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性伦理学 >

第36章

性伦理学-第36章

小说: 性伦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角色学习中必须区别三个标准:性角色行为、性角色观和性角色同一性。
    第一,性角色行为。这是指少年具备了那些社会期待于自己性别所应有的行为、
性格和态度等特征,即性角色期待的实现程度。性角色学习,在个体发展初期是通
过父母的强化而进行的。在个体发育后期开始的性角色行为学习,则主要不再是来
自父母的强化,而逐步过渡到基于本人自身的意愿、带有自发性、能动性的学习,
也可说是通过本人选择的范型对象而进行的观察学习,或是基于自己的性角色观而
进行的认知学习据日本学者久野等人的研究,在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这一阶段,
孩子自身的性角色观与性角色行为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他们越是认识到传统的
性行为分化,其性角色行为就越是显著。这一事实暗示着孩子自身的性角色观有可
能规定了他的行为状态的发展方向。青春期性角色行为的发展,是一个受其内在制
约的、更具能动性和主体性的自我形成的过程。
    第二,性角色观。在人格发展从受动到能动,逐步确立主体意识的青春期,与
性角色相关的自身的价值观之形成,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如果在青春期前的个
体发育初期,性角色行为的发展占了大半时间,那么与之相比,青春期性角色发展
的中心课题之一则是性角色观。久野等人对于男女两性性角色观的形成差异也有过
研究。他把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男女学生的性角色观区分为两种:传统的性角
色观(认为男女的性角色相对立、有差别)和现代的性角色观(只在最低限度内承
认男女性角色的区别),发现其人数分布因性别不同而有异。男孩多偏向于传统的
性角色观,分布范围也比较小;女孩的分布范围则较广,从传统的到现代的性角色
观都有,且呈现较大的个人差异,这暗示着女子不象男子那样能顺利地接受传统的
性角色模式。性角色观的形成,以观察学习或认知学习为主。少年往往首先把父母
的性角色现当作参照物。此外,能够成为范型对象的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实实在在、
各种各样的具体人物。从总体上说,社会一般的性角色观,即所谓性角色的传统模
式,即是少年性角色形成的最根本的参照系。自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少年,并不
就是完全受动的为一般人的性角色观所同化,相反,他们时常对之加以排斥,主张
拉开距离,试图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性角色观。但是他们自身的性角色观之形成,并
不是与社会的性角色观完全无缘,而是有意识地以后者为基础,给自己的性角色现
建构一个框架。在此意义上,父母、成年人,特别是社会,对广大少年的性角色的
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三,性角色的同一性。这是指少年对自身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进行的自我评
价和认识。确立性角色同一性的规定条件主要有三:一是认同、特别是对于同性家
长的认同。二是本人实现性角色行为的程度如何。三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同性角色
的发展最终有着深刻联系的是对异性的态度、行为以及性关系的状况。美国学者默
森和卡首等人的青春期发展研究表明,在异性关系上和性行为上是否获得成功,取
决于本人是否具有男性或女性的性角色行为和特征以及其把握的程度如何。就是说,
性角色同~性规定着异性间的关系和对于性的态度。所以,在实施青春期教育的过
程中,不能忽视性角色同一性这一重要环节。
    最后,谈谈青春期性教育的伦理目标。
    热心青春期性教育的一些人士往往对此抱有大的期望,企图使人们在青春期便
确立完善的性伦理。这是不实际的。然而,我们的确在青春期,甚至在前青春期就
应确立一个基本的伦理目标,以引导我们的贯穿整个人生的性教育沿着一个规定的
方向不断前进。在性伦理学看来,性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增进受教育者的性健
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性健康下了定义:“性健康是情感中、理智中和社会中的
性的诸方面的集成,是积极地丰富和提高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爱的方法。”这个定义
已为许多国家的性教育实践所确认。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定义。此外,瑞
典国家教育部还曾提出性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每一所学校对从7岁起的孩子们进
行教育的一部分。该计划包括:学习生物和社会科学,让学生周到地考虑各种内部
关系,以及在同伴的性生活中得到享受;学习各种社会准则和与性相关的哲理,让
学生能够接受社会共同的准则并有能力评判和讨论这种准则——“没有人被允许仅
仅为了一个人的满足和需要”;认识到性对个人、对个人与个人、对个人与社会组
织的需要;认识到性的复杂性,也认识到在亲密的关系中发展人们观念的机会。显
然,这个计划使前述伦理目标变得清晰和具体了。当代中国逐步发展青春期性教育,
也有必要在有关伦理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性教育计划。只有这样,
才能增进性健康和对性行为负责,才能逐步为当代中国的性教育建构一个合理的框
架和脉络。
                            四、婚前期性教育
    这里所谓的婚前期与青春期相衔接,大体上是从16岁到缔结婚姻之日。婚前期
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爱情的教育。
    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他那本
影响巨大的重要著作《爱弥儿,或论教育》中,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该书共分五卷。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
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
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
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
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
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
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
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
对后来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证实,人们的异性观有一个随年龄增长而逐步
形成和深化的过程。
    幼儿期对异性的注意还很朦胧,男女常常一起活动。在幼儿园里,安排男女孩
同桌而坐或把男女孩配成对做游戏,除了那种很不合群的孩子外,都不成问题。孩
子一进入小学,便很快地摆脱了幼儿性,同性交友的倾向加强了,经常无缘故地发
生男女伙伴间的争吵。这种倾向在小学的中期达到最高潮。有的学者以小学四、五、
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对异性的想法,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对异性持
肯定态度的都比持否定态度的多;女孩这种倾向特别强,而且年级越高越强。这是
因为生理上女孩比男孩发育稍早,所以异性意识也发展得较快。
    进入青春期,随着第一、第二性征的发展,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关心增强起来。
少男为了引起自己所爱慕的少女的注意而勤奋学习、奋力参加体育运动。相形之下,
少女则倾向于在诗歌或日记中倾诉自己心中的柔情。此时所感到的异性魅力大多来
自外表,一些少年便醉心于打扮自己,甚至置学校纪律及父母的忠告于不顾。另一
方面,性欲增强了,追求同异性单独接近。由于性欲和恋爱感情尚未统一起来,容
易因其不稳定而产生对异性态度粗鲁。有些少男少女被压抑着的性冲动受到某种刺
激还会“爆发”出来,个别的少年还可能在性刺激的诱惑下沉醉于性行为而不能自
拔。
    青年期对异性的态度日趋成熟。他们对于异性,除了容貌等外表的因素,并注
重对方的性格、教养、兴趣等精神因素。特别是女性,已经从结婚的角度来考虑与
异性交往,强烈希望能在现实社交场合中寻觅伴侣。青年无论就业还是升学,大都
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家庭,因行动自由和自我意识觉悟而追求异性。国外大学中男
女生互相追求的凤气在当代中国的大学中也逐渐流行了起来,有情侣相伴被认为是
一种正当的行为。学习期间交往。毕业以后结为伴侣的事例增多。
    说到这里,不妨先说及那个颇为敏感的问题,即中学生的“早恋”。
    一篇记述“早恋”和“青春期骚乱”中的中学生们的报告文学为我们展示了一
次关于早恋的恳谈会。来自重点中学的一位中学生披露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感情
世界:“我们一个年级200个人,毛估计,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是进入双双对对
的朋友关系,就是相互间认了阿哥、阿妹、阿姐、阿弟。剩下的‘单干户’,反倒
有一种压力,‘不受赏识’!”
    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一所中学来了一个绝招:语文考试写一篇关于“早恋”
问题的作文。有一个女同学妙笔生花,居然破天荒地拿了个满分。作文里有这样的
话——“不反对早恋,是因为大多数早恋毕竟是健康的。它只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
少男少女们对异性由衷的好感和倾慕,何必要禁止呢?何况有些根本就不是早恋。
我认为青少年的早恋同友谊之间的界线是很模糊的,如果一味去禁止,或是用‘长
青’压制他们,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不赞成早恋,则是因为一些所谓爱情是‘太空
虚、大无聊’而产生的,试想这种因空虚而产生的爱情会真挚吗?我觉得应该禁止
的正是这种早恋。然而在禁止的同时,也要明白这种空虚是如何产生的。只有真正
解决了这种无聊、空虚,才能使中学生有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不能一味地批评,因
为无聊的人常常是得不到理解的,得不到理解的人是会走死路的。不管是赞成抑或
是反对早恋,我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一代人,相信我们,才会对该不该早恋
下一个公正的判断。我想说:不管是师长还是同龄人,请不要对早恋的人多加指责,
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默契,他们也是苦恼的。”
    两位中学生的话很有代表性,也很值得思索。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应该理
解当代中学生。同时更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在性伦理学看来,引导方向是明
确的,即中学阶段不宜谈恋爱;但引导的方法又是多样的。例如,一位大学刚刚毕
业的24岁的班主任现身说法:“你们这么小就流出这么多感情,将来就流不出来了,
用光了。我自己以前藏得牢,现在感情大爆发。我劝你们到大学里再谈也不晚。到
时候,我来帮你们当参谋。”她的话学生们忘不掉,并促其口味和思考……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生的恋爱,目前似乎形成了一种没有明确条例的共同做法:
不提倡、不反对,要引导。这里所谓的“引导”,在一定意义即是对大学生实施的
性教育。笔者有幸连续四年对刚入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说教”。笔者认为,
此类“说教”应该努力普及到社会其他领域人数更多的大学生的同龄人之中。
    实施婚前期的性教育应该注意那些问题,讲些什么内容呢?
    有必要把话题拉回到卢梭的《爱弥儿》。该书告诫说:大家不知道真正的爱情
对青年人的倾向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管教青年的人并不比青年们对真正的爱情
有更好的认识,结果使青年们在爱情上走入歧途。一个年轻人是应该有所钟爱的,
否则他就会趋于淫乱。表面上不准许他们追逐爱情,那是容易的。有些人在涉及道
德和天职的事情中,只图一个表面,我则要讲究实际。卢梭还强调指出:“温柔的
情意和火热的情欲是大有区别的:前者使一个男人钟爱他的伴侣,而后者则使一个
男人被一个女人的虚假的姿色所迷惑,从而把她看得比她本来的样子还美。爱情是
排他的,是希图对方偏爱自己的。它同虚荣的区别在于:虚荣是只向对方提出种种
要求而自己却什么也不给予对方,是极不公平的;反之,爱情是向对方提出了多方
要求,而自己也给予对方多少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充满了公平之心的情感。再说,
他愈是要求对方的爱,便愈是表明他相信对方。当一个人产生了爱情的幻想的时候,
是容易相信对方的心的。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
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
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注'上述内涵着丰富性伦理的论述,至今仍具有
借鉴价值。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年进行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更赋启
迪价值。这位著名的苏联无产阶级教育家,留有一本生前未发表的。爱情的教育》,
该书可以作为婚前性教育的可靠教材。这里,我们想特别指出,他的《给儿子的信》
和《给女儿的信》有着更为卓绝的见解。
    在《给儿子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你要我“教你,怎么样尊重姑娘的
女性美”,要我解释什么是女性美;这件事会使你不安,我感到非常高兴。记住,
对待妇女持何态度,这是衡量道德的一种尺度。女性美——这是道德纯洁和品行高
尚的最高体现,是崇高美德的最高体现。这些特点表现在能以纯洁的感情对待同男
人的一切道德美学关系。男人对这些关系的一切隐秘方面不尊重,这对道德高尚的
妇女是个极大的侮辱。道德教育的一项极重要原则,就是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
早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真正的爱情,要求终生承担巨大
的、神圣的义务。你如果不想失掉自己的感情,不愿在精神上堕落,那么就不要屈
从于第一次情欲。青年人的最幸福的时刻,是他们有着纯洁、理想的爱情的时刻。
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希望长时间地保持这种爱情。如果两个有着同样高尚的荣誉感和
自尊心的青年相亲相爱,他们在长时间内不会逾越性行为的界限。这并不是说他们
没有这种要求。他们的愿望十分强烈,但他们知道,没有精神上的结合,肉体结合
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他们把精神上接近、理想爱情的阶段放得很长,甚至故意
这样做,他们从中感受到莫大幸福。
    在《给女儿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人类的爱情——这是高尚的人类文
明。因此,一个人怎样去爱,以此可以正确无误地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
爱情最鲜明地表现出对我们社会未来一代的责任,为他们的道德基础而承担的责任……
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
——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象是美丽
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
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如果小伙子由于自
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