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反义词是在两岁3个月开始的,开始得很偶然。那天姥姥和婷儿一起站在4楼阳台上,姥姥随口说了句:“站得高,看得远”回到厨房后,婷儿自言自语地说:“站得高,看得远”姥姥听了很高兴,就告诉婷儿:“我说站得高,你就对看得远。”并练了两遍。第二天中午吃饭时,卫忠舅舅说“站得高”,婷儿张口就对“看得远”,舅舅说“看得远”,婷儿就对“站得高”。我从信中得知此事后,马上请姥姥他们顺势开始教婷儿学习反义词。我夏天回来探亲的时候,又教给婷儿一些反义词,也许是这种游戏不断地提醒她去注意事物的区别,玩了几个月还是乐此不疲。对有同音字的词则是因为春节前在幼儿园学了这样一首儿歌:
青青的草地红红的花,
唱着歌儿骑着马儿。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山大,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
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觉得这首儿歌的问答形式非常有趣,只要把最后一句改成:什么国?中国,什么中?心中,或:家中、手中。。。。就可以变成一种无限扩大词汇量的训练方法。于是,我就先教婷儿划拳,再教她对词游戏的规则:先划拳,输家问,赢家答,答不上来时,就失去答词的资格,变成提问的人。为了让婷儿在游戏中多学到一些新词,我会在她答不出来时“借”给她一个词,每当我答出或借出一个新词的时候,我就会趁机给她讲解一番,然后再接着玩。
婷儿非常喜欢这个对词游戏,事实上,直到她上小学之后,她还经常利用我们一起走路的时候让我跟她玩“对词”。这个游戏对婷儿迅速巩固和扩展词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岁测智力,已是万里挑一
此行还有一个意外收获&;#0;一我在卫忠和丹莉的新房里发现了一本《家庭日用百科全书》,书上有一份“3-7岁组儿童智力测量表”。这份测量表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共同编制的,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用它给婷儿测了一次智商,想要检验一下近3年的努力究竟成效如何?
这种智力测量,是通过儿童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来判断他的智力水平,它的公式是“心理年龄÷实际年龄=智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儿童通过了一般3岁儿童均能通过的测验,那么他的智龄(即心理年龄)就是3岁;通过了4岁儿童一般均能通过的测验,那么他的智龄就是4岁,依此类推。在超出实际年龄的测验中,每通过一道测验题,加两个月的智龄,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智龄是8岁,实际年龄只有6岁,智商就是8÷6X100=133,如果智龄是8岁,实际年龄已有12岁,智商就是8÷12X100=67。
我第一次给婷儿测智商的时间是1984年2月中旬,婷儿差1个月满3岁,测出的智龄为5岁4个月,智商为183。凡是语言能力方面的测试题,3-7岁全部通过;常识方面(如“玻璃和木头有什么不同?”)3-7岁的题绝大部分通过;7岁的7道测验题只有一道“倒数三位数”的题做不出来,还有一些4-6岁组需要小肌肉的题(如画图形、系绳结等)不能通过。
这个结果已经够让人振奋了…………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在3岁时,一个心理年龄“早两年”的儿童是绝顶聪明的,5万人中才有1个!
(需要说明的是,到13岁后“早两年”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人类在6-12等之间;智力增长与年龄呈直线关系,12岁以后,就很难根据年龄的增长来推测人的智力水平了。因此,12岁至成人的智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计算,即以同龄人测验得分的平均分作为100,以个人得分所处的分数段来判定他的智力在同龄人中所处的位置。)
为了用中国的标准检验一下婷儿的智力发育情况,我特地请妈妈从工厂幼儿园借来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对照的结果是,婷儿已经掌握了从小班到大班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她已经可以直接上小学了。
但是,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对做不到…………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国家规定7岁才能上小学,我既没钱为女儿请个家庭教师教她小学的功课,也不能放弃工作自己在家教她。这就是我无法和欧美及日本的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相比的地方。
不过,我对此早有思想准备…………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所面临的现实呀!我想,如果我能够在这种条件下摸索出一手培养早慧儿童的路,不是更有意义吗?当时,我的计划是在成都为婷儿找一个好一点的幼儿园,下班之后再单独教她一切该学的东西,重点是中文阅读和学习英语。
提起中文阅读,可以说是我在婷儿0-3岁的教育中的一个遗憾。当时,我只想到在模式记忆阶段认了字也不会搬家,无法用于阅读,却没有想到可以利用模式记忆直接学习中文词语,就像从单词入手学习英文一样。尽管婷儿在两岁4个月就自发地认识了几十本儿童读物的书名,这种学习能力我和姥姥却没能及时开发利用。
7年后,中国有一家专门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机构出版了一本内部读物《高素质孩子的培养方法》,那上面有怎样训练不到1岁的婴儿识字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模式记忆的原理,让孩子像识记物品一样反复识记词语卡片,用这种方法日积月累,孩子到两三岁时就能自己看书了。
除此之外,该做的我们都很好地完成了,而且,我们所做的是更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全面刺激和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而不仅仅是早期学习知识。现在有不少家长和一些学前教育机构,简单地以早期教孩子识字来代替全面的早期教育。他们以为早期教育便是早期教孩子识字,这是对早期教育的误解。如果将早期教育的重点放在早期识字上,忽视智力潜能的开发,那么学龄前儿童仅仅只是早学了一点字而已,这些知识虽然也是有用的,但比起开发智力来效果就差得太远了。
其实智力和知识并不是一回事。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智力却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是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所组成的。难怪有人说:“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教给知识是有价之物。”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可以大大增强父母教育孩子的耐心,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一点一滴地去塑造孩子的素质和灵魂。
正因为我们全家人都愿意为婷儿点点滴滴的进步付出时间和心血,才让她在父母离异的情况下,仍然很好地完成了0-3岁的智力开发和情感教育。
第四章 3-6岁,全面开发心智(一)
(妈妈刘卫华自述)
告不告诉婷儿,父母已经离婚
过完春节,姥爷和姥姥启程去鄂西,我和婷儿也从三峡逆流而上,经重庆返回成都。
一路上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告不告诉婷儿父母已经离婚的事?
以婷儿的观察力,我不能指望她注意不到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
想来想去,我觉得只能本着这个原则行事,那就是,怎样做才有利于婷儿心理健康?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越小知道父母离婚,造成的心理冲击越小。我4岁的时候就知道父母因为爸爸被划成“反革命右派”而离婚了,在小小的我看来,离婚是一件奇怪而自然的事情,就像白天出太阳、晚上出月亮一样奇怪而自然。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和比我小3岁的弟弟也和我一样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父母离婚这件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些初中同学骂我是“反革命的女儿”、“妈妈是离了婚的”,当时我也只觉得她们说的是事实,并不感觉特别受伤。
如果我是在15岁被别人骂的时候,才知道父母离婚的真相,冲击就要大得多!还是让婷儿像我一样,在弄不清“离婚到底是什么”的年龄,就知道父母离婚这个事实吧,就像知道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一样。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告诉?
据我观察,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大人对坏消息的态度远比坏消息本身的冲击力大得多。想当年,我妈妈绝望得几次试图自杀,但在我们面前却始终表现得很平静,在我的记忆中,她没让一丝一毫的恐慌和哀怨与“离婚”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我们既没有见过父母争吵打骂的恐怖场面父亲早已入狱,也没有从妈妈和“保姆”姚婆婆那儿听到任何解释,就这样平静而抽象地接受了“离婚”这个坏消息,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当时我们兄妹都寄养在姚婆婆家)。此刻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妈妈没有让离婚的阴影笼罩我们稚嫩的心灵。既然如此,那就让我像妈妈那样平静而抽象地把离婚的消息告诉婷儿吧。
拿定主意之后,我就在船过三峡之时,态度平静、直截了当地把离婚的消息告诉了婷儿。正如我所估计的那样,孩子对超出自己理解力的事情是不会产生多大兴趣的,婷儿听说“离婚后,妈妈会和婷儿住在一起”,就不再追问下去了。对她而言,只要能生活在朝思暮想的妈妈身边,天天享受吸取新知识的乐趣,就已经很满足了。
对我来说.让婷儿不受震动地知道父母离婚的现实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前面等待着我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从现在起,我只能单枪匹马地实施我的育儿计划了,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把婷儿培养成杰出的人呢?
我所知道的那些早期教育的先行者们,都没有遇到过我这种情况,他们都是家境富裕、夫妻和谐的家庭,而且,他们都把良好的家庭气氛看做孩子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是我想,父母双全并不是“良好的家庭气氛”的必要条件,有时候还是不利因素,尤其是当大人吵架和对子女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单亲家庭也有单亲家庭的好处不会与其他的教子方法产生矛盾。只要我能预防家庭残缺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地在婷儿身上实践早期教育的理论,应该可以把婷儿培养成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
具体而言,家庭残缺的最大不利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残缺。如果大人因为过分溺爱(或心怀怨恨)而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孩子(要么因为离婚而百般迁就孩子;要么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累赘而随意打骂或不管。。。),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无法弥补的心理缺陷。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单亲父母的心理一定要健康,要尽最大努力让孩子觉得单子之家和双亲之家没多大区别,自己和别的小孩一样正常。
如果婷儿是个男孩儿,家里没有爸爸提供男子汉的榜样要难办得多,好在婷儿是个女孩儿,我自信有能力为她提供一个现代女性的好榜样。我打算白天上班时送她去上幼儿园;幼儿园放学后到她睡觉之前的这段时间,全部用于她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等她睡觉之后,我再开始自学电大中文课程一这不仅是编辑职业的需要,也是教育婷儿的需要,我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继续引导女儿,和女儿一起成长。
录故事做“奖品,一举多得
回到省文联宿舍,时值1984年2月底。简单地把家里收拾了一下之后,我赶紧带着婷儿去找我的一位同事,问他帮我联系的幼儿园情况如何?同事告诉我,他联系的是教育局的教学示范单位一成都市第三幼儿园,院长和书记是他的老熟人,她们都说让婷儿在三幼上小班没问题,但上半年不能插班,只能等9月份开学的时候入园。
这下我可遇到难题了!我当时的7O元工资加上婷儿父亲每月20元抚养费,只够我和婷儿吃饭和买书,连添衣服的钱都没有,根本不可能请保姆,更不可能请半年假在家带孩子。我只有硬着头皮带婷儿到编辑部去上班。恰好那时候领导安排我脱产两个月参加“整党”学习,婷儿就天天跟着我到单位开整党会。
我们当时的主编李累老师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好领导,为了方便我照顾婷儿睡午觉,他特意把每天下午的会议安排在我家客厅。这样一来,婷儿可以睡到下午3点才起床,起床后可以很方便地喝水吃水果,还可以带着耳机用录音机放放事听那时候,老办公室里还没有电源插座呢。
那段时间,婷儿的日子可真难熬啊,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整党会议上缠着我吵闹过。因为我十分注意不让婷儿处于“精神饥饿状态”,总是让她有事可干,而不是放任自流,随她在会议上吵闹或在院子里无所事事地游荡。每天上午在办公室开会,我都带着一大堆图书和画画的用具,一会儿让婷儿看书,一会地让婷儿画画,一会儿让她到小花园里去数花、找蚂蚁。。。文联的人见了都夸“婷儿好懂事,好乖哟!”其实,只要孩子不感到无聊,都会像婷儿一样乖。
婷儿表现得好,还跟我的“奖励政策”有很大关系从她回成都起,我总是把她最想要的东西拿来做“奖品”,要求她用好的行为来换取。在整党期间,我给她设的奖就是:“只要妈妈开会的时候你表现得乖,晚上妈妈就给你念书录故事。”为了领到“听故事奖”,婷儿已经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自我克制。
随着夜幕降临,婷儿的幸福时光也对开始了。每天晚上我都要把婷儿抱在怀里给她读一两本连环画,一边读,一边录音婷儿听的故事磁带都是我自己录的。录音时凡是遇到她没接触过的新词,就马上给她讲解,每次讲完故事,还要引导她简单地复述故事,第二天下午就让她边听录音边自己翻书看。
我这样做有五个目的:一是为了让婷儿在识字之前也能看懂图书;二是为了节约大人的时间,录一遍音她就可以自己反复放着听;三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语感,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加深对语句和语境的理解,迅速提高阅读能力;四是为了扩大孩子的词汇量,那些听熟了的词语和句型会不知不觉地存入大脑,有助于孩子掌握准确而规范的表达方式;
五是为了熏陶高尚的道德情操,我选录故事的原则是尽量找名著,人类各种美好的思想感情,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她的灵魂。
除了上述五点之外,我还想用听故事录音的办法让婷儿尽快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因为婷儿在姥姥家学成了一种奇怪的口音半河南,半湖北,再夹杂一些不标准的普通话。一离开湖北,我就开始随时纠正婷儿的语音,并要求她只许用普通话与我对话。我认为,尽早教生活在方言区的孩子说普通话非常重要。因为从小听普通话,学普通话,普通话自然说得标准,对识字和阅读有直接帮助。如果普通话学得晚,孩子会认为“这不是我的语言”而不愿意说;就是肯说也不容易流利。这不仅影响早期阅读,还会减缓把书面语言变成思维语言的进程,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不利。
我之所以采取自己录音的方式,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现成的故事磁带卖,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妈妈的声音比买来的故事磁带更亲切,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美国当代儿童心理学专家劳伦斯·沙皮罗认为,故事是影响孩子思维的最好方式、因为孩子们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听与读,你的参加更是会带来无法比拟的魔力。为使这些故事录音对婷儿具有长久的吸引力,每次给她念书的时候,我的语调都非常有感情,遇到不同人物的对话,我总是用音调的高、低、粗、细来加以区别。至于语速,则不快不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