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激荡三十年 >

第93章

激荡三十年-第93章

小说: 激荡三十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

    他聘用一位叫万明坚的营销怪才专攻手机业务,在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万明坚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宝石手机”,也就是在手机翻盖上镶嵌一颗价值几块钱的东南亚玉石。这款被专家讥讽为“乡长太太的手机”的新款居然在全国城镇市场大受欢迎,获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功。2001年,TCL手机一路闯入全国销量的前三强,为集团贡献3.2亿元利润,2002年,更是实现惊人的12亿元利润,成为TCL集团的第一支柱。在“宝石手机”效应的刺激下,国产手机蜂拥而上,手机业再度重现当年发生在彩电、空调等行业中的景象,跨国品牌一时间被杀得落花流水,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冲过60%。可是,好景仅仅只有两三年,没有任何技术开发能力的国产手机很快又陷人价格和概念大战中。就在国产手机最兴盛的时候,专家已经预见了它们难以逃脱的宿命。

    全国90%的手机制造商的机型和核心模块都是从韩国和日本引进的,80%的厂家选择了最快捷的直接贴牌。跟跨国品牌相比,国产手机的平均返修率要高一倍,为6%,有的品牌甚至高达40%。到2004年,除了庞大的产能和花哨的广告噱头别无任何竞争优势的国产手机终成强弩之末,TCL手机的销量和利润以年均50%的速度下滑,李东生被迫撤掉了昔日功臣万明坚。在其后的两年里,手机业务成为集团最大的亏损黑洞,之前所得的十多亿元利润全数吐出。

    除了技术上的致命弱点外,过去几年里,在家电业发生的另一个重大行业变局是,出现了专业而强势的卖场渠道商,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商人黄光裕创办的国美和江苏商人张近东创办的苏宁。黄光裕从17岁起离开家乡汕头,北上创业。1987年,他在北京珠市口开出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靠薄利多销的经营秘诀,到1993年渐渐在京城闯出了一点儿小名气。1999年,黄光裕开始全国连锁,他坚持开店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并以轰炸式的广告和坚决的低价策略迅速占领了市场。几乎当国美在北方大获成功的同时,南京的张近东也放弃了原来的批发业务专攻连锁零售,苏宁在长江以南快速扩张。

    随着国美和苏宁的崛起,家电业“渠道为王”的年代到来了,制造商的“喉管”被牢牢地卡住,它们的市场主动权彻底丧失,利润空间越来越小。2004年7月,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上市,在2004年的胡润“中国百富榜”上,黄光裕以105亿元资产晋级“中国首富”。随着国美、苏宁的做大,中国家电产业大舞台的主角开始更迭。2006年底,国美并购上海的另一家连锁家电公司永乐。黄光裕说,“我已经能够控制家电业的零售价。”此言一出,制造业领袖们全部噤声。多年价格战的相互残杀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宿命。即便聪慧如李东生,也无法抵抗“渠道为王”的大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东生铤而走险,披甲远征欧洲,其战略目的十分清晰,那就是从“中国红海”,或者说“中国苦海”中摆脱出来,把规模和成本优势向外输出,通过收购的方式达到两大效果,一是实现品牌上的联盟,二是直接切人欧美的主流销售渠道。这看上去是当时唯一可选择的积极战略,用李东生自己的话说,“全球化这条路一定要走,今天不走,明天也要走。”

    这种全景式的俯瞰,在2005年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联想和TCL的并购新闻如此炫目,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走强的形势下,人们更愿意把它们与中国公司的崛起联系在一起,这种壮观景象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二十多年前日本公司大量并购欧美企业的往事。人们宁愿相信,奇迹有时候会自我实现。这年,与联想、TCL的并购新闻交相辉映的,还有台湾的IT明星企业明基宣布收购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手机业务。2005年6月8日,明基—西门子并购案曝光。这是一桩看上去“和合算的生意”,西门子承担手机部门的5亿欧元的亏损,转移给明基的是没有负债的手机资产,同时,西门子向明基提供价值2。5亿欧元的现金“嫁妆”,并以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份。合并后,明基手机产销量超过5000万只,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品牌。到2006年9月,全力投入而振兴乏力的台湾明基宣布放弃明基德国手机公司,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合并期间,明基为手机项目注入了8。4亿欧元资金,账面亏损累积达到6亿欧元,明基的股价则从最高时的35。10元(台币),跌至18。20元,市值蒸发超过300亿元。明基—西门子并购案的完败,凸显了跨国并购的巨大风险。

 
    兴起于1998年的“中国制造”,在近年终于爆发出令世界难以抵挡的竞争优势。加入WTO的2001年,中国外贸规模为5000亿美元,到2004年就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举超过了日本,2005年的数字将达到1.4万亿美元。随着中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出国门,欧美消费者发现“Made in China”已经像空气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5年1月1日,住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BatonRouge)的经济新闻记者莎丽·邦加妮做出了一个很“疯狂”的决定,她和家人将在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制造”。她说,这个念头是在前几天的圣诞节期间冒出来的,因为她突然发现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从电视到网球鞋,再到装饰圣诞节的灯泡、地板上的西方人偶,无不都是“中国制造”。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竟然是大麻烦的开始。过去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都变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首先要换掉儿子的中国鞋子。为了购买价格低廉的产品,她来到了附近的欧洲产品打折鞋店,但是因为生意不好,店铺已经关门停业。结果,只有4岁的儿子只好穿从商品目录单中找到的价格68美元的意大利产运动鞋。另外,玩具商店、卖场里也摆满了中国商品,因此,儿子朋友的生日宴会使她的钱包越发变瘪,因为每次她都要给儿子买丹麦产乐高(Lego)玩具作为礼物。家居用品即使出了故障也无法修理,因为表面上虽然是“美国制造”,但配件全都是中国产品。吸尘器里过滤灰尘的过滤器全都是中国产品,结果只能与“垃圾”为伴。从以往帮助住在郊区的一家人轻松抓住讨厌的老鼠的捕鼠器到照亮住宅外面的电灯、生日蜡烛、爆竹等,要想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简直难如登天。

    一年后,邦加妮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书籍,她得到的结论是:“美国人完全无法摆脱‘中国制造’。”她在书的最后宣布:“原本想让中国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但后来才明白中国原来已经渗透到我的生活中,这令我非常吃惊。我和家人决定向现实妥协,否则为此忍受的生活不便和代价真是太大了。”在今后购物时,只要觉得中国产品比其他国家的产品“更加实用”,她就会购买并使用。

    没有别的故事比邦加妮的经历更能说明现实了,廉价、廉价、还是廉价,这是“中国制造”制胜的唯一武器,也是最令世界难以抵挡的竞争力。而事实的另一面便是,在中国商品的冲击下,各国的制造工业受到了致命的挑战,贸易摩擦随之而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是WTO成员国中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全球7件反倾销和贸易救济案中就有1件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因此每年损失的贸易额达500亿美元。各种反倾销案层出不穷,成为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国际性政经问题。

    在一开始,中国舆论把各国的反倾销视为一种“歧视”,有的人甚至用“八国联军”来形容各国对中国商品的围剿。在某种意义上,对反倾销的反抗,成为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在这时候,一直以制造低廉商品而闻名的温州商人再度成为国家英雄。

  2002年6月底,欧盟宣布对中国温州地区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调查,这被认为是中国加入WTO后的“反倾销第一案”。当时,温州几百家打火机企业生产了世界上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其制造成本只有日本打火机的十分之一。温州烟具行业协会组织骨干企业应诉欧盟,该协会提供的调查显示,“中国价格”的低廉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温州工人的年收入比欧洲工人低了20倍。结论是“中国企业没有做亏本买卖”。此项诉讼最终以欧盟撤诉告终,国内舆论一时相当自豪,在应诉中最活跃的温州商人黄发静当选2003年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为,“他以民间的力量推动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最关键的是,他——赢了。”

  “打火机保卫战”的胜利,并没有阻挡反倾销浪潮的汹涌而至。在整个2003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案中共有540多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其产品从节能灯、彩电、洗衣机、木制家具到钢材、纺织品等。

  2003年的圣诞节前后,62岁的温州鞋匠林达夫随同老板到西班牙的东部小城埃尔切去考察市场。在欧盟,西班牙是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鞋类出产国,埃尔切则是该国制鞋工业的摇篮。林达夫看到,温州鞋在那边的势头很好,已经占领了80%以上的市场,同样档次的皮鞋,中国鞋的价格比当地的要低30%…50%,例如一双女式长靴中国企业卖9.8欧元,西班牙企业至少要卖20欧元。林达夫的老板很开心,打电话给温州的媒体记者,宣称,“温州鞋靠质量和价格优势,全面击败欧洲鞋,为国争光,扬眉吐气。”林达夫却不这么认为,他看到埃尔切的制鞋工厂有六成都倒闭了,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所到之处,当地人都用怨恨的眼光盯着忙碌而得意的中国商人。在归国的飞机上,这位老鞋匠对老板说,“我预感迟早要出事。”几个月后,果然出事了。2004年9月16日,埃尔切爆发火烧温州鞋的暴力事件,数百名西班牙鞋匠冲进运货码头将价值100万美元的16个装满了温州皮鞋的集装箱付之一炬,此外还捣毁了一个皮鞋仓库。一周后,埃尔切再次爆发排斥华商的示威游行,只有20万人口的小城有数千人上街。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此事,举国哗然。

    对温州鞋表示抗议的还有意大利鞋匠。据意大利鞋业联合会统计,过去两年里,有超过2.5亿双中国鞋进入意大利,其市场占有率猛增700%,该国鞋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对于这个一向以制鞋业为骄傲的国家来说,这无异于致命打击。意大利舆论将一切不景气都归罪于中国鞋,认为中国鞋导致了意大利本土制鞋业的崩溃,令近8000名鞋业工人丢掉饭碗。到2005年,这种针对中国商品的对立情绪开始在欧洲各国蔓延,欧盟为了安抚当地制造商,甚至设计了一个“非中国制造”的标签。

    中国的专家及官员则试图从自己的立场来化解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2005年5月3日,履新不久的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就在那几天,7000多万件纺织品滞留在欧洲各大港口,无法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进口的9类纺织品进行调查并实施制裁,当地主流媒体都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当被问及中国政府对此的态度时,善辩的薄部长举例说明中国纺织品的低薄利润,“各位也许没有计算过,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一个相关的数据是,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购买了30架空中客车飞机,其中5架是昂贵的“空客380”。

  贸易摩擦战此起彼伏。就在薄熙来为了衬衫与欧洲人交涉的同时,韩国又因为泡菜向中国企业发难。9月,韩国的国会议员认定产自中国的泡菜有低价倾销和质量不佳的嫌疑,要求实施反倾销。中国商务部出面与韩国贸易部门官员谈判,然而,就在谈判桌上,薄熙来却得到了一个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的事实———中国90%的泡菜企业都与韩国有关,要么是韩国商人投资的,要么是他们参股或控股的。“他们到底要跟谁过不去?”薄熙来问。

  《2l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查是这样的:原来在过去的几年里,大量韩国企业把生产基地搬到了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在青岛、沈阳和成都等地形成了大规模的泡菜生产出口基地。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出口韩国的泡菜只有393吨,而2004年,达到了7.26万吨,4年足足增长了185倍,而这个势头还在上升。廉价泡菜的大量涌人,不但让那些没有搬到中国来的韩国泡菜公司大呼吃不消,就连相关农副产品价格也跟着大幅下滑,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泡菜的主要用料白菜和萝卜。于是,一些代表农民利益的国会议员便发起了这场针对中国泡菜的贸易战争,而其对手事实上是在中国办企业的另一群韩国人。让人更加意外的是,这场泡菜风波在两个月后突然偃旗息鼓,因为那些发起事端的韩国公司发现,对“中国产韩国泡菜”的质量质疑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泡菜在国际市场上的动销,在欧美的超市里,韩国和中国的泡菜同时遭到撤柜。跨国界的贸易战打到这个份儿上,已经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了。

    中国商品如何应对问题百出的反倾销风波,成为中国经济学家需要解答的难题。这年9月,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大胆建议——“我们为什么不去买下沃尔玛?”据他的推算,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才3.51%,前五大股东加起来市值不过240亿美元。项兵说,“花240亿美元做一间世界顶级公司的最大股东,让别人为你打工,多好的主意啊。”这一奇思的最大想象空间在于,变成了中国公司的沃尔玛理所当然会成为中国商品最好的贩卖渠道,所谓的反倾销自然迎刃而解,用项兵教授的话说,“虽然我们不能绝对要求沃尔玛采购中国商品,但作为董事会的股东,我们至少可以影响沃尔玛的采购策略,使更多的中国主流产品进入欧美主流市场。”一个能支撑项兵观点的事实是,自2002年起,沃尔玛中国采购商品出口总额持续大幅提升,到2005年已经接近180亿美元。在沃尔玛的6000家全球供货商中,中国企业就占了80%!项兵的这项建议可能是本年度最大胆、最富创意,也最具争议的一个商业构想,它甚至引起了《纽约时报》的注意。该报记者在评论中说,“这也许是一个几乎没有全球品牌但产品数量巨大的国家,向价值链上方攀登的好主意。”令人遗憾的是,当项兵在各种论坛和场合鼓吹这一建议时,所有的官员均微笑颔首而不置可否,这个“好主意”看上去缺乏一个可操作的“好方法”。

 
  就当中国商品在海外遭遇反倾销烦恼的时候,那些显赫的跨国品牌在中国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映照。2005年以来,宝洁、索尼、雀巢、戴尔等一向被视为学习典范的国际公司均在中国连连遭遇公关危机,有人因此将2005年称为跨国公司的在华“问题年”。

    3月7日,江西南昌消费者吕萍状告全球最大日化公司宝洁出品的高级化妆品SK…Ⅱ宣传不实。宝洁在一份产品使用手册上宣称:“SK…Ⅱ是当今最有效击退细纹及皮肤粗糙松弛的科技……使用后10分钟出现奇迹,两星期明显击退细纹及皱纹,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肌肤年轻12年。”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