡扯,天有不测之风云,怎么能跟《春秋》胡扯到一块呢?

刘彻一听就怒了。传说中的经学大师,竟然是个胡扯大师。于是,刘彻下诏,替我将董仲舒擒来,斩了。

最后,董仲舒没有被斩。因为,刘彻又将他赦免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从此,天要打雷,地要大旱,随它去吧。董仲舒也再不敢说《春秋》,可以预测灾异了。

主父偃没搞定董仲舒,他很意外。但是他被公孙弘搞定了,更属意外,董仲舒也觉得意外。不过,仨死了一,还有俩。剩下的俩人,开始角斗了。

然而,公孙弘搞掉了主父偃,不是因为他敬重董仲舒,更不是同情他,或者可怜他。主要是,主父偃目空一切,也欺负到公孙弘头上来了。所谓,敌不犯我,我不犯人;敌若犯我,我必犯人。

董仲舒的学术水平,公孙弘是自知的。与之争锋,必耻无疑。问题是,董仲舒却坐不住,主动找公孙弘掐架来了。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的学术水平,远不如他。凭什么的,他就飞升直上,位至公卿。而自己奋斗多年,仍然还在诸侯国奔走无门?

弄了半天,董仲舒才看清,公孙弘的升官秘密,全是一张嘴上。公孙弘嘴能哄皇帝,身能秀于天下前,想不升,实在都难。

于是,董仲舒心里不舒服,开始跳起来骂人了。骂人的话马上传到了公孙弘耳里。有人告诉公孙弘,老董骂你溜须拍马,不学无术,你看怎么办?

公孙弘眉头一皱,心里冷笑。刚刚差点被主父偃整得快死,你老董现在闲不住了?想跟我掐架,那就来吧。

世间整人之法千千万,公孙弘马上想到了一招:借刀杀人。

要杀人,当然借狠刀。恰恰是,公孙弘选了一把恶刀。历史经验证明,此刀凡是出手,没有一个逃过劫难的。

这把刀,即是胶西王刘端。

算起来,景帝刘启真没有白生这些儿子。在他十三个儿子当中,风格各异,心狠手辣之徒,实也不少。之前有个赵王刘彭祖,那就不用说了。凡是派与他处的中央大员,没有一个不是栽在他手里的。如果不是他反告主父偃,公孙弘最后那一张嘴掌,根本就搞不死主父偃。

这个刘端,与刘彭祖比,不分上下。如果与董仲舒侍侯过的江都易王刘非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彭祖之阴暗,是因为他专好此术。刘端之阴险,似乎与心里恋态有关。刘端心里之所以不正常,是他有一个很让男人见不得人的身体毛病——阳萎。按班固先生报导,只要刘端一近女色,往往都要病数月不起。如此看,这可不是一般的阳萎。

身为诸侯王,美女千千万,眼睁睁看着她们像如花似玉,口渴嘴馋,却碰不得。这种感觉,我想刘端肯定是连死的心都有了。如果下辈子能投胎,他肯定愿做平凡的伟人,也不做有病的诸侯王。

刘端对后宫美女具有所有权,使用权,却没办法履行开发权。眼看一片美女荒芜,只要是男人都要心痛。这时,就有一个不怕死的男人,自告奋勇替刘端开发后宫殖民地来了。

这个男人,是刘端宠幸的一个郎官。如果此郎官知进退,估计命会长久。恰恰是,他只会犯事,却不会替自己擦屁股。跟宫女淫乱了还罢,竟然还生儿育女,俨然当后官是自己家了。

这就实在不象话了。这不仅蔑视人家刘端性无能,还视人家于眼中无物了。于是,刘端立马开刀,将此位作淫的郎官及孩子,以及孩子他妈全杀了。

人一变态,在没有药可治的情况下,只有变态到底。从此,刘端走向一条变态杀人的不归路。凡是看不顺眼的,全当兽物杀了。于是,名声越来越坏,坏到中央无人不知。

那时,汉朝三公九卿听刘氏有此变态男,多次给刘彻上书,请以家法斩之。刘彻念他同根生,没有批准。但是,有关部门又向刘彻请奏,既然不想诛杀刘端,至少也得惩罚一下吧。不然,一味怂恿刘端下去,天知道有朝一天会闹出多大的事来。

刘彻想想也是,于是就削去了胶西王大半国土,以示惩处。

弱诸侯,强中央,如果仅靠主父偃的推恩令,那也是不行的。事实上,晁错那招以罪削地的办法,还是不错的。刘彻发现,合用两法,软硬相成,还真不错。

刘彻感觉良好,刘端的心却像被割了大半,一下子就不爽了。既然天下都以他为另类,那就另类到底吧。于是,刘端决定,继续堕落,以抗拒这个堕落的命运。

刘端之堕落,让人匪夷所思。粮食烂掉,他不管;仓库倒塌,他不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命令王国官吏,从此不准再向农民兄弟收租了。更更不可思议的还有,将诸侯国的警卫通通撤掉,将所有宫门都堵死,只留一小门,以方便他化装布衣,到处溜达。

刘端之所谓溜达,不仅仅限于凡夫市井,田野山川,甚至远窜到其他诸侯国家里。汉朝有规定,诸侯王必须呆在自己的地盘上,不能越到别人国家。如果有此爱好,都被当成一种不祥之征兆。

刘彻眼看刘端堕落,难道真的不管不问吗?事实上,他派人去管了。可是派出去的国相根本就管不住。那么,这些国相去哪里了呢?

让刘端来告诉你,这些国相不被他杀了,就是被他伤着抬走了。

刘端是怎么整这些中央特派员,说出来让赵王刘彭祖听了,都要汗颜三分。刘端杀相的办法,具体如下:凡是公正奉法的,就恶人先告状,编辑罪行,请治之。如果实在找不到罪证的,干脆来狠的,毒药侍侯。

只此两招,汉朝派来的国相,没有一个是有好日子过的。

话说回来。公孙弘就是冲着刘端之整人特长,决定借刘端杀董仲舒。于是,他请奏刘彻,说:

陛下您那个胶西王兄,一向骄横无理,必须派个人去管管他了。举目中央,唯有一人能担此大任。此人,谓之董仲舒是也。

公孙弘奏毕。刘彻听完,似乎公孙弘说得很是在理。江都易王刘非,挺让人头疼的,董仲舒不也搞定了吗。既然老董是调教恶王之能手,搞定刘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他吧。于是,刘彻决定起用董仲舒,拜为胶西王国相。

这下子,公孙弘可乐死了。可是我们回头看老董,他愁得半死,就差没掉眼泪了。

我相信,董仲舒所有的同行竞争者,都在家里等着好戏。在同行看来,董仲舒这回不被整死,也会被人抬着回来。然而,让人惊奇的是,包括公孙弘和董仲舒在内,刘端待董仲舒之表现,都远远超出所有人的猜想。

你猜刘端怎么待老董的?当他闻知老董远来就职,他竟然一反另类之打扮,打着热烈光临之类的标语,人模狗样的出门迎接老董。

意外,实在意外。

狗不是改不了吃屎吗?怎么这一回……老董不敢深想,更不愿往下想。他高兴得眼泪跟着胡须,都要飞起来了。

事实上,刘端这不是摆陷阱,更不是设圈套,更不是作秀。他是真的老老实实的,将董仲舒当作一个神仙来供奉。他对老董之所以如此虔诚,归根到底只有一个:董仲舒名气太大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此话应该分为两半来看,后句基本正确,前句基本不完对。君不见,二十世纪之今天,人为出名,骂尽天下可骂之人,哭尽天下可掉之眼泪,脱尽身上一切可脱之遮丑布。为的是啥,就是为了出名。出名了好办,利随名来,狗仔队跟着你跑,全世界的眼泪也跟着你转。然后,当大家都审美疲劳的时候,这时候你已经赚得肚饱屁圆,大可退场享清福去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能让刘端崇拜。一个以整二千石高官为乐的人,名人算个啥呢。事实上,刘端善待董仲舒,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数尽天下利禄之徒,唯有老董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儒。

何谓为大儒?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可以见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大儒的敬畏,暂时稳住了刘端。但是,老董和刘端相处共事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刘端不过是暂时笼住兽心的恶狗。他保不准哪天此狗又要发病,六亲不认,逢人乱咬。

老董的担心,那是可以理解的。所谓大儒,也是个凡人。如此与刘端长久相处,如果大儒之神秘感被打破,如果有朝一天刘端审美疲劳,谁能保证刘端不对他痛下杀手呢?

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等着定时炸弹,将自己炸得粉身碎骨吗?当然不是这样的。不久,董仲舒找到了一个激流勇退的办法:以病辞官。

我认为,这是老董人生当中,做得最漂亮的一招。因为,经历诸多政治斗争,他终于懂得了两个字:放下。

忆往昔,贾谊名声在外,深得皇帝恩宠,却被同行竞争者排斥,难容于长安。于是,只得奔长沙,作辞赋感言伤身。后来,与帝席前座,论鬼神,说命运。本以阴霾散尽,可以重见日月。没想到邓通在其背后参一本,又不得不贬出长安,照顾梁怀王刘揖。

没想到刘揖堕马而死,贾谊愧疚自责,从此抑郁而死。

过来人都说,伴君如伴虎。诸侯王不是虎,也算是条恶狗或者白眼狼,与此禽兽相伴长久,也不是明哲保身之计。既然惹不起,总得躲得起吧。

想躲,就必须懂得放下。放下仕途,另择出路。如果,只是如果,当初贾谊放下官场,专心著书,他能抑郁而死吗?所以,官场之郁结,从来都是大病。想化解此病,只有放下。

又听说,人生在世,犹如动物种种。鸟飞于天上,鱼游于水里,兽行于大地。牡丹开于宫院,莲花秀于野塘,大鹏翔于万里晴空,麻雀跃于枝头杂草。每种人,都有其所特长,其所爱好,其所天生之习气。

恰恰是,老董不懂于政治动物,他只属于学术。所以他只能选择学术,放下官场负累。事实也充分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董仲舒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一半功劳得归公孙弘。这也超出了公孙弘的人生猜想。他没有将同行董仲舒逼死,却将他逼上了一条更辉煌的学术之路。

所谓无官一身轻。老董辞官归隐,以为从此了却官场中事,不再不过问政治。然而,老董不过问政治,政治却过问他来了。那时,中央一有大事,总要派个人去老董家里问问。在诸多中央官员中,最数张汤最喜欢不辞辛苦地跑老董家里。

在政治上,张汤和公孙弘是一伙的。但是对老董之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公孙弘想将老董将死里整,张汤却喜欢将老董往上捧。张汤之所以喜欢老董,那是因为,他是老董的一名粉丝。换而言之,老董是张汤真心崇拜的学术偶象。

被政治过问,不全是坏事。董仲舒潜心研究,推出一系列的思想,基本上都被国家领导采纳。更可怕的是,老董这些学术思想,不仅养活了后世诸多大儒,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千年以后的中国。

为了加深对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我陈列其中主要两条:一条是,推崇儒家,抑黜百家。第二条是,立学校之官,在各州郡推贤才,举孝廉。

第二条基本上被认可。然而第一条,老董却被骂了千年不止。已故大师柏杨认为,中国思想,在汉朝之前都是活泼灵动的。但是,自从老董推行抑百家之政策,于是中国文化从此就被酱死,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传说中的酱缸文化。

有人骂老,也得有人替之鸣鼓申冤。有的说,老董罢黜百家,使知识分子思想越来越僵死。事实上并非如此。老董只是抑百家,并没有废百家。到于他推崇儒家,不仅仅是个人所好,更是国家之需要。

梁启超说,研究历史人物,不可能跳出人物处所时代。所有的英雄巨子,都不过是时代的骄子。中国历史伟大人物,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而少造时势之英雄。

说到底,董仲舒以及其思想,都是时代之产物。他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孩子,汉朝需要他来撑起精神之支柱。事实上,他做到了。仅此,当可无愧于世。至于功过,任人凭说。

第四十章

一、卫青崛起

自从张骞提出,绕道西南通西域的构想后,刘彻就许诺要重新启动开发大西南计划。事实上,在即将过去的几年内,刘彻根本就没有精力理睬大西南计划。因为,自从军臣太子投降汉朝以后,新任单于正在没日没夜地折腾汉边。于是,刘彻又不得不临时改变,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对付匈奴。

此任匈奴单于,名唤伊稚斜。这是一个爱惹事,又会整人的主儿。短短几年,其人对汉边频频进攻,恶迹累累。逐一数来,陈列如下:

公元前126年,夏天。匈奴数万骑兵,杀入代郡,郡长被杀,俘虏一千余人而去。同年,秋天。匈奴再破边塞,深入雁门郡,屠杀和俘虏一千余人而去。

公元前125年,匈奴三万骑兵再破代郡,冲入定襄郡及上郡,屠杀和俘虏数千人而去。

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贤王带着复仇的火焰,屡屡进犯朔方郡,企图收复河套地区。朔方郡地方官吏及百姓,有许多人死在了胡刀之下。

据我观察,匈奴每有新单于上任,总要频繁的出动兵马折腾汉朝。此风气,自冒顿开起,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匈奴这个马上民族,他们的头领企图以残酷的尚武精神,聚拢人气,建立军威,从而巩固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