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

第3章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第3章

小说: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唬踉旎Ъ⒓普省嗵锸帐谥ā7参迨铮坷镏贸ひ蝗耍瓢醇旎Э冢沃撑┥#旆俏ィ咔骋邸H羯焦茸柘眨卦度讼≈Γ姹懔恐谩7蔡锍と健⒐闶轿危挝6危獾径眩活獾径F渌脑唬站筛骋鄱刑镏鳌7簿睢⒔J、丝、绵,并随乡土所出。田一町绢一丈,四町成匹,长四丈,广二尺半;絁二丈,二町成匹,长广同绢;布四丈,长广同绢、絁,一町成端。别收户别之调,一户资布③一丈二尺。凡调到物盐贽,亦随乡土所出。凡官马者,中马每一百户输一匹。若细马每二百户输一匹。其买马值者,一户布一丈二尺。凡兵者,人身输刀、甲、弓、矢、幡、鼓。几仕丁者,改旧每三十户一人(以一人充厮),而每五十户一人(以一人充厮),以充诸司,以五十户充仕丁一人之粮。一户庸布一丈二尺,庸米五斗。凡采女者,贡郡少领以上,姊妹及子女形容端正者(从丁一人,从女二人),以一百户充采女一人粮,庸市、庸米皆准仕丁④。 

 




①子代之民:即天皇和皇族的私有民。
②部曲之民:即臣、连、伴造、国造等地方贵族的私有民。
③资布:即上等麻布。
④仕丁:即服役的壮丁。

 




四、班田收授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93—97页。大化改新诏书颁布后,把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这基础上,效法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授法。在《养老令》中关于户法与田令的原文,摘译如下:


1。户令

  凡户以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令掌检校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缴赋役。若山谷险阻,地远人稀处,随便量置。
  凡户皆五家相保,一人为长,以相检察,使勿造非违。如有远客来过止宿,及保内人有所行诣,并令告知同保。
  凡户逃走,令五保追访,三周①不获,除帐,其地还公。在未还之间,五保及三等以上亲均分佃食,租、调代输。户内口逃,同户代输。六年不获,亦除帐。地准上法。
  凡造计帐,每年六月三十日以前,京、国官司责所部手实②,具注家口、年纪。若全户不在乡,即依旧籍转写,并显不在所由。收讫,依式造帐连署,八月三十日以前,申送太政官。
  凡户籍六年造一次,起自十一月上旬,依式堪造。里别为卷,共写三通。其缝皆注其国、其郡、其里、其年籍。使五月三十日以前内讫。二通申送太政官,一通留国内。其杂户、陵户之籍更写一通送各本司。所须纸笔等调度皆令当户出。勘量国司所须多少,临时斟酌,不得侵损百姓。其籍至官,并即先纳后勘。若有增减隐没不同,随状下推。若国承错失,即在省籍具注事由。国亦注帐、籍。 

2。田令

  凡给口分田,男二段,女减三分之一。五年③以下不给。其地若有宽狭,从乡土法。易田④倍给。给讫,具录町、段及四至。
  凡官户奴婢之口分田,与良人同;家人奴婢,随乡宽狭,并给三分之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凡应班田者,在每班年正月三十日内,申请太政官。自十月一日起,京、国官司预行校勘造簿。至十一月一日,总集应受人,对共给授。二月三十日以内讫。
  凡授田时,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
  凡给园地,随顾多少均给。若户绝,还公。
  凡课桑漆,上户三百根,漆一百根以上。中户桑二百根,漆七十根以上。下户桑一百根,漆三十根以上。五年种毕。乡土不宜及狭乡未必不满数。
  凡宅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员申牒⑤,然后听。

3。租庸调

  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一段租稻二束二把,一町租稻二十二束。
  凡田租,准国土收获早晚,自九月中旬起输,十一月三十日以前纳毕。
  凡调绢、絁、丝、绵、布,并随乡土所出。正丁一人,绢、絁八尺五寸,六丁成匹⑥。丝八两,绵一斤,布二丈六寸,并二丁成绚、屯、端。次丁二人,中男四人并准正丁一人。其调副物,正丁一人紫三两。(中略)京及畿内,皆正丁一人调布一丈三尺。次丁二人,中男四人各同一正丁。
  凡调皆随近和成。绢、絁、布两头及丝、绵囊,具注明国郡里、户主姓名、年月日,各印以国印。
  凡调庸物每年八月中旬起输,近国十月三十日、中国十一月三十日、远国十二月三十日以前纳讫。其调丝七月三十日以前输讫。若调庸尚未从本国发而身死者,其物退还。其运脚均出自庸调家。调庸物皆国司领送,不得随便□输。
  凡正丁岁役为十日,若须收庸,为布二丈六尺,一日为二尺六寸。若留役满三十日,则租调俱免。若留役日数少,则计现役日数折免。正役不得超过四十日。次丁二人与正丁一人同。中男及京畿内收庸不在此例。(下略)

 




①三周:即三年。
②手实:即报告书。
③五年:即五岁。
④易田:即薄瘦地。
⑤申牒:即个人向官厅申请的文书。
⑥匹:即长五丈一尺,宽二尺二寸。

 




五、平城奠都诏

  录自《续日本纪》第四卷,元明天皇和铜元年条。元明天皇在和铜元年(公元708年),颁发平城奠都诏。仿效唐朝首都长安建筑式样,在奈良修建了规模宏壮的帝都。到和铜三年(公元710年)正式迁入,称为平城京。从奠都奈良到延历三年(公元784年)迁都长冈止,历经七代共七十余年。日本史上称为奈良时代。


  (元明天皇和铜元年)二月戊寅①,诏曰:朕祗奉上玄,君临宇内,以菲薄之德,处紫宫之尊。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迁都之事,必未遑也。而王公大臣咸言,往古以降,至于近代,揆日瞻星。起宫室之基,卜世相土,建帝皇之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斯在。众议难忍,词情深切。然则京师者,百官之府,四海所归,唯朕一人,岂独逸豫;苟利于物,其可远乎?昔殷王五迁,受中兴之号,周后三定,致太平之称,安以迁其久安宅。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宜建都邑。宜建营遘资须,随事条奏。亦待秋收后,令造路桥。子来之义,勿致劳扰。制度之宜,令后不加。 





六、国分寺建立诏


七、唐大和尚东征传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72~73页。唐大和尚鉴真(公元668…763年)为了向日本国传法,先后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753年抵达。他带去佛教各宗经典,在日本建立律宗,还传去了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艺术,对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大和尚讳鉴真,扬州江阳县①人,俗姓淳于,齐大夫髡之后也,(中略)巡游二京,究学三藏,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江淮间独为化主。(中略)日本国天平五年②岁次癸酉,沙门荣叡、普照等,随谴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至唐国留学,是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也。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为僧中之不齿。于是方知本国传戒无人。(中略)唐天宝元年③冬十月,时大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 、普照师至大明寺,顶礼于大和尚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传法无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将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尚东游兴化。”大和尚答曰:“昔闻南岳惠恩禅师④迁化后,托生于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室王崇敬佛法,造一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中略)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之众中,有谁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时众默然。(中略)和尚曰:“此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若不去,我则去耳。”(中略)天宝二年癸未,当时海贼活动频多,台州、温州、明州海边均被其害,海路湮塞,公私断行。(中略)天宝二年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遇恶风浪,波击舟破,人皆上岸,潮来水至人腰。(中略)冬寒风急,甚为辛苦。(中略)天宝七年十月十六日,(中略)离岸渐远,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涛再至,似入深谷,人皆荒醉,只唱观音。(中略)舟上无水,嚼米喉干,虽咽不入,虽吐不出。饮咸水则腹胀,一生辛苦,何比此激。(中略)到振州江口⑤,泊舟。(中略)和尚频经炎热,眼光暗昧。此处有胡人,闻能治眼,遂加治疗,但眼终失明。(中略)天宝十二年岁此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国使大使特进藤原朝臣清河、副使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大伴宿祢胡(广林吕)、副使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吉备朝臣真备,卫尉卿安倍朝臣朝衡⑥等,来至延光寺,向和尚曰:“弟子等早知和尚遍渡海,正欲向日本国传教。今亲奉颜色,顶礼欢喜。(中略)弟子等自有载国信物之船四舶,行装具足,去亦无难。”和尚许诺己竟。时扬州道俗皆曰:和尚欲往日本国。因龙兴寺防护甚固,出发无由。时有仁幹禅师自务州来,密知和尚欲出,具备船舫于江头相待。和尚于天宝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戌时,由龙兴寺出至江头。(中略)乘船而下,至苏州黄泗浦,(中略)十一月十五日壬子,四舟同发,(中略)二十一日戊午,第一、第二两舟同到阿尔奈波岛(冲绳岛),岛在多祢岛(种子岛)西南。第三舟昨夜已泊在同处。十二月六日,南风起,第一舟著石不能动。第二舟发向多祢去。七日至益救(屋久岛)。十八日由益救岛出发,十九日风雨大作,不知四方,(中略)二十日乙酉午时,第二舟至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⑦。二十六日辛卯,延庆师引和尚入太宰府。(中略)二月(中略)四日入京,(中略)引入东大寺安置。(中略)其年四月,始立戒坛于庐舍那佛殿前,天皇⑧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⑧、皇太子⑩亦登台受戒。(中略)后在大佛寺西,别作戒坛院。(中略)宝字元年⑾丁酉十一月二十三日,敕施备前国水田一百町。大和尚欲以此田立伽蓝,时有敕旨,施大和尚园地一区,此故一品新田部亲王之旧宅也。(中略)即宝字三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之名,后请官额,依此为定(中略)所立而今唐招提寺是也。(中略)宝字七年癸卯(中略)五月六日,结跏趺坐,向西而化,春秋七十七年⑿也。(下略)
①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天平五年:即公元733年。
③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
④南岳惠恩禅师:(公元515…577年),北魏时高僧。
⑤振州江口:即今海南岛的海口港。
⑥安倍朝臣朝衡:即阿倍仲麻吕。
⑦秋妻屋浦:即今萨摩半岛西南部。
⑧天皇:指圣武天皇。
⑨皇后:指光明皇太后。
⑩皇太子:这是孝谦天皇之误。
⑾宝字元年:即公元763年。
⑿春秋七十七年:据《群书类丛》等书所载为七十六岁,而不是七十七岁。

 



八、阿倍仲麻吕的“衔命还国作诗”①和“望乡诗”②

  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1年)华名晁衡(或朝衡),于公元717年随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擅长诗文。公元753年,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写了一首“衔命还国作诗”,赠给他的唐朝朋友。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船山长江口,他仰望明月,又写了一首“望乡诗”。后来由于海上飓风,船迷失方向,漂到南海一带。最后他又返回中国,继续在唐朝任职。公元771年,在长安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1、“衔命还国作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③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④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2、“望乡诗”
    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①衔命还国作诗:摘自《全唐诗》七百三十二卷。
②望乡诗:译自《古今和歌集》406。
③天中:指中国唐朝。
④蓬莱:指日本。




九、空海撰“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碑文” 
  摘录自《遍照发挥性灵集》卷二,空海(公元774…835年)于公元804年随遣唐使来中国,遍访长安诸名寺后,往青龙寺拜惠果和尚为师,学真言密教。惠国将真言密教传授给空海。公元805年12月,惠果逝世。空海受众弟子委托,撰写了追悼阿阇梨惠果和尚的著名碑文《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全文用精致熟练的汉文写成。

       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
       日本国学法弟子苾(?)空海撰文并书

  (前略)弟子空海,顾桑梓则东海之东,想行李则难中之难,波涛万万,云山几千也。来非我力,归非我志。招我以钩,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数示异相。归帆之夕,缕说宿缘。和尚掩色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与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非只一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受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西土接我足,吾也东土入汝之室。莫久迟留,吾在前去也”。窃顾此言,进退非我师,去留随我师,孔宣虽泥怪异之说,而妙幢说金鼓之梦,所以举一隅示同门者也。词彻骨髓,悔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肠断。欲罢不能,岂敢韫默。虽凭我师之德广,还恐斯言之坠地。叹彼山海之易变,悬之日月之朽。乃作铭曰:

  生也无边,行愿莫极。丽天临水,分影万亿。
  爰有挺生,人形佛识。昆尼密藏,吞并余力。
  修多与论,牢笼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国师三代,万类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时。
  所化缘尽,泊焉归真。惠炬已灭,法雷何春。
  梁木摧矣,痛哉苦哉。松槚封闭,何劫更开。 

 




十、最澄奏请建立大乘戒坛表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111…113页。最澄(公元767…822年)是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他在公元804年随同遣唐使来中国,到浙江台州天台山国清寺,从行满和尚学天台宗,并把天台宗传回日本。他上表奏请建立大乘戒坛,虽曾受到奈良佛教各宗派的反对,但天台宗不久终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

  沙门最澄言:罽宾①以西,大小别修。玄圃②以东,半满③兼学,虽东西有别,同期佛慧。究竟之了义,纯圆之教,为一乘妙法莲华经也。制问讯于小乘之类,断共住于讲堂之中。依当今顺经之制,将劝后学。伏维弘仁元圣文武皇帝④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忠孝空古,礼乐新今。万国欢心,两蕃归化。天地相感,定治制礼。乃有先帝御愿之天台一宗,韵高和寡,法重人弱。奖训未弘,赞仰不至。诚须造一家之式,劝悔后学。大小别居,争澄心之道。山邑同心,竭护国之忠。故唐表云,制情猴之逸躁,击意象之奔驰。若不敛迹于山中,不可成就也。伏望自今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