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伦理学-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
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
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
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注'作为五四运动时期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思想革命的一部分,性伦理问题被鲜明地提出来,并形
成了中国历史上性伦理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仅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
新创办的以研究妇女、婚姻和性问题为宗旨的报刊就达40余种。当时,许多著名学
者和几乎所有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曾撰文阐述性伦理问题。
以鲁迅为例。鲁迅前期是以“生物学的真理”作为他的性道德观的理论根据的。
他论证道:“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
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
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
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
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
'注'以此为据,鲁迅批判了那种把性交视为“不净”的虚伪、愚昧的“中国的旧见
解”。在他看来,和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对婚姻、性道德等问题的研究,必须去掉
一切神秘主义以及其他偏见,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鲁迅申明:
“我并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意想的,——人类的性交也应如别种动物,随
便举行;或如无耻流氓,专做些下流举动,自鸣得意。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
先洗净了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再纯洁明自一些,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
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注'进而,鲁迅以进化的观点批判了“圣人之徒”以
孔孟之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借口,三妻四妾,“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的
堕落现象。
作为一个战斗的启蒙思想家,五四时期的鲁迅把主要注意力和批判的锋芒指向
违反人性的封建性道德、畸形的性道德观和变态的性心理。同时为“天性的爱”的
解放,为维护纯真的爱情而呐喊。他的《随感录·四十》就是针对“一位不相识的
少年”寄来的一首以“爱情”为题的诗所发的感想。原诗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
恶。鲁迅认为“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又说:现在“东方发白,
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囗便
鸱囗般叫”,“我们要叫到旧帐勾消的时候”。“旧帐如何勾消?我说,‘完全解
放了我们的孩子:’”1922年8月,汪静之的新诗集《蕙的风》由东亚书局出版,其
中大都是要求“自由恋爱”的情诗,反映了被五四运动唤醒的青年反抗封建礼教的
要求。但东南大学学生胡梦华却先后写了《读了〈蕙的风〉以后》和《悲哀青年答
章鸿熙君》等文章,将《蕙的风》诽谤为“金瓶梅一样”,“堕落轻薄”的作品,
是“变象的提倡淫业”,“应当严格取缔”。于是,鲁迅作《反对“含泪”的批判
家》,对这种论调予以了驳斥,并指出:“我以为中国之所谓道德家的神经,自古
以来,未免过敏而又过敏了,看见一句‘意中人’,便即想到《金瓶梅》,看见一
个‘瞟’字便即穿凿到别的事情上去。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
有力地揭穿了虚伪腐朽的封建性道德。
再说茅盾(沈雁冰)。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首批党员之一,在他成为举世瞩目的
文学家之前,首先是一位性伦理问题的专家他在1920年~1925年间,曾撰写和翻译
了有关婚姻和性问题的文章约160篇。这一遗产无疑是十分宝贵的。在写于1920年2
月的一篇文章中,茅盾指出:“我们大家知道‘性道德’(Sexual Moral),男女
间相差很远。以贞操而论,无论中外,总是女子失贞的事大,男子失贞(即娶二女)
的事小,简直等于无。这道德方面的不平等。是第一该解放。但要晓得解放不就是
女子效男子的样,也可以随便和人发生性欲关系,或也如男子一般,置小丈夫,或
也反男子之道而行之,将男子视为满足女性内欲的玩物!这是要创造新道德,男女
共守的新道德,才是‘人’的办法,不然,便人于兽的行为了。”'注'他还进而分
析道:要知道“性的伦理”——“The Ethics of Sex”是从来学者讨论不了的大问
题,岂是“坚定意志……”等等常识——教孩子们的常识——话头所可乱充的呢?
瑞典有位爱伦凯(Ellen Key)女士对于女子主义运动是终身事业,讨论新道德极精
辟的,德奥国家的女子主义也是极力研究这个问题的,我们先要晓得他们研究的到
了什么程度,得了什么结果;他们社会的背景是什么?然后或介绍他们的学说,或
参考他们的学说,印证自己的环境,研究创作,所以一方面仍是要从学问上着手,
做工具;一方面从实地调查和观察入手,做材料。当茅盾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之后,
他又写下《新性道德的唯物史观》。该文发表在1925年元旦出版的《妇女杂志》
(第11卷第1号)“新性道德号”上。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新性道德号”还有两篇重要文章,即章锡琛
的《新性道德是什么》和周建人的《性道德之科学的标准》。由此引发了中国文化
界关于性解放问题的第一次讨论。主张性解放理论的以章锡琛、周建人先生为代表,
反对者以陈百年教授为代表。这场讨论的文章后由章锡琛先生汇编成《新性道德讨
论集》,上海开明书店于1925年10月发行。通观该讨论集的第三版,可将中国20年
代的性道德的理论综述如下:
章锡琛依据福莱尔的《性的问题》,首先在《新性道德是什么》一文中指出:
从来的性道德观,最奇怪的,莫过于规定了性的行为只有在经过结婚形式的男女两
人间方可发生。他们对于结婚形式,好象看作具有无上的神通,能够使一切的不道
德都变成道德似的。已经成年而且具有责任能力的男女,因为自己双方的合意,互
相结合,这是无论从哪一方看来不会有害于社会及个人的,然而一般社会却常常看
作不道德。照新性道德上看,男女间的性行为,只要他们的结果不害及社会,我们
只能当作私人的关系,决不能称之为不道德的。社会对于男女间的关系,只有在产
生儿童时,才有过问的必要,其余都应该任其自由。离婚的自由也是新性道德的条
件之一。他在答辩文章中又谈道:我们所说的两性间的关系,决不只是单纯的低级
的肉欲关系,所以性的解放虽然常常容易被误解为纵欲,但两者的性质似乎不至于
像这样的容易混同。节欲的训练必须与性的解放同时并行,才能把两性观念提高。
“我所谓的性的解放或自由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凡无害于社会及其它个人
的,一切都任其自由。”'注'
周建人在讨论中表示,应把恋爱看作极私的事。如果是成年以上的、健全的、
纯粹的爱情关系,社会应当看作中性道德。瑞士的福莱尔、英国的罗素等都说过,
只要客观的说出就好,我当然是赞成这种意见了。我对于性道德的见解,不是主张
用多委制或多夫制去代替一夫一妻制,是说一夫一妻道德也可以不必严格。“同时
恋爱两人以上时”,只要他们自己没有什么问题,旁人用不着去于涉。我觉得超越
一男一女以上的恋爱关系,社会必须认为不道德,总是一种压迫。'注'
陈百年在论战中指出:性的解放或自由,都是多义的,可以作温和的理解,也
可以作极端的理解,其间程度相去甚远。我的偏见,以为要想保持适度的性欲,最
好还是一夫一妻,即一夫一妻的生活最容易使人不走入不道德的路上去。他在分析
中国现实情况之后,认为新性道德或性解放的理论,是“一夫多妻制的新护符。”
'注'
鲁迅先生没有直接参加这场讨论,但是在他主编的《莽原》上先后发表了章锡
琛、周建人的四篇文章。鲁迅先生并在。编完写起》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总以
为章、周两先生在中国将这些理论发的太早,——虽然外国已经说旧了,但外国是
外国。可是我总觉得陈先生满口“流弊流弊”是论利害,不象论是非,“莫名其妙”。
不难看出,鲁迅的倾向是明显的。
应该怎样评价这场关于性解放的讨论呢?1985年到1937年,艾思奇在上海参加
编《读书生活》杂志。其间,有读者问及性自由的问题。艾思奇写了《恋爱的本质
是性行为吗?》,予以公开答复。该文涉及到20年代的那场讨论。文章认为:恋爱
问题在中国最出风头的时候,是20年代。那时正是所谓五四文化运动期间,全国发
生了一个反对旧社会传统的运动,恋爱自由的呼声,也成为反对旧传统的一个口号
而出现了。这新的文化运动的来源,人人都知道是因为中国社会上的资本主义要素
最初抬起头来,要想打倒旧的封建势力。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新势力的表现,恋爱自
由的主张也正是这新文化中的一支生力军。恋爱自由的主张反映着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恋爱自由有个人主义的色彩。从五四时代的言论里,可以知道,主张恋爱自
由的人,是以恋爱是男女个人本身的事情,所以只能由本身自己来决定,不能听从
“父母之命”,排斥第三人的干涉。这在反封建方面是有意义的,但推到极端,就
有人把恋爱看作纯粹个人的事,以为和社会全然无关。恋爱是以自由乎等为理想的。
所谓恋爱自由,就是要人人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作自由的追求,自由的竞争,自
由的结合。资本主义初期的时候,也就是用自由平等的口号来和封建势力对抗的;
恋爱自由不过是这一方面的反映,是虚诡的自由平等。有资产的人实际上始终占着
优势。资本主义社会里,男女两性说不上自由恋爱,而成为露骨的买卖婚姻。艾思
奇还提醒读者注意,恋爱所需要的那些条件,也是反映着社会的不平等的。苦力劳
动者们因为生活的残酷压迫,一般所谓的“人品学问”之类,在资产者认为是谈不
上的,恋爱成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事实上的特权。恋爱的种种特征,都带着新
兴资本主义性质,初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才是产生恋爱和决定恋爱的基础,恋
爱的本质。艾思奇的此种观点,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曾占据了主导地位。
至此,对于历史的回顾可以暂告一个段落。首先应当承认,不论是五四时期马
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性伦理发起的冲击,一还是稍后展开的关于性解放问题的大讨论,
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反对封建性道德的意义。同时应该反思:为什么五四时期提出的
性道德观历经长期磨难仍没有能在中国掌握广大群众?为什么至今不少共产党人的
性道德仍没有达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水平?又为什么20年代关于性解放的争
论在80年代重又开战?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五、当代中国性伦理的大变革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想再从女性和青年两个特定角度,对当代中国性伦
理的变革做些总体描述。
女性性爱观念的变化,历来成为整个社会性伦理变化的天然价值尺度。具体到
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社会,一个坚决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新中国,
女性的解放、女性们在观念上的变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正在变化的最有说服
力的佐证。为此,步入女性世界最隐秘的层次,掀开重重掩饰着的帷幕,揭示流动
于当代女性世界的性爱观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性伦理的巨大变革。
这里,所谓“流动于当代女性世界的性爱观念”,借用了向娅的报告文学《女
十人谈》的副标题。
《女十人谈》是篇“依靠谈话录音完成的报告”,它确实为我们探讨当代性伦
理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这里不妨概括地转述几位当代女性的性观念的
自白——
A,1952年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正象她自己所说,是“老三届”,曾插队五
年,做护士工作六年,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为内科医师。其婚后经历,
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丈夫又有所爱,但最后的结局却是皆大欢喜。她坦诚地说:
“一个男人在爱着一个女人的同时又接受了另一个女人的爱,这在我看来毫不足怪。
特别是我丈夫那种含蓄而有内容的男人,标准的男子汉,别的姑娘爱他也就非常正
常了。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尽管它有时会产生使人难堪的局面,但爱本身远比恨
珍贵得多。我对自己的力量相当自信。八年的共同生活使我深信他伤害不了我。所
以,从心理上我首先不是弱者,更没有将被遗弃的恐惧。”
B,39岁,生于革命军人家庭,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参军后当了四年文艺
兵,转业后当独唱演员六年,现为某贸易公司副经理。离婚后,她又嫁给比自己小
四岁的他。她说:“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客人们正闹洞房,我便当众向第二个丈夫
宣布:咱俩就象两颗独立的星,你是自由的。你也要给我自由。我们相互尊重。一
旦有一天一方提出离婚,对方不得反对。经过几年的验证,我感到这是明智之举。
这首先使双方地位平等,同时给他内心无形中注入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C,46岁,出身于高级职员家庭,“文革”前夕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现为一
家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常规”的爱不完整,不能满足她的心。她说:“我并不
讨厌我的丈夫!他善良又真诚,有极强的事业心。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他是个强
者。但在性爱心理和性能力上他是个十足的弱者。女人有理性,但也有本性,我常
常希望床上有一个强有力的又极疯狂的男子。于是出现了他。在他身边,我充分意
识到我是女性,是弱者,是被宠爱的。但我不愿抛弃丈夫,我更无意介入他的家庭,
我对丈夫仅仅是感到有些不满足而已,而这不满足,靠着这婚外的感情已完全弥补。”
D,38岁,出身于工人家庭,曾经在内蒙兵团四年,1973年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院学习,现是中学外语教师。她爱上了有妇之夫,决心取代另一个女人。她说:
“我很幸福。我爱着一个男人,同时感受到这个男人的爱,我便在幸福之中了。有
人说我是什么‘第三者’,领导也对我施加压力,说我道德败坏,还给了我党内警
告处分。我当然不服!什么叫‘第三者’?要让我下定义,那应当是:三人中那多
余的、没有感情的。”
E,38岁,出身于革命烈士家庭,曾在山区插队两年,三线工广宣传科五年,现
任某影视中心导演。真诚的奉献剥夺了她的一切,改变了她的生活,她不再追求爱
情,出击众多的男人,爱与性分离。她说:“我是独身主义者。别误会,独身可不
等于禁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