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红楼梦 的意蕴--叶 朗 >

第2章

红楼梦 的意蕴--叶 朗-第2章

小说: 红楼梦 的意蕴--叶 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大家记得晴雯,她就是因为长得好一点、长得美一点,最后被迫害至死,首先是贾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最开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泪尽而逝,就是眼泪哭干了以后去世了。那么,这是一个交响曲,一层一层地往前推进,这个交响曲可以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那么,林黛玉有句诗叫〃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歌可以看作是这个悲剧的一个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脂砚斋说,他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这是很深刻的。这就是《红楼梦》悲剧性的层面,第二个层面。 

    叶朗:下面我讲《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我这里强调是对整个人生。大家知道文学作品都要写人生,但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是写人生里头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我这里讲是对整个人生,那么这种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就带有哲理性,一种哲理性的感悟、一种感叹。那么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我们称之为人生感,或者叫历史感。那么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一个哲理性的层面,或者是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我一开头说的,不被人注意的,或者说被人所忽略的层面,很多红学家都不讲这个层面,但是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我想着重讲一讲。那么,《红楼梦》这种人生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或者说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大家知道,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的这种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存在,它的意义何在呢?这是自古以来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孔子站在江边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人生感。庄子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马跳过一个空隙,一下子跳过去,非常短暂。这些哲学家都在思考,这种有限人生,它的意义在哪里?跟这个相联系是人的命运。 

    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一种最深层的一种伤感,就像一声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我想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这部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红楼梦》的诗意非常浓,这个诗意从哪里来的?就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这种人生感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的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两个对生命、对命运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常常惆怅、落泪,但是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个人爱情生活的不幸,不仅如此,而是出于对生命、对人生、对存在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体验,这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看贾宝玉,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这个人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什么背景呢?他起初是女娲补天被遗弃的、剩下的(石头),女娲补天别的石头都用上了,就剩下这一块扔掉了,被抛掉了这么一块石头。这个什么意思?这意味着贾宝玉这个存在是一个被抛弃的结果。被谁抛弃了?被天抛弃了。天是什么?天是无限、天是永恒。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一个有限的人生,一个短暂的人生,脱离了无限和永恒,掉进了一个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小说开始讲的〃幻形入世〃,这个是小说的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给予贾宝玉的一个形而上的起点。 

    大家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头,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是贵族家庭的一个中心,他得到贾母王夫人的宠爱,很多人都关注他,生怕他碰到一点。但是,在贾宝玉这个人深层的意识里头,他的思想意识里头,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一种暂时的形态。所以,小说经常写他闷闷的,或者突如其来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种情绪揭示出现在的这种存在,对他来讲是一种负担,所以他的情,脂砚斋说他是一个绝代的〃情痴〃、〃情种〃,但他的情总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就是到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带着〃何处是归程〃这样一种忐忑不安。比如说他有这么一些话,这个话很多,我随便念几段贾宝玉的话。〃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了一股青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任凭你们爱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完了〃。 

    再比如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些话很多,我不念了,这些话都是关于未来,关于死亡的一些话语,那么要知道,贾宝玉是不到二十岁,这么一个少年可以说是,他对死亡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跟他入世时候的那种大喜,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贾宝玉一方面对死亡有强烈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他跟他喜爱的这些姐妹们要分离了,意味着有情世界的毁灭。同时呢,他对死亡又有一种渴望,因为他似乎感到死亡可以使他摆脱那种短暂的、有限的、痛苦的人生,回到无限和永恒。所以,他为自己设计了富有诗意的死亡,他所喜爱的女孩子的眼泪流成一个大河,然后把他的尸首漂起来,漂到一个鸦雀都不到的地方,随风化了,这就是他向往的归宿,所谓〃死的得时〃。从此,他再不托生为人,为什么?为什么再不托生为人?因为人是有形迹、有知识的,是一个短暂的存在。按照他设计的这种死亡,化成了一股青烟,随风吹散了,不就得到永恒了吗? 

    所以,恐惧和渴望,爱情和死亡,在贾宝玉的心头互相碰撞,发出一种很大的、巨大的声响,这个被抛到人间的石头,这块石头,这个孤独的〃情种〃,他时时刻刻都摆脱不了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和体验。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就是在最热闹的场合,他的心头也会突然起来一阵悲凉。比如第二十八回,是贾宝玉、薛蟠他们在冯紫英家里头喝酒、玩乐,那是个乱哄哄的一个场面,就在这个热闹的、乱哄哄的场面里头,贾宝玉唱的〃红豆曲〃,依然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忧伤,大家都记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沙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充满了忧伤。 

    那么,《红楼梦》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样富有生命的忧患感,她时时刻刻在寻找故乡,而找不到这么一种悲伤,她有这么一种悲伤,所以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悲凉、感受凄凉。对于林黛玉来讲〃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她的多愁善感是一种人生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感到欢乐和陶醉,而是使她伤感,使她五内俱焚、泣不成声。那么最集中的表现她的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词〃,我认为〃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就是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容易消逝的,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么这个就是《红楼梦》的人生感,这就是《红楼梦》的意蕴的第三个层面,这也是《红楼梦》的一个最高的层面。《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这个层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过去我们不注意,那么这点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为过去的小说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红楼梦》,像曹雪芹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呢,每个时代我们都在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回答当然跟曹雪芹不一样,但不管每个时代的回答怎么不同,曹雪芹能够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很了不起的、非常有深度的。 

    那么,《红楼梦》的这三个层面是层层,一层一层往前递进的。首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构成了一个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了这个现实,这是第二层;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是第三层。那么,《红楼梦》的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都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第三个层面也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但是它又超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体验和感受,我想这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带有永恒性的东西。文学作品,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里头是有永恒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解释。我在开头讲过,《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红楼梦》永远是一部活的作品。我今天就讲完了,讲到这儿,谢谢。 

    主持人:谢谢叶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诗情画意的演讲,接下来呢看一看网友对您的提问,第一位网友呢,您刚才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是我们都承认的,但是这个网友他有异议,这位网友叫〃世纪葵花〃,他说,我觉得网络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那就是能让我们说一些实话,比如我从来不敢当着人,说《红楼梦》是一本读起来让我感觉到嚼蜡的长篇小说。 

    叶朗:感到什么? 

    主持人:嚼蜡,吃蜡烛的感觉。这跟您的结论截然相反。他说,但是现在我却敢当着您,著名的美学家直抒己见,实在是痛快,这真是网络的神奇效应。他平常是不敢说的。叶先生,能不能为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实际上会有那么多人偷偷和我一样,您看,他还认为很多人都跟他一样,认为《红楼梦》是嚼蜡,而你们红学家却津津有味,千万不要说我不懂《红楼梦》,我会背〃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坪〃,还会背〃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我,是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而且学问不差。 

    叶朗:这个问题是很好的问题,我想他说,他味同嚼蜡,我这个发音有点问题。我相信,实际上我刚才一开始就讲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于读一本理论著作,也不同于看标语口号,标语口号不会有差异,那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它是会有差异。 

    《红楼梦》刚才讲了,因为《红楼梦》它包含的文化意蕴确实很深厚,我想他感到读起来没有味道,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承认《红楼梦》还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丰富的内涵。那么,我想这可能是两个原因,这个分析不一定对,一个就是说他可能对《红楼梦》展示的文化世界比较隔膜、比较生疏;另外,我想因为现代人的趣味,很多趣味跟里头那些人的趣味差得也太远,一看林黛玉老是哭,这个有人就很讨厌,哭哭啼啼的,没有事儿你哭什么?那么我小时候,我刚才讲我小时候看了以后,我觉得贾宝玉也是,很好的生活你不好好过,你整天生气、不高兴,这个我觉得也很难理解。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就是同一部作品,你在不同的时候去读它,你也会感受不一样,比如我小时候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个非常好的书,诗歌,可我一读呢,觉得像大白话似的,里头还有什么〃努力加餐饭〃,努力多吃几口饭,我说这个也是诗?经典著作?我很难理解,等到岁数大了以后,人生经历多了以后,再读这个,觉得里头很有味道。 

    主持人:努力加餐饭? 

    叶朗:它不是这一句,整个的,就是一种很深厚的人生感,王国维提出〃隔〃和〃不隔〃,隔了一层的隔,文学作品要〃不隔〃,那么,像这种诗,像《古诗十九首》,当时我觉得写情如此,方为〃不隔〃,它需要一个人生经验。现在还有一些艺术,马克思讲还有音乐的耳朵,会欣赏形式美的眼睛,比如梵高的画,很多人看了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觉得这个乱七八糟的,他那个线条都是扭曲的,那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的背景,你才能够欣赏它。贝多芬的交响乐,有些人听了也没有意思,我没有贬低他的意思,我是说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积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甚至还有民族的差异不同,都会影响你接受一个作品。我想,他这个我完全能够理解。 

    观 众:您好,我们知道美国有一部小说叫《飘》,里面女主人公斯佳丽,她的家族在南北战争里面也遭到败落,家破人亡,可是她能够振作起来,最后重建了自己的家园,而且还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可是《红楼梦》里面的女孩子,家族败落以后,他们也只能听天由命,最后各个都下场悲惨,就连王熙凤这么厉害的人物,最后也是病死狱中,然后一个草席裹尸拖出去。那我就想,斯佳丽和这些《红楼梦》里面的女孩子,她们人生命运的不同,原因何在?是否有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异在里面?谢谢。 

    叶朗: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就是你刚才讲对了,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不同,或者回到我刚才讲的,是讲命运的不同,这个命运是谁决定的,就是整个时代决定的,她在那个时代,她从小受的教育,她的文化的影响等等,她可以走这条路。那么,《红楼梦》这些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她不可能走这条路,这是时代的不同,所以,我刚才讲,很多东西自己不能决定的,你生活在什么地方,自己不能决定的,这个就是刚才讲的命运的问题。 

    主持人:好,谢谢,时间所限,最后一个问题。 

    观 众:叶教授您好,我在十年前看过您有一本关文学古典作品鉴赏的叫《中国小说美学》,就是我受它的影响非常大。我今天的问题是这样的,因为曹雪芹在他这部作品中,把女孩作为这种美学的理想来写,来追求,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会选择把女孩作为美学理想的代表来写,想问一下这个,这是第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说,我觉得您对这部作品这么感悟的话,在这种体会和感悟中,是否对您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呢,您的人生体验,平时生活中遇到事情,是不是影响也很大? 

    叶朗:我想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要着重写女孩子,就是理想,他的理想和少女连在一起,我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专门可以写文章的,就是贾宝玉,他说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是土做的。水干净啊,水是很干净的,水是很纯洁的,土是很肮脏的,很混浊的,那么,这个我想,我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寄托了曹雪芹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男权为核心的社会的一种反对,就是企图突破这个社会,那样的社会,因为多少年来,在那个旧的社会里头,很多反人性的事情,都是以男权为中心做的,这个权力机构都是以男人为中心做出来的,所以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