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6章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6章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全义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是极少数能平安而以富贵终老的人。他的实力从没有很强过,但也从没有被别人吃掉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个很会以“伐交”致敌的好手,如是而已。
    不过,张全义的伐交功夫诚然厉害,但至多也只能自保而已。真正的高手,不伐交则已,一伐交就能够弱敌取敌而致胜敌,汉初的随何就曾露过一手伐交的最高招。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3)
    随何伐交策反英布
    楚汉相争期间,因为齐王田荣反楚,项羽命令手下大将英布出兵,在齐地会师合攻齐。英布称病不去,只派了四千兵去助阵。而在此之前,英布又曾在楚汉彭城大战时袖手,新仇旧怨,让项羽开始对英布不满。
    英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号战将,曾让刘邦吃过不少苦头。刘邦知道英布和项羽貌合神离后,派出能员随何去策反英布。
    随何一见到英布,就分析情势,晓以利害,英布被他说动了,暗中同意背楚投汉。
    这时,刚好项羽又派使者来,催促英布发兵一起攻齐。随何听到项羽使者来,就感觉苗头不对,英布虽然和他有默契,但英布为人反复,万一在项羽的压力下生变,不但前功尽弃,自己也因为身在“敌营”而有生命之忧。事不宜迟,便立刻闯进英布营帐中,态度倨傲地对项羽使者吼道:
    “九江王(项羽给英布的封号)已经归顺了大汉,你们楚国凭什么向我们汉将征兵!”
    这一吼,可真是神来之笔,等于把默契表面化,迫使英布的动向明朗化,让英布没有了反覆的空间。
    这一吼,英布当场呆住,使者也气得起身走人;趁英布还没有回过神来,随何再度逮着时机,打蛇随棍上,立刻对英布说:
    “事情既然爆开,得赶快杀了使者,以免他回去通报;否则把项羽大军引来,大家都麻烦!”
    这时候的英布,已经没有犹疑的余地,立刻杀了使者,策反英布终于完成。
    随何不费一兵一卒,光凭伐交策略,就断了大敌一只右臂,而这只右臂又转投我方旗下,一来一回就是双重收益,真是把伐交战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了。
    其次伐兵。
    伐兵之所以在伐谋、伐交之下,是因为要引起干戈了。干戈一起,就会造成损失;而且,没打完之前,成败还在未定之天,万一打输了,这可划不来了!
    之所以伐兵,是因为无能伐谋,无计伐交。因为拿不出最好的招数,只能以硬碰硬。所以,姜太公说:
    “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
    战争搞成这样一个局面,基本上已经不符“兵不顿而利可远”、“胜敌而益强”的最高战略原则了。打得越久,就离得越远,当然就会让孙子这么伟大的兵家所不以为然了。
    其下攻城。
    理论上,伐兵是双方实力对等,机会均等情况下的战斗。损失、败战的机率双方各半,但攻城则不然。因为攻城者基本上就居于不少劣势:
    (1)以劳对逸。跑到别人家去和人家打,没打之前就耗掉一大把银子不说,基本上等于是气喘吁吁对决气定神闲,已先吃亏了。
    (2)以下打高。在战斗中,能掌握地形制高点者占优势;反之,若以下打高的仰攻,在地形劣势下,伤亡必重。
    (3)五则攻之,五倍以上于敌人的兵力才能攻城。换言之,在攻城时,我方五个人才抵得上敌方一个人。这种打法很容易在敌人没败之前,自己就先垮了!
    总而言之,攻城是战术中的最下下策,坏处多不胜数,下文就有详细说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是战术中的最下下策,只有在最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
    修是制作,橹是大辒,修橹就是制作大型盾牌。这种大辒是攻城专用,以抵挡在攻城时,由上而下的任何杀伤物。
    士卒从我方推进至敌城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来自敌城上的攻击。辒就是保护士卒的战具,整体上像张大型桌子,“桌脚”装上四个轮子,士卒躲在“桌面”下推动前进。
    具器械,具是准备,器械指的是各类攻城战具。
    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把上面这些战具搞定。
    距,距是堆筑,是大土堆。先用土堆填平护城河,在城下堆土至与城一样的高度,以方便攻城。
    这一来,又耗掉三个月的时间。还没打之前,光准备,就耗掉六个月。其间的财物损耗不谈,光粮食消耗就是一大笔开销了。
    但这还只是刚开始而已!真正的难题、麻烦,还在后头呢!
    就现实上来看,攻城未必非得准备六个月;因为很多器具可以同时制作。孙子说六个月,其实只是强调攻城的耗时费材,是不智之举的下下策,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攻城实在对我方太不利了。所谓:“一女乘城,可敌十夫。”若是一男呢?至少二十夫。由此看来,攻城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就因为攻城不易,代价太大;久攻不下之余,将领又求功心切,一时火起(将不胜其忿),下达全面攻击令(而蚁附之)时,其间的伤亡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杀士三分之一)。一旦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还攻不下来(而城不拔者),灾难就来了!
    忿而攻城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
    大清帝国创业主努尔哈赤是个盖世英雄,一生南征北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最后一战却吃了大败仗。不但吃大败仗,还把自己一条命赔掉了,而这一仗就败在攻城战役中。
    公元一六二六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大军,兵临宁远城下。
    宁远是当时明朝在山海关外唯一的据点,守军不到二万,不仅城孤而人单,更不可能有外援。在兵力绝对悬殊的对比下,清军只要把宁远包围,利用时间就可取胜。事实上,努尔哈赤刚开始也曾试着“伐谋”、“伐交”劝降,但努尔哈赤忽略了一点,宁远守将和之前被他轻易收买、打败的明将完全不同,他这一次面对的可是一个有胆有略,不好名不好利,一心只想舍身报国的盖世奇男子——袁崇焕!
    早在努尔哈赤大军来到之前,袁崇焕就尽可能地做好了各种准备。最重要的一点是,袁崇焕知道自己兵力少,野战能力弱,因而定下了坚壁清野,以守代攻,以高打低,以逸待劳等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不但如此,他还很能激励士气,掌握人心,足以把战力潜能发挥到最高点。
    努尔哈赤一再施软功不奏效之后,一怒之下,下令攻城。
    如前所述,攻城的缺点很多,其中最不利的就是,在与敌人近身肉搏之前,就会先遭受攻击。但对努尔哈赤而言,更糟的还不只这些,不管他怎么诱使明军出城决战,明军就是不上当;不但不上当,还在城上用大炮猛轰。后金军死伤越重,努尔哈赤越火,越加紧攻城。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眼看着躺下的比站着的多,最后连自己也受了重伤后,强悍如努尔哈赤也不得不承认战败而撤军。几个月后,便在呕气和伤重的双重摧折下,一命呜呼!
    攻城之所以被孙子列为战术的最下下策,简单讲,就是本多利少风险高,如是而已!在孙子的战略构思之中,即使有十倍军力,也只宜围不宜攻;何况,一般性的攻城未必有十倍军力,统帅也未必有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万一又碰到像袁崇焕这种厉害角色的对手,还能不败?还能不惨败吗?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扳人之城,而非攻也。
    善于用兵的人,用伐谋、伐交的手段让敌人屈服、投降,而不是兵戈相向。
    前文一瑞强调“其下攻城”的重大害处,这里等于是再提醒一次,打仗多用脑袋,少用拳头。
    古代另一个伟大的兵家田穰苴也说过:
    “上谋不斗。”
    意思是说,最好的胜敌方法是不用拳头;不用拳头,当然就是要用脑子了。本书之前也特别提到帮周朝开创八百年基业的伟大战略家姜太公也强调:
    “争胜于白刃之前,非良将也!”
    这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能不慎乎!
    同样的,夺取敌人的城池,最高明的做法,当然也不是靠硬干,而是用计谋。
    有很多时候,有很多所谓“计谋”,其实未必是计谋,而是形势使然。问题是,形势本身并不明显;但高明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于是顺形造势,顺势张势,因而水到渠成。秦末汉初时,就有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只凭一张嘴,就兵不血刃地轻松拿下三十余城!
第一部分第3篇 谋攻(4)
    蒯通发谋 不战而屈三十城
    这个人就是蒯通。
    大将武信君武臣奉张楚王陈胜命令,率军攻掠赵地。大军杀到范阳城之前,蒯通跑到范阳,对城主徐公说:
    “我是范阳城的小老百姓蒯通。一方面,我知道您快死了,特别来吊丧:另一方面,我也向您道贺;因为有我蒯通,您将可以不死而生!”
    徐公问:“我为什么会死?”
    蒯通答:
    “您当县令十几年了,处死过很多人,而这些死者的亲人之所以不敢对您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因为对秦朝严刑峻法的恐惧。现在秦朝快玩完了,眼看着您的仇家就将对您动手了,这就是我预先向您吊丧的原因!”
    徐公又问:
    “既然我都要死了,又凭什么庆贺我再生呢?”
    蒯通答道:
    “武信君的大军快到了。我来这里之前就对他说过:如果您采用武力夺取范阳城,肯定是个险招;若用我的方法,就可以兵不血刃地轻松取得范阳;非但如此,范阳以后的千里内,也将望风归顺。你有兴趣听吗?武信君听了很感兴趣,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范阳城县令徐公素来忠于职守,听说您大军将至,便下令部队准备迎战;但城中的军民怕死又贪图富贵,没人附和他;徐公很无奈,转而想把城献给您。现在您的问题来了,如果他献了城,您又没善待他,则附近的城主知道了,就会互相走告:范阳县令先降先完蛋,一定会坚城固守;这一来,对您极为不利。我建议您,不妨以好车好马欢迎范阳令来归,让大家知道,范阳令先降先得富贵。消息一传出去,大家一定会相率投降;这就是我所谓的望风归顺,不动干戈而得到千里之地的方法。”
    徐公听了,大为拜服,给了好马车,让他去见武信君。一听到不必打就让对手投降献城的好消息,武信君高兴极了,立刻派出一百辆马车、二百个使节带着印绶去迎接徐公。消息传开之后,附近三十余城都自动归降。
    事实上,蒯通事先并没有见过武信君,所有的戏码,全是他一个人自导自演;而把戏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蒯通把形势看了个透,借形造势,顺势而为,因而水到渠成。
    对范阳令而言,身负守土之责,叛军来犯,断无不战之理。但换个角度看,大秦帝国已是日落西山,打胜了未必有功,打败了死路一条;就形势本身来看,根本打不得!
    降吗?万一自己送上门去,反而被对手看扁,成了别人刀下鱼肉,岂不更划不来?
    但这些疑虑都被蒯通化解了;不但不会有疑虑,反而有富贵,让人无法不动心!
    对武信君而言,一旦攻城,就会有战力损耗;就算打胜了,打完一城,还有下一城;后面几十城打不胜打。万一要是打败了呢?后果不堪设想!
    没想到蒯通居然帮他送上门来,而范阳城还只是“预告片”而已,最精彩的“正片”还在后头呢!
    双方互有所期,双方互给所需,结果当然皆大欢喜。
    以“非攻而拔人之城”的戏码而言,蒯通确实完成了一部历史上少见的经典之作。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毁有两个意义,一是毁灭,二是弱化。孙子是主张全胜的战略大家,若是把敌国毁灭了,就不可能从敌国取得利益;胜敌而不能国益强,违反了孙子的全胜战略观。所以,毁在这里的意思应是弱化:弱化什么呢?弱化敌国的战力,才有机会胜敌。整句的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弱化敌国的战力,不必费太多劲,花太多时间。
    杨坚以弱敌战术取南陈
    隋朝创业主杨坚登基之后,立刻展开统一天下的大业。他问手下第一号谋臣高颖平南陈之策,高颖回答:
    “长江南北的农稼差异极大,南方的农作成熟时,我们北方正好休耕;而这时南陈的军力大都摆在农务上,守御较弱,不妨趁机偷袭。等对方兵力一汇聚,我们就撤退;你来我退,你退我攻;多搞他几个几次,农作就会欠收。此外,南方的地势较平坦,房子都是茅草、竹子搭成,储存粮食的仓库掺杂于房子里,可派人伺机纵火;几次之后,军队来驻防,再换个地方如法炮制;把他们搞得粮食欠收,战力疲乏,国力弱化,就很好收拾了。”
    杨坚采用了高颖的建议,果然奏效。没多久,就轻松地灭了陈国。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一定要以全胜原则去争天下,全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这一来,我方战力不挫损,而又能从敌国取得最佳利益,这才是谋略攻敌的方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用包围战术。
    为什么十倍兵力要采围城战呢?不妨反向思考。大兵法家尉缭子说:
    “守法:一而当十,十而当百,千而当万。”
    守城者可以一敌十,那围城者必然得十倍以上兵力才成了。以十倍以上兵力包围敌人,有两个好处:
    (1)造成敌人心理压力,在压力下弱化战力。
    (2)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胜率就大了。
    十比一是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在对比强烈的压力下,敌人战力居劣势,很容易胆怯心虚,心理素质变差,战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时,可以不必费劲打了,只要展示一下兵形、兵威,让“麻雀”知道“老鹰”来了,不投降就只有战死一途,简单极了。
    当围不围 王邑兵败昆阳
    前面曾提过的昆阳之战,王莽派王邑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昆阳。当时昆阳守军不过一万,在一比四十的绝对劣势压力下,昆阳将、士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不待王邑完成包围,就准备竖白旗献城了!
    这个现象,完全论证了孙子兵法“十则围之”的战术原则,在十倍以上的绝对优势下,眼看着就可以“兵不顿而利可全了”!
    没想到,王邑根本是个不知兵的笨蛋,他想展示兵威,藉杀昆阳之鸡儆其他叛军之猴,拒绝了昆阳的求降之请,一面布置包围,一面准备攻城。
    我想投降求生,你却硬要我败战而死;反正横竖都死,不如和你干一场,拼个死活,或许还能求生。恰好这时又冒出个能谋有勇的刘秀,兵行险着,居然让他绝处逢生,以一击四十,把王邑杀得几近全军覆没,创下中国历史以少胜多,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少见纪录!
    一样面对绝对优势对抗绝对劣势,但蒯通把它从死棋下成活棋,王邑却硬是把稳赢的好棋彻底下死,其间差异只有一点:
    一个通兵法,一个完全不通,如是而已!
    五则攻之。
    两军对垒时,若有敌人五倍的兵力,就可以直接攻打。
    不过,这里只是就形式条件来看,并且事先假设,双方在将领、训练战力、武器、后勤……等条件都一样,只是一般原则而已。
    话说回来,打仗不是只打“硬体”,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