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第5章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第5章

小说: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父亲做的那些木偶和讲的那些故事,使他对编织故事产生了兴趣?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你能像安徒生的父亲那样有耐心、有兴致吗?当捧着报纸心不在焉、为升职涨薪水烦闷的时候,你会愿意陪孩子去外面“疯”一会吗?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摆出一堆,安排你担任他(她)编的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时,你会有兴趣当个“临时演员”吗?如果没有,你就很可能错过培养出一个天才的剧作家或者伟大的演员哦!

大胆去玩自己的吧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他在艺术上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海明威的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也是一个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尤其热衷于钓鱼和打猎。他的兴趣和爱好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儿子的前途和成长,他也十分关心,并且为此花了不少的功夫和心思。

他的教育方式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教育小海明威时既严格又灵活,随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居住在橡树园镇,北部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那儿是一片景色优美而又气候宜人的所在。父亲引起了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威深深迷恋。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区,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对什么事都好奇不已。小海明威就是这样。每当父亲出诊或者出门打猎钓鱼的时候,小海明威总是拉着爸爸的衣服央求着一起去,爸爸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带上他穿越茂密的森林,趟过哗哗的流水,去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小海明威大开眼界,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新奇而又有趣,长途跋涉中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渐渐地,小海明威迷恋上跟着父亲去出诊,他彻底成了父亲的小“跟屁虫”,父亲发现后觉得不妙,他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依赖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才能的发展。他觉得是培养海明威的独立能力的时候了。于是,在小海明威四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他问爸爸:“是我做错什么了吗?”爸爸扶着他的肩膀,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鱼杆,并鼓励他说:“大胆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行!”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了独立的玩耍时光,他很快就迷恋起并且擅长于钓鱼、打猎,以及探险。

在大自然玩得久了之后,海明威又迷恋上了读书。父亲培养出的那些爱好伴随了他一生。他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形成了。

海明威的创作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之中,他的作品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独立的精神得益于他那明智的父亲。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往往是在幼年时种下的“根儿”,有些人性格中的根深蒂固的依赖性是与父母早年的教育有关。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躲在巢穴里的鸟儿不能展翅高飞。家长如果对孩子包办一切,时时把孩子带在身边,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失去锻炼的机会和独立发展的空间。相比中国的家长而言,欧美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他们往往对孩子只是进行指点和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自己去大自然或者社会中领略知识、增长才干。这样的明智之举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面对爱子或爱女,需放手时要勇于放手!

第16节:大自然中的探索童心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巨大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印度人民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他几乎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成长得益于父亲严格而又得法的教育。

他出身于一个豪华富贵的大家庭中,父亲是受人尊敬的一个智者。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父亲除了潜心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书籍之外,还爱好旅游。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为他主持了成人仪式。仪式举行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喜马拉雅山旅游。泰戈尔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了。他当然愿意!

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7亩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完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后来,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热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对于人的成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求。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父亲正是这样培养他的儿子。攀越山峰、游览胜迹、长途跋涉、颂诗读书,这对于一个文学家的幼年来说,其意义不但是一段快乐奇妙的时光,更是一种受益匪浅的经历。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在一个人成人后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父亲,引导儿子去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人文的胜迹,印度可能就不会出现那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带上孩子,去亲近山林,听听鸟鸣、闻闻花香,也可以去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既让孩子品尝大自然的盛宴,也让孩子领受古人今人智慧的馈赠。快让他们走出鸟笼子一样的家,不要再让他们成天与电视机、游戏机为伴了!

第17节:与众不同的惩罚

马克·吐温(l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从事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我们所熟悉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作品充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把女儿们当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他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与众不同。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唧唧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份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马克·吐温的女儿们幸福地长大了。

马克·吐温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父亲。他的惩罚方式非常新鲜有趣,同时也非常奏效。他给女儿编故事的时候,和千万个父亲一样是慈爱的。但是,爱,也应该讲究方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像故事中的女儿那样哭哭啼啼、吵闹不休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头大一圈,束手无策呢?马克·吐温那种惩罚办法或许可以借鉴。其实,稍稍留心,我们也能想出许多办法,可能有的比马克·吐温还要高明呢。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小小的约法,或者共同协商一些什么事情,其实其乐无穷,既能帮助他们改掉坏毛病,又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而乐于接受。

第18节:时间是我的财产

牺牲时间给孩子讲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其成名作为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1863…1869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关注,他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成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啊!在写作之余,他十分热衷于儿童教育。

在教育家里几个孩子的时候,像其他父母一样,他对于他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他一生完成好多部长篇巨著,他写作的时间是非常紧张和宝贵的。但是,他从来没忘记尽可能多地奉献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在孩子们的眼中,父亲是那么慈爱和蔼,有时候吃完饭后,父亲坐在壁炉前,一边抽着烟,一边给他们讲故事,父亲不用照着书来读,他的脑子里好像装满了故事,他用低沉的嗓音把他们带到一个遥远神奇的世界,那里的人物总是新鲜又有趣,情节离奇又吸引人。有时候,父亲给他们讲许多大自然中的有趣故事;有时候,又给他们讲发生在俄国、他们身边的穷人们的悲惨故事。不管是哪一种故事,孩子们总是会依偎在父亲身边,个个睁大眼睛凝神听着,常常听了还想听,缠着父亲再多讲一个。不仅给孩子们讲故事,天气好的时候,托尔斯泰会兴致勃勃地带上孩子们去野外,或者在自家花园里,给他们画画,然后教他们画。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跟着父亲,在他们心目中,没有什么是父亲不知道的。他们的小脑瓜中装满了问题,总是拉着父亲的手问这问那,托尔斯泰呢,尽管时间不多,有时还正在为作品苦思冥想着,但是,他从没有对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表示不耐烦,总是尽力去给他们解释、回答。

后来,托尔斯泰不再只是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们大一些的时候,开始认字了,父亲就引导他们读书,并不是去让他们读什么大部头,强行地给孩子灌输什么知识,而是根据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在这方面,托尔斯泰毫无疑问是十分擅长的。他发现孩子们对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就一本又一本地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去读。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孩子们认字不多,看得很吃力,就不太感兴趣,但他知道这本书多么有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这本书描制插图。虽然他不是十分擅长画画,画得不是那么精致,但是孩子们却争着抢着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