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戴晴作品集:失败者的胜利 >

第38章

戴晴作品集:失败者的胜利-第38章

小说: 戴晴作品集:失败者的胜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巨大效益,不谈其内在的矛盾,给人以什么都好的错觉,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还不必说,三峡工程施工断航其间,四川每年上千万吨的货物出入,采用什么办法加以补救? 靠现有的铁路、公路能承担多少运量? 要增加多少投资与运行费用?   

□ 但邹家华报告特别强调的是“巨大的发电效益”,说是相当于14座火电站,每年能节煤5000万吨……  

▲ 三峡工程能节省,难道兴建别的水电站,发出同样的电力就不是节省了? 用这样的语言论述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岂不是毫无意义? 更不能忽视的是这个工程的移民。三峡地区本来人地矛盾就非常突出,113万移民“就地后靠”,在坡陡、地薄、缺水、海拔高处就地安置,能不恶化环境,加重水土流失吗?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研究所对三峡库区开县移民环境容量做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开县“人口多、耕地少,环境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人口容量所剩无几,甚至有超载现象。三峡工程的修建,土地淹没,城镇迁建等势必造成更紧张的人地关系,环境将遭到进一步破坏,以致走上恶性循环的轨道。”本来库区就是个耕地不足的贫困地区,淹没的都是沿江的肥沃良田好土。在减少了42万亩地之后的土地,反而又能承受更大的荷载,还不恶化生态环境,这能令人信服吗?   

□ 似乎是,三峡工程的效益实在太大,太具诱惑、太迷人了。据我看到的史料,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里边,似乎只有朱德一人一直没有赞成。到了1963年,毛主席自己也表示“我也不想干了”。对这项工程利弊的估计……  

▲ 三峡工程利弊俱在。谁都知道,水库将使库区水位抬高,地下水位上升,将使本已发育的塌方、滑坡、泥石流灾害加重,使老滑坡复活,岩崩加剧(库区沿岸共有滑坡塌崩270处; 库区有泥石流271处,其中99处在长江沿岸,每年泥石流物质共1000万立方米,新滩、链子崖岩体规模大,存在坝后坝的危险。这一地区污染已经相当严重,建库后,流速减慢,水体富养化扩散稀释能力减弱,将更加重水体污染; 影响四大家鱼繁殖、中下游平原区土壤潜育化、沼泽化都会加重,包括长江海水入侵将严重影响已经发生地基沉降的上海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没有弄清。仅论其巨大效益,不谈其负效应和预防对策,能说是合理的吗?   

□ 你的信里有没有提到造价? 三门峡和葛洲坝的“钓鱼”特色令人难忘。三峡工程呢?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若是在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今天也“钓”起来,可真是让人吃不消了。  

□ 三峡工程总造价静态投资570亿元(1990年价格)有谁担保不是钓鱼工程? 开工之后再追加投资,谁敢说不给? 上不去,下不来,怎么办?    

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谁也不否认,问题是利在明处,弊在暗处,现在只讲利不论弊,难倒是唯物的吗? 澳星升空失败应从中引出教训来。我们不要经济一好转,头脑就发热。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立于不败。也只有实事求是,才成其为科学家。  

   三峡文物古迹告急  

——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  
 

戴晴  

俞伟超   

考古学家,楚文化及秦汉史研究学者。1933年生,江苏江阴人,195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1年获该校该系硕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系。现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主要考古发掘成果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  

陕西周原召陈村(西周)  

青海循化苏志村(卡约文化)  

湖北沙市周良玉桥(新石器—战国)  

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郢都)  

湖北宜昌县朝天嘴(新石器)  

主要著作  

《三门峡漕运遗迹》(1959);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1985);  

《中国古代公社制度的考察》(1989)  

▲ 大家都知道,长江三峡一带有大量文化遗存,三峡工程对珍贵文物古迹的淹没令人心焦。在对这项工程进行论证的412位专家中,没有社会学家、没有文化人类学家,也没有考古学家——这简直匪夷所思。现在这项工程实际上已经正式开工了,文物古迹怎么办呢?   

□ 论证的时候是没有考古学家在场,但在今年年初,三建委(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还是指定了两个单位承担三峡水库区的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一个是我们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个是中国文物研究所。地面以下的古迹由我们来作,地上的古迹由他们负责。成立规划小组,让我当组长。从去年11月起,开始安排规划的调查工作,动员了全国28个学术单位投入。目前,对三峡淹没地区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我们大致都有了数。先由这20几个单位分别制定本单位的考查规划,然后再归成一个总的,形成文字,明年6月交给长委会。  

▲ “大致都有了数”指的什么? 难道过去没数么,或是有了新发现、新认识?   

□ 这几十年,一直是国家文物部门拨点钱,搞些发掘,设些管理所,作些修缮,着几个干部管理起来,适当地维修一下,卖点门票。几十年来苦苦撑持,还不错。现在情况紧急了,不能再有先放放,等有了余力再好好作的想法。  

现在有了明确认识的,地上,属于世界级的文物的,在三峡地区,明白知道一处: 白鹤梁石鱼枯水题刻,时间是唐朝中晚期之后。再一处是重庆朝天门下边的灵石,也是枯水题刻,比白鹤梁还要早。枯水题刻这类古迹是世界上没有的,《全唐文》等书收录的记载,最早的是从东汉到晋,以后还有许多唐代的。再一处是云阳张飞庙附近的龙脊石,也是枯水题刻。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屈原祠,这其实是现代建筑,80年代才建,但表达了群众的感情。此外,张飞庙是清代的,很完整。还有涪陵的石宝寨,建筑不是很古,明清时候的塔,但风景太好了,是三峡最美的一处。这些,随着工程的进展,将全部淹掉。最突出的还有一处: 在巫山县大宁河上游的大昌镇明清民居一条街,这是三峡里边最好、最集中的一批民居,朴素古老,非常好,我们希望拆迁保护。  

▲ 地面以下的呢?   

□ 现在,有几个极重要的线索弄清楚了。以前作了二、三十年工作,直到通过去年11月以来的调查,才最后明确了几个重要的认识:   

① 我们都知道大溪文化,这是5000—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明,最初发现地点就在巫山县。一、二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希望知道大溪文化西限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再往西是什么文化? 始终不明确。这次搞清楚了,西限就是巫山县的大溪。你到过三峡,应该记得,大溪一带比较平坦,再往西就是瞿塘峡。瞿塘峡很短也很陡,里边住不了什么人。一出瞿塘峡,就是另外一个文化。这一文化现在还没有名称,准备明、后年给它命名。这样,把三峡中新石器时代各时期文化分布的关系弄清楚了。  

另外,搞旧石器时期的,在三峡里边找到了好几十个地点,几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准确数字还没有报上来,超过……,这都是过去一直不清楚的。现在,已经比较清楚知道,三峡里边旧石器的中晚期有很多遗存疑存,甚至找到了当时旧石器制作地点。到了五、六千年以前的农业文化和捕捞文化,直至江汉平原,是一个文化体系; 瞿塘峡以西则和川东甚至川北的文化是一个体系; 找到了这两大文化的界限。这是极难得的。  

② 另一个重要之点是所谓巴蜀文化。过去一直以为,三峡就只是巴文化,从70年代晚期以来,开始重视,湖北作得比较多,主要在西陵峡一带。到了巫峡往上,就了解得很不够。特别是,它的中心在什么地方。过去曾找了100多处,有的是很小的遗址。但一个文化总有中心,但在什么地方? 现在找到了: 一处是在巫山大宁河上游的河边,叫双堰塘,相当于早期巴人的遗址,有10万平方米,其大无比。最奇怪的是,这遗址在河滩地上,而当地的水位常有很大变化,过去我们无论如何不会相信会在这里,虽然就在它的附近,在离双堰塘只有5、6公里的地方,出过很大的,相当于商代的、80多公分高的大铜尊,跟四川三星堆的铜器一模一样。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双堰塘是青铜时代巴文化的一个中心。  

第二,在云阳李家坝找到一处也是早期巴文化遗址,5万平方米。约在4000年前,和中原文化相比,相当于夏代前后。巴人早期遗址很多,就在西陵峡里。再晚一点,相当于商代的时候,中心迁移到了巫峡一带,到了四川境内。现在见到三处最大的遗址: 除上述的双堰塘外,一处便是云阳李家坝; 还有一处巴人的中心是 忠县 井沟遗址群; 再往晚,是涪陵的小田溪遗址,相当于战国末到秦朝前后,已发现了巴人王族的墓地。  

按书上记载,巴人起源在五落钟离山,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通过这一次的调查,三峡巴人文化的重要地点都清楚了,它的中心现在也找到了,就是从巫山到云阳一带: 巴人从湖北省长阳的清江流域起源,后来中心向西迁移。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湖北境内的楚人已经发达起来,她再往东进不行了,被逼着往西退,以捕鱼打猎为生。  

▲ 它们是不是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白鹤梁早已是。其他的,因为直到这一次才彻底弄清,正准备报批。考古学界的通识,一个文化最初的发现地本身就应该保护,象保护国家级文物一样。  

40多年来,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共发布了三批,第四批正在考虑之中。三峡区域的这四、五处,国务院还没有最后批。目前的困难是,批过之后,你就得保护。如果考虑到保护不了,连我都建议,干脆别批了。你批成国家级,明天就淹掉,何必? 当然工作我们会照样做。  

▲ 这么珍贵的遗迹,只有淹掉这一个前景? 那“国家级保护”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工作照样作”,怎么作?   

□ 我来告诉你怎么作。我们自去年11月开始制定规划。定规划是需要经费的,跟三建委谈了多次,答应给1000万,但到现在为止,长委只拨给我们200万。28个单位,同时在三峡开展工作,最多同一天200多专业人员同时作业。比如中国科学院的古脊椎与古人类动物研究所,一次下到三峡40多人,是1949年建所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野外作业,而我总共才给他们30万元,雇船、雇人,怎么够? 有的大学老师下去,只能住6块钱一天的旅馆,工作非常困难。但几个月下来,20几个单位的调查基本上已经作完了,人家是自己垫钱作的,现在向我要钱,我只好以个人名义签字向故宫借了200万,其实这钱长委是有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就是不给我们。  

▲ 据我所知,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是没有专门拨款的。如果非要用,就从移民费里挤。只不知这是不是大型水利工程的通例?   

□ 国际惯例,文物保护占总投资的3%—5%。8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专家曾和他们一同工作过,就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总的预算是570亿,国家文物局按这个比例作了一个估算,大约17亿多,长委也承认这个提法是有根据的。两年前,全国人大通过建设三峡水库时,工程总预算已经到了1200亿,这按惯例,应是40到50亿。  

▲ 这笔钱得到确认了么?   

□ 最近的情况,口头传达给我们了: 整个移民经费400亿,这400亿划拨给湖北,四川两个省来管,整个文物调查、保护、迁移都在里面了。而且口头上讲,文物保护费用,不能再考虑什么比例,顶多4—5个亿,以后十几年,就是这些钱,还要签合同,签了合同才可以给你钱。到现在,保护规划制定是靠借钱来作的。  

▲ 400亿里拿出4—5个亿,只是1%到1。25%,你们的工作怎么铺开呢? 要知道,阿斯旺水库的一处神庙迁移,就用了4000万美金。  

□   我是非常希望呼吁这个事情。最近我们在北京开了一个会,请一些没有直接投入三峡工作的专家也一起来听听汇报,想办法。整个数字是1000多处,现在只能选作,看有多少钱。当然也还有一个问题: 即使有了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也组织不起有足够专业知识的人来承担这种工作。  

比如双堰塘,10万平方米作多少年? 按照常规,以现有的人力和财力,要好几十年。但我们只能在10年中作出来,因为10年之后就淹掉了。上百年的工作,逼得我们在10年里完成,需要用更集中的人力、更充裕的经费、还要有比较现代化的手段。就说双堰塘和李家坝这些遗址,我和地球物理所商量,明年以后首先搞物探,我看过德国人对许多遗址,例如特洛伊古城,不动地面,利用物探,街道都探测出来了。把古代城址分布大致清楚了,就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地发掘——我们应该这样,否则作不过来。  

▲ 假设物探结果出来了,将最珍贵的东西挖掘和迁移,不要白白淹掉,时间来得及吗?    

□ 绝对不够,我们只能牺牲,不可能全部发掘——没有一个国家的考古力量敢于承担10年里边做这样大面积的工作——只能争取损失减到比较小的限度。这还仅仅是一处,类似双郾塘这样的遗址有多少? 光巴人的就有一百几十处。楚人活动范围最西的点是云阳,这是楚文化的边缘,所以云阳的楚文化遗址是非挖不可的。不仅仅因为楚文化重要,这是它最西的遗址,作为定点的,你必须作它。现在都找到了,和书中的记载一模一样: 位置、规模……怎么能白白淹掉?   

▲ 这是地下发掘保存,地上的呢,立刻着手没有问题吧?   

□ 古建方面共有三个的重点项目: 白鹤梁、石宝寨、张飞庙。如果只有5个亿,白鹤梁的保护是完全没有办法的。白鹤梁不可能迁,若还想看到,只有建一个水下博物馆。这还是李铁映同志在进餐当中提出来的。如果现在不肯花钱,它将永无天日。再过一百年在到水库下面去建,投资要大得多。现在已经委托天津大学作方案设计。  

最早的枯水题刻,朝天门灵石,这是世界极文物,也已经从文献资料上查到了。关键的难度在于,它是在航道上,要潜水作业,必须停止航运,动一下,就是钱。初步估算,要建白鹤梁的水下博物馆,需一个亿左右。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有两种办法,一是修一个围坝,围起来。这时要考虑的是,该址会不会滑坡,还有水的浸蚀。实在不能就地保护,就迁走。把一个塔迁到新址,技术上没问题,建筑是原物,但相同的风光山水,是不可能再现的了。  

▲ 民俗方面呢,专家们一般把它称作“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 就算没有三峡工程,民俗的保存已岌岌可危。就说大昌镇,那些民居为私人所有,没有当作文物,想拆想卖,私人的事。仅仅一年,破坏速度极快。其实如果政府有钱,最简单的办法,我先把你买下来……  

▲ 光买下一条街恐怕不够,他们的活动,也应作民俗记录吧?  

□ 这你就太学究气。对于长江建设部门,文物保护,你有了物我才保护,民俗我不管。记录可以,属于科学研究、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