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神奇圣人王阳明 >

第15章

神奇圣人王阳明-第15章

小说: 神奇圣人王阳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阳明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终于意识到圣贤之路,并无什么奇迹的发生,有的只是勤奋的思考、不断的探究,什么时候这种思考与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全新的圣哲思想就会在他的大脑中迅速爆发。

——轰!

这一天还要等多久?

快了,这一次是真的快了。

第四章立场决定生死

正因为人性的黑恶一面,比之于兽性更不堪,所以人类社会才会有如此之多的苦难。同样的,正因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经接近了佛家的圣灵,所以人类才演绎出了绚丽无比的文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念之差即成魔,一念之差即成佛。佛性与魔性并无交界,更无距离。所谓的圣贤之路,就是让你的心永远沉浸在善的境界之中,再也不受到恶的袭扰。

京城最大的黑帮头子

终于想明白了,圣贤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需要漫长时间的思考推演,不管是佛家儒家还是道家,哪家都没有区别,都只有这么一条羊肠小道。

于是阳明先生王守仁再回京师,重新做官。

这一次回来,他可真是来对了地方。此时的朝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历史也在此抹上一丝喜庆的色彩。

此时宪宗的儿子孝宗也终于死掉了,轮到了孝宗的儿子朱厚照出马,宰制江山。

那么这个武宗朱厚照,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要想知道武宗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事还得从大明立国之时说起。当年朱元璋尽逐元人北走,建立大明。当时南京城中就有一些下层的蒙古民众,被留下来服苦役,再后来又从北方逮回来许多蒙古族战俘,一并关入了战俘集中营。此后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开始,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眨眼工夫到了现在的武宗朱厚照,这已经是整整八代人了,那些战俘营中的蒙古难民们,也一代代艰苦繁衍下来,只是一代更比一代穷,到了这一代,北京城中的蒙古后裔,终于出了五个不世英雄,他们都是谁呢?

策珠尔、托果齐、甘珠尔、都呼、布都罕。

这几个人,是历史上的大英雄吗?怎么就从没听说过他们?

虽然你没有听说过他们,但在当时的北京城,百姓们听到他们的名字就怕,连听到他们的脚步声,都会吓得哆嗦起来。话说这五个兄弟,每日横行于北京街头,举凡小商小贩,门脸儿铺面,都得按月向他们缴纳保护费,倘若有哪家小铺敢不缴,砸,就一个字,不跟你客气!

原来是北京街头的地痞流氓,街头市霸。

没错,这五个哥们儿组成了北京城中的具有浓厚黑社会性质的民间社团,每人腰揣杀猪刀一把,每天敲诈勒索,以此为生。尽管北京城中也有其他的江湖组合,但却狠不过他们,所以这支江湖势力,俨然独霸北京城。

可是忽然有一天,另一支江湖社团找上门来,领头儿的,是一个满脸油滑的少年,但他手下居然有几十号人马,突然围住五名蒙古兄弟,不由分说搂刀子就砍。策珠尔等五名兄弟勃然大怒,当即抽出杀猪刀,与对方大砍大杀起来。虽然对方人多,却奈何不得策珠尔等人,五人悍勇无比,轻而易举地将对方砍散,向那少年猛冲了过去。

那少年不虞有此,掉头飞逃,五名江湖兄弟在后面穷追不舍,追入了一条巷子之中,眼看就要将那少年追上砍死。不料巷子两边突然喊声大震,就见无数官兵,少说也有几千名,从巷子两头突然抄堵过来,锋冷的枪尖紧抵在五名江湖人物的脖颈上,吓得这五人一动也不敢动。

嘻嘻,嘻嘻嘻,那油滑少年乐颠儿颠儿地走了过来,先摸了摸五名江湖人物身上的肌肉块儿,说道:不错不错,你们真的很能打,要不要以后跟着我混?

策珠尔等五人道:跟你混没什么问题,可你到底是谁啊?

那少年嘻嘻一笑:实话告诉你们,我便是当今天子,你们以后跟了我,若是有人敢欺负你们,就报我的名字,吓死他们。

五名江湖好汉痛苦地扭过头:……这是真的假的啊,当今天子应该坐在金銮殿上,幸御数不清的美貌宫女,不可能跑到街头当流氓吧?

然而这却是真的,当今天子朱厚照,虽然他不幸生在帝王之家,却有一个浪漫的流氓之梦。他最渴望的就是带着一群小打手,上街砸了商贩的小摊儿,再调戏几个民女,这种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史书上记载说,策珠尔、托果齐、甘珠尔、都呼以及布都罕这五名江湖好汉,以后就跟在武宗皇帝朱厚照屁股后面儿,在北京欺行霸市,横行不法。由于他们几个表现得非常流氓,深受武宗皇帝的欣赏,于是收了他们当干儿子,并替他们改名叫:朱采、朱静、朱满、朱恩和朱窥。

像这样的干儿子,有名有姓记载在史书上的,武宗皇帝就收了一百二十七个。朱厚照的干儿子,不光有地痞流氓,还有边关逃兵、乐户、伶人,西域来的番僧,从深山里钻出来的老道,外加宫中的太监等等。反正这个皇帝最讨厌待在皇宫里,每天带着一帮小兄弟出宫打群架,他打败了对方,就不客气地往死里砍。但如果是对方打败他,他就按江湖规矩,收对方当自己的马仔,让他替自己砍人。

由武宗皇帝朱厚照所统领的流氓团伙,成为了京城中最大的黑帮,无人敢撄其锋。

既然如此,明武宗放着好端端的皇帝不做,出宫兼任流氓头子,那么国家大事,谁来照管呢?

国家大事,自然就交给刘瑾了。

刘瑾,何许人也?

恐怖的权力格局

话说大明英宗年间,陕西兴平县有一户人家,姓谈,这户人家生了个儿子。然而这个孩子的姓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姑称之为小谈吧。小谈这孩子聪明伶俐,喜读诗书,按说这孩子理应走科举功名之路,可是不晓得什么原因,忽一日他挥刀切割下自己的卵蛋,去了大太监刘顺的门前,自愿卖身为奴,侍候刘公公。刘公公喜欢这个怪孩子,遂收了他为干儿子,替他起了个名字,叫刘瑾。

于是大太监刘瑾横空出世,到了宪宗年间,他被分配到教坊司工作,主要是负责替皇宫歌舞团的演员们做好服务工作,这说明他除了精读诗书之外,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除了多才多艺,他还有一个暴脾气——有一天,他出宫采购,因为价格谈不妥,与卖家发生争执,结果他三拳两脚,竟然将对方活活打死了。

出人命了,按刑律,当斩。

有关部门把斩决刘瑾的报告报了上来,却恰好被当时还当太子的孝宗遇到了,孝宗截下了这纸斩决令,找了个由头儿,开释了刘瑾。然后等孝宗做了皇帝,生下儿子武宗的时候,孝宗就让刘瑾去东宫伴读,就是陪太子武宗读书。

孝宗怎么会派个杀人犯到自己的儿子身边?他就不怕刘瑾哪天无名火发作,捏死他的亲生儿子吗?

不怕,居于权力的巅峰,孝宗对于人性有着与众不同的认知。他知道,人性这个东西,是根深蒂固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恐惧心理。朱家子孙世代承袭皇帝之位,原因是什么?是朱氏皇族智商高吗?差矣,孝宗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这一家子,朱氏皇族中,朱元璋雄才大略不假,成祖朱棣也有两把刷子,但此后的子子孙孙,其智商已经回落到了普通人的水平之下。这时候资质平庸的皇帝们之所以还能够把持皇权,只是因为一种沿袭日久的习惯——大家已经习惯看到姓朱的坐在皇帝宝座上,这时候最羡慕的是皇帝的命好,而不是他们的智商。

尤其是侍立于金銮殿之上的大臣们,这些大臣无一不是智商才学过人之辈,如李东阳,如李梦阳,如王守仁——连名传千古的唐伯虎,都被这些精似鬼的天才人物挤到了江湖上去,可知朝臣的智商是何等之高。

那么多聪明绝顶的臣子,偏偏帝王的智商是越来越低,长此以往,不堪设想啊。

所以,皇帝想以智力的优势驾驭群臣,那基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你一个笨到家的蠢人,居然敢和一群天才人物斗智商,这不明摆着搞笑吗?

智力上斗不过群臣,倘若哪个聪明的大臣想要玩弄你,那实在是再也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你笨,你蠢,被人家玩儿了你自己也不知道。只是玩儿一玩儿倒还罢了,怕就怕被玩弄到最后,太阿倒持,反倒被智商超高的臣子夺走了你的权力,那后果就太可怕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可怕的结局呢?

有办法!

这办法就是要激起群臣心里最深的恐惧之感,让他们害怕你,不管他们有多么聪明,可恐惧会最大幅度地降低他们的智商。而且只要他们害怕你,就不敢欺骗你,更不敢玩弄你,至于夺走你的权力这事儿,想也不敢想。

可如何才能够让群臣心怀恐惧呢?

办法太简单了,就是找一个像刘瑾这样有着明显暴力冲动的人出来,授予他特殊的权力,让他为所欲为,杀大臣宰高官,让群臣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个个胆寒。这时候,大臣们就会无限渴望着皇帝的拯救,倘若你再将哪个倒霉的大臣从刘瑾这种暴力主义者手中拯救出来,那么他就会感恩戴德,五体投地地膜拜你,再也不敢兴起别的心思。

所以明宪宗的时候,设置西厂,让大太监汪直统领锦衣卫,专一杀戮群臣。而孝宗替自己儿子安排的是刘瑾。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德行,孝宗比任何人更清楚,所谓望之不似人君,既然儿子贪玩,明显镇不住群臣,那就需要一个刘瑾赶场救火,充当邪恶的大魔头,让群臣从此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唯其如此,自己儿子武宗的江山,才会得以稳固。

显而易见,刘瑾绝顶聪明,他知道自己被安排在武宗皇帝身边的意义是什么,所以他终究没有辜负皇家的希望,把他的角色演绎得非常精彩。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说刘瑾把他的角色演绎得非常之精彩,那是后来的事情——后来刘瑾进入了角色,与朝中群臣展开了互动,越演越生动,越演越逼真。但在一开始,他仍然只是武宗皇帝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以领导满意作为他的最大目标和宗旨,压根儿没想到会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群臣来找他的麻烦,也是吃饱了撑的。早在武宗他亲爹孝宗当政时代,朝政就形成了一个内批制度,凡事涉及权幸贵戚,涉及皇族利益,行政公文就只在宫里边儿走,皇帝批阅了转太后,太后批阅了转皇后,皇后批阅了再转回皇帝这里,然后皇帝再转回皇太后处,如此反复以至无穷,直到这纸行政公文,在无数次的批阅中被恼火的太监偷偷撕了为止。

也就是说,涉及皇亲国戚的事情,无论是刑事案子还是民事案子,抑或是法规政策,都只在皇宫里内部公文履行,内阁也好,六部也罢,都没机会参与。所以当时的大臣们很是窝心憋火,但谁也不出头说话。

为什么大家不肯出头说话呢?

这里有个原因,大明帝国在朱元璋开创时期还马马虎虎,成祖朱棣同样以武功治理天下,则牛气得很。此后是仁宗、宣宗,仁也好宣也罢,都是拿出来响当当的字号,表明帝国的皇帝超级英明神武,帝国很有面子。但到了英宗时代,虽然这个皇帝谥号为英,但实际上却丢人现眼,英宗曾经在亲征土木堡之时,遭到蒙古瓦剌部落的绑架,堂堂皇帝被人家绑了肉票,说出去已经够丢人的了,可是英宗之后的宪宗更怪,竟然长期拒绝上朝。

明摆着,帝国出了问题,越来越走下坡路。所以群臣心里急惶,就琢磨在宪宗的儿子孝宗这一辈扳回一局,哪怕是孝宗再没有出息,那也要把孝宗人为地打造成一个绝世帝王,也好让帝国有点儿面子。

所以大明历史上,对孝宗的评价就很高,认为孝宗这个皇帝蛮不错——但实际上,这个蛮不错的评价,是群臣们彼此默契搞出来的商业包装。事实上孝宗超级的扯淡,比之于宪宗更不堪提起。单说一个公文内批,内阁六部不得与闻,就明摆着会遗患无穷,迟早会把帝国搞得一塌糊涂。

但为了维持孝宗时代和谐的假象,群臣们闭紧了嘴巴不说话,那是因为他们打算等孝宗死了之后,到了孝宗的儿子武宗这一辈,再把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纠正过来。

所以武宗甫一登基,群臣就纷纷上书,要求废除公文的内批制度,行政办公透明化,公开化。

可是事情的麻烦在于,虽然武宗登基时才刚刚十五岁,可是他肩上的担子却非常重,他不仅要供养老太后,也就是他的生母,还有一个太皇太后也需要供养,这可是他的亲奶奶啊,不养成吗?

可不管是皇太后,还是太皇太后,供养起来都是非常花钱的。皇家的太后,可不像民间的老太太,给一碗凉水,打发两个干硬馍馍就OK(行)了。太后和太皇太后两家,男男女女都少不了几百号人马,个个都要吃山珍海味,人人都要住超豪华级别的公家免费大别墅。这么麻烦的要求,全得由少年武宗皇帝来解决。

怎么个解决法呢?

把这事拿到朝廷上去,让群臣讨论?

想也别想,这事如果端出来,群臣少不了拼死劝谏,哭的有喊的有,上吊的有撞死在金銮殿上的有,是绝无希望解决的。

这种事,只能走内批。

武宗皇帝在文件上批阅:皇家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养活太后和太皇太后,咋办啊,转太后和太皇太后阅。

太后和太皇太后俩老太太,看了武宗的批阅非常恼火,批奏道:皇上,你缺心眼儿啊,不会让几个太监出宫,办几家企业……嗯,就叫皇庄好了,老百姓家的地咱们低价买来高价卖出,这不就有钱了吗?

武宗虽然是皇帝,但他是太后的儿子,太皇太后的孙子,只得依言照行。于是令太监出宫,强行夺占百姓家的土地和漂亮女人,老百姓呼天抢地去官府告状,官府急忙向朝廷报告。内阁及六部官员得知此事,无不是怒火攻心,义愤填膺,齐声吼叫道:

刘瑾不除,国无宁日!

咦,这事跟人家刘瑾有什么关系?

跟刘瑾是没关系,但是你替群臣想想,老百姓土地被占,妻女被抢,朝廷无论如何也得从宫里拖出来个活物来,还老百姓一个公道吧?可是皇帝不能拖出来,太后不能拖出来,太皇太后也不能拖出来,这些当事人都惹不起,那还能拖谁?

只能拖出来一个刘瑾凑个数字,谁让他和皇上的关系好呢?

史上最强硬的内阁

八虎不去,乱本不除!

朝臣不光是要找“无辜”的刘瑾的麻烦,还包括了谷大用、马永成、张永、魏彬、罗祥、丘聚、高凤七名内侍,为了名正言顺,朝臣还给这八个替死鬼起了个黑社会才有的称呼:八虎。

要知道,这时候的明武宗才刚刚十五岁,还不懂人情世故,全靠了他身边这八个人,替他出主意想办法。如果能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将这八个人一次性全部打掉,那么,懵懂的明武宗就落到了群臣的手中。这些群臣无一不是智识之辈,到时候想让武宗圆他就得圆,让他扁他就得扁,岂不快哉?

儒家学者,莫不是存有一腔政治野心,希望能够得到机会,大展手脚,实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是在皇权体制之下,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来说就不存在,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能够碰到一个不懂事的小皇帝,听任你的摆布,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现在大家终于遇到了十五岁的明武宗,当然会莫名亢奋。

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借口,编理由,甭管这借口多么离谱儿,甭管这理由多么荒唐,只要群臣一心一意,不愁清理不掉小皇帝身边的保护者,届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