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

第6章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6章

小说: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2005年春天,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一次捐助活动,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爱心社负责人就是这位男生,他把自己做家教挣的一万多元钱,赞助了一批贫困学童。“六一”节前夕,又把这些学童请进了北京大学参观,我得知后非常高兴并给予了一些赞助。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她曾经联合15位政协委员递交一份提案:《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的建议》。刘彭芝校长说: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1。学习有很大压力感。
  2。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
  4。人际关系敏感。
  5。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6。焦虑。心里烦躁。
  7。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8。适应不良。
  9。情绪不稳定。
  10。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学生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严重的。据我观察,即使在人大附中这个优秀学生汇集的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低于1/3。
  


我的反思


  我的反思
  一个废品可以回炉; 而心理问题是难以回炉的。海尔冰箱出现质量问题,砸了就砸了,这是一个局部的小的经济损失。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受到了伤害,受到心理打击,是难以愈合的,甚至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说真的,有时候,当老师、班主任时间越长,越觉得有点儿后怕。
  2005年“五一”节,山东沂水一中的一个班搞20年班庆。我带这个班带了三年,从1982年到1985年毕业。班上同学老是给我打电话,一个劲儿让我回去。当时我想赶回去,又有些犹豫。
  为什么?我就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这帮学生。那时我刚带班不久,年轻气盛,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也不大在乎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大考虑他们个人的想法,只想把这个班抓好。虽然,这个班学生在各方面也挺好,可我那时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是有所忽略。
  这个班班庆那天回去了五十多个同学。20年后回去五十多个同学,你想多不容易。而他们一直在等我,我不回去,大家就都等着。这样,我就回去了。当时同学们让我讲话,我本来想讲点儿别的,但我站起来说的却是完全没有准备的话:“不瞒你们说,今天见了你们,我就觉得很愧对同学们。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话,再带你们班,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相信你们也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所以我今天见到你们既高兴,也有一种愧疚。”
  学生们说:“老师,我们对你只有‘感激’两个字。”听他们这样讲,我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说带学生亦如烹小鲜。学生就是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你不精心研究他们的心理,不精心采取适当的办法,一件看似不大的事,就可能把他们推入心理的歧途。当然,人人都会犯错。我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不出错,但经历多了,错误也会越来越少。现在,我在学生面前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往往都得想之又想。
  我上数学课,有学生在看小说,这也是常有的事。我发现了,走到他跟前,我不会问:“你为什么看小说?”因为如果这样问,他没法说,就只好说我没看,这样就不好处理了。我会这样说:“不瞒你说,我也非常喜欢看小说,但我可是考完大学了,你还不行。你先把这个小说借我看一段时间,等你考上大学了,我再把小说还给你,行吗?”
  你说,这个学生还说啥?非常不好意思,大家也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很给学生面子。
  目标:跳一跳,够得着
  我跟同学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不要管别人怎样,别人第一第二跟你没关系,别人倒数第一第二也跟你没关系。判断一个人的成功,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而是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样。你就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定一个实际的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可也不要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
  从一楼到二楼,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了楼梯,人人都能上得去。
  我对同学们说,目标确定以后,你就埋头努力。你能够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每次考试你都能享受成就感,每次考试你都有自信,你就有可能冲击更大的目标。那么,到了最后的高考,你也就会有一种自信的实力和心态了。
  经过我的开导之后,同学们都明白了制定一个合理目标的重要性。后来,12班李博同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说:
  “我是想通了,在这个群英荟萃的集体中,我为能与这些精英同班而荣幸,我不再苛求突出,只求每天向成功进步一点点。平和的心态造就了稳定的成绩,我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说得太轻巧了吧?也许是,也许不是,那要看你怎么学、以什么态度学了。
  12班肖盾同学,高二时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他使用了“享受学习”的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
  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惟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尽管“学习”是英国人最不擅长的事之一,要知道有的英国学生,连7×8都要借助计算器!
  就教育环境、体制及习惯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自然学生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待学业的心态。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刻苦,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以我做学生和做教师的体会,学业有苦的一面,可也有乐趣的一面。当你苦思冥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题,当你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其本身过程中,肯定会给你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所以,我说学业有辛苦的一面,也有“享受学习”的一面。我跟我的学生们从来都这样说: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
  其实在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里,提倡的就是一种享受学习的教育,国外很多学生都会将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而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这样,一提到学习,就好像泰山压顶,头疼不已。
  有一位母亲问我:“学生每天需要休息多少时间?如果每天睡眠六七个小时,会不会影响身体,能坚持多久?”
  我说:“学习时间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也要看学生的状态。”
  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她的儿子每天就睡六七个小时。她儿子以前学习不好,纪律又很差,差点儿被学校开除。这个学生来到我的班里以后,变化比较大,学习劲头上来了。为了儿子考大学,母亲天天在家陪着他。以前是儿子不学习,让她发愁,可是现在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每天都学到很晚,她又担起心来了。
  有时候,到晚上12点了,母亲起床,看着儿子还在学习。母亲说:“孩子睡觉吧,明天还要听课。”
  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再学一会儿。”
  到了凌晨1点,孩子还在学习。母亲又醒了,再说:“儿子该睡觉了。”
  儿子就不耐烦了:“不要再烦我了,高考前时间已经不多了,过去耽误了那么多时间,要不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我就没法面对自己的将来。”
  第二天,母亲就不安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儿子今天听课认真吗?是不是上课睡觉了?”
  “他听课很认真啊。”我回答她,并开玩笑说,“你孩子那两只眼睛,就像盛开的两朵莲花一样开放在教室里。”
  她母亲很奇怪:“孩子哪来的精力?”
  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一旦学习状态上来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当他体验到求知过程的激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看到孩子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有的家长总想这个孩子会不会太累?其实,当他很努力的时候,他的心理负担最轻,他的精神状态最轻松愉快。
  要知道,爱迪生几乎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乐无穷。”就是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这个报童出身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一千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我们世人的生活。


数学课可以是愉悦的过程


  数学课可以是愉悦的过程
  学生学习兴趣,靠学生自觉养成,而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我在临沂师范学院读书期间,遇上好几位优秀教师,他们把那个数学课讲得兴味盎然,对我以后教学生涯的影响很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教材教法》的老师,叫杨燕军。杨老师有才华,有责任心,也很有水平,讲课全情投入,非常具有感染力。《教材教法》在学校里是很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但是学生只要听他的讲课,那真是如痴如醉。在他的课堂上,气氛非常宽松,同学们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听说杨老师在讲师评定中落选,大家都感到很气愤,情绪也很激动,纷纷要去找学校领导鸣不平,并以全班名义给校长写了一封信,在全校引起震动。学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愿望,又给他评上了。后来这位老师成了临沂师范学院的院长。
  再一位老师是教高等代数的綦敦玉老师。綦老师讲数学如同讲故事,就那么轻松。他把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讲来,简直朴实得掉渣,但许多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他能够用非常生动而简单的语言,给你一语道破。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一位是教数学分析的杜彪老师。他的谈吐,他的板书,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的潇洒,流露出掩盖不住的才华。
  这三位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汲取了他们身上的风格,融合在自己身上,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变成一个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老师。
  “尊其师,则信其道”,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对于授课是下了工夫的。我总是力争把我的数学课当作学生一天课的亮点、兴奋点。
  我上课不带课本。我要求自己备课充分,对所教数学内容烂熟于胸。我走上讲台,手执一根粉笔,却能把课讲得条理分明,栩栩如生,而学生们都是睁大眼睛听完一整堂课。而且我在上课时,不时来点儿小幽默,同学都感到挺愉快。什么叫幽默?幽默就是剩余的智慧。确实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连课都没备好,紧张得不得了,他能幽默起来吗?只有把课的内容烂熟于心,胸有成竹的时候,才可以来点儿幽默呢。
  如果学生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意兴阑珊,我不怨学生。我在班里或是在外面讲课,只要学生有睡觉的,或者有不听的,我就会说,这不能怨你们,只能说我的讲课,给你们起到一个催眠术的作用。说明我讲的课没有抓住你,没有吸引你,责任是在我老师的身上。而你的这个行为,也使我不得不反思,所以要谢谢你给我敲响了警钟。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我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同学们当然也喜欢这种课堂氛围。12班有个学生叫陈远(在校时担任人大附中古典音乐社社长),后来去了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他还会回忆起12班上课的活跃情景。陈远同学说:
  在OXFORD(牛津大学)的住所中,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电脑中12班的照片。热情,智慧,勤奋,创新,欢乐,宽容,礼貌,活力——12班方方面面的特点在我心中一一浮现。我在12班中度过了最有青春活力的时光。难忘课堂上,同学与老师或争论或调侃或“挑衅”的活跃场面;难忘中午班中鸡犬不宁的打闹声与朗朗的读书声的遥相呼应;难忘下午第一节课,全班睡倒一片时老师的无奈;难忘考场上统练中,全班同学挥汗拼搏的身影;难忘行星英语课上,男生们一同犯坏的默契……对我而言,在12班的日子将必定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期。


数学课可以是美的过程


  数学课可以是美的过程
  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又教了20多年的数学。我理解美学是基于数学的,数学能够体现一种对称与和谐之美,一种逻辑之美。这种美是震撼人心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那种美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喜欢诗词,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寻找一些诗情画意的东西。
  比如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很美吧?你怎么理解这种美?这在数学上是太常见了,在你解题解得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茅塞顿开,体验一种顿悟的感觉,这就是那两句诗的意境啊!
  还有一句诗叫做:“淘尽黄沙始到金,苦到尽头方知甜。”这是诗的境界,也是数学的境界,还有一种哲学之美在里面。我跟同学们说,这句诗也是中学生活的写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如果你更多地感受到学业的艰苦,正说明你的“苦”吃得还不够,还没有到“甘”来的境界。所以,同学们在学数学的时候,除了长知识,还能够享受美感,能够明白许多道理。
  学生听这样一节数学课,相当于打开一扇窗户,洞悉外面的天地,甚至能够看见树木渐渐变绿,看见河流变成大海。于是他就自愿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有些学生学别的科目感到疲劳了,甚至会去做点儿数学题放松放松。
  我的兴趣教学会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际情况是,在2002年,我的学生中:有12位同学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占北京市一等奖人数的三分之一;一位同学获北京市高考数学状元;12班刘翀、杨远同学代表中国学生,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英特尔大赛。
  


学习方法:适合你的才是好的


  学习方法:适合你的才是好的
  一个学生,怎么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技巧。我教的何煦同学原来成绩一般,但后来通过一套合理的方法,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后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那么他的方法又是什么呢?这位同学说:
  入班之初,同学暴强,书本暴难,为了不得倒数第一,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学习。期中小试,竟年级50名。大喜过望之后,我就懒散起来,每次大考掉XX名(不是平均)。高二下学期,渐渐明白了上大学的重要性,开始学习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
  1。尝试记笔记。预习当天科目,复习难记内容,反复进行练习,以加深记忆;
  2。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自己去书店挑书或主动到老师办公室找老师;
  3。受同学影响,开始致力于调节状态和心情,千方百计提高做任何事(包括玩和睡觉)的效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