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赵匡胤传 >

第74章

赵匡胤传-第74章

小说: 赵匡胤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继冲慌手脚,忙请来叔父高保寅密商,决定由高保寅以劳军为名,先到荆门探看宋兵强弱和意图,再作决定。当下,挑选肥牛数十头,美酒百坛,由高保寅亲自押送,前往劳军。

高保寅来到荆门宋兵大营,只见宋朝枢密副使兼湖南兵马都监李处耘亲自出营迎接。

二人礼已毕,携手入门,来到大帐,李处耘推高保寅上坐,自己在下首相陪。寒喧几句客套之后,摆上宴来。李处耘请高保寅入席,又唤来几个将领作陪,却不见慕容延钊到来。

高保寅心中惊疑,因问道:“慕容将军为何不见?”

李处耘道:“这是先行部队,他尚在后,明日必可到达。今日请将军便住在本营,明日便可与慕容将军会见了。”

高保寅听了,心中只打鼓,暗想自己进营时,偷偷观察估计宋兵营帐,兵力当已有三万,如果只是前部,那么宋兵恐怕要在五六万以上。想到此处,不由脸上变色。

李处耘见状,忙举怀敬酒,说道:“荆南早在周朝,已归顺朝廷,咱们早已是一家人了,何必如此拘束。今日但请开怀畅饮。”

高保寅只好强作欢笑,也举起杯来。

席间,高保寅试探地问宋兵对荆南的态度。李处耘则说:“这次出兵,旨在讨平湖南叛逆,至于荆南,早已是一家,高了度使的地位决不会变。这一点尽请放心。当今我主英明天纵,早在布衣之时,已经以任侠尚义而闻名天下,岂是见利忘义之人。将军不必多虑。”

这一席话,说得动听,高保寅才放下心来,逐渐恢复正常。李处耘及众将官竭力奉承高保寅,使他越来越兴奋,尽欢而散。

李处耘已在营内为他安排了住处,随行押送劳军牛酒的百余士兵、士役、也都作了妥善安排。高保寅见李处耘十分热情有礼,便修下书信,让部卒飞马回江陵向高继冲报告情况,让他放心。

其实,慕容延钊就在营内,宋兵也实有三万余人,而不与高保寅见面,乃是羁留高保寅的一个策略而已。

就在这天夜里,李处耘却悄悄点起一万铁骑,连夜奔袭江陵去了。

高继冲正在江陵等候高保寅消息,当天深夜,见到高保寅派人送来的书信,心中略为宽心。那知次日天刚黎明,只是探马来报,说来兵已来,临近江陵了。高继冲吃了一惊,只好率领部下几位主要官员,出城迎接。在距城十里之处,遇上李处耘带骑兵到来。高继冲见宋兵盔甲鲜明,军容整齐,心中十分惧怕。

李处耘倒是竭力安慰他几句,二人便并马入城。一到城中,李处耘带了一队精锐卫士随高继冲进入帅府,其他宋兵在裨将率领下,不待分付,已经扼守了四门和分据城内要冲,把全城控制起来了。

高继冲这时吓得面如土色,自己已落入宋军掌握,只好听天由命而已。还是李处耘对他百般安慰,一再声明不会动摇他的节度使位置。所以将宋军在城内布防。是因为怕荆南部下尚有像李景威那样观点的人,趁宋兵进城,扇动荆南士兵扰乱,影响城内治安,危及高继冲和百姓的安全,才这样做。

高继冲见人家连李景威想伏击宋兵的事部探听得明白,那里还敢再作别的想法,只好等候慕容延钊到来。

直到下午申牌时刻,慕容延钊和高保寅等方才领大兵到来,在城内外分头安排住扎。

当晚,大摆宴席,为慕容延钊、李处耘等接风。所有宋兵,均有犒赏。

次日,慕容延钊、李处耘请高继冲、高保寅以及荆南主要官员孙光宪等议事。

慕容延钊才开言道:“我朝大来自建国以来,圣上以天纵英武之姿,来治理国家。力求民康物阜,天下太平。回观近几十年来,国家四分五裂,改朝换代频繁,互相攻伐杀戮,战争不断,黎民百姓遭殃,其祸根在于唐代养成方镇势力日益膨胀,各自割据一方所造成的。所以,当今天子从拯救百姓出发,决心改革制度,使大家都过太平日子。今后,要实行文官治理地方,权力统归朝廷。这不是说不要节度使了,高官照样做,只是不可生异心,一切要听朝廷的。

他顿了一下,用眼扫下高继冲,接着说道:“其实,割据一方称王道霸,表面上威风一时,权力很大,其实这种割据多了,并非好事,比如湖南的马殷一家,淮南的杨行密,以及朱温这些人,威风几年,换来的是性命不保,子孙家族被杀,家财荡尽。可见割据一处,并不能永保富贵。大家都不割据,当然也免去了互相杀伐,共享太平了。不知大家以为割据好,还是没有割据好?”

这时,李处耘又补充说:“这次我出京,圣上特别交待,荆南如果归政朝廷,自高节度使以下,大小文武官员,一律照旧供职,有功另加升赏。如不愿为官者听便。不知诸位有何打算。”

事到如此,谁还能说出什么来。停了片刻,高继冲说:“我自然要听圣上旨意,还政朝廷。”

荆南官员见高继冲已经表示态度,还有谁敢提出异议。当下一致表示听命于朝廷。

当天,高继冲便备了文表,附上荆南三州十七县版图,户口清册,派使臣送上汴京表示还政于朝廷。

这次使用日行五百里加急军事文书,由各驿站换马飞奔,不到十日,使者已回,带来圣旨,加授高继冲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荆南度使使职务如故,并赐衣服,玉带等物。孙光宪调长黄州刺史,高保寅为怀州刺史,其他各官各加三级薪俸,照旧供职,并厚恤李景威家属。

又过了二日,新任荆南都巡检使王仁赡到任,就地从原荆南官员中选任了一批州县官,统一了政令。

慕容延钊、李处耘见一切妥当,即日拔师,进军湖南。

谁知那张文表不过是外强中干,周保权遵从父亲周行逢的遗命,让杨师ヌ址フ盼谋恚谄浇蛲そ徽剑盼谋泶虻么蟀埽钍Ν'乘胜夺取了潭州,张文表也被擒获,杨师П憬盼谋碚队谑胁堋�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闻听张文表已死,便引大军直奔朗州。驻于朗州的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得知未兵大队逼近朗州,心中骇怕,便召部下商议。

观察判官李观象说道:“张文表已经被诛,而宋兵不退走,反而向朗州而来,必定是有意占领湖、湘地方。如今荆南高氏已归顺朝廷,我们失去北方屏障,唇亡齿寒,朗州已势不能保,不如仿效荆南办法,归顺朝廷,可保富贵。”

周保权听后,觉得有理,打算依此行事。可是部下指挥使张崇富却大呼道:“你们文官,那懂得军事,先人创下基业,岂可轻松放弃,看我领兵出战,必将来兵杀人片甲不回。”

周保权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小孩子,那能有主见,即使不肯与宋兵作战,也无法管束这般统兵的武将,只好听之任之。

张崇富便点起兵马五千,出城抵御宋兵,看看来到澧州附近,正与宋军李处耘相遇。

两军列阵相对,李处耘鞭梢指着张崇富道:“朝廷应你们请求,出兵湖南平乱,今你又拒抗王师,究竟何意?”

张崇富冷笑道:“张文表已伏诛,你们尚不回兵,无非是想吞并湖南而已。须知朗州非比江陵那么软弱,你们趁早回点免伤两家和气。”

李处耘大怒,喝道:“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跳梁小丑,有什么资格代表朗州,你且回去,让周保权来见本帅。”

张崇富道:“节度使岂肯见你们这些强盗!”

拍马舞刀出阵,直取李处耘。旁边牙将张勋见了,也纵马提刀出阵,来战张崇富。二人战了二十多个回合,张崇富力怯,拨马便走。

这时,忽然朗州兵后队大乱,慕容延钊领另一支兵马沿江杀来,李处耘见了,鞭梢一指,挥大兵也掩杀过来。直杀得朗州兵四散逃窜,张崇富带的五千兵马折损大半,只带了数百骑兵,拼命夺路,逃回朗州去了。

这时朗州城内,剩余兵马不足三千,如何能与数万宋兵对敌,乱成一团,各自为政。大将汪端劫持了周保权和周氏家属,逃出城去,隐藏到长江南岸一座佛寺中去;张崇富则下令烧城,领数千残部奔逃入西山。

谁知慕容延钊和李处耘,分兵两路,由东西方面合围朗州,那张崇富逃出城来,在西山脚下,正与慕容延钊大兵相遇,交马不到十合,被慕容延钊一刀斩于马下,余兵见无去路,尽皆跪下投降。慕容延钊命士兵割下张崇富首级,遂引兵进入朗州,将张崇富首级悬于闹市高杆之上示众。

不一时,李处耘也到。二人商议,一方面出榜安民,一方面派部下各将,分兵数路,出城打听周保权下落,不到三日,部将田守奇护送周保权及其家属,还有几个属官到来。原来江端劫持周保权躲入江边佛寺后,便被负责搜查朗州城北的宋将田守奇发现,引兵围寺。那汪端见势不好,扔下周保权不管,单人独领逃命去了。

田守奇把周保权一行,送往朗州,可怜这个十一岁的小孩周保权,那里见过这种场面,自以为是俘虏,见了慕容延钊、李处耘,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一切全由周保权部下属官李观象代为回答。

当下慕容延钊,李处耘对周保权百般安慰,仍旧让他们全家回帅府安住,不要担心。并派兵保护其住宅。

事到此时,周保权才略为心定,即让李观象写了檄文,通告湖南各州县,归顺朝廷。又备了表文,附上湖南十四州六十六县图籍,奏报汴京,表示归顺。

半个多月后,圣旨下来,宣布减免前楚新归顺地方赋税,命枢密直学士薛居正为朗州刺史,给事中李昉代表皇帝,来祭祀南岳,并为衡州刺史,派户部侍郎吕余庆为潭州刺史。

周保权因年幼无法主持政务,仍以节度使衔带家属入京读书,待成年后,再分配官职。

又下旨任命王仁赡镇守江陵,马仁瑀镇守岳州。高继冲调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慕容延钊暂留湖南,整顿全境治安,李处耘护送周保权及其家属来京。

这一旨意一到,李处耘便带了原来从汴京带来的一万余禁军,护送了周保权给其家属,回汴京去了。

周保权到京后,太祖给他安排一处宅第住下。并授于右千牛卫上将军荣誉衔,居家读书。停了几年,又入国子监读书,直至成年,后官至右羽林军统军、并州刺史等职,这都是后话。

………………………………………………



第41章两路下西川


西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才艺双绝。赵匡胤听到她的美艳名声,便想先取西蜀,派了大将王全斌和曹彬,分水陆两路攻打西川,决心把这花蕊夫人俘获过来。

荆、楚地方的统一,使匡胤十分兴奋,得了这块地方,便可西控巴蜀,南压南汉,东击南唐后方了。

二是他下诏全面实行文官治理州县制度,州县官一律由吏部委派、三年一任。节度使不再干预地方行政。对于武官,也强调遵守法纪,违者严惩。曾在寿州城下,救过赵匡胤性命的将军张琼,这时已升至殿前都虞侯,因为狂傲不逊,也被问罪,自杀而死。张琼死后,查抄其家,家中贫寒无余财,所使佣人,也仅有三人,十分清廉。匡胤为些十分后悔。不过由于张琼之死,一时各级文武官吏为之肃然,不敢犯纪。

这时,大理寺卿窦仪,主持完成了《重定刑统》,匡胤立即下令,刻印成书,颁发全国。

这年秋天,他又下诏,再改年号,将建隆四年改为乾德元年。在整顿内部的基础上,积极准备征讨巴蜀。谁知,一连串的不如意事,接踵而来。

首先是曾经与向训一同领兵夺取凤州的凤翔节度使王景病故,匡胤派了尚书左丞高防前往代理职务,谁知不到半年,高防也在任上去世。于是匡胤只好调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任凤翔节度使。另一个大将,就是刚刚收复荆、湘、坐镇湖南的慕容延钊,也在年底去世。匡胤闻讯,十分震惊,下旨追封慕容延钊为中书令,河南郡王。

看看过了不久,皇后杜丽容也因病驾崩。匡胤大怒,以翰林医官王守愚用药不慎重,处以死刑,后又减死。将王守愚流放沙门岛。

这一连串事故,使匡胤心中十分悲痛。连过年也提不兴趣,正月元旦日,因在皇后丧期,不接受群臣朝贺。只有那韩素梅,日日陪俸着匡胤,想一些新鲜玩艺,想引匡胤快乐。

看看过了年,匡胤召集大臣,商议继立皇后的事。匡胤的意思,想立韩素梅为后。

谁知此事提出来以后,大臣们纷纷反对。宰相范质道:“韩妃虽然贤慧,但系色栏出身,如何能母仪天下,一旦立之为后,岂不被世人传为笑柄,有损天子尊严。”

匡胤听了,心中不悦。便把此事搁了下来。

范质等人见匡胤不高兴,便上表辞去相位。匡胤批准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一律罢相,改任三公荣誉职务,致仕养老。几个月后,范质也去世了。

匡胤任命赵普为宰相,任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也就是相当于副宰相,协助赵普处理日常政务。

且说那韩素梅,听到大臣们议论立后的事,说及她是色栏出身,难以母仪天下,心中十分羞惭,也便饮食无心,病体恹恹起来。一个人最怕精神忧郁,精神忧郁,百病丛生。她常常一人躲在深宫,哀叹自己命薄,自劝丧父,又失去母亲,举目无亲,被人卖入行院,以后流浪南北,吃尽艰辛,好不容易,旧时情人赵匡胤当了皇帝,自己来投入皇宫,才过了三年安稳的日子,却又被人揭出老底,她越想越伤心,日日珠泪洗面,只有匡胤来探病时,才勉强欢笑片刻。后来,她想能了,赵匡胤已是皇帝了,以自己这种出身,本来就是不配当皇后、皇妃的,为了匡胤的威望,自己早日解脱才是。看看到了夏去秋来,她已到了骨瘦形销的境地。虽然太医不断诊治,种种补药用尽,无奈是心病难医,总是好不起来。韩素梅自知这病是不能好了。于一天晚上,借口病重难眠,夜间怕响动,把侍候的宫女打发到外间睡觉。自己于深夜给匡胤写了一封遗书,大意是说自己不配再当皇妃,虽然深深爱着匡胤,但不愿连累他的英名,希望来世托生一个好人家,再结来世姻缘吧。最后,又附了两笔,自己决心寻死,支出了宫女,自己死后,望匡胤不要追究宫女责任,使自己能积些阴德。

写毕,她便悬梁自尽了。

第二日,宫女起来侍候,才发现娘娘已自尽气绝多时了。只吓得魂飞天外,飞报匡胤。

匡胤听了,真如高楼失足,匆匆赶来,抚尸痛哭一场,要重处失职宫女。但是看了桌上端端正正摆着韩素梅的遗书。连看几遍,泪珠如线般落下来,长叹一声,才赦免了宫女,令人料理丧事。把她葬在贺皇后,杜皇后墓地一侧。

自从杜丽蓉和韩素梅死后,匡胤悲痛了好几个月,虽然宫中还有几个妃嫔,却没有一个人以引赵匡胤的兴趣。还是兄弟赵光义不断进宫,劝他节哀,以国家事业为重。他才强打精神处理国事。

后来,他偶而得知,太医院太医穆昭嗣,乃是西川人氏,原在荆南高继冲门下,因其技艺高超,高氏归顺后,推荐入朝担任太医,对蜀中风土人情极为熟悉。因而匡胤便召他入宫,详细询问蜀中情况,一连召见几次。

这一次,在召见穆昭嗣时,问及蜀主孟昶情况。穆昭嗣谈及宠妃费氏,孟昶给她起来个绰号“花蕊夫人”,这花蕊夫人生得美貌异常,堪称天下第一绝色。而且非常聪明而有文才,他曾模仿唐朝诗人王建所作《宫词》,也作了《宫词》一百首,在西被传为绝唱。

匡胤听了,十分感兴趣,便问道:“你记他的诗吗?”

穆昭嗣道:“这些诗在蜀中社会上流传极广,微臣也曾记得几首,却是不全。”

匡胤随:“卿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