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的有关人员出卖窃得的印度航天技术情报,这个间谍网从印度航天开发机构中心
窃取了有关卫星和导弹飞行控制系统的高度机密蓝图、计划和文件等。警方截获的
这个间谍网的窃得物中,包括低温火箭发动机的设计,这是一种低温燃料技术,美
国一直设法阻止印度掌握它。间谍们还获得了国营的印度斯坦航空制造公司正在开
发的无人驾驶侦察机的计划。
当警方搜查拉希达在旅馆中的房间时,发现了3 本日记,上面记录了她帮助马
尔代夫当局追踪1988年政变策划者的过程。后来警方认定这是拉希达释放的烟幕。
调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到拉希达打给航天中心负责人萨舍库马兰的电话记录上。拉
希达初时声称,她给萨舍库马兰和其他同一间谍网成员打电话是让他们帮忙为她10
岁的女儿找一所好学校。后来她才供认,自己与科学家们及其外国联系人有私通关
系。很快,警方逮捕了萨舍库马兰、印度航天开发机构中心的科学家纳拉亚南和拉
希达的后台老板福奇亚·哈桑等人,及与间谍网联系的其他成员。
法国驱逐美国间谍内幕
袁方正
最近,法国公开指出美国驻法国大使馆的一名参赞、两名一等秘书、一名二等
秘书和一名使馆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巴黎站负责人),在法
国进行间谍活动,并要求他们离境。法美因间谍战使两国关系陷于紧张。
正逢法国总统大选进入高潮时期,法国政府打出驱逐五名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
出境的“间谍牌”,有人说是以此来转移法国选民的注意力,以“间谍牌”来反制
政敌的“窃听牌”。当时,在大选中一路领先的法国总理巴拉迪尔,因批准非法窃
听受到政敌指责。法国政府“适时”爆发美国间谍案,显然有助于转移人们对“窃
听丑闻”的视线。
在法美关系史上,公开要求对方召回其间谍,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但从另一
个角度而言,法国对美国中央情报局得寸进尺,大肆刺探法国经济和科技情报不能
容忍,最终作出决定,亮出“间谍牌”,反击美国的嚣张气焰。一位法国情报界人
士指出:“这乃是一场大战。长久以来,美国方面一直敌视我们,让我们公开出丑。
今天,唯有在出现强有力的法国政府后,我们终于等到了对美国采取强烈反应的一
天!”
据法国《世界报》披露,法国有关部门从 1992 年起就开始暗中监视后来被驱
逐出境的五名美国中央情报人员的活动,发现他们不仅刺探法国的科技情报,而且
秘密窃取有关法国内政、经贸方针和通信政策的情报,并且利用重金收买等手段,
把谍报活动的目标对准法国政府高级官员和他们的助手。据报道,一名法国行政法
院的官员兼多数派议员、一名原法国交通部长办公室的高官和法国电信国际网络服
务处的一名技术人员先后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拉下水。
在法国本上警戒局的安排下,美国中央情报局试图收买的几名法国人与美国情
报人员秘密接头,掌握了他们从事间谍活动的确凿证据。随后即向法国内政部作了
汇报。法国内政部长巴斯瓜尔于1995年1 月底和2 月初曾两次召见美国驻法大使哈
里曼,明确表示不允许在法国领土上从事间谍活动,并且要求五名美国情报人员离
境。2 月 22 日下午,美国大使又被召到总理府马提翁大厦,巴拉迪尔总理向这位
大使重申了法国的这一立场。法美间谍战公开化。
冷战结束后,国际问最大的变化之一莫过于间谍工作,尤其是美国中央情报局,
几乎把最重要的目标置于商业方面,所以,法国与美国发生间谍战是很自然的事。
美国中央情报局传统上是将协助美国公司获取外国市场情报与直接对外国公司
刺探情报是区分开来的,在布什政府时代,也禁止将两者混淆起来。但是,自从伍
尔西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之后,中情局已经是什么都干了。为何会有这一改变?据
说是中情局为了争取庞大的预算经费。因为冷战结束后,他们进行政治和军事方面
的间谍工作已大为减少,如果没有新的成绩,预算经费势必缩减,这对花钱大手大
脚惯了的中情局日子是很难过的,所以他们要大举于商业间谍工作。他们的理由是
:这可以使国家的竞争力提高,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作。
美国中央情报局如此,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情报当局又何尝不是如此?于是,
商业上的间谍战就热闹起来了。
1993年,法国与美国为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商业谈判,展开了尔虞我诈
的空前大战,而法国这次点名的美国间谍之一,就是专门刺探法国在这项商业谈判
中的底牌的。至于相互搜集对方的最新产品的机密,已是国际间公开的秘密。
1993年4 月间,也就是在“巴黎航空展”举行的前几天,美国报纸公开披露,
法国间谍正在美国境内大肆活动,其中有49家美国国防及航空工业,24家美国财务
机构,甚至6 个美国联邦政府部门,正是法国间谍搜集“国防机密”的目标。此项
报道,据说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当时,就有美国公司宣布抵制参加“巴黎航
空展”。美国太不给法国面子了。美国让法国下不了台的另一个突出例子是:据最
新一期《情报世界》透露,法国“汤姆森”和“欧科”两大电子公司,即将与巴西
政府签约,为巴西提供金额高达140 亿美元的防空电子设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美国商业部副部长召集一个如临大敌的临时小组,连续两周,每日早上8 时开会,
有时克林顿总统也亲自参加。在“国家安全会议”的全力支持下,通过情报组织网,
凡是与“防空电子设备”合约有关的所有巴西负责人,美国都与他们保持最直接的
接触。结果,法国公司眼睁睁的看着即将到手的合同书,突然之间装到美国公司的
口袋中。
可是,反过来,法国同样向美国做间谍工作。早在1987年到1989年之间,法国
间谍就向美国的尖端电脑公司下手,即窃取工业机密。同时,法国情报人员还渗透
到“波音”等航空工业之中。结果,法国间谍被美国反间谍组织识破。1989年至1992
年间,当时的法国情报负责人曾向美国方面承诺所有这些法国间谍都将撤出美国公
司,乃至美国领土。本来有10多名法国间谍要坐牢,另有10多名外交官应被驱逐出
境,后来还是靠法国总统密特朗直接与当时的布什总统磋商,最后进行“私了”,
才避免了一场公开的间谍战。
法国和美国爆发的这场间谍战,其导火线是在军售方面;法国抢占了美国的地
盘——台湾。据报道,1992年11月,法国去台湾签约,台湾向法国采购60架幻影2000
-5 型战斗机的同时,还向法国采购价值达100 亿法郎的幻影2000-5 型战斗机的
电子雷达射控系统、短程魔法飞弹与中程云母飞弹。据了解,当时正是布什总统下
台,将政权移交克林顿总统的时候,法国乘机与台湾签定此项重大合约。
据有关方面透露,美国1992年8 月得悉法国同意对台湾出售幻影24U -5 型战
斗机后,不断对台施加压力,希望台湾能够放弃对法国的军事采购。与此同时,美
国向台湾表示,愿意向台湾出售F -16战斗机。为了让台湾放弃向法购置幻影战斗
机,美国军火商则全力向台促销F -18大黄蜂型战机。因为F -18战机的性能与法
国幻影2000-5 型战机的性能相近,所以美国有意以F18 型战机,劝说台湾放弃购
买幻影战机。
法国与台湾签下意向书后,美国立即分别向台湾当局和法国施加压力,希望能
够独占对台湾的军售市场。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军火工业萧条之际,台湾购买
幻影型战斗机金额多达45亿美元的生意,是美国军火商不愿放弃的一块“肥肉”。
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来把军火买卖列为情报收集工作项目之一。而对台湾当局这
种“疯狂”的采购方式,美国中央情报局也特别关注。美国、法国的情报部门为了
对台湾的军售而互相斗法,并因而结怨。这也是法国驱逐美国间谍的导火线。
法国公开要求美国召回其间谍一事,表明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经济安全确实
已经成为各国首要关注的问题。而在经济安全方面,昔日西方盟国,今天恰恰成为
最大的竞争对手。据法国方面透露,今天在法国最大的间谍网不再是别人,而恰恰
是美国。可以肯定,法美间谍斗法,今后还会有好戏可看。
美法间谍战扯上台湾
范丽青
1995年2 月22日法国政府宣布美国四名驻法外交人员和一名美国人从事商业间
谍活动,要求美国政府召回其外交人员。这场美法间谍战在几天后炒热法国报端,
不仅法国《世界报》在当天便大幅报道了涉及间谍战的三件大案,左派的《解放报
》、右派的《费加罗报》也大幅跟进,以报道被逐美国人威廉·李涉入法国马特拉
公司向台湾出售飞弹内幕而引人注目。事后美法双方互相指责“走漏了消息”,并
有意使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此案暴露出台湾当局不断加强军备采购,内致
军购主事者贪污舞弊,外遭强权觊觎军品市场的弊病。
去年台湾曾发生海军上校伊清枫被杀事件,伊案事涉及台湾海军向法国汤姆森
公司购买拉法叶护卫舰的内幕,由台湾军方一查经年,最后不了了之。伊案所涉及
的台湾军方购武问题第一次由新闻媒体揭露出来,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军购弊病
受到各界的广泛批评。今次法国报界的披露使台湾长期存在的购武黑箱问题再次冰
山露角,在台湾岛内又一次引起对军购作业的关注。
2 月22日,法国《解放报》大篇幅独家报道美国与法国情报局正为了法国马特
拉公司向台湾出售飞弹一事而“交战”的消息。当晚,德国电视台和《欧洲新闻》
电视台也报道了美国间谍在法国活动的目的在于阻挠法国向台出售军火计划。
《解放报》引述了“法国官方机密消息”。报道说,法国马特拉公司与台湾军
方在 1992 年 11 月间签署一项价值上百亿法郎、法国列为“国防机密”的合约,
台向法购买幻影式战斗机及所携带的魔法二号飞弹与云母飞弹。合约签署后,美国
方面对向来以美式武器装备军队的台湾竟转向法国采购十分恼火,美国中央情报局
因而千方百计要使这张合约成为废纸,以便台湾回头向美国采购。恰于此时,这项
合约的供方马特拉公司传出一项公司合并计划,美国人于是认为插手此事的机会到
了。
马特拉公司属法国巨商拉加岱尔所有。1992年12月,拉加岱尔因旗下的“法国
电视五台”破产而处境不佳,将所属的两家公司——马特拉飞弹公司与阿榭特出版
公司合并,以马特拉的盈利来弥补阿榭特的亏损。三个月后,美国律师卢夫金代表
美国加州大投资商对两家公司的合并提出异议。卢夫金提出的反对理由中包括了这
项“国防机密”的售台军火合约,他称,两家公司合并时,马特拉公司的股票以2
.6 股对阿榭特公司的1 股,是被低估了。马特拉公司的资产中没有将与台湾的军
售合约计算在内。卢夫金向法国股市操作委员会提出投诉,但后者作出的调查结论
称:“已将该项合约包括在内”。卢夫金无功而返,他如何得知法国这项“国防机
密”的事因法国人投鼠忌器而没有追查。
然而,反对两家公司合并的声浪却越来越大。1993年4 月,法国一个小股东集
团向商业法庭投诉,代表控方的律师是原籍台湾的美国人威廉·李。李威廉是国际
知名的律师,长期为世界第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克罗尔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在
法国政界和商界的熟人很多。马特拉公司至此才察觉对公司的攻击源头在美国,便
要求法国情报当局监听李威廉的电话,跟踪他并查他的账户以便确定李威廉的后台。
法国安全局对李经过三个月的调查,指控李为美国情报机构工作。而李代表小股东
集团的投诉也先后被法国股市操作委员会和商业法庭驳回。
不久,一名英国商人突然出面和马特拉公司接触,要求该公司拿出1 .5 亿法
郎来私了此案,马特拉公司拒绝了。法国安全部门对这种美国人十分普遍的行事方
式格外气愤,便将调查李威廉的材料呈送法国总理府。而李威廉却也在 1994 年 11
月,据传透过法国总理巴拉迪尔的儿子提出,法国有些企业在出口时的做法不当,
希望巴拉迪尔总理向这些企业施压。从1994年12月起,有关马特拉与阿榭特公司合
并一事的传言越来越多,有关李威廉的事也上了法国报纸,还有消息说,有人要把
李威廉“灭口”。1995年2 月,李威廉向马特拉公司管理处写信投诉自己“遭到威
胁”。就在法国政府决定驱逐美国情报人员之前,李威廉失去行踪。
美法间谍案中透露出的有关台湾军购讯息在台湾岛内引发舆论的质疑和批评。
首先,台湾向法国购买1440枚飞弹,其中云母飞弹占了960 枚,价格甚高,据说是
芬兰购买同类武器的二倍,并且首期付款达总价的一半。其次,台湾向法国购买的
云母飞弹,是在这种飞弹服役前下的定单,台湾并没有这种飞弹的任何使用纪录,
根本无法验证飞弹的可靠度,只能听信法国军火商提供的性能数据。而事实上,法
国在去年下半年试射该型飞弹时,发现性能并未达到理想的技术规格。第三,法方
进行这宗买卖的马特拉公司虽然很会经营与台湾高层的人事关系,但在与台湾进行
的其他交易中声誉不佳,最明显的例子是马特拉公司负责建设的台北市捷运工程,
建筑费用昂贵,一再追加预算,却屡次试车出事故,至今无法通车。法国《解放报
》资深军事记者史瓦兹布若曾在她的著作《不喜欢战争的总统》里透露,马特拉公
司在一夜之间,将售予台湾的飞弹价格从每枚8000万美元,提高到20亿美元。因为
马特拉公司知道台湾向来以花大笔现金和超高价购买军火出名,而且马特拉公司与
台湾高层的“沟通”相当成功,公司自认有能力说服台湾接受这种天价。台湾舆论
质疑,台湾是否飞弹过多,采购价格是否过高,当了“冤大头”?这场采购是否存
在着收授贿赂的弊端?
台湾当局面对各界的质疑十分难堪与被动,极力转移各界的目标。台“行政院
长”连战和“国防部长”蒋仲苓在2 月24日辩称,“台湾在中共飞弹射程之下,对
此不能不防”。台“空军总司令”唐飞也称,台湾采购飞弹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
数量不多,还“节省了十位数以上的预算”。以此堵住各界批评的嘴。
此外,在台湾从7 月1 日开始的1995—96年度财政预算中,防务预算编列了2471
.2 亿台元,占全部预算的21.7 %。台湾报纸报道说,当局打算用将近600 亿台
币(23亿美元)购买拉法叶舰和其他武器,其中下一财政年度将支付152 亿余台币。
还将从美国购买导弹护卫舰、防空导弹和坦克等。
由此可见,只要中国一日不统一,台湾民众就得