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10李敖系列之13李敖秘藏日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事是有用的,不过需要善用,否则便为害了。
不要被不愉快的往事搅扰你,但要被它刺激你,前者是误用过去,后者是善用过去。(一九五七年六月二日)
责人与自责
吕坤说:“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自己无能不能使人满意却不痛自仟悔反要怪别人,这是最不要股的行为、最无耻的行为,我是绝不干的!但这还是太消极,还不够,我要更进一步地替别人辩解,做别人的辩护士,林肯说得好:“不要批评他们。倘若我们处在那个环境下也会和他们一样。”这是何等庄严、何等伟大。(一九五七年六月二日)
斯宾诺莎的人生观
T。H。ChildS作“斯宾诺莎的人生观”,登(人生}六卷六
期,迟宝伦泽:
你有否想自俗务、社交与家事中脱逃出来?你更有没有为了茫茫前途,恐惧生病以及物欲的诱惑而心有不安?
斯宾诺莎很清楚这个恐惧与烦恼,然而他却已自这种烦扰中脱逃出来,得到了自由。斯宾诺莎的一生,所受挫折,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贫困多病,然而他的明朗的态度却使他变成一个最达观的人。
斯宾诺莎的宁静心境之道是很简单的,即使是在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斯宾诺莎的修身法则不过是:透视永恒的伟大。说起来也就是这几个字将斯宾诺莎的生命线放宽了。是这一句话,教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广阔的上帝的宇宙相较。“为什么要发怒?渺小的人。记住:你个人的生命与永恒的宇宙比起来,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林肯在他的心目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观念。所以他说:“这算什么,转眼成空。”因此,你不要斤斤于个人的得失。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这一切正是转瞬即逝,不会留下痕迹的。 斯宾诺莎的处世法则棗透视永恒的伟大棗并不单单是一个哲学的观念,更是他每日生活中一切行动的指针。当他父亲逝世的时候,他的姐姐曾企图剥夺他的遗产。于是斯宾诺莎将这件事诉之于法庭,以便能够得到公正的裁判,可是后来当他胜诉以后,他却将金钱完全送给他的姐姐,以示他对金钱的卑视。
当他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就因为不顺从犹太教的正统教派,而被逐出教会,犹太教礼拜堂的长老,为了请他秘藏自己的思想而不外杨,甘愿每年送他五百元。他拒绝接受这种金钱,但也拒绝保持缄默。他说:“上帝给我一颗心及一种欲望,来表达此种思想。因此在我生命的过程中,我便拒绝受贿赂,不受约束,要将它表露出来。”于是他迁到阿姆斯特丹郊外的一间顶楼里去。在那里他观看蜘蛛网,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潜心修化,构成他在哲学上的体系,俾使世人的生命更富意义。 慢慢的,世界的人开始明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阿姆斯特丹的顶楼上所进行的伟大工作。他是用尽各种努力,希望自己从晦暗的境界中解脱出来。当时崇拜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名叫佛里斯的人,自愿拿出一千块钱出来,“这样你可以买一点衣服,成为世界上的伟人。”对于这一点,他拒绝了。他说:“我并不想在世人之前高视阔步。”提到奢侈的服饰时,他又认为:“一件平凡的东西,是不需要放在名贵的封套里的。” 同时他还拒绝了许多礼物,其中最显著的是他拒绝了德皇路易十六的年俸。他拒绝这份年俸的理由是:他不能对一个为自己所不崇拜的人,说一些讨其欢喜的话。
之后,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有人欲请他到海得堡去教书,并且保证他有‘?色对的言论自由”,不过有一点,那就是他不能对德皇的言行加以抨击。结果,斯宾诺莎又对此加以婉谢,因为他是一个宁愿饿死,却不肯违背真理而说话的人。 于是他搬到莱斯堡的小阁楼上去。在那儿,他好像一只蚕一样,把自己关在茧里面。只有腹饥的时候,才肯偶尔出去买一点干粮和一点牛奶与面包。他是靠磨透光镜来维持生活。他曾经说:“为了使世界更美好棗这是说你的头脑,以及至高的思想,你应该靠双手来支持你自己。”
斯宾诺莎的思想,完全在他的(伦理学)(Ethica)的书中表露无遗。这书可以说是上帝宏壮的幻景。但前人的双手却从来不曾将其著述成书,结果斯宾诺莎却将其介绍于世。 依据斯宾诺莎的幻想,上帝是什么?斯宾诺莎是一位泛神论者,这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位哲学家的眼里,上帝即为万物,同时每一样事物都是上帝的一部分。每一粒生长的种子。每一块土地、每一朵待开的花以及每一种生物,不论它是多么卑下,都分享上帝神圣的意旨。每一个人的思想,都是上帝心智的表现。
现在,不要让我们有限的智慧,与上帝的无限的智慧相混合。虽然是伟大的哲学家,也只能看见上帝全部计划的片段。至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假如我们想去窥视上帝的全部神圣的计划,那就等于我们坐在监狱之中,从墙壁上的小洞,去观望整个汪洋大海或一望无际的青天。我们之所以不能窥视上帝幻景的全貌,是因为我们的肉体把我们的。C灵围遮住了。如果我们能够将心灵的障碍打开,如果我们能够窥到上帝的幻景,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人与上帝永恒的关系。所以在这里,斯宾诺莎说,我们就可以明白天上壮丽的星球与地上贫穷的乞丐,在整个宇宙的生命中,都是一律平等的。
换一句话说,不论是你、我,还有那耕田的农人、经商的商人、工厂的工人、画布前的画家、桌前赋诗的诗人,以及漂流海上的浪子,在永恒的自我陶冶的学校里,都是互有关系的学生。在目前的阶段里,我们可能有等级之分,在心理与德行的修养之中,也许我们这些人会停留在幼稚园的阶段。至于其他的人,如爱因斯坦与莎士比亚,也许已经到了最高的阶段。可是在最后的永恒的教养中,不论我们现在的修养如何,我们每一个人,最终却必然一齐走进最高的被上帝加以选择的阶段。
根据斯宾诺莎的哲学来解释,这是民主的真义。你、我。他,不论任何一个人,在上帝的眼睛里,都是平等的棗这正等如一首歌曲中的每一个小节,一幅画中的每一笔线条油彩,因为这正是一株生命之树的各种不同的枝叶。
这也就是说,不论人的生命是如何短促或不快,但在这个世界之中,它却不是平凡没有用的。进一步说,我们到这个世界来,是为了要扮演一重要的角色,来完成上帝永恒的计划。
怎样才能将这种人类平等与人类尊严的最高理想,灌输到每一个人的行为中去?关于这一点,斯宾诺莎曾经表示,我们必须贯彻每一生命都能在齐一的组织之下。我们必须知道,假如我们要为害别人,结果是必害到我们自己。假如我们要伤及我们的邻人,结果也必伤及我们的手指或者伤及我们的眼睛。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是必须借助于整个人类的健全。因为人类是由各种不同的人所组成,正等于我们一个人是由无数的细胞所组成的一样。
真正聪明的人,必定是一个好人.也必定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真切的体察到他个人在永恒的工程中所处的地位。因此他不会把人忧天,同时他更能慷慨对人。他不会痛恨任何人、蔑视任何人以及惧怕任何人。他的生活非但不是侵扰别人,反之,他处处与人合作,一言以蔽之,“他绝不会为自己而祈求。”
斯宾诺莎相信灵魂永恒不灭。由于灵魂不灭的信仰,使他度过多年的肺病的围攻。当然在这一次生与死的搏斗中,他打了一场败仗,但是这与生活中其他的战斗一样,使他仍然保有信心,并不曾因此而发生烦恼。
“爱护人类的人,是不会惧怕死亡的。”死不过是生命中的一点意外,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变迁,由平凡的生命转变至永恒的境界。肉体虽然是死了,但是他的灵魂却仍然活下去。因为人的灵魂,正是上帝灵魂的一部分。
“欲止于至善,必须先使我们的心与永恒相结合。”你与我,在今天也许显得不太重要。可是在整个宇宙的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页。没有了我们的存在,这部历史便无法写得完善。说句最彻底的话,这个世界也就是为你我而创造的。因此,也就需要借赖我们每日的行为,来增进它的美丽、公正与可爱。(一九五七年六月二日)
志士仁人的比例数
今晚我目击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们)腐败的一面,起码都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们,有几个还能每天肯花些时间读点正经书,或是思考一下人世的问题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也
没有理由深责他们,他们并没有什么大志向、大理想、大魄力,他们的才具不过就是做个但求自谋的“自了汉”。在“社会习气”的桎锆下大同小异地顺从一辈子,我不能以志士仁人的标准来厚非他们,试想:志士仁人们在整个人类中所占的比例数,我实在无法不对他们有着无限的怜悯,我不忍心痛斥他们的腐败了,我只静静地观察着他们,私下勉励着我自己:努力去做一个无从腐败的人!(一九五七年六月二日)
第一个一百镑
富兰克林说;“弄到第一个一百镑以后,就比较容易弄到第二个一百镑了。”’阿斯特(John Tacob Astor)也认为,后来挣得的十万块比以前初得的一千元容易得多了。(一九五七年六月二日)
梁启超论加富尔
梁任公论加富尔:“古之欲就大业者,必有所养”,“加富尔以农以游以隐者凡十有六年,十六年之星霜,不可谓不久,此十六年内意大利之事变,不可谓不多,虽然,彼遂不厌,彼途不动,盖其胸中早有所自主,而定时定力,非外界所能夺也,加富尔最富于忍耐力之伟人也。”“其所以十六年不飞又不鸣者,正所以为今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地也。”任公又比较加富尔与诸葛亮:“噫嘻,桓灵失纲,四海鼎沸,群雄树解攘臂之际,而绝代伟人诸葛亮,乃躬耕于南阳;当法国革命,全欧如麻,豪杰蜂起水涌之时,而绝代伟人加富尔,乃学圃于黎里,古之欲就大业者,必有所养,呜呼,其亦可以师矣。” 午后两点赶车站接世民,吃饭后赴朝风谈至四时一刻,世民能有新气象,着实可喜。(一九五七年六月三日)
胡适论悲观
“先明白了‘任重而道远”的艰难,自然不轻易灰心失望了,凡是轻易灰心失望的人,都只是不曾认清他挑的是一个百斤的重担,走的是一条万里的长路。今天挑不动,努力磨练了总有挑得起的一天。今天走不完,走得一里前途就缩短了一里。”“今日最悲观的人,实在都是当初大乐观的人。他们当初就根本没有了解他们所期望的东西的性质。……以为可以在短时期中就做到那种梦想的境界。”“换句话说:悲观的人的病根在于缺乏历史的眼光。因为缺乏历史的眼光,所以第一不明白我们的问题是多么艰难,第二不了解我们应付艰难的凭借是多么薄弱,第三不懂得我们开始工作的时间是多么迟晚,第四不想想二十三年是多么短的一个时期,第五不认得我们在这样短的时期里居然也做到了一点很可观的成绩。”(一九五七年六月三日)
两句金言
“女人对你好的时候真不坏;对你坏的时候真不好。”这是我见到“小弟”给翁松燃送鱼肉粽子来顺口说出的两句“金言”。(一九五七年六月三日)
第一等人
又是三点多钟就醒了,一直未能睡着,躺在床上冥想“第一等人”的境界。(如富兰克林见到伏尔泰、胡适见到罗素),的确使我胸怀宏伟,多想想“第一等人”自处与对人的态度,会使我心中长存着第一等念,而把第二等以下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全抹去了。凡是属于“第一等人”的人,他们应付欢乐与不幸的态度几乎都是一样的。老罗斯福总统曾说他每逢遇着困难的问题时,就抬起头来望着挂在墙上的林肯的相片,并且问自己道:“倘若林肯遇到这个问题时,他将怎样做呢?”这是给自己去从取舍的一个好标准,遇事能学得用“第一等人”的观点去看事情,不但是一种伟大的作风,并且还会给自己带来许多自慰与安静。亚里土多德说:“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这是何等恢宏的胸襟与素养!(一九五七年六月四日)
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
我只能允许我做“建设性”的想像,任何没有建设价值的想像,我都要彻底的击毁它于未萌之前,我要以极迅速的取代手段来冻结或者转移我的想像。我的想像要永远听命于“较高明的人生哲学和较多的精神纪律。(a better philosophy oflife and a little。。 mental discipline),我一生要学到“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control over my thought)。(一九五七年六月四日)
爱情的移动性
中午与沈鸿骏在成都吃午饭,论及爱情的移动不定的问题,我过去似乎不太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今天我才特别开始留意研究它。托尔斯泰说:“若说你能终身爱一个人,就如同说一支蜡烛可以燃点到和你生命一样的长久。”萧伯纳说:“男女的爱情不是可以用戒指、誓约和祝福等做种子,去保持到二十年或二十分钟的东西。”爱伦凯也说:“恋爱的感情本是可以变化的,不论何人都不能保它永久不变。换言之,某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倾其全副爱情所结合的关系,不论何人都不能保证他到了三四十岁也可以一定不发生变化。”如何应付这个问题真是众说纷纷,现在我只是把问题提出,留待日后仔细思考。(一九五七年六月四日)
吕坤论摆脱
目坤说:“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泊泥带水,明是知得木能割断耳。”(一九五七年六月四日)
“心须乐而行唯苦”
晨醒躺在床上想起“肯吃苦”的决绝还不够,刘蔚山说:\已须乐而行唯苦,学问中人,无不从苦处打出。”我觉得我花在逸乐的时间太多了,以致对“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的生_活颇生影响,“循情欲而舍性命,图安逸而忘远大”的行为即使’为时甚短、为害极微,也是要不得的,以其有害于志之专也。2王塘南:“静中欲根起灭不断者,是志之不立也。凡人志有所8专,则杂念民富。”(一九五七年六月五日)卜中午与世民言邹德泳之意:“流俗之得意,不过在声华艳羡之间,一或消歇,而意趣沮丧,毫无生色;学问之得意,反在收敛保聚之内,虽至穷窘,而志操益励,愈见光茫。”傍晚与广诚言,也劝他“别把心抛到外边去”。但我个人却也难免不当心为俗约所累,如今天~下午消耗于师大,思来极为后悔,此后不可不引以为深戒。(一九五七年六月五日)
罗素论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
罗素论“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endure amore or less monotonous life):“忍受烦闷的能耐,对于幸福生活是必要的,是应该教给青年人的许多事情之一。”(A certainpower of enduring boredom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a happylife, and Is one of the things mat might to be taught to tht,rouno.)“太多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